疫情衝擊全球供應鏈,供給與需求同步按下暫停鍵,但在三個方面也可能存在投資機會。
本刊特約作者張宇豪/文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對全球經濟產生巨大衝擊。
自2月中下旬開始,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在海外發酵並爆發。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4月22日6時30分左右,全球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255.39萬例,累計死亡17.63萬例。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一些國家的疫情形勢仍不容樂觀。美國方面,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疫情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4月22日6時30分左右,美國累計確診82.01萬例,死亡4.42萬例。歐洲方面,當地時間21日,西班牙累計確診20.42萬例,是全球第2個確診病例數超20萬的國家,累計死亡2.13萬例;義大利累計確診18.40萬例,死亡2.46萬例;法國累計確診11.73萬例,死亡2.08萬例;德國累計確診14.83萬例,死亡病例5033例。亞洲方面,據日本廣播協會(NHK)電視臺統計,截至北京時間4月21日21時15分,日本累計確診1.15萬例,累計死亡281例。
全球疫情爆發之下,各國經濟紛紛停擺,是否會走向大蕭條?
4月14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報告,預測全球經濟將萎縮3.0%。據IMF的預測,2020年發達經濟體整體增長將萎縮6.1%,其中美國預計下跌5.9個百分點,歐元區預計下跌7.5個百分點,日本預計下跌5.2個百分點。IMF首席經濟學家吉塔戈皮納特分析認為,此次流行病危機造成的2020年與2021年全球GDP的累計損失可能達到9萬億美元左右。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IMF前副總裁朱民也直言,這一次的危機的情況比2008年要嚴重得多。因為2008年只是一個金融危機,金融不好影響到了總需求。而新冠肺炎疫情則給總供給和總需求兩個側面帶來了衝擊,其對經濟的影響是遠遠超過2008年的。
為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雖然美國、歐元區等國家都已經採取了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措施,但這些經濟刺激措施要產生效果尚需時日。可以說,疫情籠罩下的全球經濟前景黯淡,各國進出口貿易、外資引進、金融市場、產業供應鏈面臨更大下行壓力,3月以來,儘管面臨保經濟方面的困難,全球逾90國先後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以日本為例,日本智庫東京商工調查日前發布報告稱,日本上市公司預計將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損失近170億美元的銷售額。這場疫情已導致供應鏈中斷、各地實施旅行禁令,政府要求關閉一些業務運營。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擴散之下,全球供給與需求同步按下暫停鍵。朱民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對總供應鏈的影響衝擊很大,這是這次疫情影響的一個特殊的地方,它不是一個金融危機,它是一個地球危機。
對於中國而言,光大證券認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雖然對中國對外貿易產生衝擊,但在三個方面也可能存在投資機會。
一是進口替代。如果美歐日等經濟體休克,國內企業替代海外產能形成補空缺的機遇,可關注汽車等交運設備、化學化工、醫藥醫療設備、航空航天以及農產品領域等行業。
二是國內產品出口在全球市場份額提升。歐美等經濟體浪費了中國創造的戰「疫」窗口期,導致中外在戰「疫」、復工等方面出現了一個季度的時間差,中國部分在全球具備一定競爭力的產品,可能存在提升全球市場份額的機會,可關注化工產品、金屬與非金屬材料以及機械、汽車和醫療設備等製造業。
三是全球供給減少引發必需品的漲價。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各國對食品、醫藥等必需品需求保持穩定或有所增長,若疫情使供給端受到衝擊或部分國家限制出口,可能存在漲價邏輯,可關注農產品和原料藥。
全球產業鏈主角
中信證券表示,近期中國新冠肺炎疫情顯著好轉,企業復工復產加速推進,疫情對國民經濟生產的擾動逐漸消退,但接踵而來的是海外疫情的加速蔓延與發酵。如果說國內疫情導致需求回落和供給受限使得在全球產業鏈上的部分國家和行業受到外溢衝擊,那麼海外疫情的爆發對於已成為全球產業鏈網格核心的中國而言,或將使得國民經濟和各行業生產經營遭受「二次傷害」。
產業鏈促進專業化分工,提高生產規模效應。產業鏈是產業內部的不同企業基於專業分工和供需關係形成的生產和銷售動態網絡。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深,產業演化和分工愈加精細,產業鏈逐漸發揮相關優勢:一是降低生產成本。上下遊企業之間存在長期交易,由此建立的信譽機制和信賴關係有效降低了與生產相關的成本水平。二是產業鏈有助於提升和實現上下遊生產的專業化和規模效應。企業處於產業鏈條上的不同環節,形成專業化分工,使其更容易在各種生產領域實現創新,同時提升生產效率以形成規模效應。
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01年加入WTO,進一步推動了中國加速融入全球產業鏈,實現了從全球產業鏈配角到主角的「中國式」飛躍。
中信證券研報顯示,如今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生產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支點。按照聯合國工業體系分類以及《2016年工業發展報告》中顯示,中國是全球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涉及41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在全球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中國有超過220種的工業產品產量佔據全球第一。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指數(WDI)顯示,截至2018年,中國已經成為120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
從外貿結構看,進出口產品結構的變化能夠反映中國在產業鏈中的地位。在2001年加入WTO前後,加工貿易出口佔比超過50%,進口超過40%,但隨著產業結構的逐步轉型,向全球產業鏈更高端的環節轉變,中國產成品出口和進口比重逐漸上升,目前已經超過加工貿易,成為中國外貿的主要組成部分。
從全球視角來看,中國出口佔全球出口貿易量的比重從2000年的3.9%升至2014年的12.3%。從內部結構來看,同期顯著上升的有化學製品、辦公及通訊設備、自動化產品、紡織和服裝,說明中國的產成品生產在全球都佔有較為重要的位置。
從全球和中國的經濟相互依賴的角度看,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編制的「MGI中國-世界經濟依存度指數」結果顯示,如果綜合考慮貿易、資本和技術三個方面,世界對中國經濟依存指數從2000年的0.4增至2017年1.2,而中國對世界經濟的依存度在2007年達到最大的0.9,到2017年下滑到0.6。這正是所謂的「中國對世界經濟的依存度在下降,而世界對中國的依存度在上升」,這也側面反映出,得益於不斷提升的生產能力和龐大的內需市場,中國被全球依賴的程度正逐漸加深。
華創證券的研報也顯示,從全球貿易的角度看,中國大陸出口佔全球出口貿易量的比重從2000年的3.9%提升至2018年的12.8%,如以中國大陸主要出口的機械與運輸設備及雜項製品兩項看,其出口佔全球貿易量的19.2%。
從總量意義下的增加值貿易情況來看,供給的視角下,中國大陸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一大供應鏈中樞,並已經成為了亞洲的絕對產業鏈中心,取代了2000年時日本在亞洲的中心地位,而在需求的視角下中國大陸的中心性要小得多。
需求視角下,美國對全球產業鏈需求端發揮的作用已經遠遠小於2000年,而中國大陸的作用仍在提升,處在美國的去中心化和中國大陸在亞洲的中心化的此消彼長的過程。因此,華創證券認為,從總量的角度看,對中國大陸而言,全球貿易的負面衝擊主要體現為需求衝擊而非供給衝擊。
疫情衝擊邏輯鏈
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統計數據,截至北京時間2020年4月20日,全球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的國家和地區數已達185個。疫情蔓延之下,全球經濟幾近停擺,短期經濟增速的斷崖式下跌已不可避免。經濟的停擺令各國政府及人民都處於焦灼之中,期望早日重啟復甦經濟也就在情理之中。
但目前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在全球還沒有看到拐點出現,經過3月以來全球各國相繼「封國」「封城」等嚴格的防疫隔離措施,疫情在一些國家已經出現一定的新增病例減緩趨勢,總體來看,全球疫情仍處於爆發階段。
中信證券表示,疫情衝擊歐美主要經濟體,通過產業鏈對中國外貿和生產的影響不可小覷。目前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前十大國家依次為:義大利、伊朗、西班牙、德國、韓國、法國、美國、瑞士、英國與荷蘭。上述十國2018年GDP總量佔到全球的29.3%,貿易總額佔到2018年全球的37.2%。對於中國外貿而言,上述疫情國2019年對中國進口和出口總量分別佔中國對外出口和進口總值的34%和26%,其中,中國是韓國、伊朗和德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國。
國盛證券也認為,當前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海外疫情的爆發,通過影響上遊的供給以及下遊的需求而傳導至國內,對經濟產生衝擊。特別是疫情較為嚴重的地區,也正是與中國貿易關係最為緊密的地區——從2019年的數據來看,中國對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的出口佔比分別達到了16.8%、17.2%、5.7%和4.4%;中國從美國、歐盟、日本、韓國以及澳大利亞的進口佔比分別達到了5.9%、13.3%、8.3%、8.4%以及5.8%。
光大證券認為,疫情對海外生產造成的衝擊將逐步體現。結合中國的經驗,疫情初期所造成的封鎖和人員隔離,復工推遲導致經濟活動的勞動力供給相對不足,對於實體經濟所造成的影響可能主要是供給衝擊。
中國國內1-2月的工業增加值累計同比下滑13.5%,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累計下降17.7%,顯示出推遲復工給工業生產帶來較大的衝擊。而且在1-2月海外疫情尚未發生的情況下,國內1-2月出口金額同比下滑17.2%,下降幅度遠高於進口金額,同樣顯示出疫情在影響正常供給之後,也會將負面影響傳導到出口業務之上。
從歐美的PMI景氣度指標看,由於其隔離措施採取時點相對較晚,而且初期執行並不如中國嚴格,因此3月份的歐美製造業PMI以及美國PMI的新出口訂單僅出現小幅度的下滑,仍未完全體現疫情造成的負面影響。但是從3月已率先採取嚴格隔離措施的韓國看,3月出口企業景氣度指標已出現大幅下滑,跌至近兩年的最低點,韓國4月前10天出口同比下滑18.6%。
光大證券表示,根據中國與韓國的經驗,以及歐美已出現的景氣度下滑的跡象看,因疫情受損嚴重的歐美乃至新興國家未來都將陸續面臨勞動力供應受阻問題,甚至經濟活動出現休克,將對全球出口貿易產生較大力度的直接衝擊。
中信證券表示,海外疫情的加重料將從出口和進口兩個鏈條分別對中國產業鏈產生影響。國內疫情好轉有助於重啟國內生產,但全球產業鏈既有結構穩定且成熟,僅產業鏈上單一環節的恢復是難以完成生產閉環。海外疫情爆發使得外需被動萎縮,疫情國對中國中間品和最終品的需求減少,同時中國難以通過進口獲得中間品完成生產。因此,海外疫情對進口和出口具有雙向影響,這兩個鏈條相互交織,或出現負反饋的螺旋式上升,繼而衝擊全球的生產供需格局。
鏈條一:外需的被動萎縮導致中國出口受限。中國是貨物貿易順差國,大部分年份中淨出口對GDP仍為正向影響。近期,眾多疫情國逐步實行嚴格的管控措施,被動削弱了中國的海外進口需求。
中信證券從上述主要疫情國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分類來評估疫情影響,其2019年對中國進口總額佔中國總出口的比重為34%,美國和韓國佔比最高。從進口項目分類來看,除伊朗和英國以外,「電機、電氣、音響設備及其零件」和「核反應堆、鍋爐、機械器具及零件」幾乎是主要疫情國從中國進口額佔比最大的兩個分項,各項均佔比超過10%,其中韓國從中國進口電機電氣類產品的金額佔到其總進口額的33%。
中信證券根據國際投入產出表測算疫情國生產消耗來自於中國的中間品佔中國總產出的比重(伊朗的相關數據並不包含在國際投入產出表中),結果顯示,在除伊朗外的9個主要疫情國中,佔國內對應行業總產出最高的是家具及其他製造,比重為5.51%,其次為計算機、電子產品及光學產品,比重為5.43%。投入產出表的數據更能體現出兩國之間由於真實需求所發生的貿易往來關係,即使疫情繼續蔓延,考慮到佔比最大的家具行業也僅有5.5%左右,那麼對於中國生產出口中間品的行業而言,造成的影響可能相對有限。
鏈條二:海外供給下降衝擊國內生產。中國外貿結構較此前持續優化,但貨物進口貿易中加工貿易仍佔比約40%,特別是來料和進料加工的比重較高,需要通過進口中間品以完成整個生產過程。疫情導致海外國家生產受限,出口中間品受到影響。
中信證券研報顯示,單純從外貿角度而言,佔中國進口比重最大的疫情國依次為韓國(8.36%)和美國(5.91%);從進口行業分類來看,中國從疫情國進口金額佔總進口額最大的依次為「電機、電氣、音像設備及其零附件」、「核反應堆、鍋爐、機械器具及零件」、「車輛及其零附件」和「光學、照相、醫療等設備及零附件」。
中信證券同樣採用國際投入產出表測算中國生產消耗來自於疫情國的中間品佔中國投入的比重。結果顯示,計算機、電子產品及光學產品作為中間消耗品被中國從上述九國進口的比重最高,為3%,其次為其他交通工具,為2.1%。
對於哪些行業可能面臨全球產業鏈暫停帶來的供給衝擊,華創證券認為要考慮到各行業對全球供應鏈的依賴程度,取決於三個維度:行業的投入要素中來自海外進口的比例;進口投入要素的來源是集中於某幾個經濟體的,還是相對分散的;產業鏈全球分工形態,產業鏈的複雜程度決定了短期內進行產業鏈重組的難度,上遊產業如各類原材料的加工業雖然不乏依賴進口程度較高的,但供應鏈條簡單,可替代性相對較強,而電子計算機機械電氣設備等供應鏈條複雜,產業鏈重組難度高。
依據上述維度,華創證券對中國大陸製造業對全球的依賴度進行了細分,結果顯示,計算機電子光學產品生產對全球產業鏈的依賴程度是最為突出的,16%投入品來自進口,且進口投入品45%來自中國臺灣地區以及韓國、日本、美國三國;焦炭及成品油、基本金屬、非金屬礦物等行業主要依託大宗商品,產業鏈形態相對簡單,主要進口來源是美國、巴西、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電氣設備、機械設備、化工、製藥、紡服皮革和其他運輸設備行業的投入品來自進口的比例並不大,但進口來源國是比較集中的,結合產業鏈的複雜性,電氣設備、機械設備、其他運輸設備、化工和機動車輛是對全球產業鏈依賴程度次於計算機電子光學產品的行業。
中信證券還以全球為視角、採用底線思維的方式,對海外疫情對中國生產和外貿的潛在衝擊進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為此,中信證券進行了三種假設分析。
假設一——外需部分減少:受疫情影響,海外國家生產全部中斷,從中國進口的中間消耗品為0,進口最終消費品無影響。中國各行業總產出中,被海外國家作為中間品使用佔比最大的依次為機電產品(14.3%)、家具(11.4%)和電器設備(10.1%),也就是說,如果海外沒有任何進口中間品需求,第二產業各行業全年的出口規模和生產量將同比例線性下降0.2%-14.4%。
假設二——外需全面消失:海外疫情國向中國進口的中間品和最終品均為0。根據投入產出的重構結果,不管是中間品還是消費品,機電產品、家具、電器設備和紡織服裝始終是海外國家較為依賴中國的大類產品。特別是家具行業,中國總產出的53%都被海外當作中間品或最終消費品,機電產品佔比為35%,紡織佔23%。
假設三——內部供給短缺:受疫情影響,海外國家向中國出口中間品為0。海外疫情影響中國產業鏈的另一條路徑是衝擊中國進口海外中間品。為方便測算增加值,中信證券假定由於進口海外中間品減少導致國內生產總投入的減少,總產出出現同比例減少。中國進口中間品佔國內總投入比重最大的為焦炭及石油加工業(14.6%),其次為機電產品(13.2%)。
靜態極端情景假設下,預計對單季工業增加值的拖累不會超過3個百分點,但產業間的聯動或產生放大效應。假定產出減少與對應行業增加值的變動為同比例,且年內四個季度下降比重相同,分別採用算術平均和以國內產出為權重計算的加權平均值,結果顯示海外疫情影響下一季度的工業生產,那麼第二產業增加值將在不同假設情況下分別減少1.2%(國內出口中間品為0,算術平均)、1.1%(國內出口中間品為0,加權平均)、2.6%(國內出口中間品和消費品均為0,算術平均)、2.4%(國內出口中間品和消費品均為0,加權平均)、1.3%(國內進口中間品為0,算術平均)和1.4%(國內進口中間品為0,加權平均)。
中信證券提醒,上述測算僅聚焦於單一鏈條,即從外貿部門影響到國內生產部門,然而實際情況要相對複雜,國內上下遊產業和產業間會產生協同效應,放大這種單一效應。
產業鏈遷移加速?
當前,市場擔心新冠肺炎疫情引發外商直接投資撤離、產業鏈搬遷出中國的聲音不絕於耳。日前,美國白宮經濟顧問拉裡·庫德洛在接受電視節目採訪時稱,美國政府應允許企業,將從中國遷回美國所發生的所有成本,在當年進行100%的「費用化處理」。同時,日本也準備拿出2200億日元的預算,支持日本企業將重點產業鏈從中國遷回到日本本土。
那麼,疫情會加速產業鏈搬遷嗎?
中信證券表示,產業鏈的上下遊關係是經過長期以來市場自我尋找供給與需求所形成,考慮到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絕對地位,因此預料短期衝擊是不會明顯撼動全球產業鏈的既有結構,也就是說大概率不會發生顯著的國內產業外移和國外產業環節內遷的現象。
雖然從數據和經驗上可以得出中國部分產業實際上出現轉移至全球其他地區的現象,部分生產環節在全球產業鏈中可能正在從中國境內離開。但中信證券認為,此次疫情並不會作為產業轉移的加速因子。發生產業轉移一般基於以下幾個因素。一是生產成本。雖然近年來中國勞動力成本有所上升,但從土地資源的角度而言,幅員遼闊的中西部地區仍具備明顯的比較優勢,在勞動力價格方面,中西部地區的工資水平也處於較低水平。因此,對一些傳統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出現了很多沿海產業向中西部地區的內部轉移,並非大規模的海外轉移,全球產業鏈的既有結構未發生改變。
二是對產業鏈外部衝擊的長期化可能促使產業鏈環節出現轉移。例如兩國發生潛在長期化的貿易摩擦。如,20世紀80年代美日經貿摩擦,導致日本部分產業外移至東亞其他地區,也是造成日本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產業空心化的原因之一。2019年中美貿易摩擦不確定性不斷增大,雖然達成了第一階段文本協議,但摩擦的長期化特點實質上仍然存在,產業鏈轉移或因此加速。
三是市場需求變化誘發產業轉移。市場規模的擴大會誘發產業鏈上其他環節向本土市場梯度轉移,並且對於處於全球價值鏈中低端的國家而言,這一誘發作用體現為由低到高的梯度轉移,從而有利於承接國製造業價值鏈分工地位的攀升。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本土市場規模具備一定的在位優勢。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中國主要承接以低端嵌入全球價值中低端生產環節,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將會進一步誘發其承接的產業鏈生產環節由中低端向高端靠攏。
中信證券表示,總體而言,雖然不能否定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其他相關因素已經使得產業鏈環節雙向轉移開始出現,但此次疫情並不符合上述三個推動產業轉移的因素特點,因此,短期產業轉移加速的可能性較小。
摩根史坦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邢自強也認為,產業鏈布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層面的商業理性決定,而這次全球新冠大衰退,實際上短期內更可能放慢企業界自貿易摩擦以來的產業鏈搬遷趨勢,而非加快。原因有二。
一是搬遷意味著新投資,但全球衰退陰霾無人願投。經此一「疫」,歐美經濟估計需要接近兩年才能恢復元氣,回到2019年疫情之前的GDP水平;中國以外的拉美、東歐、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則不乏薄弱環節、易被疫情、匯率、債務三殺成多米諾骨牌。因此,跨國企業未來一段時間的重中之重是保留現金、減少投資,而非新資本開支。原本一些公司在疫情前打算在中國以外投資設新廠,或者在其本國加大自動化投入,這些意向當前反而更可能延期;
二是以TMT產業鏈為例,不少在多國都有布局的龍頭企業,經歷了本輪疫情「中國先進先出」,但海外工廠則正身處蔓延的第二波,何時受控則仍難料。中國在復工復產過程中展現的管理能力,進一步向跨國公司驗證了它相對於其他新興市場的製造業優勢:在封城之後僅僅一個半月內,疫情受控,生產能力幾乎滿血復活,不論是紅黃綠碼技術應用,還是體溫、口罩、食堂隔斷 等公共衛生管理,以及員工的配合度,都遠勝於其他潛在搬遷目的地如東南亞,後者目前正經歷更坎坷的生產停擺供應脫臼。
三條投資主線
光大證券表示,海外疫情毋庸置疑將對各領域的全球需求產生一定衝擊,進而影響國內出口企業的盈利,以及全球的正常貿易活動,尤其是海外營收佔比較高的行業可能受到的影響會比較大(佔比超過20%的有電子、家電、交通運輸和基礎化工)。
但是在看到負面影響的同時,光大證券認為全球供應鏈受到衝擊以後也將使部分細分行業從中受益,進而帶來一定的投資機會。歸納起來,海外疫情衝擊主要帶來三條投資主線:進口替代,國內產品出口在全球市場份額提升,以及部分必需品受益全球供給減少帶來的漲價。
第一條投資主線:進口替代。由於目前沒有特效藥治療新冠肺炎,隔離與限制人的聚集也將對各經濟體的生產端產生不容忽視的衝擊。因此,如果海外經濟休克,對於中國供應鏈的安全或將形成挑戰,但也有可能成為國內部分行業對海外產能形成替代的機遇。
光大證券認為,中國大陸進口方面的前十大貿易夥伴中,僅有韓國、中國臺灣地區和澳大利亞的疫情得到了較好的遏制,歐盟和美國兩大重要經濟體仍處於疫情發展的高峰期,可作為替代進口產品的重點關注區域。
首先是歐美日三大經濟體,如果歐盟經濟休克,對於中國而言存在較大供給缺口的主要是汽車等交運設備、化工產品、醫藥醫療設備、太空飛行器等工業製成品。如果美國經濟休克,對於中國而言主要的供給缺口集中在農產品和礦產等初級產業方面,其次是航空航天、醫藥醫療設備、化工等工業製成品。如果日本經濟休克,對中國的主要供給缺口是在電子設備、汽車和化工產品,同時醫療設備和工業機械等領域也存在較大缺口。此外,巴西和俄羅斯對中國逆差較大的主要是農產品、礦物和燃油等初級產業。
從國內補缺口的能力看,基礎的資源品更多取決於自然稟賦,短期內難以通過國內自給實現補缺,因此光大證券認為可關注汽車等交運設備、化學化工、醫藥醫療設備、航空航天以及農產品領域的補空缺可能,部分國內上市公司可通過擴大產能而受益。
以汽車行業為例,光大證券表示,海外疫情的爆發,對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短期影響有限,但會加速全球車企布局國內市場,本土化零部件企業將會受益其產業鏈布局過程,尤其是具備強研發能力的細分領域龍頭企業有望長期受益。
長城證券也表示,中長期來看,此次疫情威脅到進口零部件的供應安全,部分主機廠或將在國內尋找替代供應商,加大本土化採購力度,加快產業鏈向國內轉移的速度。
汽車零部件進口替代趨勢的驅動因素主要有以下兩點: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崛起以及長期的量變到質變的積累,使得中國本土零部件企業與外資、合資零部件企業的差距大幅縮小,替代能力明顯增強;與合資、外資零部件公司相比,國產零部件具有高性價比和能提供快速響應服務的優勢。
中信證券研報顯示,樂觀情況下,海外疫情有望在二季度內得到有效控制,則海外全年汽車銷量預計下滑在10%以內,二季度購車需求可能將延遲至三、四季度釋放。中性情況下,海外疫情在三季度及之後才可能好轉,則海外汽車全年銷量有可能下滑10%-25%。悲觀情況下,海外疫情將持續到四季度,則海外汽車全年銷量可能下滑25%以上。
中信證券表示,在中性和悲觀情況下,海外零部件供應商的供給將面臨嚴重衝擊;國內疫情有望進一步得到控制,零部件企業供給穩定向好。因此,疫情的持續將促使全球整車廠訂單向中國供應商轉移,有望加速中國零部件的全球替代。
第二條投資主線是國內產品出口在全球市場份額的提升。光大證券表示,這條主線是從全球出口競爭方面考慮的,由於中國疫情已基本被控制,工業生產正在有序恢復,而海外國家浪費了中國創造的戰「疫」窗口期,導致中外在戰「疫」、復工等方面出現了一個季度的時間差。
目前,海外國家正處於抗疫的艱難時期,且防疫效率明顯低於中國,工業生產和出口在二季度可能繼續受較大影響。在此期間,中國原有部分在全球具備一定競爭力,但面對歐美國家激烈競爭的領域,可能存在提升全球市場份額的契機。
通過測算全球主要出口貿易大國(出口金額在全球佔比1%以上的國家,累計貢獻全球83%的出口金額)在各細分行業的出口份額,可發現97個HS二級分類行業中,歐盟出口份額最高的領域高達74個。光大證券認為,中國有望提升全球份額的領域可能存在於具有一定的全球競爭力、出口份額佔比中等的非必需消費品領域。
光大證券根據上述思路進行梳理,並儘量選擇有對應上市公司的領域,化工產品(有機化學品、肥料、雜項化學產品)、金屬材料(鋼鐵、銅、鋁)、非金屬材料(水泥、造紙和塑料)以及部分製造業(工業機械、汽車、光學和醫療設備)可能從中受益。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中國工業生產恢復領先於海外,但海外需求可能也將同步出現萎縮,因此在考慮行業是否受益還需要結合細分子領域的全球需求變化進行分析。
其中,原料藥與維生素是兩個受益比較明顯的行業。
目前,中國和印度已經在全球原料藥供應中佔重要地位,二者合計約佔全球規範市場供應規模的21%,如果考慮非規範市場以及價格因素,供應量的規模應該更大。
東方證券表示,目前來看,印度疫情並不樂觀,且印度已經開始禁止部分原料藥的對外出口。如果印度疫情進一步擴散,可能會對全球原料藥的供應產生較大的影響,從結構上來看,印度原料藥約70%為化學製藥,且多集中在特色原料藥領域,從生產端來看,印度規範市場出口集中度相對較高,主要為幾家大藥企,如Sun Pharma、 Aurobindo Pharma、Lupin 等,若疫情爆發導致印度藥企停產,或對全球特色原料藥供應造成巨大衝擊。
如果印度疫情導致全球原料藥行業的供給產生一定的缺口,東方證券認為中國最有能力承接相關產能。一方面,印度原料藥市場本身就對中國有較大依賴,約70%的上遊原料進口於中國,且從產品結構上來看,中國原料藥產品結構與印度十分類似,在抗感染、心血管等領域可彌補需求缺口;另一方面,中國原料藥產能充足。2018年,中國原料藥出口金額已經達到300億美元,且中國仍有一大部分原料藥用於自用,所以,中國原料藥企業有能力承接印度原料藥的產能。
東方證券同時認為,中國當下處於原料藥產業鏈的最上遊,其附加價值也相對較低,處於「體量不小,但大而不強」的狀態。在疫情的影響下,對中國原料藥可能會產生更深遠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有望加快向高端市場出口的速度;加快向CDMO領域的轉型,從而向更國際化、更高價值鏈的方向延伸。
而國內政策,也將加速了中國原料藥的升級轉型。隨著一致性評價以及帶量採購在中國的實施,藥品銷售環節的附加價值大大降低,未來仿製藥行業的競爭,更取決於企業的成本情況以及品種數量,而原料藥企業本身在成本以及品種儲備等方面便具備先天的優勢,目前,國內已經有一批企業,走在了向製劑領域轉型的路上,未來有望進入快速的成長階段。
國盛證券表示,中國在全球主要化工產品供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疫情下終端需求的減弱勢必會對出口造成較大壓力。但維生素行業卻是一個特例,疫情背景下有望迎來一輪較長時間的景氣周期。
從供給端來看,維生素行業整體呈現高度壟斷的狀態,疫情可能將影響海外企業的正常生產,例如VA、VE、VD3歐洲產能佔比較大,未來國外疫情持續擴散將衝擊歐洲產能,供需矛盾加劇下有望繼續推升產品價格。
國盛證券研報顯示,目前全球VA供給中國佔比約50%,歐洲佔比約50%,VE全球供給中國佔比約60%,歐洲佔比約40%,VD3全球供給中國佔比約70%,歐洲佔比約30%,維生素行業中這三個細分產品受歐洲供給影響最大,如果歐洲疫情持續擴散,歐洲產能將受到衝擊,供需矛盾將進一步加劇,未來產品價格有望繼續上漲。歷史上,VE最高價曾達到25萬元/噸(現價7.5萬元/噸),VA最高價為150萬元/噸(現價55萬元/噸),VD3最高價為65萬元/噸(現價50萬元/噸)。
需求端來看,維生素行業下遊需求剛性,無替代產品,且成本佔下遊比重低,整體需求仍快速增長。目前維生素行業從生產商到貿易商,再到終端飼料廠庫存普遍較低,行業整體處於補庫存周期;國內豬肉價格高位,政府大力補貼生豬養殖,同時疫情帶來上遊屠宰開工下降使生豬存欄量顯著增加,上述因素使2020年飼料需求顯著回升;另外國外疫情持續擴散,廠家提前備貨,出口需求大幅增加,多重因素下使得2020年維生素整體需求快速增長。
國盛證券表示,短期來看,受疫情影響,歐洲的大型製造業企業比如汽車巨頭已經開始停產,可以預期的是歐洲的化工巨頭壓力也會非常大,後續供給的衝擊有望繼續推升維生素價格。中長期看,供需格局的根本改善和價格恢復到寡頭格局下的合理水平,是看好VE、VA、VD3等產品超長景氣周期的核心原因和中長期邏輯。
第三條投資主線則是全球供給減少引發必需品的漲價。
光大證券表示,在疫情衝擊下,民眾明顯對食品相關的生活必需品等會有預防性需求,醫藥和相關耗材的需求也出現大幅增長,部分國家已經開始限制必需品的出口。同時,在疫情嚴重的地區,正常的農業和工業原料生產可能也將受到一定衝擊,在需求穩定或增長的情況下,當供給受到限制或衝擊之後可能存在漲價邏輯。
光大證券認為,全球農產品生產具有產地集中的特點,目前疫情較為嚴重的美國、印度和巴西均為全球農業大國,以糖和大豆兩個品種為例,印度+巴西的糖產量佔全球比重35%,巴西+美國的大豆產量佔全球比重62%,若供給受到衝擊過大可能引發農產品漲價。除了農業以外,印度作為全球原料藥的重要產地,3月份限制多種原料藥出口,也引發了原料藥的漲價。
同時,光大證券提醒,由於農業生產受疫情隔離影響較小,政府往往要求涉及國計民生的關鍵行業保持正常生產,因此最終漲價是否發生還需關注疫情演繹和持續時間,以及各國政府所採取的封鎖措施的嚴格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