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號指的是行使國家主權的政權名字,是代表一個國家法定統治政權的官方名稱。在現代,國號與該國家在國際社會上的通常稱謂或名字,是不同的概念。
中國古代的國號就是朝代名稱。歷朝建國者第一要事即確立國號。國號很早就有,《史記·五帝本紀》載「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當然這裡記載的國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朝代,僅僅是傳說時代的部落或部落聯盟,是司馬遷錯誤追認的結果。
說到了國號,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李自成要將自己政權的國號定為「大順」?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疑問。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李自成起這個國號的原因。其實,這個國號體現了李自成對自己家鄉的熱愛,或許剛開始的時候,「大順」這兩個字的出現,只是在無意之間。但是,後來,當李自成為國號頭疼時,便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它,使得這一切都水到渠成。
我國學術界對於明末農民軍起義領袖李自成的研究並不少,其範圍涉及到各各面,而這,對於歷史學研究來說,自然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好事。不過,儘管相關方面的研究有那麼多,可是,對李自成為何定國號為「大順」的解釋,似乎只有高壽仙先生的一文有所涉及。
在文章中,高壽仙先生推測,這個國號是基於一個佔卜。據說,當年劉伯溫為朱元璋算卦時說:大明的基業是三百零八年「遇順即止」,再加上,李自成的軍師宋獻策曾有過相關建議。所以,由此推斷,認為:李自成是接受了宋獻策等人的建議,以此來迎合這個預言,表明自己「大明終結者」的身份。
對於這個推測,筆者是有一些疑慮的。首先,並沒有證據證明,劉伯溫曾向朱元璋說過大明江山能延續多少年,也就是「遇順即止」這番話。對於一個有著雄心大志的開國皇帝來說,自然希望自己開創的基業能夠延續萬年,那麼,他又怎麼會去問自己的基業何時終結這樣晦氣的話呢?
所以,這件事情聽起來就很荒唐經不起任何推敲。即使這件事情真的是事實,那麼,相關史料肯定會有記載,可是,我們並沒有看到多少相關的記載。再說,《明史》是由清王朝編修的,清朝一定會抓住這個機會,將它渲染成自己取代明朝最有力的理由,可是,我們也並沒有看到相關記載。
雖然,不被記錄到正史上的事情不一定不是史實,但是,有利於後世統治者的史實,尤其是這種關乎於江山變更的事情,又怎麼會被統治者忽視掉呢?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這件事情並沒有在《明史》上出現,而且,它也並不是什麼史實。
其次,劉伯溫的這句預言實在是過於普通,簡直就是江湖術士的小伎倆,又怎麼會出現在君臣對話這種嚴肅的場合呢?再者,劉伯溫是一個老謀深算的人,他在朱元璋身邊呆了很久,自然清楚朱元璋的脾性,說出這種晦氣的話,明顯是犯了朱元璋的忌諱,他又何必冒著被殺頭的危險這樣說呢?
說劉伯溫足夠智慧,這從他當年主動致仕就可以看出了。
最後,江湖上流傳的各種,關於劉伯溫未來預言的說法,大多出現在晚清到民初。其實,這些都只是借用了劉伯溫的名字,而歷史早就有了定論。王朝還沒有滅亡,又有誰能夠如此準確地推斷出它何時滅亡,以及滅亡者是誰呢?這些看似神奇的「預言」,只不過是後人的總結罷了,並不是前人有先見之明。
甚至,哪怕已經是到了這個王朝的最後一年,人們有的也只是預感而已,又怎麼能夠斷定呢?要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的起義者,以及革命者用自己的生命來實踐了。歷史的發展告訴我們,凡事都不能太早下定論,那些風雨飄搖中的王朝命運到底在何方?究竟是大廈將傾,還是力挽狂瀾,這個誰也說不準。
因此,這條假說我們基本上可以排除了。
不過,不得不承認的是,「大順」這個國號取得的確不錯。從古到今,在各典籍裡,對「大順」這個詞均有記載。況且,民間也有此說法,「六六大順」,可謂是寓意極好了。
那麼,問題來了,李自成定這個國號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現在,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中國歷代王朝的國號。從夏朝到宋朝,大致有兩類國號定名的原因:
一是用開創者的祖籍定名;
二是用他發祥地的名稱定名。
至於元、明、清,這三朝的國號則多是由於統治者的喜愛。在血統上,李自成自稱是西夏王李繼遷的後裔,可是,他卻並沒有沿用「夏」這個國號。由此可見,他對「大順」二字的喜愛。恐怕有人會說,李自成是為了避免重複,但是,國號重複的現象在我國古代歷史上並不少見。比如:劉裕的「劉宋」與趙匡胤建立的「宋朝」等等,所以,這並不算什麼問題。
那麼,是什麼催發了李自成的「大順」念頭呢?這個念頭又是何時萌發的呢?
這裡,我們用史實來說話。眾所周知,在李自成在成為農民起義軍之前,他曾經當過四年多的驛卒。在當時,要想成為一個驛卒,是得有一定文化的,得粗通文字,這樣才方便遞送信件。根據《米脂縣誌》的記載,當年,李自成曾經住在馬號土地祠,距離文廟不遠。
對於粗通文墨的李自成來說,在這個巴掌大的縣城裡,最好玩的地方莫過於這個文廟了。
當時,文廟裡還留有明嘉靖帝時期的《修築米脂縣要害城堡碑記》,碑上文字雄健有力,至今仍清晰可見。李自成時期,距離嘉靖時期不過八十年,當時,碑上的文字必然是十分清晰的,李自成也一定會去看過,並且,可能還不止一次。
那麼,為什麼能夠這樣斷定呢?這就要從碑文的書寫者說起了。
碑文的書寫者名叫艾希醇,他作為米脂史料中記載的第一位進士,在當時可謂是大名鼎鼎家喻戶曉,如今,當地居民仍然以他為榮。面對這樣一個如雷貫耳的先賢大名,李自成怎麼可能會不駐足觀看呢?碑文在說完築城的始末以及戰略意義之後,寫了一句話:「予邑永唯茲賴,天朝賜之名曰大順城可也。」
「大順「這兩個字,或許就是在這個時候走進了李自成的內心。後來,在他的戎馬生涯中,他依舊沒有忘記文廟。據記載,當年,李自成率領起義軍路過米脂縣的時候,他特意對起義軍囑咐說:「這是我的家鄉,別傷害我的父老鄉親。」甚至,他還出了八百兩銀子供文廟修繕。
李自成並非諸生出身,那麼,他為何要如此重視文廟呢?
這不得不令人深思,我想,唯一的解釋只能是:「這是他曾經經常光顧的地方,他熱愛這裡,因為,這裡有著足以令他終身難以忘懷的東西。」「大順」這個國號,使得李自成對於自己家鄉的熱愛之情溢於言表。「大順」這兩個字,起初便是源於不經意之間,後來,它機緣巧合的竟然成為了一國的國號。
而李自成心中的那股感情,也借著這個國號,得到了最好的體現。所謂,冥冥之中,早有註定,便是這個道理。
參考資料:
【《明史·卷三百九·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米脂縣誌》、《明史·卷三百九·李自成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