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朝代眾多國號也很多,但卻有一個國號很是特殊,來歷至今成謎

2020-12-18 指點江山

國號指的是行使國家主權的政權名字,是代表一個國家法定統治政權的官方名稱。在現代,國號與該國家在國際社會上的通常稱謂或名字,是不同的概念。

中國古代的國號就是朝代名稱。歷朝建國者第一要事即確立國號。國號很早就有,《史記·五帝本紀》載「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當然這裡記載的國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朝代,僅僅是傳說時代的部落或部落聯盟,是司馬遷錯誤追認的結果。

說到了國號,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李自成要將自己政權的國號定為「大順」?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疑問。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李自成起這個國號的原因。其實,這個國號體現了李自成對自己家鄉的熱愛,或許剛開始的時候,「大順」這兩個字的出現,只是在無意之間。但是,後來,當李自成為國號頭疼時,便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它,使得這一切都水到渠成。

我國學術界對於明末農民軍起義領袖李自成的研究並不少,其範圍涉及到各各面,而這,對於歷史學研究來說,自然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好事。不過,儘管相關方面的研究有那麼多,可是,對李自成為何定國號為「大順」的解釋,似乎只有高壽仙先生的一文有所涉及。

在文章中,高壽仙先生推測,這個國號是基於一個佔卜。據說,當年劉伯溫為朱元璋算卦時說:大明的基業是三百零八年「遇順即止」,再加上,李自成的軍師宋獻策曾有過相關建議。所以,由此推斷,認為:李自成是接受了宋獻策等人的建議,以此來迎合這個預言,表明自己「大明終結者」的身份。

對於這個推測,筆者是有一些疑慮的。首先,並沒有證據證明,劉伯溫曾向朱元璋說過大明江山能延續多少年,也就是「遇順即止」這番話。對於一個有著雄心大志的開國皇帝來說,自然希望自己開創的基業能夠延續萬年,那麼,他又怎麼會去問自己的基業何時終結這樣晦氣的話呢?

所以,這件事情聽起來就很荒唐經不起任何推敲。即使這件事情真的是事實,那麼,相關史料肯定會有記載,可是,我們並沒有看到多少相關的記載。再說,《明史》是由清王朝編修的,清朝一定會抓住這個機會,將它渲染成自己取代明朝最有力的理由,可是,我們也並沒有看到相關記載。

雖然,不被記錄到正史上的事情不一定不是史實,但是,有利於後世統治者的史實,尤其是這種關乎於江山變更的事情,又怎麼會被統治者忽視掉呢?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這件事情並沒有在《明史》上出現,而且,它也並不是什麼史實。

其次,劉伯溫的這句預言實在是過於普通,簡直就是江湖術士的小伎倆,又怎麼會出現在君臣對話這種嚴肅的場合呢?再者,劉伯溫是一個老謀深算的人,他在朱元璋身邊呆了很久,自然清楚朱元璋的脾性,說出這種晦氣的話,明顯是犯了朱元璋的忌諱,他又何必冒著被殺頭的危險這樣說呢?

說劉伯溫足夠智慧,這從他當年主動致仕就可以看出了。

最後,江湖上流傳的各種,關於劉伯溫未來預言的說法,大多出現在晚清到民初。其實,這些都只是借用了劉伯溫的名字,而歷史早就有了定論。王朝還沒有滅亡,又有誰能夠如此準確地推斷出它何時滅亡,以及滅亡者是誰呢?這些看似神奇的「預言」,只不過是後人的總結罷了,並不是前人有先見之明。

甚至,哪怕已經是到了這個王朝的最後一年,人們有的也只是預感而已,又怎麼能夠斷定呢?要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的起義者,以及革命者用自己的生命來實踐了。歷史的發展告訴我們,凡事都不能太早下定論,那些風雨飄搖中的王朝命運到底在何方?究竟是大廈將傾,還是力挽狂瀾,這個誰也說不準。

因此,這條假說我們基本上可以排除了。

不過,不得不承認的是,「大順」這個國號取得的確不錯。從古到今,在各典籍裡,對「大順」這個詞均有記載。況且,民間也有此說法,「六六大順」,可謂是寓意極好了。

那麼,問題來了,李自成定這個國號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現在,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中國歷代王朝的國號。從夏朝到宋朝,大致有兩類國號定名的原因:

一是用開創者的祖籍定名;

二是用他發祥地的名稱定名。

至於元、明、清,這三朝的國號則多是由於統治者的喜愛。在血統上,李自成自稱是西夏王李繼遷的後裔,可是,他卻並沒有沿用「夏」這個國號。由此可見,他對「大順」二字的喜愛。恐怕有人會說,李自成是為了避免重複,但是,國號重複的現象在我國古代歷史上並不少見。比如:劉裕的「劉宋」與趙匡胤建立的「宋朝」等等,所以,這並不算什麼問題。

那麼,是什麼催發了李自成的「大順」念頭呢?這個念頭又是何時萌發的呢?

這裡,我們用史實來說話。眾所周知,在李自成在成為農民起義軍之前,他曾經當過四年多的驛卒。在當時,要想成為一個驛卒,是得有一定文化的,得粗通文字,這樣才方便遞送信件。根據《米脂縣誌》的記載,當年,李自成曾經住在馬號土地祠,距離文廟不遠。

對於粗通文墨的李自成來說,在這個巴掌大的縣城裡,最好玩的地方莫過於這個文廟了。

當時,文廟裡還留有明嘉靖帝時期的《修築米脂縣要害城堡碑記》,碑上文字雄健有力,至今仍清晰可見。李自成時期,距離嘉靖時期不過八十年,當時,碑上的文字必然是十分清晰的,李自成也一定會去看過,並且,可能還不止一次。

那麼,為什麼能夠這樣斷定呢?這就要從碑文的書寫者說起了。

碑文的書寫者名叫艾希醇,他作為米脂史料中記載的第一位進士,在當時可謂是大名鼎鼎家喻戶曉,如今,當地居民仍然以他為榮。面對這樣一個如雷貫耳的先賢大名,李自成怎麼可能會不駐足觀看呢?碑文在說完築城的始末以及戰略意義之後,寫了一句話:「予邑永唯茲賴,天朝賜之名曰大順城可也。」

「大順「這兩個字,或許就是在這個時候走進了李自成的內心。後來,在他的戎馬生涯中,他依舊沒有忘記文廟。據記載,當年,李自成率領起義軍路過米脂縣的時候,他特意對起義軍囑咐說:「這是我的家鄉,別傷害我的父老鄉親。」甚至,他還出了八百兩銀子供文廟修繕。

李自成並非諸生出身,那麼,他為何要如此重視文廟呢?

這不得不令人深思,我想,唯一的解釋只能是:「這是他曾經經常光顧的地方,他熱愛這裡,因為,這裡有著足以令他終身難以忘懷的東西。」「大順」這個國號,使得李自成對於自己家鄉的熱愛之情溢於言表。「大順」這兩個字,起初便是源於不經意之間,後來,它機緣巧合的竟然成為了一國的國號。

而李自成心中的那股感情,也借著這個國號,得到了最好的體現。所謂,冥冥之中,早有註定,便是這個道理。

參考資料:

【《明史·卷三百九·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米脂縣誌》、《明史·卷三百九·李自成傳》】

相關焦點

  • 國號之大|國號如此重要,中國古代為什麼還有朝代更改國號
    國號,一個國家的大名,我們尋常人家改名都是一件大事,更何況是一個國家改名,但是放眼歷史,筆者發現有一些朝代和政權竟然對國號進行了更改,這樣的舉措到底是出於什麼目的?這些改國號的皇帝和朝代又如何了呢?國號的由來
  • 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國號的由來
    這首《朝代歌》,想必大家上學時都曾背誦過,它簡明扼要、又朗朗上口地列出了我國歷史上主要的朝代,便於記憶。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歷朝歷代的國號是怎麼來的呢?決定朝代的國號大致有這幾個來源:用原所在地的地名;用創建者原有的封號爵位;用文字的含義;用特殊的物產。其中前兩種為國號的主要來源。
  • 中國歷史稱呼朝代用國號,外國歷史稱呼朝代用什麼?幾乎不用國號
    眾所周知,中國歷史稱呼一個朝代都是用這個朝代的國號,比如劉邦定國號漢,這個朝代就稱呼漢王朝;楊堅定國號隋,這個朝代就稱呼隋王朝;朱元璋定國號明,這個朝代就稱呼明王朝,其它朝代同理。
  • 中國主要朝代的國號來源:明朝的國號的確來源于波斯明教
    中國從夏朝到清朝,經歷了大約20個朝代。你可能對這些朝代的建立者比較了解,但是未必清楚這個朝代的國號或者名稱是怎麼來的。本文就以時間脈絡為主線,對主要朝代的國號進行了簡單的介紹。中國第一個朝代是夏朝。後來歷史上多次出現以「漢」為國號的政權,基本都是劉氏建立的,如劉備的「蜀漢」、劉知遠的「後漢」、劉旻的「北漢」,劉隱的「南漢」,只有十六國時期的「成漢」是氐族李氏建立的。魏的國號來源於地名。魏也稱為「梁」,古代指的是河南地區,因為這裡在戰國屬於魏國之地。三國時代,曹操以豫州起家,成為了魏王,因此國號就是魏。
  • 中國歷史上,十八個朝代的名稱及來歷,國號的決定有5個來由
    我國歷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紛繁。每朝代的創建者要首先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國號(朝代名稱)。國號就是一個國家的稱號。 《史記·五帝本紀》曰:「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那麼國號由什麼決定呢?
  • 「田氏篡齊」後,為何卻不改國號而仍然沿用「齊」的國號?
    齊國的先祖是姜子牙也就是說,齊國歷史上實際不是一個政權,而是兩個政權。但是,以後人的思維理解會發現這有一個很特殊的地方:國號沒改!是的,田氏代齊後,並沒有更改齊國的國號,齊國,仍然是齊國。這在之後的歷史根本不可能,之後歷史上如果是內亂使得皇權系統變更,除非是皇族內戰(比如明朝靖難之役),都一定會改國號的,是謂「改朝換代」,比如杯酒釋兵權,宋朝取代周朝(後周);再比如曹丕篡漢與魏晉革命,國號都改了。為何田氏不改國號呢?這其實是很多人一個常有的誤解:將「先秦」和「後秦」混為一談。
  • 國號是怎麼來的?
    洛陽的東面是原來商朝的發源地,洛陽的西面是夏朝的發源地,而洛陽位於中間,周朝的時候把洛陽稱為中國。在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並且以中國作為正式簡稱之前,中國古代沒有那個朝代叫做中國。中國這個詞在古代並不是國號,是一個模糊的文化概念,華夏民族、漢民族、以及講究詩書禮樂的,這些勢力所建立的政權,可以習稱為中國,是一個複雜的民族概念。
  • 歷朝歷代的國號是怎麼來的?
    中國歷史悠久綿長,隨著朝代的更替,國號也在不斷地變換,按照一般的理解,朝代的名稱似乎就是國號。  中國在四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隨著建國開朝、興亡更替,出現過很多不同的名稱,這些名稱就是我們所說的國號。中國歷史上,究竟有過那些國號?這些國號與我們通常所說的朝代是一回事麼?  《利瑪竇中國札記》中這樣寫道:中國人過去,曾經用許多不同的稱號來稱呼自己的國家,將來或許還會。
  • 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九大王朝的國號分別是怎麼來的?
    唐朝皇室與隋朝皇室是親戚關係,唐高祖李淵是隋煬帝楊廣的親表哥,二人的外祖父都是有著「史上最牛老丈人」之稱的獨孤信。李家世代公卿,從李淵的祖父李虎開始就獲封唐國公,李淵先承襲爵位,後推翻隋朝,改國號為「唐」。
  • 大明國號的由來
    然而,六百多年後的今天仍然有人對大明國號的來歷缺乏了解。朱元璋為什麼要把國號定為大明? 很多人認為大明國號取自明教,首先得從明教說起。就儒生,文臣來說,大明國號因為可以附會出很多秘義,所以他們也樂於接受。(三)大明國號真正來歷《明實錄》上也就簡簡單單一句 「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
  • 中國古代十三個國號的由來,唐朝國號最唯美,隋朝國號最晦氣
    國號在現代人的概念中就是朝代的別稱,把朝代跟國號混為一談,其實是不正確的,國號是指統治家族建立朝代的稱呼,而朝代是指帝王時代統治的時代。
  • 大臣問皇帝用什麼國號?皇帝:就用我姓氏,如今已發展成南方大姓
    「皇帝」是朝代的天子,是最高的統治者,開闢新的朝代時,皇帝就會定新的國號,國號即朝代名稱,我國第一個國號是「夏」,是禹的兒子夏啟所定,史上有位開國皇帝,在建立新朝時,大臣問皇帝用什麼國號?皇帝說:就用我姓氏,如今已發展成南方大姓。
  • 中國古代18個朝代國號的由來!
    我們國家有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的歷史,歷經十幾個王朝,那麼,你知道這些王朝名稱的來歷嗎? 今天,一併告訴你! 這一稱謂的來源有十種說法,其中較為可信的觀點是「夏」為夏族圖騰的象形字。 司馬遷記載「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個氏族組成的部落的名號,以「夏後」為首,因此建立夏朝後就以部落名為國號。夏朝是在原始社會制度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
  • 很多人都弄錯了,明朝國號不是明,清朝建國後抄襲了明朝的國號
    在這五千年裡,存在過這樣一個朝代,明朝,我想各位更是耳熟能詳了。 今天要講的事情就是和明朝有關。 沒錯大明王朝,這才是明朝真正的國號,那麼清朝為何在所有官方文獻裡都記錄說國號明呢? 比如在史書《明史本紀》裡,有句話叫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
  • 國號命名的兩種套路:元明清之前,為何會有大量重名的政權?
    比方說,從西周到東周,以至春秋戰國,它統一以一個「周」字代替。這也不是不行,畢竟西周和東周只是周的兩個階段,而春秋和戰國只是東周的兩個時期。但這些階段匯總的周王朝,歷史跨度長達近八百年。甲骨文「周」字,其形狀為種滿莊稼的農田。周部族的始祖后稷,本身就是農耕之神。但這一部族正式以周為名,還要等到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古公亶父)率領部族移居到岐山以南的周原為止。
  • 元朝國號的二三事
    我們一般觀念上的元朝,即是稱呼從1271年至1368年這段時間的朝代。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368年,元順帝逃離大都,元朝滅亡。這種觀念如果細究起來,問題就來了,什麼是「朝代」呢?朝代名稱多從國號而來,但在時間上為後人劃分,與政權真正存亡並不完全對應。
  • 盤點我國22個朝代國號的由來
    《史記·五帝本紀》中有一句話叫「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可見,國號是一個朝代至關重要的標誌。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下我國古代各個朝代(政權)國號的由來。
  • 越南歷史全部朝代,後世為何都用皇室姓氏稱呼?它們沒有國號嗎?
    如果國號相同的情況下,就加前綴來區別,比如西漢王朝和東漢王朝、北宋王朝和南宋王朝等等。越南是一個深受中國影響的國家,按理說越南朝代不應該以皇室姓氏稱呼。事實上,越南這樣稱呼朝代,原因就出在越南朝代的正式國號這個問題上。
  • 唐宋元明清:中國古代18個朝代國號的由來!
    我們國家有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的歷史, 歷經十幾個王朝, 那麼,你知道這些王朝名稱的來歷嗎? 今天,小編一併告訴你!
  • 大一統王朝:元明清,從國號看元明清三朝和之前朝代的不同
    中華文明有四千多年的建朝史,夏商周秦西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國,遼宋夏金元明清。這些朝代在我國歷史上一一登場,都確立了屬於自己的國號,我們國家今天的國號叫做中華人民共和國,意為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那麼歷史上的這些朝代是怎樣確立自己的國號的呢,又有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