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18個朝代國號的由來!

2020-12-16 騰訊網

我們國家有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的歷史,歷經十幾個王朝,那麼,你知道這些王朝名稱的來歷嗎?

今天,一併告訴你!

夏朝

統治時間:約前2070-前1600

開國君主:夏啟

末代君主:夏桀

夏朝,歷史上慣稱為「夏」。這一稱謂的來源有十種說法,其中較為可信的觀點是「夏」為夏族圖騰的象形字。

司馬遷記載「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個氏族組成的部落的名號,以「夏後」為首,因此建立夏朝後就以部落名為國號。夏朝是在原始社會制度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

唐朝張守節則認為「夏」是大禹受封在陽翟為「夏伯」後而得名。「夏」是從「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變為部落名,遂成為國名,這便是不少歷史學家認為的中國世襲王朝的起始。據《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夏」意為「中國之人」。

安陽殷墟

商朝

統治時間: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

開國君主:商湯

末代君主:商紂王(帝辛)

首都:朝歌【zhāo gē】(今河南鶴壁市)

五帝帝舜時期,商人的始祖契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邑(今河南商丘),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

夏朝末年,商的勢力由黃河下遊發展到中遊,滲透到夏的統治地區,契的第十四代孫商湯滅夏後,返回亳都,以「商」作為國號,建立商朝。

武王伐紂

周朝

統治時間:前1046年—前256年

開國君主:周武王(姬發)【西周】

末代君主:周赧王(姬延)【東周】

首都:鎬京(今西安)、洛邑(今洛陽)

周人的祖先是黃帝曾孫帝嚳,元妃姜嫄的兒子棄,即后稷。商朝初年,后稷的後代公劉率族人從邰遷到磁。周人早期居於陝西武功一帶,公劉時,周部落則已遷居於豳。

由遊牧部族漸變為農耕為主的城邑。自公劉起,又經九世傳位,到古公亶父為部族首領時,周人受薰育戎侵襲逼迫,不得不遷徙。他們越過漆、沮和梁山,遷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就此產生「周」的概念。「周」字最初寫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後來演變為周字。

秦始皇(影視劇照)

秦朝

統治時間:前221—前207

開國君主:秦始皇(嬴政)

末代君主:秦三世(子嬰)

首都:鹹陽(今陝西省鹹陽市)

秦朝的國號來自於地名。據《史記》記載,秦之先祖為先賢皋陶、伯翳(伯益),本為古部落首領少昊後裔,為「嬴」姓。

早期的秦人由於給周王室養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們的正式族稱。周幽王時期犬戎攻入鎬京,秦襄公因為保衛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為諸侯國,秦成為國號。

而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秦只是一個諸侯國的稱呼,統一以後由諸侯國名變為全中國的王朝稱呼。由於統治者姓嬴,又有嬴秦之稱。

劉邦(影視劇照)

漢朝

統治時間: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2月)、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

開國君主: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

末代君主:漢獻帝

首都:長安、洛陽

楚漢相爭後,劉邦正式稱帝,因曾被項羽封為漢王,便以「漢」為國號,後世人們稱之為漢朝。

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定都長安,又稱前漢; 後世史學家不承認新朝和玄漢合法性,所以一般將其合併到漢朝歷史裡。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定都洛陽,又稱後漢,史稱東漢;西漢與東漢合稱兩漢,即為漢朝。後代的三國時期漢昭烈帝劉備建立蜀漢,自稱季漢,又稱西蜀。

曹操(影視劇照)

三國

統治時間:213年5月 —266年2月4日

開國君主:魏文帝曹丕

末代君主:魏元帝曹奐

都城:洛陽

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因此國號為「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鹹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劉備(影視劇照)

蜀漢

統治時間:221年5月15日—263年

開國君主:蜀先主劉備

末代君主:蜀後主劉禪

首都:成都

劉備是中山王劉勝的後代,後來建立蜀漢政權,意為蜀漢政權的國號為「漢」,劉備自稱是漢室的延續。

由於其所建立的政權以蜀地為根據地,所以多被稱為「蜀」。以其地稱其國,後人逐漸習慣了這個稱呼,而又為了承認劉備建立的漢室政權,故稱其為蜀漢。

孫權(影視劇照)

孫吳

統治時間: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

開國君主:吳大帝孫權

末代君主:吳末帝孫皓

都城:建業(今江蘇南京)、武昌(今湖北鄂州)

「吳」作為地理概念本來是指現中國長江下遊南岸一帶地域的一個總稱,封建時代常被用作爵位、國號的名稱。

孫堅為漢末吳郡富春人,因軍功積累一直做到長沙太守。孫堅死後,其子孫策向江東發展,公元196年,東漢朝廷封孫策為」吳侯」。孫策死後,其弟孫權接掌兵權。公元220年,曹魏建立,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公元229年5月23日,孫權稱帝,就以「吳」為國號。

為區別於前12世紀至春秋戰國之際存在的諸侯國吳國,以及五代時期楊行密建立的吳國,史學界一般在前面加上統治者的姓氏稱之為孫吳。因其居於三國之東,而有東吳之稱。

司馬懿(影視劇照)

統治時間:266年-420年

開國君主:晉武帝司馬炎【西晉】、晉元帝司馬睿【東晉】

末代君主:晉恭帝司馬德文

定都:洛陽【西晉】、建康(今南京)

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的父親司馬昭被魏帝曹奐封晉公。鹹熙元年(264年),加封晉公晉王。司馬炎後來代魏稱帝,就用晉作為國號。

隋朝

統治時間:581年—618年或619年

開國君主:隋文帝楊堅

末代君主:隋煬帝楊廣

首都:洛陽

隋文帝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世襲爵位,即位後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隋朝是五胡亂華後漢族重新建立的大一統朝代。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唐朝

統治時間:618年—907年

開國君主:唐高祖李淵

末代君主:唐哀帝李柷

首都:長安、洛陽

唐朝的國號為「唐」,曾是晉的古地名。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被追封為「唐國公」,其後,爵位傳至李淵。李淵是隋朝時行宮居晉陽留守,以尊「隋」為名起兵,每戰必克,直入長安,在隋恭帝楊侑禪讓後便以「唐」為國號。因國君姓李,故稱李唐,尊稱為大唐。

清明上河圖(局部)

宋朝

統治時間:960年—1279年

開國君主:宋太祖趙匡胤【北宋】、宋高宗趙構【南宋】

末代君主:宋末帝趙昺

首都:汴京(今開封)、臨安(今杭州)

趙匡胤因其發跡在宋州,故國號曰「宋」,因皇室姓趙,故也稱作趙宋, 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為火德,故又別稱「火宋」、「炎宋」,尊稱為大宋。宋朝定都開封,稱為東京。後逐步統一中國,由於疆域相對南宋而言到達黃河以北,所以被後世稱之為北宋。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東京,北宋亡。宋高宗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繼承皇位,改元建炎,重建宋王朝,史稱南宋,趙構成為南宋第一位皇帝。紹興八年(1138年),以臨安府(今浙江杭州)為行都,稱為行在。

昭陵六駿圖(金·趙霖)

金朝

統治時間:1115年-1234年

開國君主: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末代君主:金末帝完顏承麟

首都:會寧府(今黑龍江哈爾濱)、中都大興府(今北京)

據說女真興起於金水,故國號名金,因此「金」成為金朝的代稱。

遼朝

統治時間: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

開國君主:耶律阿保機(遼太祖)

末代君主:耶律延禧(天祚帝)

首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汴京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

史學界公論,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國,國號契丹。「遼」、「契丹」二號的本義,「契丹」可解為「鑌鐵」,乃民族之號;「遼」則國號,得名於遼水。也有學者認為「遼國」一號得名於「遼遠」之意。

西夏王陵

西夏

統治時間:1038年—1227年

開國君主:夏景宗李元昊

末代君主:夏末帝李睍(xiàn)

首都:興州(今寧夏銀川)

西夏,本名是大夏,簡稱夏,源於地名,又自稱邦泥定國或白高大夏國、西朝。同時亦有河西之稱,是因位於中國地區的西北部,史稱西夏。

元朝

統治時間:1271年—1368年

開國君主:元世祖忽必烈

末代君主:元惠帝妥懽帖睦爾

首都:大都(今北京)

元朝由忽必烈於1271年建立。其前身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國。

元朝的正式國號叫大元,至元八年元世祖忽必烈發布《建國號詔》,取自於《易經·乾篇》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這句話。其中大元中的「大」字並非類似大漢,大唐那樣的尊稱,因為統治者是蒙古人所以又叫蒙元或胡元。1368年元廷退居漠北,所以稱呼元廷的殘餘勢力時又叫北元或殘元。

朱元璋畫像

明朝

統治時間:1368年——1644年

開國君主:明太祖朱元璋

末代君主:明思宗朱由檢

首都:應天府(南京)、順天府(北京)

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國號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表示承襲自韓山童、韓林兒父子的「大小明王」之號,又稱皇明,史稱明朝、明代,清朝時稱之為前明。

大明國號來源有多種說法,一般認為與宗教有關,吳晗等人認為,大明國號的源頭是明教,此說後來被金庸等作家採用,而胡阿祥等認為此國號出自白蓮教,而源頭則是佛教。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國號以示正統地位,也同時應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預言。其次,以明喻火,根據五德終始說,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又因皇室姓朱,稱朱明。

康熙畫像

清朝

統治時間:1616年—1912年

開國君主:清太宗努爾哈赤·皇太極

末代君主: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

首都:北京

萬曆四十四年(天命元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崇禎九年(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史稱清朝;亦稱為大清國、清國。

【版權聲明】本文由詩詞世界整理。

點「在看」給我一個小心心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十三個國號的由來,唐朝國號最唯美,隋朝國號最晦氣
    從皇帝建立華夏民族以來,中華民族經歷了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先後建立了數百個割據政權,但被列入史冊的僅有十幾個朝代,今天小編便和大家來了解下中國古代十三個朝代國號的由來。第三個:周朝周朝是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王朝,一直以來是古代歷朝歷代所津津樂道的王朝,中國古代對周朝的沿用有很多,比如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武則天建立的周朝,柴榮建立的後周,可見周朝在古代帝王中的地位。
  • 唐宋元明清:中國古代18個朝代國號的由來!
    司馬遷記載「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個氏族組成的部落的名號,以「夏後」為首,因此建立夏朝後就以部落名為國號。夏朝是在原始社會制度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
  • 國號之大|國號如此重要,中國古代為什麼還有朝代更改國號
    國號,一個國家的大名,我們尋常人家改名都是一件大事,更何況是一個國家改名,但是放眼歷史,筆者發現有一些朝代和政權竟然對國號進行了更改,這樣的舉措到底是出於什麼目的?這些改國號的皇帝和朝代又如何了呢?國號的由來
  • 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國號的由來
    這首《朝代歌》,想必大家上學時都曾背誦過,它簡明扼要、又朗朗上口地列出了我國歷史上主要的朝代,便於記憶。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歷朝歷代的國號是怎麼來的呢?決定朝代的國號大致有這幾個來源:用原所在地的地名;用創建者原有的封號爵位;用文字的含義;用特殊的物產。其中前兩種為國號的主要來源。
  • 唐宋元明清:中國古代18個朝代國號的由來!轉走慢慢看
    司馬遷記載「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個氏族組成的部落的名號,以「夏後」為首,因此建立夏朝後就以部落名為國號。夏朝是在原始社會制度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
  • 盤點我國22個朝代國號的由來
    《史記·五帝本紀》中有一句話叫「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可見,國號是一個朝代至關重要的標誌。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下我國古代各個朝代(政權)國號的由來。
  • 中國十八個朝代的名字由來
    前言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迭不斷。
  • 中國主要朝代的國號來源:明朝的國號的確來源于波斯明教
    中國從夏朝到清朝,經歷了大約20個朝代。你可能對這些朝代的建立者比較了解,但是未必清楚這個朝代的國號或者名稱是怎麼來的。本文就以時間脈絡為主線,對主要朝代的國號進行了簡單的介紹。中國第一個朝代是夏朝。「夏」在古代有「大」的意思,是周族人對自己祖先建立的王朝的稱呼。但是夏朝人稱呼自己叫什麼,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之後,中國將陝北、寧夏一帶地區叫做「夏」。十六國時期,匈奴人赫連勃勃在這裡建立了「大夏」,史稱「胡夏」。兩宋時期,党項族也在這裡建立了「大夏國」,史稱「西夏」。第二個王朝是商朝,「商」字的本義是焚柴祭天。
  • 歷史尋蹤 | 中國古代18個朝代名稱的來歷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紛繁。每朝的創建者要首手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國號。國號就是一個國家的稱號,亦即政權之號。《史記·五帝本紀》:「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宋代及宋代以前,大小國家的國號都是依照地望取的。
  • 中國歷史稱呼朝代用國號,外國歷史稱呼朝代用什麼?幾乎不用國號
    眾所周知,中國歷史稱呼一個朝代都是用這個朝代的國號,比如劉邦定國號漢,這個朝代就稱呼漢王朝;楊堅定國號隋,這個朝代就稱呼隋王朝;朱元璋定國號明,這個朝代就稱呼明王朝,其它朝代同理。
  • 中國歷代朝代名字由來,漲知識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迭不斷。夏商與西周,唐宋元明清,說起朝代名稱小學生都能朗朗上口,但是大家能不能很清楚的說出這些朝代名字怎麼來的呢?
  • 明朝國號為何是「大明」 正解明朝國號的由來
    明太祖朱元璋在驅逐蒙元,恢復中華後,中國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中原文明又迎來了嶄新的一頁。那麼,朱元璋為何把這一新生國家的國號定為「大明」,其實在當時朝野對此國號出處已經明確,並且達成共識,不存在太多爭議。但隨著時間推移,明朝國號的由來逐漸又變成了一個爭論的話題,持續多年,各種說法層出不窮,最主要的有兩種。
  • 大明國號的由來
    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很多的王朝,這些王朝的命名大多都是以地名為依據來命名的。商朝後一個朝代,周朝就是「周武王」從「周」起兵出發,在滅了商朝逼死商紂王,登上大統後,他以地名取國號為「周」;秦始皇嬴政在一統六國後,也是用曾經的國名 「秦」 作新王朝的國號,漢朝之所以命名為漢朝,也是因為漢高祖劉邦生於漢地,而且他還做過漢王,也難怪用「漢」做國號了。
  • 中國曆朝國號的由來及中國疆域圖之變遷
    司馬遷記載「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等十二個氏族組成的部落的名號,以「夏後」為首,因此建立夏朝後就以部落名為國號。唐代史家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認為夏是大禹受封在陽翟為「夏伯」後而得名。又說,「夏」是從「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變為部落名,再成為國號的。
  • 中國歷史上,十八個朝代的名稱及來歷,國號的決定有5個來由
    我國歷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紛繁。每朝代的創建者要首先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國號(朝代名稱)。國號就是一個國家的稱號。 《史記·五帝本紀》曰:「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那麼國號由什麼決定呢?
  • 歐洲古代的朝代變更,和我國古代有什麼區別?
    中國的皇室和歐洲的王室是太一樣的。中國古代長期都是絕對的君主專制,皇帝就是國家的象徵,皇族的覆滅,不單單只是改朝換代這麼簡單而已,更是一個朝代的覆滅,另一個朝代的崛起。而且每次朝代的更替,對於國號,政治,儀式,禮節都有很大的變更。
  • 歷代朝代名稱由來
    公元前21世紀,禹的兒子啟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以自己所在部落的名稱作為朝代的名稱。 公元前206年,劉邦打敗項羽,統一中國後,便定國號為「漢」。
  • 史上朝代眾多國號也很多,但卻有一個國號很是特殊,來歷至今成謎
    國號指的是行使國家主權的政權名字,是代表一個國家法定統治政權的官方名稱。在現代,國號與該國家在國際社會上的通常稱謂或名字,是不同的概念。中國古代的國號就是朝代名稱。歷朝建國者第一要事即確立國號。國號很早就有,《史記·五帝本紀》載「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當然這裡記載的國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朝代,僅僅是傳說時代的部落或部落聯盟,是司馬遷錯誤追認的結果。說到了國號,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李自成要將自己政權的國號定為「大順」?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疑問。
  • 國號是怎麼來的?
    中和國加在一起,最初的意思是指位於中間的城池,最早的中國指洛陽,洛陽到現在還號稱天下之中。洛陽的東面是原來商朝的發源地,洛陽的西面是夏朝的發源地,而洛陽位於中間,周朝的時候把洛陽稱為中國。    我們簡單的分析了一下,就有這麼多既有學問又很有趣的方面,這就是國號的魅力和奧秘。    按照慣例,統治者在建立一個國家後,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確立國號,由此可見國號的政治標誌意義非同尋常。中國歷史悠久綿長,隨著朝代的更替,國號也在不斷地變換,按照一般的理解,朝代的名稱似乎就是國號。
  • 歷朝歷代的國號是怎麼來的?
    中國歷史悠久綿長,隨著朝代的更替,國號也在不斷地變換,按照一般的理解,朝代的名稱似乎就是國號。  中國在四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隨著建國開朝、興亡更替,出現過很多不同的名稱,這些名稱就是我們所說的國號。中國歷史上,究竟有過那些國號?這些國號與我們通常所說的朝代是一回事麼?  《利瑪竇中國札記》中這樣寫道:中國人過去,曾經用許多不同的稱號來稱呼自己的國家,將來或許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