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在驅逐蒙元,恢復中華後,中國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中原文明又迎來了嶄新的一頁。那麼,朱元璋為何把這一新生國家的國號定為「大明」,其實在當時朝野對此國號出處已經明確,並且達成共識,不存在太多爭議。但隨著時間推移,明朝國號的由來逐漸又變成了一個爭論的話題,持續多年,各種說法層出不窮,最主要的有兩種。
其一:明教說
明教也被稱為「摩尼教」,是公元三世紀的時候波斯人摩尼創立的,因此也叫摩尼教。其認為世界上存有兩種對立的力量, 即光明和黑暗,分別代表善和惡。公元六九四年,摩尼教傳入我國,被稱之為明教,明教又吸收了佛教、祆教、基督教的教義因素。
經過五百多年的民間傳播,在中原有了廣泛信眾,宣揚「彌勒降生,明王出世」。元朝末年,民眾不堪壓迫,韓山童稱「明王」,終率三千明教徒起義。朱元璋投奔紅巾軍,尊「小明王」為主,也就與明教「明」字結下了不了之緣。小明王死後,朱元璋為了標榜自己的合法性依然沿用「明」這個字。
其二:五行說
中國人相信五行學說,尤其是五行相剋理論。當時強調北方是水德,南方是火德,蒙古人是以水德取勝,南方的朱元璋是以明喻火,以明朝取代元朝。又因皇室姓朱,稱朱明。對儒生來說,他們雖然不信明教,但認為明代表光明,分開即是日月,與古代的祭祀禮制相符。而且,明朝起自南方,用陰陽五行來說,南方為火,神是祝融;北方為水,神是玄冥;當時蒙古政權起自北方,正好因應陰陽五行相剋的道理,另一方面,上古神話中也有「朱明」一說,正好又應了明朝皇帝的姓氏。
中國歷代國號
國號可以說是中國的特色,是古代歷史的標誌。在夏商周並不存在國號,只是後人對先秦時代的追記,夏商周其實都是部落名。從先秦開始到宋代,王朝大多用封爵或者封地作為國號。如,劉邦封為「漢王」,國號為「漢」;曹操封為「魏王」,司馬昭封為「晉王」,楊堅封為「隋國公」,李淵封為「唐國公」,趙匡胤的封地是「宋州」。
但是,從元朝開始這些講究就不存在了,因為,元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不可能有什麼封地,更沒有封爵,也不會尊重中原那一套規矩。所以從《易經》中取了國號,而且元朝是「單字國號」和「雙字國號」的分水嶺,元朝之前的國號都是單字的,如「唐」「宋」,但元明清三朝的正式國號是「大元」,「大明」,「大清」。
明朝國號的由來
那麼,重點來了,上面已經指出,中國自元朝以後又形成了兩種定國號的制度,如果按宋朝之前取國號的方法,那朱元璋稱帝前被封為「吳王」,他的國名豈不是要叫「大吳」了,很顯然朱元璋並沒有用封爵封地名稱這種舊制來定國號。那麼「大明」這個國號到底出自哪裡呢?很明顯朱元璋用了後一種元朝定國號的新制。眾所周知,元朝的國號「大元」出自《易經》「大哉乾元」,其實並不知道的是「大哉乾元」後面還有幾句,也就是明朝國號「大明」的出處。
《易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終,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充分說明了,朱元璋取「大明」為國號的意思就是繼承元朝的正統,而不是《倚天屠龍記》裡的「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