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不二子
B站首播人氣一小時破600萬,順手解鎖「百艦」成就,Vup菜菜子無疑成為了大多數虛擬主播羨慕的人。
自從去年B站與日本最大的虛擬主播團體NIJISANJI運營方Ichikara達成合作,推出了中國虛擬藝人企劃「VirtuaReal Project」(以下簡稱「VR企劃」)後,已經陸續推出了八期生,不過能像菜菜子這樣擁有「天王級」待遇的Vup可以說為0,看似火爆的Vup圈子仍然屬於小眾的。
這一次蔡明化身為Vup,以中之人的身份打入年輕人小眾文化圈,確實是一番足夠有新意的操作,但從現實情況分析,這可能也只是限定性的嘗試,畢竟要運營好一個虛擬主播或者說虛擬UP,需要大量的時間,這對於明星來說都是入不敷出的選擇,那麼這一次菜菜子的出現背後到底有什麼樣的含義?
為什麼會有人痴迷於虛擬主播?
Vup的概念可以說起源於海外的Vtuber,即在YouTube上活躍的虛擬YouTuber,其主要活動方式以直播和發視頻為主,Vup就可以理解為是活躍在B站上的虛擬UP主,不過目前來說這一群體的活動也以直播為主發視頻為輔。
Vup與最早漂洋過海被大眾了解的虛擬偶像概念相比,差別就是主要的活躍形式,你很難見到洛天依、言和在網絡上持續不斷的直播,她們更多的是以內容作品的形式與粉絲接觸,也就是更加偏向於傳統偶像的運營方式,而Vup走的就是「48系」的理念,強調接地氣與近距離,這也是Vup都需要藉助直播這一形式保持持續不斷與粉絲接觸的原因。
當然,對於不理解這一文化的圈外人來說,無論是虛擬偶像還是虛擬Up都難稱得上吸引人,不過對於從小就受到二次元文化影響的年輕一代來說,喜歡上一個紙片人並不是什麼難事,尤其是他們還都有獨特的個人魅力。在B站上,哪怕是只有不到5萬關注的Vup們,其粉絲號召力也基本都會超過同粉絲級的真人主播,像是「VR企劃」中只有3.9萬粉絲的Vup沙夜,其艦長數也達到92個,也就是1個月至少有92人願意為其花費200元打賞,而這還沒有包含日常直播中其他禮物的計算。
說到這也就有了另一個問題,為什麼Vup會比真人主播們有更強的吸引力?
關於這一點也曾有痴迷於Vup的自媒體人自我闡述過,Vup最吸引人的一點就是他們的個人魅力。在真人主播領域,露臉與不露臉始終是一個艱難的選擇,長相帥氣甜美的主播們露臉自然是會有更大概率被粉,外貌會成為他們吸粉的第一個鉤子,從而讓更多人停留在直播間感受個人魅力;而外貌不夠勁的主播的吸粉腳步就會自然慢下來,畢竟展示個人魅力也是需要時間積累的。
而Vup們就完美避開了這一外貌抉擇環節,現有的Vup虛擬形象都有著精美的面龐,這就可以在用戶進入直播間後跳過對於外貌的評測,直接進入到了解Vup們個人性格的階段;同時,Vup都會有一個初識的人物設定,自己的喜好與擅長直接告訴觀眾,可以更高效的吸引住因「人設+形象」產生興趣的觀眾,隨後偶爾再展現出與初始人設略有不同的一面,形成的反差感也會讓粉絲意識到「原來TA還有這樣的一面」,這也是吸引人的一個策略。
另外,從某一層面來說,Vup也是虛擬人物中更偏向三次元的存在。
之所以讀娛君這樣說,就是因為Vup本身就等於虛擬形象+中之人兩部分組成的,虛擬形象主要作用是提供外貌以及部分個性提示,而中之人則是Vup個性的真正表達者,正如前文所說,無論是Vup還是真人主播,最後留住粉絲的還是個性和個人魅力,所以粉Vup的人,其實等於喜歡Vup的形象與中之人的性格,所以儘管有媒體分析運營Vup的重點在內容,但在讀娛君看來,運營的重點在於如何用內容來襯託凸顯中之人的性格。
可以說,只要有一定人格魅力的人,都有可能通過Vup的形式被很多人喜歡,所以也有了大量還處在學習期的年輕人主動加入到Vup的行列,中之人的年輕化正好也與年輕的粉絲群體吻合,這可能也是在一年時間內Vup就在B站快速成為一個趨勢的原因。
夾縫中(?)運營的B站
B站可以說是Vup的最優選,無論是潛在粉絲群體還是整個社區的氛圍都是適合Vup成長的,而B站也是看清了這一點,才大力推動Vup這一形式。有B站官方參與的「VR企劃」一直處在長期招募Vup的階段,一年的時間就推出了共34位Vup,可以說是Vup領域的大戶人家,在一二期生上線時,B站董事長兼CEO也分別在他們的直播間上艦長造勢。
2019年B站決定做這個企劃的時候,可能還只是看到了Vup的一個趨勢,而如今B站把蔡明老師喊來化身為菜菜子,應該就不只是看到了這個趨勢這麼簡單。
從B站開始嘗試突破邊界,向更大的三次元市場進發以來,老用戶對於B站社區氛圍轉變的詬病就一直存在,2019年百大Up主投稿視頻最常添加的標籤為「生活」「日常」這件事,就體現出當下的B站是以什麼為主流的。
B站想要成為年輕人們的代表,不斷通過大型的營銷事件來擴散到站外,本身就會面臨老用戶逃離的局面,因而從二次元起家的B站,現在有些處在用戶夾縫中找平衡的階段。
在《後浪》演講、《入海》歌曲和「夏日畢業歌會」這三個接連「破圈」的行為發生時,把菜菜子送出道,就頗有一種安慰二次元用戶之感——雖然我們在擁抱更多用戶,但你看,我們也能把三次元的變為二次元的。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菜菜子出道以來只進行過一場直播,發的兩個視頻一個為Vup標準動作的自我介紹,一個就是直播錄屏,而反觀在菜菜子出道前宣布入駐B站的蔡明帳號,幾乎隔幾日就發布一個短視頻的更新頻率,且內容都偏向抖音化的搞笑內容,就能明白菜菜子也許也只是一次性的話題操作。
仔細觀察進入2020年以來B站的種種動作,直接能輻射到二次元群體的少之又少,無論是推出b站的說唱綜藝,還是針對Up們的創作活動,幾乎都是與站外內容和三次元文化強相關,或者說是更加貼近大眾文化的,原本的老用戶只能在這個社區中自己找樂呵,這就不夠友好。
誠然,二次元用戶或者說小眾文化圈的用戶也可能會看各種真人搞笑內容,美食、學習、科技確實也都是年輕人會關注的話題,但當這個社區過分關注大眾文化,讓多個小眾文化難以有生存的空間,失去了平臺自身的獨特性後,它還能否對年輕人產生足夠的吸引力則不得而知。
畢竟當下B站生活區的內容很難說在其他娛樂平臺上看不到,B站現有的差異化優勢大概就是視頻內容的質量更高,且品類更豐富,不過這並非是不可複製的,而在越來越多的人成為UP主後,怎麼做好推薦機制與激勵機制,讓平臺始終保持住高品質、多元化的標籤,也是其需要思考的。
一個以UGC為主的平臺,其最應該做到的就是多元化,這個多元化並非是指能夠容納多個大眾文化圈,而是無論大眾還是小眾的,都應該有能被看到被發現被談論的機會。眾多網際網路媒體人相比抖音更看好快手,也是因為快手的去中心化理念能讓多個不同的圈子有自己的生存之地,而目前B站的運營趨勢,則無疑在向著中心化的思路前進,這樣的取捨很可能會讓B站走向另一個未來。
左手小眾右手大眾,自然是一個美好的願景,讓每一個年輕人都能在B站找到歸屬感是困難的,如果急於向更大市場進發,之後B站要面臨的挑戰就更多,當原本小眾的文化圈(不只二次元)徹底消沉後,B站很可能就不再是專屬於年輕人中的心頭好了。
*原創文章,轉載需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