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6日-17日19:30開始|「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活動直播...
> ■主持人 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大中華區戰略合作主管、Cell資深編輯 譚家穎博士 iScience科學編輯 張甜甜博士 一、 開幕致辭(19:30-19:35) 二、 播放年度盛典影片(19:35-19:40) 三、學術報告(19
-
2017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新聞專題-科學網
2014年,中國科學報社與細胞出版社首度牽手,出版了首期「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特刊,收錄了2014年度發表在《細胞》及其子刊的中國作者的107篇論文,並評選出「細胞出版社中國年度論文」和「細胞出版社中國年度機構」,受到廣大作者與讀者歡迎。
-
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2019中國年度論文和機構揭曉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6月18日消息,由中國科學報社與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共同主辦、新浪科技協辦的「科學無界——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年度盛典暨在線學術論壇如期舉行。由於受到全球疫情影響,本次「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系列活動以線上形式舉辦,分為生命科學專場和物質科學專場,通過科學網、新浪網等平臺進行直播。論壇揭曉了細胞出版社2019中國年度論文和年度機構獲獎名單。
-
2018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新聞專題-科學網
-
年度論文-2018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新聞專題-科學網
-
中國科學家解析人類巨核細胞的發育過程
中國科學家解析人類巨核細胞的發育過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1 13:39:58 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周家喜、劉兵、石莉紅等研究人員合作解析人類巨核細胞的發育過程。
-
新研究助力神經系統疾病治療—新聞—科學網
帕金森病模型小鼠功能障礙在細胞移植後3到4個月運動開始出現改善,5到6個月得到明顯改善。」 陳躍軍說。 這項研究表明,成年腦內受損的神經連接可以通過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實現結構和功能上的修復,重塑神經功能。此外,不同類型的神經細胞對環路的修復作用是不同的,對於不同類型神經元丟失造成的神經系統疾病,需要有針對性的移植特定的神經細胞進行環路修復和治療。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提出鐵蛋白藥物載體—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連結: doi: 10.1073/pnas.1407808111 doi:10.7150/thno.30867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
-
全球頂尖科學家共話新冠科研最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於2019年首次舉辦,是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與細胞出版社(Cell Press)共同發起的「前沿科學創新合作計劃」下的重要活動。該合作計劃於2018年11月啟動,雙方依託北京國際學術交流季平臺,通過合作舉辦多層次的學術活動,共同打造高水平的學術交流機制,圍繞前沿科技發展趨勢加強國際合作交流,為本市發展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持。
-
中國科學家發現睡眠穩態調控機制
中國科學家發現睡眠穩態調控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5 15:03:38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徐敏研究組發現,基底前腦穀氨酸能神經元通過腺苷調控睡眠穩態
-
第二屆「所史研究與所志編纂高級研修班」舉辦—新聞—科學網
據了解,此次研修班將持續至12月4日,來自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文獻情報中心院史館、行政管理局、昆明植物所、院檔案館、物理所等單位的專家,將分別圍繞中國近現代科技史、院史所史展覽策劃、科學教育服務京區3H工作、所史所志編撰經驗介紹、中科院形象資源庫建設和科學文化建設、文獻資料檢索與獲取和寫作概論、院檔案資料管理與利用、新媒體環境下官方科普的話語權重構等專題作報告
-
吳凡:最美「疾控女俠」—新聞—科學網
她和專家組其他同仁一道,仔細分析各個地區的疫情走勢,形成具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撰寫工作報告和專題建議報告近30份提交國家衛健委。 如果說,每個人職業生涯中有幾段高光時刻,那麼,迎戰H7N9疫情,就是吳凡的高光時刻之一。
-
「率先行動故事匯」微視頻(第二季)交流會舉辦—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北京分院分黨組書記、京區事業單位黨委書記馬揚在講話中表示,本次交流分享會是開展弘揚科學家精神工作的一次專題研討,既是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的體現,也是新時代科技創新先鋒的展示。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劉嘉麒院士談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新聞—科學網
據悉,「金橋大咖談」活動是在北京市科委指導、北京技術市場管理辦公室支持下,由北京技術市場協會發起,聯合中國技術交易所等單位共同打造的系列技術轉移服務品牌活動,旨在圍繞技術轉移實際工作,聚焦熱點、難點、痛點問題,聚集業內知名專家,專題分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功案例,服務北京地區科技成果轉化。
-
紅外成像助力靜脈穿刺—新聞—科學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93-020-0584-z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
-
讓稀薄的氦分子自旋—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67-020-01081-3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粵港澳大灣區能源轉型與綠色發展高峰論壇舉行—新聞—科學網
謝克昌院士作專題報告 李立浧院士作專題報告 劉吉臻院士作專題報告 在論壇主題——「能源發展新使命與國際一流灣區打造」上,謝克昌做了「因地制宜推進能源革命,實現中國能源高質量發展」專題報告。他高屋建瓴提出能源革命要遵循化石能源清潔化、清潔能源規模化、多種能源綜合化的戰略思路,區域能源革命是能源革命向縱深推進的抓手。
-
17家單位發起國家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科創聯盟—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張旭東等8位專家從不同領域、不同角度作了專題報告。中化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總監張曉強代表產業界發言,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李秀軍介紹了東北黑土地退化與地力修復情況,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報告了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工作進展等。
-
「糖衣」告訴細胞何時造血—新聞—科學網
相關文章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z2121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