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解析人類巨核細胞的發育過程

2020-12-23 科學網

中國科學家解析人類巨核細胞的發育過程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1 13:39:58

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周家喜、劉兵、石莉紅等研究人員合作解析人類巨核細胞的發育過程。這一研究成果於2020年12月18日在線發表在《細胞—幹細胞》雜誌上。

通過使用來自卵黃囊(YS)和胎兒肝(FL)的人類早期巨核細胞(MK)單細胞RNA測序,研究人員表徵了早期巨核細胞生成的轉錄組、細胞異質性和發育軌跡。在YS和FL中,研究人員發現異質MK亞群具有獨特的發育途徑和基因表達模式,可以反映早期的功能分化。有趣的是,研究人員在體內鑑定了一個CD42b+CD14+MK亞群,該亞群顯示出免疫反應相關基因的高表達,並且也可以在體外從人類胚胎幹細胞(hESC)中產生。此外,研究人員將THBS1鑑定為MK傾向的胚胎內皮細胞早期標記。總體而言,這項研究為解剖早期人類巨核細胞生成的分子和細胞程序提供了重要的見識和寶貴的資源。

據了解,儘管人們對胚胎免疫發育的了解日益加深,但稀有的早期MK仍然研究不足。 

附:英文原文

Title: Decoding Human Megakaryocyte Development

Author: Hongtao Wang, Jian He, Changlu Xu, Xiaoyuan Chen, Hua Yang, Shujuan Shi, Cuicui Liu, Yang Zeng, Dan Wu, Zhijie Bai, Mengge Wang, Yuqi Wen, Pei Su, Meijuan Xia, Baiming Huang, Chunyu Ma, Lihong Bian, Yu Lan, Tao Cheng, Lihong Shi, Bing Liu, Jiaxi Zhou

Issue&Volume: 2020-12-18

Abstract: Despite our growing understanding of embryonic immune development, rare early megakaryocytes(MKs) remain relatively understudied. Here we used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of humanMKs from embryonic yolk sac (YS) and fetal liver (FL) to characterize the transcriptome,cellular heterogeneity, and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of early megakaryopoiesis.In the YS and FL, we found heterogeneous MK subpopulations with distinct developmentalroutes and patterns of gene expression that could reflect early functional specialization.Intriguingly, we identified a subpopulation of CD42b+CD14+ MKs in vivo that exhibit high expression of genes associated with immune responses and can alsobe derived from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hESCs) in vitro. Furthermore, we identified THBS1 as an early marker for MK-biased embryonic endothelialcells. Overall, we provide important insights and invaluable resources for dissectionof the molecular and cellular programs underlying early human megakaryopoiesis.

DOI: 10.1016/j.stem.2020.11.006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stem-cell/fulltext/S1934-5909(20)30544-0

相關焦點

  • 單細胞測序破譯人類睪丸的發育過程
    單細胞測序破譯人類睪丸的發育過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8 12:30:14 美國猶他大學Bradley R. Cairns等研究人員合作利用單細胞測序解析人類睪丸的發育過程。
  • 打開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
    7天之後的「黑暗地帶」  人類胚胎發育到第7天,需要植入母親的子宮,才能繼續存活和發育。  7天後,胚胎在子宮中發生了什麼變化,導致這些變化的關鍵細胞和分子事件是什麼?出於倫理考慮和技術限制,這些問題很難用實驗手段解析。
  • 人類大腦皮層發育在時空上的轉錄調控特徵
    大腦皮層作為人類神經系統的核心,在進化上具有強烈的人類獨有的特點。王曉群課題組一直致力於研究幹細胞與人腦發育的分子調控機制與進化特徵。該研究利用高精度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手段,全面繪製了人類胚胎發育期(妊娠9-26周齡)大腦皮層額葉(FL)、頂葉(PL)、顳葉(TL)、枕葉(OL)以及皮層下區域腦幹(pons)的人類發育細胞圖譜,系統鑑定了人類胚胎發育關鍵階段的8種主要細胞類型及其亞型,並對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深入的功能驗證。
  •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答辯題目及解析
    相關推薦:教師招聘面試《答辯》知識點|高頻考點匯總 1.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各經歷哪些發育時期?2.蝴蝶是由毛毛蟲變成的,那「蝴蝶」和「毛毛蟲」分別出在昆蟲生殖和發育的什麼時期?【參考答案】毛毛蟲處於蝴蝶發育的幼蟲期,而蝴蝶已經處在成蟲期。3.教學中你是怎麼滲透德育的?【參考答案】本課中可以有多處地方滲透德育。
  • 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 正在緩緩打開?
    視覺中國供圖人的生命起源於早期胚胎,但人類胚胎著床後發育是怎樣進行的?胎兒形成即原腸前人胚胎和多能幹細胞的發育過程有沒有圖跡可循?科學家們一直在為這些生命難題找尋答案。其中囊胚的產生,約在第5至6天時間內,形成了生命的第一次譜系分化;第二個階段實際上就是開始著床的階段,這是決定胚胎能不能往下發育的核心關鍵過程,如果著床後胚胎發育營養跟上、發育正常,就可以順利長成一個胎兒;第三個階段就是原腸的形成,如果三胚層出現問題了,那麼胎兒發育肯定會出現先天性發育缺陷,很多情況下會形成神經管發育不全、腦癱、脊柱發育不全等疾病。
  • 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表觀遺傳調控規律解密
    這一重要發現進一步理解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重編程調控機制,也為研究體外受精、試管嬰兒等相關應用和胚胎發育相關疾病提供了理論基礎。  人類的個體生命起源於受精卵,受精卵在胚胎發育早期經歷了一系列顯著的染色體重編程事件。近些年,以小鼠為模式生物的研究表明:胚胎染色體的重編程過程中,來源父本、母本染色體的開放狀態、高級結構,以及其攜帶的表觀遺傳信息都發生了劇烈的改變。
  • 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秘
    中國科學家歷時數十年持續研究,最近取得裡程碑突破——發現化合物4-乙烯基苯甲醚(4-vinylanisole,4VA)對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不同發育階段和性別都有很強的吸引力,並定位蝗蟲錐形感器中的嗅覺受體OR35是4VA的特異性受體。
  • 古蘭經關於人類胚胎發育的論述
    A) 古蘭經關於人類胚胎發育的論述:在神聖的古蘭經中,真主談到人類在胚胎發育的幾個階段:
  • 科學家繪製了人類骨骼肌發育的首個路線圖
    從早期發育到成年的肌肉乾細胞和祖細胞的基因表達(從左至右)。在發育過程中,細胞從活躍表達一個關鍵基因(綠色)轉換到另一個關鍵基因(紫色),肌肉纖維為紅色。近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再生醫學和幹細胞研究中心的一個跨學科研究團隊繪製了首個人類骨骼肌發育的路線圖。相關論文發表在《細胞·幹細胞》雜誌上,確定了從早期胚胎一直到成年存在於骨骼肌組織中的各種細胞類型。
  • 人類圖氣象報告:過程
    (攝影:Ted Liao / Days in Australia)如果之前期待過高,導致失望的結果,那麼,今天是時候了,該好好回頭檢視這段過程弔詭的是,這期待裡頭,若夾帶太多不切實際的幻覺,到最後,期待落空,你可以詮釋成夢醒了,心碎了,受傷了,委屈了,也可以換個角度想,事情已經發生,我們能夠從這過程中學習到的,又會是什麼呢? 老話一句,不管你願不願意相信,人生就是經驗的累積,沒有白走的路。
  • 首張人類骨骼肌「發育路線圖」,推動幹細胞製造肌肉細胞
    近日,發表在同行評議期刊《Cell Stem Cell》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再生醫學和幹細胞研究中心的一個跨學科研究團隊開發了關於人類骨骼肌如何發育(包括肌肉乾細胞形成)的首個路線圖,鑑定了骨骼肌組織中存在的各種細胞類型,從早期胚胎發育一直到成年
  • 科學家開發出首個人類骨骼肌發育的細胞...
    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人類骨骼肌的發育軌跡以及祖細胞和幹細胞狀態之間的過渡階段,文章中,研究人員利用單細胞RNA測序技術對胚胎、胎兒及出生後階段的人類骨骼肌組織進行了深入分析,在矽片材料中研究人員識別出了肌原性細胞和其它類型的細胞,並且構建出了一個不同發育階段的人類骨骼肌個體發育路線圖,以類似的方式,研究人員還分析了由多個人類多能幹細胞(hPSC)肌原性分化步驟所產生的異質性細胞培養物,
  • 鄭大一附院專家組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表觀基因組重啟」機制
    近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孫瑩璞/徐家偉課題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頡偉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染色質獨特的親本到合子表觀基因組的轉換模式,提出「Epigenome rebooting(表觀基因組重啟)」模型。
  • 人類祖先大腦與類人猿相似 但發育緩慢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華盛頓4月1日電 (記者劉海英)一國際研究團隊1日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論文稱,生活在300萬年前的人類祖先——阿法南方古猿的大腦與類人猿相似,但卻像人類大腦一樣發育緩慢。阿法南方古猿被認為是所有後來人類的祖先,生活在300多萬年前。它們的化石只發現於東非,著名的「露西」就是在衣索比亞的阿法爾窪地被發現的。隨著越來越多的化石被研究,科學家對這一物種有了較多了解,發現其具有許多類人的特徵,如可以直立行走,可能使用過石器。但至今,科學家對該物種大腦組織的情況卻了解很少。
  • 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新聞專題-科學網
    「2016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 特刊 (2017年4月)     本刊將梳理2016年度在《細胞》雜誌及其子刊以中國內地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研究論文,對中國科學家在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所做出的科研成果進行系統的介紹。
  • 中國科學家書法作品展示之陳明德
    為進一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將我國科學家寶貴的思想財富通過中國傳統書法藝術形式傳承給廣大青年學子,《科學中國人》聯合西泠印社出版社於2016年8月隆重推出「『科學與藝術』——中國科學家書法作品徵稿邀請(詳見邀請函:「科學與藝術」——中國科學家書法作品徵稿邀請)本次活動陸續收到兩院院士、大學校長和知名學者的來信來稿,經《科學中國人》編委會與西泠印社出版社專家共同研究,先在《科學中國人》雜誌上刊登部分中國科學家書法作品。本期刊登的是全國政協原副秘書長、民建中央副主席陳明德先生的作品。陳明德應本刊邀請題寫「固本強體 順其自然」。
  • 太空再添以中國科學家命名的小行星——吳汝康星
    浩瀚太空再添一顆以中國科學家姓名命名的小行星——為銘記中國體質人類學和古人類學研究的奠基者、世界「今人類學」開創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汝康的卓越成就和貢獻,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
  • 人類大腦「發育時間表」:30歲成年 90歲還能形成新神經元
    來源:科技日報30歲才成年 90歲還能形成新神經元人類大腦有自己的「發育時間表」現在流行在邁入30歲後就說自己「已經老了」,腦子也「經常忘事兒」。不過,這只是嘴巴自作主張的說法吧?也是在近期,歐洲一項腦研究表明,直至人類達到90歲高齡時,健康大腦內仍有新神經元在持續發育。如此看來,我們的身體真是拖了大腦的後腿。30歲,我才成年當我們說一個成年人「心智不成熟」的時候,應該想想,也許真的是他的大腦還沒發育完全。
  • 最新研究:對人類大腦發育的早期胚胎模型的獨特見解
    尤其是,到目前為止,從胚胎發育的第二周到第七周的重要階段,實際上是大腦科學家們未知的時期。為了進一步了解這一特定時期,哥本哈根大學衛生與醫學學院神經科學系和諾和諾德基金會幹細胞生物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現已開發出一種模型,該模型可模擬實驗室中人腦的這些早期階段。
  • 科學家創建首個人類骨骼肌發育路線圖 為肌肉疾病再生細胞療法奠定...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Eli and Edythe Broad再生醫學和幹細胞研究中心的一個跨學科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個關於人類骨骼肌如何發育(包括肌肉乾細胞的形成)的首個此類路線圖。論文亮點如下:人體胚胎、胎兒和成人組織中的四肢骨骼肌圖譜;人類肢體骨骼肌群和支持細胞在整個發育過程中都不同;PAX7肌肉祖細胞和幹細胞在不同發育狀態下並不相同;在人體發育過程中,hPSC-PAX7細胞與胚胎到胎兒的轉變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