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蝗蟲如何聚群成災?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秘

2020-12-22 中國科學院

  飛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至今仍是非洲、亞洲、中東和澳大利亞的重要農業害蟲,其聚群成災機理研究一直備受關注。

  中國科學家歷時數十年持續研究,最近取得裡程碑突破——發現化合物4-乙烯基苯甲醚(4-vinylanisole,4VA)對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不同發育階段和性別都有很強的吸引力,並定位蝗蟲錐形感器中的嗅覺受體OR35是4VA的特異性受體。

  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研究員團隊成功揭秘蝗蟲聚群成災機理的重大科研成果論文,已獲最新一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鑑定發現蝗災「罪魁禍首」4VA 

  中科院13日在北京就這項成果舉行專題新聞發布會。康樂院士介紹說,研究團隊2004年開啟蝗蟲型變基因表達調控和表觀遺傳調控的分子機理研究,通過分析飛蝗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體表和糞便揮發物,在35種化合物中鑑定到一種由群居型蝗蟲特異性揮發的氣味,釋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非常高的化合物4VA。

  研究團隊通過一系列行為實驗確定4VA對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不同發育階段和性別都有很強的吸引力:4VA能夠響應蝗蟲種群密度的變化,隨著種群密度增加而增加,甚至它的產生可由4-5隻散居飛蝗聚集而觸發,具有很低的誘發閾值。

  同時,研究團隊在飛蝗觸角上的四種主要感器類型中,發現4VA特異引起錐形感器的反應。在蝗蟲的上百個嗅覺受體中,他們發現定位在錐形感器中的嗅覺受體OR35是4VA的特異性受體。當使用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敲除OR35後,飛蝗突變體的觸角與錐形感器神經電生理反應顯著降低,突變體也對4VA的響應行為和吸引力喪失。

  為進一步研究4VA在戶外和自然環境中是否能夠吸引和聚集蝗蟲,研究團隊將含有4VA的誘芯布置在田間,通過室外草地雙選和誘捕實驗證明4VA對實驗室種群在戶外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後續,他們將誘芯直接布局到蝗蟲野外發生區天津北大港,大範圍的區塊實驗再一次證明,4VA不僅能吸引野外種群,而且不受自然環境中蝗蟲背景密度的影響。

  康樂指出,最新研究首次從化學分析、行為驗證、神經電生理記錄、嗅覺受體鑑定、基因敲除和野外驗證等多個層面,對飛蝗群居信息素進行全面而充分的鑑定和驗證,發現並確立4VA是飛蝗群聚信息素。而且,這不僅是在昆蟲界,也是在動物界第一次發現4VA。

  推動綠色和可持續防控蝗災

  長期以來,人們對於蝗災的防治主要依賴化學殺蟲劑大規模的噴施,而不合理的化學農藥的使用對食品安全、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中國科學家團隊的最新研究不僅揭示蝗蟲群居的奧秘,而且使蝗蟲的綠色和可持續防控成為可能。

  康樂表示,4VA和它的受體的發現,將極大改變防治蝗蟲的對策和技術,這項研究成果將從多個方面改變人們控制蝗災的理念和方法:

  一是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可以在田間長期監測蝗蟲種群動態,為預測預報服務;

  二是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可以設計誘集帶誘集蝗蟲,並在誘集帶集中使用化學農藥或生物製劑將其消滅,從而極大地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

  三是根據4VA的結構設計拮抗劑,阻止蝗蟲的聚集;

  四是嗅覺受體OR35的發現,為使用基因編輯技術建立4VA反應缺失的突變體成為可能,這種突變體長期釋放到野外就可能在重災區建立起不能群居的蝗蟲種群,既在野外維持了一定數量的蝗蟲,又達到可持續控制的目的,將環境保護與害蟲控制有機結合起來。

  將對蝗災防治產生顛覆性影響 

  中國科學家關於蝗蟲聚群成災研究的最新成果,獲得國際國內學術界高度評價,認為是昆蟲學研究領域一個裡程碑式的、顛覆性的重要突破,並將化學生態學的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

  成果論文在《自然》審稿時,兩位匿名審稿人認為「該研究旨在闡明4VA作為群居信息素在飛蝗群聚過程中的作用,是一項令人印象深刻的、高技術的、深入的研究」「本研究聚焦於一個極具吸引力的生物學問題,在這個領域取得了非常重要的進展」。

  另一位透明審稿人是國際著名神經生物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洛克菲勒大學萊斯莉·沃斯霍爾(Leslie B.Vosshall)教授,她在審稿意見中明確表示:「文章包含了令人吃驚的多個層次的研究。這項工作做出了令人興奮的發現,找到了一個人們長期尋找的蝗蟲群聚信息素分子。」

  非洲科學院院長菲利克斯·達帕雷·達科拉(Felix Dapare Dakora)認為,4VA成果是國際蝗蟲學研究的一個新的裡程碑,同時對非洲蝗災的治理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他希望借鑑這個工作的結果對非洲沙漠蝗災的治理提出防控對策和方法。

  聯合國糧農組織植物生產與保護司司長夏敬源發賀信說,這是中國科學家為國際昆蟲學和蝗蟲防治做出的巨大貢獻;這是在經歷50年的漫長探索後,科學家們第一次真正確認了飛蝗的群聚信息素;4VA發現將大大提高蝗災的預測和控制水平,為人們開發新的蝗災控制方法提供重要線索。「同時,我認為你們的研究也為沙漠蝗的研究和控制提供了重要參考」。

  中科院院士、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理事長楊煥明認為,研究揭秘蝗蟲聚群成災的科研成果,是繼參與人類基因組、水稻基因組計劃之後,中國科學家對世界的又一個重大科學貢獻。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王桂榮研究員指出,蝗蟲群聚信息素4VA分子結構簡單,相關產品研發成本低,在抑制蝗災領域將得到很好應用。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龍表示,蝗蟲群聚信息素4VA的發現並確立,是對蝗災防治將產生顛覆性影響的重大成果。

  蝗災研究發展的「前世今生」 

  蝗災與旱災、洪災並稱中國歷史上的三大自然災害,據中國2000多年的歷史記載顯示,大規模的蝗災發生過800多次。飛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沙漠蝗雖然僅僅分布在非洲、中東、南歐和南亞地區,但危害的記載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以前。

  這兩種蝗蟲災害一直被認為是主要蝗災。在世界範圍內,蝗災仍然對農業、經濟和環境構成重大威脅。從2019年到2020年6月,沙漠蝗的爆發從非洲之角到伊朗南部和印巴邊境,蔓延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聯合國糧農組織判斷,沙漠蝗蝗災波及區域達26萬多公頃,規模為25年一遇,1平方公裡的蝗群1天就能吃掉3.5萬人的口糧,該地區1190萬人的糧食供應受到直接威脅。近年來,俄羅斯、北美和南美也遭遇到當地蝗蟲的襲擾。

  據康樂院士團隊介紹,儘管蝗災與人類發展歷史長期相伴,但是真正在科學上對蝗災成因的認識不足百年。國際著名昆蟲學家和「蝗蟲學之父」尤瓦洛夫1921發現,飛蝗之所以能成災是因為蝗蟲可以從低密度的散居型轉變為高密度的群居型。而在尤瓦洛夫提出蝗蟲型變理論之前,人們把散居和群居蝗蟲認為是兩個不同的物種。散居型蝗蟲因密度較低,不發生遷飛,一般認為無害。群居型蝗蟲一旦形成就會導致蝗災發生,蝗群會大規模移動或遷飛導致更大範圍的蝗災發生。

  近80年來,對蝗群如何形成有許多假說,包括食物、繁殖地、性成熟、群集信息素、氣候等假說,但是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其中的奧秘和機理並沒有在科學上被揭示。上世紀七十年代,國際上科學家們才逐步認識到群聚信息素可能是蝗蟲能夠聚集的最關鍵因素。經過50多年幾代科學家的不斷努力,有幾種化合物被認為可能是蝗蟲的群聚信息素,這些信息素被命名為蝗醇、蝗酚等。但是,這些化合物中沒有一個化合物能符合群聚信息素的所有標準,特別是沒有野外種群驗證的證據。

  人類對蝗蟲聚群成災的認識,迄今已經歷幾個重要突破:首先是尤瓦洛夫提出的著名的蝗蟲型變理論,該理論提出之後,先後在世界上發現大約有10種最具危險性的蝗蟲都有型變現象。

  第二個重要突破是英國科學家辛普森領導的團隊在上世紀90年代建立的沙漠蝗群居型與散居型行為判別模式和生理學特徵。

  第三個重要的突破是來自於中科院康樂院士團隊,他們新發現飛蝗群聚信息素,揭示出飛蝗群聚的奧秘。這一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應用價值,將進一步推動國際蝗蟲領域的研究。

相關焦點

  • 報告指上海最吸引海歸創業上市企業聚群
    原標題:報告指上海最吸引海歸創業上市企業聚群   2020年海歸及國際人才吸引力城市榜單18日在廣州發布。
  • 蝗蟲危害中國數千年,為何短短幾十年便在中國「銷聲匿跡」?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所幸的是,專家很快給大家吃了一顆定心丸,由於高山阻隔、地理因素差異,此次的沙漠蝗對中國的危害很有限。同時治理蝗蟲的牧雞也跟著火了一把,在不少人看來,牧雞吃蝗蟲,長肥了還能賣錢,仿佛蝗蟲只要敢來,就不會讓他們活著飛出中國。
  • 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新聞專題-科學網
    「2016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 特刊 (2017年4月)     本刊將梳理2016年度在《細胞》雜誌及其子刊以中國內地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研究論文,對中國科學家在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所做出的科研成果進行系統的介紹。
  • 微博熱搜排第一的沙漠蝗蟲,中國要防嗎?
    #中國工作組考察巴基斯坦蝗災區#【#巴基斯坦蝗蟲進入交配繁殖階段#】來自中國的蝗災防治工作組,正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巴克卡的蝗災區考察。它們的繁殖能力也特別誇張,並且在受到攻擊時,會向天敵釋放劇毒氫氰酸,那麼他們是如何出現的,對我國會有影響嗎?我們該如何抵禦這場災難?
  • 蝗蟲席捲東非最新消息 蝗蟲或從雲藏疆入侵中國 聯合國發蝗災警告...
    蝗蟲席捲東非最新消息,最近,聯合國糧農組織向全球發出預警,自去年年中以來,有數千億蝗蟲席捲東非,近日更是在巴基斯坦和印度肆虐,距離中國已經是咫尺之遙。中國的鄰國巴基斯坦因蝗災於本月早些時候宣布國家緊急狀態。根據巴方需求,中國政府已派出蝗災防治工作組抵達巴基斯坦。隨後,10萬「鴨子軍隊」也將代表國家出徵滅蝗。蝗蟲過處,寸草不生。繼東非蝗災之後,紅海兩岸蝗災規模繼續擴大,已影響葉門、沙烏地阿拉伯、阿曼。此外,受強季風影響,大量蝗群一周前抵達海灣兩側,「造訪」了科威特、巴林、卡達和伊朗西南海岸區域。
  • 中國第一具翼龍化石最新研究:揭秘顎區特徵演化與生態習性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4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4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汪筱林研究員團隊對中國發現的第一具較完整的翼龍化石骨架——魏氏準噶爾翼龍的頭骨顎區研究獲得新進展:發現準噶爾翼龍在顎區的主要特徵變化集中在翼骨的形態上,並通過喙、牙齒等相關研究,進一步佐證準噶爾翼龍具有挖掘捕食泥沙中貝殼類食物等生活習性。
  • 中國科學家填補紅樹林截汙能力的研究空白
    中國科學家填補紅樹林截汙能力的研究空白金羊網  作者:李鋼 周惠宇 徐曉璐  2020-07-01 進一步加深了對紅樹林中毒害物質累積和循環規律及其對鄰近海域生態環境影響的科學認識
  • 蝗蟲肆虐,又是一場人禍
    但在社交媒體上,關於蝗蟲的討論卻開始泛濫。近日,多家媒體報導了東非蝗災的消息,有人開始設想,如果蝗蟲來到中國,該怎麼辦?中科院動物所曾對中國北方特有的亞洲小車蝗進行研究,發現,該類蝗蟲青睞植物氮含量低、土壤中氮已經耗竭的過度放牧草地。這項研究,也部分解釋了內蒙古草原退化與當地蝗蟲成災的關係。完成這項工作的是中科院動物所的康樂研究組。2014年,康樂牽頭破譯了飛蝗的全基因組序圖譜,圍繞種群暴發成災機制等世界難題,取得系列重大突破性進展,成為了國際上生態基因組學研究的主要開拓者。
  • 《柳葉刀》主編答一財:中國科學家如何發揮全球領導力?
    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主編理察·霍頓(Richard Horton)博士5月1日在書面採訪中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過去20年中,中國在科學和醫學領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我認為中國科學家應該更多地參與到國際性的項目中,並發揮更強的領導力。」
  • 為什麼中國不擔心蝗蟲?
    在中國生態學研究的奠基人馬世駿先生等老一輩生物學家、科學家畢生的努力下,通過對蝗蟲的探索和認知,研究其生活習性,生活規律,提出了許多治標且治本的辦法,才得以將中國的蝗災消滅九成以上。 已知有十個亞種,而在中國的主要是3個亞種:東亞飛蝗、亞洲飛蝗、西藏飛蝗。 新中國治蝗之路大體分為三個階段:①經驗性的觀察和人工捕打時期。②引進近代的科學知識,開展初步的研究。③研究與防治結合,一邊用藥劑治標,一邊從根本上改造蝗區,根除蝗害。
  • 【鳥類大觀】燕鴴——蝗蟲的天敵
    鄭老畢生潛心研究,編著了《中國鳥類種及亞種名錄大全》、《中國鳥類系統檢索》(中、英文版)、《世界鳥類名稱》等專著。在繁忙的科學研究之餘,鄭老還非常注重大眾科學傳播,為候鳥保護推動『愛鳥周』的建立,為青少年做科普講座,並先後寫過300多篇科普文章。為我國的鳥類學研究及保護做出重大貢獻。普通燕鴴   攝影/楊玉和蝗蟲是我國農業生產中的一種歷史性災害。
  • 中國科學家書法作品展示之陳明德
    為進一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將我國科學家寶貴的思想財富通過中國傳統書法藝術形式傳承給廣大青年學子,《科學中國人
  • 經典反思:誰是蝗蟲災害的剋星?唐朝大詩人給出的答案意想不到
    澳大利亞大火震驚世界,中國防控疫情全民動員,而四千多億隻蝗蟲跨過山和大海縱橫東非和南亞,蝗蟲群鋪天蓋地飛過,糧草顆粒無存。一隻體重2克的蝗蟲一天會吃掉2克以上食物,推算下來,四千億隻蝗蟲一天的消耗實在嚇人。我們的近鄰印度和巴基斯坦正與蝗蟲對抗,有人不免擔心,蝗蟲是否入侵中國。
  • 中國科學家成功鑑定水稻氮高效基因 助力農業綠色發展
    中國科學家成功鑑定水稻氮高效基因 助力農業綠色發展 2021-01-07 10:12:17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王詩堯 責任編輯:王詩堯
  • 科學家最新研究:與恐龍食性差異或助鳥類躲過大滅絕
    科學家最新研究:與恐龍食性差異或助鳥類躲過大滅絕植食性古鳥類(左)和小型掠食性恐龍(右)的生態復原場景。鄭秋暘/繪圖 攝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與恐龍食性差異或助鳥類躲過大滅絕中新網北京4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中,隕石撞擊地球及頻繁火山活動,使地球終年不見天日,依賴光合作用的植物大量死亡,最終導致植食性、肉食性恐龍等相繼滅絕。
  • 假面騎士01劇場版訪談:揭秘地獄蝗蟲形態設定 真正的最強形態
    假面騎士01近日在日本本土正式上映,目前這部劇場版整體的評價和口碑還是挺不錯的,起碼綜合來說邏輯方面還有感官和特效方面的表現都比原本TV要好,畢竟是劇場版,如果不把原本滅亡迅雷是反派還有老千在TV中期那種屑行為的設定帶入的話,還是挺精彩的,且近期官方訪談也正式的透露和公開,詳解02吃癟原因的同時,也揭秘了地獄蝗蟲形態的部分設定
  • 中國歷史上蝗災頻發,古人是如何消滅蝗蟲和預防蝗災的?
    蝗災蝗災在中國歷史上時有發生蝗災在中國古代並不少見,從夏商時代開始,中國就有蝗災的記載,特別是到了宋朝之後,蝗災爆發的頻率也越來越快。根據《中國飛蝗生物學》一書統計,在近代以前中國的2000多年歷史裡,「大規模的蝗災達到804次,平均3年發生一次。」根據鄧雲特《中國救荒史》一書統計:「秦漢時期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
  • 中科院團隊揭開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原來是一種氣味在作祟
    原標題:中科院團隊揭秘蝗災罪魁禍首4VA,將改變人們對抗蝗災的理念和方法日前,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發現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分子,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這一成果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
  • 一天最快能飛150公裡,吃掉百萬人口糧,鋪天蓋地的蝗蟲離中國有多遠...
    有報導稱,本次蝗災始於葉門,此後一部分跨海進入東非,一部分到達亞洲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距中國僅一步之遙。目前,非洲、中東和南亞次大陸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經進入緊急狀態。  這次蝗災到底有多嚴重?是如何發生的?中國會受影響嗎?  1蝗蟲漫天  早在2019年的6月,葉門等地就出現了大量蝗蟲,對當地農業造成嚴重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