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具翼龍化石最新研究:揭秘顎區特徵演化與生態習性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三維立體保存的魏氏準噶爾翼龍顎區腹視圖。研究團隊 供圖

中新網北京4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4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汪筱林研究員團隊對中國發現的第一具較完整的翼龍化石骨架——魏氏準噶爾翼龍的頭骨顎區研究獲得新進展:發現準噶爾翼龍在顎區的主要特徵變化集中在翼骨的形態上,並通過喙、牙齒等相關研究,進一步佐證準噶爾翼龍具有挖掘捕食泥沙中貝殼類食物等生活習性。

準噶爾翼龍(A)與神龍翼龍類的妖精翼龍(B)和女神翼龍(C)顎區對比。研究團隊 供圖

中國科學家對於遠古恐龍時代翼龍研究的這一重要成果論文,近日已獲國際學術期刊PeerJ在線發表。準噶爾翼龍頭骨顎區的最新研究既補充該翼龍形態鑑別特徵,也為翼龍的系統發育分析提供更多信息。

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博士生陳鶴介紹,由於翼龍飛行需要減輕重量,它們的骨骼細長中空,很難保存化石,即使保存也大多不完整。近年來,雖然在中國遼西及周邊地區的熱河生物群和燕遼生物群發現大量保存完整的翼龍骨架,但幾乎都呈二維壓扁狀態保存,很少能夠顯示有關翼龍類顎區的標本。

魏氏準噶爾翼龍上下頜細長尖銳上翹無齒的吻部及附著角質外套的溝狀印痕。研究團隊 供圖

而魏氏準噶爾翼龍頭骨較完整,都呈三維立體保存,為翼龍顎區形態學研究提供非常理想的材料。研究團隊通過對多件魏氏準噶爾翼龍顎區每一塊骨骼的詳細形態觀察和對比,發現準噶爾翼龍在顎區的主要特徵變化集中在翼骨的形態上:翼骨的外側支,從形態上由內向外可分為兩部分,其中外側部分細長且呈現類似於開口朝下的拋物線狀;兩側翼骨的內側支向內相接,構成平滑的翼間窩前緣。此外,翼間窩雙拱形後緣也是準噶爾翼龍獨有的特徵。

研究團隊通過對全世界已知保存顎區的翼手龍類(翼龍兩個最主要的類群之一,準噶爾翼龍就屬於這個相對進步的翼龍類群)的17個屬種化石材料對比,從內鼻孔之後的顎面骨骼相互關係和結構分析,魏氏準噶爾翼龍的顎區特徵與無齒的神龍翼龍類的成員相近,兩類翼龍都兼有兩個顎面結構,這一結論與相關的系統發育分析也比較吻合。

最新研究還發現,準噶爾翼龍吻端可能發育類似現生鳥類的角質喙,同時,準噶爾翼龍的牙齒短粗圓鈍,與其他大部分翼龍具有的細長尖銳的牙齒明顯不同。準噶爾翼龍所具有的這些形態,也進一步佐證其挖掘捕食泥沙中具有堅硬外殼的貝殼類等食物的生活習性。

魏氏準噶爾翼龍頭骨形態特徵顯示短粗圓鈍牙齒、磨蝕面及吻端營養孔等。研究團隊 供圖

據了解,距今約1.2億-1.3億年的魏氏準噶爾翼龍化石1964年發現於新疆準噶爾盆地西緣的克拉瑪依烏爾禾地區,著名古生物學家楊鍾健對其研究命名並建立準噶爾翼龍科。準噶爾翼龍具有非常獨特的頭部形態特徵,在翼龍家族中獨樹一幟。近十多年來,汪筱林團隊又多次赴烏爾禾地區進行野外科考,發現大量翼龍、恐龍等骨骼及足跡化石等。

PeerJ發表論文通訊作者為汪筱林研究員,共同作者還包括中科院古脊椎所蔣順興副研究員及博士生張鑫俊、裘銳、李陽和巴西國家博物館Alexander W.A.Kellner教授、吉林大學程心副教授。(完)

相關焦點

  • 新疆準噶爾翼龍獨有特徵和捕食習慣
    最新研究揭示 新疆準噶爾翼龍獨有特徵和捕食習慣準噶爾翼龍生態復原圖。魏氏準噶爾翼龍頭骨形態特徵顯示短粗圓鈍牙齒、磨蝕面及吻端營養孔等。(受訪者供圖)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訊(記者饒俊華)近日,記者從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美國開放獲取期刊《PeerJ——生命與環境科學雜誌》日前在線發表了該所汪筱林團隊關於魏氏準噶爾翼龍的頭骨顎區研究進展,補充了準噶爾翼龍的形態鑑別特徵。
  • 國際最新研究:翼龍演化最近近親或為小型動物兔蜥
    中新網北京12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項古生物學研究論文指出,翼龍作為第一種演化出動力飛行能力的脊椎動物,其在演化上的最近近親可能是一種名為兔蜥(lagerpetid)的類似恐龍的小型動物。 追溯翼龍的起源很難,一直是古生物學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 真的是由翼龍演化而來的?
    很多人都在想,為什麼鳥兒可以經過演化飛上天空,而我們人類卻不可以做到,今天就讓小編來為你們揭秘一下吧。首先,鳥類真的始於翼龍嗎?為神魔小編會有這樣的猜想呢?但是,並非是有翼龍演化而來的。因為翼龍經在「白堊紀大滅絕」滅絕了。這也就證實了鳥類並不起源於翼龍。註:翼龍又名翼手龍(Pterosauria),是一種已經滅絕的爬行類,共有近100多個品種。[1] 儘管與恐龍生存的時代相同,但翼龍並不是恐龍。[2] 希臘文意思為「有翼蜥蜴」,是飛行爬行動物演化支。鳥類究竟起源於什麼?
  • 蝙蝠的起源和演化簡史:它的祖先不是老鼠也不是翼龍
    有這樣一種說法,目前蝙蝠的直系祖先還沒有發現,因此猜測是老鼠或者翼龍也情有可原。事實上,蝙蝠演化雖然細節不清楚,但總體路線是明確的,現有科學發現已經足夠否定老鼠起源說或翼龍起源說了,作為科普作者,應明確對這些錯誤說法說不。
  • 考古家發現1.25億年前的化石,或許能找到答案
    都是古生物學家非常感興趣的問題,研究這個問題,也是在研究地球生物的大進化歷史。首先,蝙蝠不是老鼠進化來的,也不是翼龍進化來的。翼龍,這名字聽起來很像恐龍裡的一種,但人家只是跟恐龍同時代生活而已;不過翼龍是第一種可以飛的脊椎動物,和蝙蝠一樣體上有毛,有和鳥類相似的生活習性。
  • 如果達文西畫飛行器時觀察的是翼龍,人類的飛行歷史會改變麼
    但長久以來,人們忽視翼龍等滅絕生物能帶給我們的啟發,一方面是因為化石時常破碎不堪,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以前物理計算模型還不夠成熟。然而,得益於更新、更完整的化石發現,加上日趨成熟的模型計算能力,科學家也開始著眼於化石物種助力人類開發全新飛行方式的潛能。
  • 翼龍起源謎團揭曉,誰是它的祖先?
    這篇論文是瑞士弗裡堡大學古生物學家塞爾喬查·埃弗斯和英國伯明罕大學古生物學家馬丁·埃茲庫拉合著,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科學家斯特林·內斯比特和米歇爾·斯託克也參與了該項研究。圖中是阿根廷境內挖掘發現的2.35億年前兔蜥龍部分骨骼化石,其中包括:臀部、腿和椎骨,古生物學家通過對該物種化石分析,發現兔蜥龍與翼龍具有33個特徵。
  • 最新研究:韓國發現古老足跡或來自雙足鱷魚而非巨型翼龍
    (圖片來自昆士蘭大學Anthony Romilio) Anthony Romilio 繪製 攝中新網北京6月1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自然科研旗下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研究論文稱,韓國下白堊統晉州組發現的保存良好的較大足跡,這些足跡來自現代鱷魚的祖先。
  • 科學家最新研究:與恐龍食性差異或助鳥類躲過大滅絕
    科學家最新研究:與恐龍食性差異或助鳥類躲過大滅絕植食性古鳥類(左)和小型掠食性恐龍(右)的生態復原場景。與肉食性恐龍同處在一個生態系統下的中生代鳥類,演化出不同的取食習性,例如以種子、果實為主的植食性和以小型昆蟲為食的雜食性,避免了直接與肉食性恐龍的食物競爭。
  • 【中國新聞網】中科院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目前所知世界最大...
    汪筱林團隊 供圖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新發現的獸腳類恐龍足跡取得最新研究進展:新發現的大型、中型兩類恐龍足跡均被歸入亞洲足跡屬,其中,大型足跡還建立一個新種——牛氏亞洲足跡,也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大的亞洲足跡。  汪筱林研究員4日通過網絡接受記者採訪表示,新疆準噶爾盆地烏爾禾翼龍動物群的發現和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
  • 最新化石研究:貘和犀分異時間不晚於5000萬年前
    最新化石研究:貘和犀分異時間不晚於5000萬年前 2020-09-18 14:05:24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圖   中新網北京9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8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與美國同行合作,通過對早期角形類化石新材料研究,認為擁有共同祖先的貘和犀之間的分異時間,不晚於約5000萬年前的早始新世早期。
  • 北京大學王德明教授研究團隊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
    「亞洲最古老、泥盆紀面積最大的化石森林及其最早的根座型根系」入選「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然而,泥盆紀森林的記錄極其罕見,直到最近幾年,研究人員才從歐美發現了個別化石產地。相比而言,石炭紀晚期的熱帶沼澤森林全球廣布,有數百個產地,主體植物是石松類的高大喬木。根座型(stigmarian)根系(或稱為根狀體)是這些樹木的典型特徵,但在泥盆紀還未得到證實,導致它的早期演化情況長期以來都不清楚。另外,泥盆紀森林與環境的關係還需要得到更多認識。
  • 翼龍和鳥一樣都能飛,為什麼翼龍恐龍一起滅絕了,鳥卻能活下來?
    翼龍比較倒黴,和大部分恐龍一樣沒能挺過6500萬年前的那場大災難,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古生物學家分析翼龍的化石才知道地球上原來還有一種會飛的「恐龍」,為什麼加引號?等下再介紹!看起來這也挺正常的,但自從我們了解了鳥類是進化自恐龍後,就沒法再平靜了!
  • 哺乳動物演化簡史!
    布拉塞龍 二齒獸類動物可能是溫血動物,科學家通過研究二疊紀食肉動物的糞化石,知道了二齒獸類動物可能具有毛髮這兩個都是哺乳動物的特徵。
  • 科學雜誌評出2019年十大古生物化石發現
    喬裡略組的發現為我們了解白堊紀末期大滅絕之前南美洲的生態和動物組成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化石保存的很完整,包括了長度達80釐米的頭骨化石。阿斯法託獵龍的發現對於我們研究堅尾龍類的早期輻射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對於阿斯法託獵龍的研究表明異特龍類與巨齒龍類(斑龍類)有著共同的祖先,但是它們與腔骨龍類並非具有共同的祖先。
  • 翼龍最近「近親」居然不會飛
    兔蜥骨骼部分化石翼龍是最早進化出飛行能力的爬行動物,它們主宰天空長達1.5億年,最終在大約6600萬年前滅絕。然而,翼龍進化起源的關鍵細節以及它們如何獲得飛行能力仍是未解之謎。為了深入了解其進化過程,填補化石記錄中的一些空白,找到翼龍的「近親」是當務之急。
  • 浙江天台化石產地
    2003年,賴家村村民張式亮發現松裡灣恐龍骨骼化石,在天台縣國土部門組織下進行了搶救性挖掘,2005年初在中科院董枝明、中國地質科學院陳克樵兩位教授以及天台縣蔣嚴根等努力下,成功修復恐龍骨骼,於2007年命名「始豐天台龍」。2005年11月,根據屯橋村老鄉提供的信息,在黃眉山發現我國東南沿海罕見的鴨嘴龍群體化石埋藏地,並開展搶救性挖掘,發現4個化石層。
  • 我科學家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日前,南京大學教授樊雋軒,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沈樹忠等在《科學》雜誌發表了題為《寒武紀至早三疊世高解析度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論文。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算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 《神奇寶貝》六隻寶可夢已不是特定路線,化石翼龍會是誰的
    化石翼龍一個小話題,最近的化石翼龍也是火熱啊。有許多漫迷們都在討論化石翼龍是誰的,最新版的OP透露了很多消息,小豪極有可能打錦標賽,與彩豆對打的哪一集騰蹴小將已經揭露出自己想要戰鬥的心理。不知道漫迷們有沒有注意到小智與小豪的雙方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