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維立體保存的魏氏準噶爾翼龍顎區腹視圖。研究團隊 供圖
中新網北京4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4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汪筱林研究員團隊對中國發現的第一具較完整的翼龍化石骨架——魏氏準噶爾翼龍的頭骨顎區研究獲得新進展:發現準噶爾翼龍在顎區的主要特徵變化集中在翼骨的形態上,並通過喙、牙齒等相關研究,進一步佐證準噶爾翼龍具有挖掘捕食泥沙中貝殼類食物等生活習性。
準噶爾翼龍(A)與神龍翼龍類的妖精翼龍(B)和女神翼龍(C)顎區對比。研究團隊 供圖
中國科學家對於遠古恐龍時代翼龍研究的這一重要成果論文,近日已獲國際學術期刊PeerJ在線發表。準噶爾翼龍頭骨顎區的最新研究既補充該翼龍形態鑑別特徵,也為翼龍的系統發育分析提供更多信息。
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博士生陳鶴介紹,由於翼龍飛行需要減輕重量,它們的骨骼細長中空,很難保存化石,即使保存也大多不完整。近年來,雖然在中國遼西及周邊地區的熱河生物群和燕遼生物群發現大量保存完整的翼龍骨架,但幾乎都呈二維壓扁狀態保存,很少能夠顯示有關翼龍類顎區的標本。
魏氏準噶爾翼龍上下頜細長尖銳上翹無齒的吻部及附著角質外套的溝狀印痕。研究團隊 供圖
而魏氏準噶爾翼龍頭骨較完整,都呈三維立體保存,為翼龍顎區形態學研究提供非常理想的材料。研究團隊通過對多件魏氏準噶爾翼龍顎區每一塊骨骼的詳細形態觀察和對比,發現準噶爾翼龍在顎區的主要特徵變化集中在翼骨的形態上:翼骨的外側支,從形態上由內向外可分為兩部分,其中外側部分細長且呈現類似於開口朝下的拋物線狀;兩側翼骨的內側支向內相接,構成平滑的翼間窩前緣。此外,翼間窩雙拱形後緣也是準噶爾翼龍獨有的特徵。
研究團隊通過對全世界已知保存顎區的翼手龍類(翼龍兩個最主要的類群之一,準噶爾翼龍就屬於這個相對進步的翼龍類群)的17個屬種化石材料對比,從內鼻孔之後的顎面骨骼相互關係和結構分析,魏氏準噶爾翼龍的顎區特徵與無齒的神龍翼龍類的成員相近,兩類翼龍都兼有兩個顎面結構,這一結論與相關的系統發育分析也比較吻合。
最新研究還發現,準噶爾翼龍吻端可能發育類似現生鳥類的角質喙,同時,準噶爾翼龍的牙齒短粗圓鈍,與其他大部分翼龍具有的細長尖銳的牙齒明顯不同。準噶爾翼龍所具有的這些形態,也進一步佐證其挖掘捕食泥沙中具有堅硬外殼的貝殼類等食物的生活習性。
魏氏準噶爾翼龍頭骨形態特徵顯示短粗圓鈍牙齒、磨蝕面及吻端營養孔等。研究團隊 供圖
據了解,距今約1.2億-1.3億年的魏氏準噶爾翼龍化石1964年發現於新疆準噶爾盆地西緣的克拉瑪依烏爾禾地區,著名古生物學家楊鍾健對其研究命名並建立準噶爾翼龍科。準噶爾翼龍具有非常獨特的頭部形態特徵,在翼龍家族中獨樹一幟。近十多年來,汪筱林團隊又多次赴烏爾禾地區進行野外科考,發現大量翼龍、恐龍等骨骼及足跡化石等。
PeerJ發表論文通訊作者為汪筱林研究員,共同作者還包括中科院古脊椎所蔣順興副研究員及博士生張鑫俊、裘銳、李陽和巴西國家博物館Alexander W.A.Kellner教授、吉林大學程心副教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