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6日-17日19:30開始|「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活動直播...
> ■主持人 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大中華區戰略合作主管、Cell資深編輯 譚家穎博士 iScience科學編輯 張甜甜博士 一、 開幕致辭(19:30-19:35) 二、 播放年度盛典影片(19:35-19:40) 三、學術報告(19
-
2018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新聞專題-科學網
細胞出版社2017中國年度論文名單 結構學領域 《人源剪接體的原子解析度結構》 (An Atomic Structure of the Human Spliceosome) 發表在
-
年度論文-2018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新聞專題-科學網
細胞出版社2017中國年度論文名單 結構學領域 《人源剪接體的原子解析度結構》 (An Atomic Structure of the Human Spliceosome) 發表在Cell 通訊作者:
-
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2019中國年度論文和機構揭曉
由於受到全球疫情影響,本次「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系列活動以線上形式舉辦,分為生命科學專場和物質科學專場,通過科學網、新浪網等平臺進行直播。論壇揭曉了細胞出版社2019中國年度論文和年度機構獲獎名單。
-
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新聞專題-科學網
「2016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 特刊 (2017年4月) 本刊將梳理2016年度在《細胞》雜誌及其子刊以中國內地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研究論文,對中國科學家在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所做出的科研成果進行系統的介紹。
-
全球頂尖科學家共話新冠科研最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主旨演講環節,世界衛生組織首席科學家Soumya Swaminathan博士以「COVID-19:從過去和現在中獲知的經驗教訓」為主題,與觀眾分享了全球疫情防控形勢及世界衛生組織為抗擊疫情所做出的努力。演講中,她尤其肯定了科學和科學家發揮的關鍵作用,以及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的重要性。199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來自墨爾本大學的Peter C.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破譯了老鼠在追逐、打鬥等社交行為中發出的這些超聲波。相關成果2月17日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老鼠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與同伴交流。科學家很長時間裡都在嘗試解釋這些人耳無法察覺的超聲波「吱吱」聲,但卻一直未果。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
-
科學家發掘冰河時期猛獁象骨建築—新聞—科學網
40年前,科學家在同一地點發現了兩個類似較小的猛獁象骨建造的圓形建築,不過年代晚了約3000年左右。 科學家並不清楚為什麼遊牧的狩獵採集者會建造這樣一個永久性的、勞動密集型的結構建築,但大多數人都認為組裝材料源於猛獁象的骨頭,因為冰河時代這個地區的樹木非常稀少。因此,當現場的工作人員從土壤中篩出數百塊木炭,並測出木炭的年代大約在2.5萬年前時,人們非常驚訝。
-
科學家發現「新地球」—新聞—科學網
但是由於TOI 700d處於宜居帶,它的表面或大氣中可能有液態水——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是外星生命存在的先決條件。維吉尼亞州費爾法克斯市喬治梅森大學天文學家Peter Plavchan在會議上說,這使它成為一個科學家可以探索行星如何從這些圓盤中誕生的「實驗室」。
-
新研究助力神經系統疾病治療—新聞—科學網
-
科學家發現損傷DNA分配奧秘—新聞—科學網
約半世紀前,科學家發現,細胞分裂時染色體存在非隨機分配的可能性,不過背後的相關機制和可能的驅動因素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闡釋。 2013年,應頌敏在一次帶領本科學生做創新實驗時,意外觀察到了一對外表長得很像但內在並不相同的「雙胞胎」細胞,也就是非常少見的細胞分裂的不對稱分配現象。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它們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形式,由於沒有宿主就無法生存和繁殖,一些科學家質疑它們是否應該被視作生物。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沒有可識別基因的病毒,使其成為所有已知病毒中最奇怪的一種。同時,另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幾十種動物的組織中發現了數千種新病毒。
-
「率先行動故事匯」微視頻(第二季)交流會舉辦—新聞—科學網
分享環節後,來自學習強國、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全國黨建研究會科研院所專委會的專家展開圓桌交流,圍繞如何以科研院所黨建創新促進科技創新,如何進一步創新載體和形式、在全社會弘揚好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等問題進行研討,並提出意見建議。
-
科學家研究奇蹄類牙齒同質化現象—新聞—科學網
-
吳凡:最美「疾控女俠」—新聞—科學網
這位被譽為「疾控女俠」的科學家,最近獲選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她作為第一完成人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各類獎項10餘項,以主要完成人獲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曾獲得「國家衛生計生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中國女醫師協會五洲女子科技獎」「仁心醫者·上海市仁心醫師獎」和「上海市巾幗創新獎」。 新冠疫情發生後,吳凡第一時間投身上海市和國家疫情防控。
-
上海國際傳媒港「科學嘉年華」開啟—新聞—科學網
後浪」同臺呈現科學之美 活動現場
-
科學家完成最長線性聚糖化學全合成—新聞—科學網
俞飈告訴《中國科學報》,該合成中的另一個關鍵是對於多糖的保護基的脫除;在對128糖的合成過程中涉及到258個保護基的脫除,322個碳—氧鍵的斷裂,而多糖底物的溶解性會隨著反應的進行而發生變化,因此,保護基的完全脫除具有很大的挑戰。通過對反應條件的仔細摸索和精準把控,研究人員最終獲得了高純度的目標多糖化合物。其中的128糖也是迄今為止採用化學方法所合成出的線性最長的聚糖分子。
-
科學家揭曉謎團:基因如何控制人類身高—新聞—科學網
一個人的身高在很大程度上受DNA影響,科學家正在研究影響這一性狀的基因變異。 圖片來源:ANTONIO_DIAZ/ISTOCK 身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DNA。但一些科學家對這項研究有所懷疑,因為該研究只確定了與影響身高的基因有關的標記,而不是基因。但不可否認,這仍然是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科學家研發新螢光顯微鏡—論文—科學網
新顯微鏡藝術圖 圖片來源:日本德島大學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 螢光顯微鏡廣泛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因為它允許科學家直接觀察細胞及其內部和周圍的某些化合物。螢光分子能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長的波長範圍內重新發射。然而,傳統螢光顯微技術的主要局限性是其結果難以定量評價,而且螢光強度受實驗條件和螢光物質濃度的顯著影響。現在,日本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將徹底改變螢光壽命顯微鏡領域。
-
科學家發現增加水稻分櫱數和產量的重要基因—新聞—科學網
雖然「綠色革命」帶來了高產的株型,但是這種複雜且決定產量的性狀究竟由什麼因素決定,科學家並不清楚。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李家洋和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熊國勝帶領的團隊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發現了一個水稻綠色革命基因的伴侶基因HTD1HZ,它能夠有效增加水稻分櫱數和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