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發新螢光顯微鏡—論文—科學網

2021-01-13 科學網

 

新顯微鏡藝術圖  圖片來源:日本德島大學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

螢光顯微鏡廣泛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因為它允許科學家直接觀察細胞及其內部和周圍的某些化合物。螢光分子能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長的波長範圍內重新發射。然而,傳統螢光顯微技術的主要局限性是其結果難以定量評價,而且螢光強度受實驗條件和螢光物質濃度的顯著影響。現在,日本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將徹底改變螢光壽命顯微鏡領域。

該方法的主要支柱之一是使用光學頻率梳作為樣品的激發光。一個光學頻率梳本質上是一個光信號,是許多離散的光學頻率的和,它們之間的間隔是恆定的。在這裡,「梳子」指的是信號與光頻率的關係:從光頻率軸上升起密集且等距「尖刺」,類似於梳子。利用專用的光學設備,將一對激發頻率梳信號分解為具有不同強度調製頻率的單個光拍信號(雙梳光拍),每個光拍攜帶單個調製頻率,輻照到目標樣品上。這裡的關鍵是,每束光束都在一個不同的空間位置擊中樣本,在樣本二維表面的每個點和雙梳光拍的每個調製頻率之間形成一一對應的關係。

由於其螢光特性,樣品能重新發射部分捕獲的輻射,同時仍然保持上述頻率—位置對應關係。然後,樣品發出的螢光被簡單地聚焦在高速單點光電探測器上。最後,研究人員用數學方法將測量信號轉換為頻域信號,根據調製頻率處的激發信號與測量信號之間存在的相對相位延遲,很容易計算出每個像素處的螢光壽命。

新方法除了提供對生物過程的更深入的了解外,這種新方法還可以用於多個樣本的同時成像,用於抗原檢測,並有望開發出新的治療方法來治療頑固性疾病,提高預期壽命,從而造福全人類。(來源:中國科學報 魯亦)

相關論文信息:http://dx.doi.org/10.1126/sciadv.abd210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看清活細胞裡分子運動速度的快慢—論文—科學網
  • 科學家發現損傷DNA分配奧秘—新聞—科學網
    約半世紀前,科學家發現,細胞分裂時染色體存在非隨機分配的可能性,不過背後的相關機制和可能的驅動因素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闡釋。 2013年,應頌敏在一次帶領本科學生做創新實驗時,意外觀察到了一對外表長得很像但內在並不相同的「雙胞胎」細胞,也就是非常少見的細胞分裂的不對稱分配現象。
  • 新型螢光蛋白可用於超解析度光鏡-電鏡關聯顯微鏡成像
    新型螢光蛋白可用於超解析度光鏡-電鏡關聯顯微鏡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5 16:04:50 (SR-CLEM)成像的新型螢光蛋白mEosEM。
  • 生命之梳:新螢光顯微技術如何造福人類?
    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基於頻率梳的螢光壽命顯微鏡技術。該技術可用於觀察動態生物現象。 螢光顯微鏡廣泛應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領域,它使得科學家能夠直接觀察細胞內部和細胞周圍的部分化合物。螢光分子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廣波長範圍內將其重新發射。
  • 高壓調控實現一維金屬滷化物90%螢光效率—新聞—科學網
    該團隊利用高壓同步輻射X射線衍射、拉曼、吸收、穩態和時間分辨螢光等原位測試技術,對其結構、激子的輻射和非輻射複合等行為與發光效率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高壓調控可有效提升一維金屬滷化物的發光效率,在2.8 GPa下實現了90%的螢光量子效率(為已報導的一維金屬滷化物材料的最高值)。原位時間分辨光譜和第一性原理計算揭示大幅抑制的非輻射複合是螢光量子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
  • 香港大學成功研發超高速顯微鏡,捕捉腦電波信號,助力研究腦退化
    香港大學9日宣布,該校研究團隊成功研發一款超高速顯微鏡,能有效捕捉腦電波信號,為腦退化等腦疾病的研究提供線索。 據新華社報導,港大攜手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團隊開發的「雙光子螢光顯微鏡」,能捕捉神經元之間的電子訊號和化學物質傳遞。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破譯了老鼠在追逐、打鬥等社交行為中發出的這些超聲波。相關成果2月17日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老鼠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與同伴交流。科學家很長時間裡都在嘗試解釋這些人耳無法察覺的超聲波「吱吱」聲,但卻一直未果。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
  • 科學家打造出現存最亮的螢光材料
    本文轉自【cnBeta.COM】;據外媒報導,科學家通過克服一些技術上和長期存在的障礙成功地製造出了被稱為現存最亮的螢光材料。研究人員已經成功地將高螢光染料的特性轉移到固體光學材料上,這為從下一代太陽能電池到高級雷射器的發展開闢了新的可能性。
  • 兒童可攜式科學顯微鏡來啦,兒童科學顯微鏡,暢遊微觀新世界!
    高高興興上班來,開開心心回家去,近日,我們發現上新了一款兒童可攜式3合1科學顯微鏡火爆上線開售!據官方資料介紹顯示,兒童可攜式3合1科學顯微鏡這回主打:美國團隊研發,北美教育協會推薦,為國內課標設計,兒童科學顯微鏡,暢遊微觀新世界,讓孩子像科學家一樣去探索,透過顯微鏡,原來每個事物背後都有一個新世界。
  • 調控晶格畸變可優化滷化物鈣鈦礦發光性能—論文—科學網
    研究發現,隨著壓力的升高,MAGeI3與FAGeI3的螢光強度和發光顏色均顯示出極大的可調節性(1GPa內強度提升>20倍,波長調節>180 nm/GPa)。 作者通過引入偏心畸變參數D,定量論述了八面體畸變與發光強度的關係:調控偏心參數至0.2可實現最大發光強度。
  • 科學家完成最長線性聚糖化學全合成—新聞—科學網
    最近的研究發現,一種普通腸道擬桿菌的脂多糖能夠起到相反的免疫調節作用,其獨特的糖鏈結構及其反常的生物學功能使得對於該糖鏈的化學合成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全合成獲得該類聚糖有助於對其功能的深入研究,推動相應的難治性腸炎藥物的研發。 為此,俞飈課題組開展了對該擬桿菌脂多糖O—抗原糖鏈的化學合成研究。
  • 利用全新量子顯微鏡,科學家首次觀察到納米光晶體內光的動態
    以色列理工大學近日表示,艾杜·卡米內爾教授及其團隊在量子科學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發出能記錄光流的量子顯微鏡,並利用它直接觀察束縛在光晶體內的光。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以色列理工大學研發的量子顯微鏡 大學網站 圖卡米內爾說,他們研發出的超快透射電子顯微鏡是全球最先進的近場光學顯微鏡,用它可將不同波長的光源以不同角度照亮任何納米材料樣品,並繪製樣品中光與電子的相互作用。研究小組成員、論文第一作者王康鵬博士表示,這是他們首次真實觀察到光束縛在納米材料中的動態,而非依靠計算機模擬。
  • 生活中無所不在的螢光,那麼螢光是怎麼來的?什麼是螢光?
    在揮螢光棒的時候,不曉得有沒有人會想,螢光是怎麼來的?所有光都是螢光嗎?太陽所發出來的光可以說是螢光嗎?螢火蟲發出的光,算是螢光嗎?科學研究中很常利用螢光物質來標定不發光物質。譬如很多細胞不發光,「螢光顯微術「螢光分子接到生物細胞中某些分子,在雷射光照射下,螢光分子可顯示出某細胞分子的位置。因此為了生物用途,發展出許多「螢光」率高的染料分子。螢光顯微鏡技術中,還可用不同顏色的染料標定,同時觀察不同顏色來區分不同細胞分子。一般來說,當細胞被染色後就失去生命力,只能觀察死細胞的行為。
  • 川大華西醫院《自然》新論文:226個胺基酸研發新冠疫苗
    澎湃新聞網消息,7月29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的最新研究論文顯示,中國科學家領銜的研究團隊僅截取了新冠病毒S蛋白的226個胺基酸,在這一基礎上,進一步研發出一種新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顯示,該疫苗除了能誘發免疫反應,還能為實驗動物提供保護,抵禦新冠病毒的攻擊。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它們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形式,由於沒有宿主就無法生存和繁殖,一些科學家質疑它們是否應該被視作生物。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沒有可識別基因的病毒,使其成為所有已知病毒中最奇怪的一種。同時,另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幾十種動物的組織中發現了數千種新病毒。
  • 華東師範大學研製成功多種超分子螢光材料—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徐林教授課題組聚焦超分子螢光材料化學領域的研究,在超分子配位組裝機理研究、組裝材料穩定性強化以及發展組裝新策略方面開展了系統性研究工作
  • 單分子螢光成像概述
    單分子螢光成像技術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在外力作用下研究單分子活動,通常通過原子力顯微鏡(AFM)、光鑷(OT)或磁鑷(MT)將力施加到單個分子上。另一類就是用螢光顯微成像觀察生物系統中單分子活動。 螢光顯微成像是生命科學領域觀察生物體結構的經典方法。
  • 科學家發現「新地球」—新聞—科學網
    但是由於TOI 700d處於宜居帶,它的表面或大氣中可能有液態水——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是外星生命存在的先決條件。 另一顆新發現的行星圍繞著一顆名為AU Microscopii的恆星運行,距離地球約10秒差距。
  • 鼻拭子+手機顯微鏡,新冠低成本快速即時篩查
    您可以在該資源中心頁面上查找到COVID-19相關論文的投稿政策,以及Cell Press旗下期刊已發表的有關疫情和病毒的論文。網站正在不斷更新中,所有內容都可以免費閱讀。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微信公眾號對該論文進行了解讀,旨在與廣大科研人員深入分享該研究成果以及一些未來的展望。
  • 新的顯微鏡技術以7倍的靈敏度對活細胞進行成像
    由於單個細胞幾乎是半透明的,顯微鏡相機必須檢測到通過細胞的光的極其微妙的差異,這些差異被稱為光的相位。相機圖像傳感器受限於它們能夠檢測到的光相位差異量,稱為動態範圍。為了使用相同的圖像傳感器看到更多的細節,必須擴大動態範圍,以便能夠檢測到更小的光相位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