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壓調控實現一維金屬滷化物90%螢光效率—新聞—科學網

2020-12-16 科學網

 

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呂旭傑、楊文革和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教授Ma Biwu等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對一種新型一維金屬滷化物C4N2H14PbBr4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美國化學會會志》。

低維金屬滷化物因獨特的電子結構和優異的發光性能而備受關注,其自陷激子產生的寬帶發射有望應用於單組分白光LED。為實現這類材料的實際應用,需要對其結構物性關係有更深入的認識,從而為進一步優化發光性能提供指導。

上述化合物由PbBr6八面體共邊連接形成的雙鏈構成,具有較好的寬光譜發光效率(20%)。該團隊利用高壓同步輻射X射線衍射、拉曼、吸收、穩態和時間分辨螢光等原位測試技術,對其結構、激子的輻射和非輻射複合等行為與發光效率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高壓調控可有效提升一維金屬滷化物的發光效率,在2.8 GPa下實現了90%的螢光量子效率(為已報導的一維金屬滷化物材料的最高值)。原位時間分辨光譜和第一性原理計算揭示大幅抑制的非輻射複合是螢光量子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壓力可有效調整自陷態的能級並增強激子束縛,同時更高結合能、更局域化的激子降低了被散射的可能,從而抑制非輻射衰減。

另外,原位結構表徵顯示,高壓下有機離子的運動被顯著抑制,激子散射進一步降低,螢光量子效率得到提升。

壓力抑制一維金屬滷化物C4N2H14PbBr4非輻射損失,實現90%的螢光量子效率。

該研究表明,壓力可有效調控低維金屬滷化物的自限態激子行為,提升其發光效率。而高壓調控結合結構物性原位表徵可加深對材料構效關係的理解,為探索優異性能的新型光電材料提供新途徑。

相關論文信息: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jacs.0c07166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調控晶格畸變可優化滷化物鈣鈦礦發光性能—論文—科學網
    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呂旭傑課題組與美國西北大學教授Mercouri G Kanatzidis等合作,通過調控晶格畸變實現了滷化物鈣鈦礦材料最佳發光性能。
  • 滷化物鈣鈦礦:調節晶格畸變,實現螢光最大化|NSR
    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呂旭傑團隊和美國西北大學Mercouri G Kanatzidis等團隊合作,結合壓力調控和化學方法,對具有極大結構調節尺度的鍺基鈣鈦礦材料進行系統研究,揭示了滷化物鈣鈦礦的定量構效關係,並提出了實現螢光最大化的結構畸變參數。
  • 雙光發射多組分零維有機金屬滷化物
    對於發光材料而言,多組分單相材料可以是一個優異的平臺實現同時多色發光,從而達到寬光譜白光應用於照明。然而,高效的多組分單相白光材料並不多見,時至今日此類材料還未能滿足實際應用要求。 近年來,零維有機金屬滷化物作為新一代高效發光材料引起了學界的極大興趣。
  • 華東師範大學研製成功多種超分子螢光材料—新聞—科學網
    近期,該課題組在超分子螢光調控方面獲得創新性的成果,相關研究論文日前發表於《自然—通訊》。 近年來,化學家們通過配位鍵導向自組裝高效構築了大量結構精美的超分子螢光組裝體。基於其在傳感、催化、信息存儲、光捕獲、疾病診療等領域的應用前景,超分子螢光組裝體引起了廣泛的研究興趣。
  • 科學家發現核內肌動蛋白調控轉錄機制—新聞—科學網
    這個機理可能是基因調控快速響應環境刺激的分子基礎。 應激性是生命的基本特徵,響應外界刺激的基因表達調控在細胞水平決定了細胞增殖、分化、遷移和死亡,在器官和生物體水平決定了發育、免疫應答和神經可塑性,其調控異常可能會導致腫瘤。細胞及時響應外界刺激的一個策略是形成轉錄工廠,即將應答刺激的多個基因和多個RNA聚合酶拉到一起進行高效、協同的轉錄表達,但是這一過程如何發生和調控尚不清楚。
  • 福建物構所熱響應螢光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為了獲得新型熱刺激響應材料,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黃小滎領導的課題組設想採用具有柔性有機陽離子的離子液體,結合具有ns2電子構型的主族Sb(III)離子對滷素X的配位構型多變的特點([SbX-4]-、[SbX-5]2-和[SbX-6]3-),通過外界刺激來調控X-與Sb(III)的配位數的變化,實現對雜化滷化物結構中陰離子的結構和陰陽離子之間的比例的調控
  • 「垃圾DNA」被證實參與數量性狀精細調控—新聞—科學網
    他們揭示了一個基因間區KRN4作為增強子遠程順式調控靶基因UNBRANCHED3(以下簡稱UB3)表達和穗行數數量變異。 論文通訊作者張祖新介紹,植物基因組含有大量的基因間區。早期研究認為這些基因間區為無生物功能的「垃圾DNA」。隨著越來越多的植物基因組測序完成,解析基因間區的功能成為一大挑戰。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合金化和Bi3+痕量摻雜實現了高效穩定的單基質白光發光,突破了單基質白光螢光粉研究近半個世紀的效率瓶頸,為非鉛鈣鈦礦發光材料的研究指明了一條道路,有希望在綠色照明方面實現產業化應用。關鍵量子信息器件——「三高」量子糾纏光源研究 中山大學王雪華教授團隊與其合作者,提出一種能克服光子側向和背向洩漏、並能極大提高光子前向出射的新型微納「射燈」結構,其單光子理論收集效率在較大的帶寬中超過90%、最高可達95%,在國際上率先製備出同時具備「三高」的量子糾纏光子對源。
  • 研究揭示水稻花粉發育中胼胝質積累分子調控機理—新聞—科學網
    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亞熱帶農業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教授陳樂天課題組,揭示了凝集素受體激酶在水稻雄性生殖發育過程中胼胝質生物合成的調控機理
  • 科學家研發新螢光顯微鏡—論文—科學網
    新顯微鏡藝術圖  圖片來源:日本德島大學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 螢光顯微鏡廣泛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因為它允許科學家直接觀察細胞及其內部和周圍的某些化合物。螢光分子能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長的波長範圍內重新發射。然而,傳統螢光顯微技術的主要局限性是其結果難以定量評價,而且螢光強度受實驗條件和螢光物質濃度的顯著影響。現在,日本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將徹底改變螢光壽命顯微鏡領域。
  • 大馬士革刀花紋實現可控再造 —新聞—科學網
    ,實現了大馬士革刀花紋的可控再造,並顯著提高了多層複合鋼的強韌性。 近年來,多級多尺度結構的設計理念已成為優化金屬結構材料強度和塑性的指導思想,其中多層複合鋼、雙相中錳鋼成為目前的研究熱點之一。這些材料主要是利用控軋控冷技術構築超細晶組織,從而獲得較高的強度和塑性,通過層間界面或相界面脫層斷裂,有效提高鋼鐵材料的斷裂和衝擊韌性。
  • 新技術讓太陽能電池在85℃下運行500小時—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二維RP層狀鈣鈦礦材料由於其優越的穩定性和光電性能而成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熱點。目前,基於液相法製備的二維RP層狀鈣鈦礦薄膜均由多相混合量子阱結構(MQW)組成,即目標量子阱結構與實際獲得的相結構有很大不同。儘管鈣鈦礦前驅體溶液是嚴格按照化學計量比的方式配置,也難以在沉積的過程中直接形成目標設計的純相量子阱薄膜。
  • 北京協和荊志成團隊發現肺動脈高壓致病新基因—新聞—科學網
    最近,北京協和醫院心內科教授荊志成團隊發現罕見病特發性肺動脈高壓(IPAH)的全新疾病基因前列腺素合成酶(PTGIS),該基因的罕見變異可解釋6.1%的
  • 「彈」然自若的智能新金屬—新聞—科學網
    要想在月球表面立足,寬溫域內具有窄滯後(高靈敏性)和超高彈性的智能金屬材料不可或缺。 日前,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王沿東研究團隊製備出一種寬溫域下具有零滯後超高彈性應變的NiCoFeGa單晶纖維,有望滿足航天和醫療領域的這一迫切需求。
  • MXene氧化界面熱傳遞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熱管理對器件的長效性具有重要的影響,新興二維過渡金屬氧化物MXene被認為在儲能,電磁屏蔽,光電探測和光熱治療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但是,實際應用中,電子在電極上的移動,使MXene薄片內部產生大量熱量,導致各類型器件局部熱損傷。 該論文第一作者、袁開軍團隊研究生張琦表示,熱量積累會加速MXene表面氧化影響器件長效表現。
  • 華東理工大學馬驤教授:動態共價化學調控聚合物的多色室溫磷光發射
    傳統的室溫磷光材料大多為含貴金屬元素的無機物或者金屬有機配合物,加工性能較差。因此,純有機發光材料有著顯著的優勢。然而,如何拓展有機功能染料分子等發光母體更為豐富的發光性能以及功能調控、降低材料合成成本、提高分子材料構建過程的經濟性,仍然是面臨的重要挑戰。動態共價化學提供了一種製備具有反饋和響應功能的智能材料的方法,在過去的幾年中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
  • 這位大神 五次刷新鈣鈦礦電池效率世界紀錄!
    Sang II Seok團隊主要研究內容為介孔結構/半導體納米晶體(包括量子點和有機金屬滷化物鈣鈦礦材料)/有機空穴導體用於高性能無機-有機混合光伏電池包括光電探測器、太陽能電池以及其他新型應用。2014年,Sang IISeok團隊開創了一步反溶劑法製備高質量鈣鈦礦薄膜的工藝。
  • 科學家發現損傷DNA分配奧秘—新聞—科學網
    而ATR/CHK1信號通路在對損傷染色體的非隨機分配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調控作用,即「生命體非常聰明地通過這種方式來『保種』」。 相關研究為明晰腫瘤發生機制和精準靶向治療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應頌敏認為,這項研究成果最重要的是給大家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視角。「自然界的生命體是非常智慧的。
  • 中國科大發明新型亞克力樹脂材料—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大發明新型亞克力樹脂材料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張國慶團隊發明一種新型亞克力樹脂薄膜材料,該材料無需使用光電倍增管和電子儀器,可通過薄膜螢光顏色變化直接判斷γ射線輻射劑量的大小 γ射線,是波長短於千分之一納米的高能電磁波,可以通過原子核裂變或者聚變產生,穿透力強,是核彈爆炸後的主要輻射源之一,對人體有致命殺傷力。對γ射線的定量檢測,在核輻射防控、國家安全、醫學檢測和太空探索等領域具有重要意義。基於γ射線的輻射電離效應,由可以發生電離的氣體或固體、光電倍增管和電子儀器組成的設備,是目前定量檢測γ射線強度的常用儀器。
  • 二維材料打開了一維物理學的大門
    三維材料是指電子可以在三個非納米尺度上自由運動,如納米粉末高壓成型或控制金屬液體結晶而得到的納米晶粒結構(納米結構材料)。   來自馬克斯·普朗克物質結構與動力學研究所(MPSD)、RWTH亞琛大學和熨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將兩張原子薄的材料扭轉堆疊在一起所產生的可能性,甚至比預期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