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又換了一批書畫巨作,來看看!

2020-12-27 騰訊網

臺北故宮的書畫收藏

幾乎囊括了唐五代北宋的傳世名作

據臺北故宮官網信息

自202陳列室開放以來

幾乎每隔三月

這裡就會更換一批展品

時至今日

202陳列室已展示過的

巨幅書畫已逾百幅

一起來看看此次

換展的部分藏品

下面我們從剛換的這批作品說起

碑拓:《好太王碑》

與《 石臺孝經》

此次對外展出的作品中

最引人注目的是幾件碑拓

高句麗《好太王碑》

高句麗《好太王碑》碑拓 高6.39米

《好太王碑》是東晉時期高句麗第19代王談德(374—413)的記功碑。碑體呈方柱型,高6.39米,底寬在1.34—1.97米之間。《好太王碑》是現存最早、文字最多的高句麗考古史料。書體似隸似楷,筆法相當簡樸,極具古拙、虔敬的氣息。自清末此碑被發現以來,百多年來,人們捶拓、考釋、研究,好太王碑在國際上已成為一種專門學科。

民國 莊嚴 《臨好太王碑》

莊嚴(1899—1980),藝術史家、書法家,曾任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此冊為莊嚴於1976年臨寫的。

唐玄宗《 石臺孝經》

《石臺孝經》刻於唐玄宗天寶四年(745年),高620釐米,共4面,每面寬120釐米,現藏西安碑林博物館。碑文《孝經》為文帝孔子所撰,唐玄宗李隆基親自作序、註解和書寫,唐肅宗李亨題寫碑額,集「三帝」人文於一身,被譽為「西安碑林第一碑」。《石臺孝經》得漢隸之精髓,堪稱歷代帝王最美隸書。

繪畫傳統「巨碑式山水」

五代後梁 荊浩《匡廬圖》 絹本水墨

縱185.8釐米,橫106.8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

拋卻目前在展的碑拓作品,在此之前,202陳列室的展品幾乎都是書畫。其中山水畫尤多,如馬遠《畫雪景》、吳鎮《秋江漁隱》、戴進《春酣圖》、髠殘《山高水長》等,幾乎囊括了千年中國繪畫史。

提起臺北故宮的巨幅山水畫,這要從荊浩的《匡廬圖》說起,這是一幅尺寸頗大的立軸,可以稱得上是一件屏風式的「大中堂」,亦是中國美術史上標準的巨碑式山水。

作為開創北方山水畫派的代表人物,荊浩擅畫巨碑式山水畫。在他之後,關仝、李成、範寬,以及南宋的馬遠、夏珪等藝術家,繼承荊浩畫風多表現大自然的雄偉氣勢,從而形成學界的一大繪畫傳統「巨碑式山水」。

宋代 馬遠《畫雪景》256.3×101.7釐米

臺北故宮202室展出的巨幅書畫,北方山水畫派的的作品必不可少。傳為宋代馬遠的《畫雪景》,白雪皚皚的雪景中,一訪客騎著馬過橋而來,雖然下方有「馬遠」籤名,但是從繪畫筆法判斷,應該是明代畫家所作,但樹枝的畫法和山石的斧劈皴,仍保有馬遠餘韻。

作為一位皇家畫家,馬遠多通過百姓的歡歌跳舞表現社會的安定和諧、國泰民安。此外,《畫雪景》中的宮殿尊貴典雅,而這類對政府歌功頌德的作品,尺寸往往更大。

明 戴進 《春酣圖》

明 謝時臣《仿李成寒林平野文徵明

題長歌合卷》(局部)

旅遊導覽手冊「臥遊圖」

古代由於交通的原因

很多人一生都沒有旅遊的機會

畫家們用筆墨記錄下的旅途所見

從某種意義上說

也相當於一種旅遊導覽手冊

元代,吳鎮《秋江漁隱》189.1×88.5釐米

這件作品描繪了山崖、飛瀑、林木、雙松、樓閣、屋舍等景物,並通過漁夫逍遙的形象寄託元代文士的情感。

古代由於交通的原因很多人一生都沒有旅遊的機會,所以無論畫院畫家或是人文畫家,但凡有旅遊的機會,就希望把自己的旅途所見表現在畫面上,讓人們在畫面中可觀、可玩、可居、可遊。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作品也相當於一種旅遊導覽手冊,讓士大夫在旅遊時注意某些景觀。所以如果畫家的行程夠長,並以長卷的形式呈現,那麼一卷下來可能會有七八個,甚至十幾個景點,當人們看完長卷,也就相當於做了一次很過癮的藝術風景旅遊。

清代,姚文瀚、袁瑛《合筆盤山圖》440×315釐米

盤山位於天津薊縣境內,以林泉、古松、怪石著稱。這件作品是乾隆四十四年,宮廷畫家姚文瀚、袁瑛的合力之作,描繪了盤山的景色。圖中,畫家用界畫的形式描繪了峰巒之間的屋宇、亭臺、寺廟,並把這些景點名稱均以楷書標註在相應位置。

清代,髠殘《山高水長》332.1×127.8釐米

此軸描繪了黃山天都峰雲海、奇松,朝夕晴雨的變化,其用筆皴擦渲染,頗得王蒙意境。本幅為張群先生捐贈。

近代,張大千《華嶽高秋》 尺寸361×133.6釐米

陝西華山被譽為「奇險天下第一山」,這件作品是張大千於1960年,憶寫故國山川、舊遊懷鄉的作品。

《名賢雅集》(局部)沈周,明代252.9cmx44.5cm

除了對景點的描繪外,也有記錄與友人共同出遊場景。沈周《名賢雅集》描繪的是弘治己酉年,也就是1489年的三月十七日,當時吳愈要調守敘州,就邀請了十三個文人朋友前來,為他餞行賦詩,並由沈周作畫記錄。他並沒有選擇長卷的形式,而是選擇狹長立軸的形式布局畫面,畫中山是「之」字形走向,十多位友人三到四人為一組,上下錯落有致地被安排在畫面中,形成一張特別的古代「大合照」。

同此同時,沈周的臥遊圖冊亦不再局限於山水,而是廣泛涉及到了花果、禽、畜、蟲等多種題材,擴大了「臥遊」所表達的範圍。

明 陳洪綬 《著色桃花》 冊頁

紙本設色18×53.7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著色桃花》冊頁選自《明人畫扇集冊》,作於崇禎五年(1622),為陳洪綬早年的酬贈之作。陳洪綬在好友沈相如即將出守武陵前夕,借用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畫桃花扇相贈。畫中描繪了隱藏於雲霧之中的老樹和一枝繫著彩帶的桃花。

藝術家最具雄心和創作熱情的成果

縱觀藝術家的一生,他們什麼時候的作品尺幅最為巨大?一般都是在其最具雄心和創作熱情的時間段。

臺北故宮2017年10月份的「名山大川——巨幅名畫展」,僅展出兩件作品,一件是張大千的《廬山圖》,一件是呂佛庭的《黃河萬裡圖》。

展覽現場

張大千,《廬山圖》(局部)1980-1981年

張大千《廬山圖》是他畢生尺幅最大的作品,也是晚年最精彩的力作。1979年,已經80歲高齡的張大千接受了好友黃天才的請求,作一幅長10.8米,寬1.8米的巨幅山水畫。其實當時的他右眼視力已嚴重下降,不易再提筆作畫,可張大千偏不聽。他說:「畫家不畫畫,和死了有什麼區別?」就這樣,他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搜集資料,作腹稿預備處理,直至1981年7月才正式動筆。

作畫期間,張大千多次心臟病發作被送往醫院搶救,稍微恢復便又重新被抬上畫案,醫生、家人,都勸不住。就這樣,經過二年多的努力,直至他生命的最後一刻,才最終完成了這幅巨作,堪稱張大千畫藝上的巔峰。

民國,呂佛庭,《黃河萬裡圖》

66.7×5106.7釐米,為呂佛庭遺贈

臺灣國畫家呂佛庭的《黃河萬裡圖》,全長逾51米,詳細描繪了黃河綿延四千六百餘公裡的壯闊景致,前後共費時兩年四個月,時年藝術家已七十五歲。

呂佛庭的繪畫講究師法自然,他早年廣遊祖國名山大川,1983年5月,他開始製作《黃河萬裡圖》,至1985年9月完成。此幅長卷,是用絹料畫成,闊二尺五寸,長二百一十尺,是一幅不朽的巨作。

與中國傳統民居相結合

前文已提及,臺北故宮「石渠」書畫大軸中堂特多,中堂畫是指掛在中國傳統民居廳堂正中的畫,豎軸裝裱。除了山水畫題材外,人物、花鳥等也非常受歡迎。

明,佚名繪,《明太祖坐像軸》

絹本設色,縱291.4cm,橫162.8cm

這是明太祖的官方畫像之一。眾所周知,朱元璋的長相一直頗受大家爭議,但這件作品中,朱元璋卻容貌豐偉,氣派堂皇。這恰是官方版本帝王相的基本標準。

在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中,凡是統一或促成了統一的帝王,都被他描繪得形象高大;而亡國之君則多有猥瑣萎靡之態。此外,為了將帝王與周邊侍者區分,帝王的身材通常都比較偉岸、高大,這體現出當時的人物畫以尺寸大小來象徵人物尊卑的特點。

清代,陳兆鳳,《博古花草》,

該幅231.7x117.7cm;全幅141cm

清代晚期宮廷畫家陳兆鳳的《博古花草》,描繪的是一件清廷皇宮擺設,他用寫生的手法描繪了內插紫藤、桃花等花卉的琺瑯彩花尊,器物旁邊是一個透明的玻璃魚缸,裡面成雙成對的金魚正悠遊於荇藻間,象徵著盛世清平、富貴平安、和諧美滿的景象。

此圖以花卉、魚草組合,並置於尊盆器物中,應為案頭清供之物,為居室廳堂增添新的生活情趣。

《畫白鷹》,清代,楊大章

楊大章,乾隆時供奉內廷。本幅設色畫綏遠城將軍興肇所進白鷹,全作色彩鮮豔,明麗工整。

《瑤圃採芝圖》,清代,金廷標 立軸,紙本設色

金廷標,乾隆內廷畫家。本作描繪了雪中採芝的情景,人物臉部、衣紋凹凸分明,或略受西洋光影法影響。

《瑤仙獻瑞》,錢慧安,清代

244.2cm x 121.2cm

錢慧安是海派人物畫家,畫風受民間年畫,以及陳洪綬、黃慎、費丹旭等畫家影響,又融合西洋畫技法。瑤池仙人蟠桃獻壽,寓意喜慶吉祥,是民間典型的祝壽裝飾題材。

關注百墨藝術,分享書畫之美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南院《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特展展廳 展櫃可防彈
    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在南院打造專屬的書畫展廳。(呂妍庭攝)隨疫情逐步解封,臺北故宮南院推出《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特展,院長吳密察10日下午親自到南院主持開展記者會,表示「臺灣需要各種各樣不同的翻轉,南北院也一樣要翻轉」。
  • 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國寶聚焦」展
    近日,為期三個月的「國寶聚焦」展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拉開序幕,宋代蔡襄《書尺牘》冊和梁楷《潑墨仙人》冊在此展出。「國寶聚焦」展每期僅展兩件書畫巨作,數量儘管不是很多,但都是美術史中聲名赫赫著作。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書畫文物,根據藝術性的高下,分為「國寶」、「重要古物」和「一般古物」三種等級。為了呈現推動古物分級的成果,從2020年起,臺北故宮博物院將選定正館107陳列室規劃為「國寶聚焦」專室,每次選展二組件國寶級書畫,展期以三個月為原則,定期更換展件。若屬「七十件限展書畫精華」,展期則以42天為上限。
  • 展覽眼 | 臺北故宮公布2021年展覽計劃
    2021年秋季,臺北故宮推出的「鎮院國寶—範寬、郭熙、李唐」將同時呈現美術史赫赫名跡、三件北宋山水巨作——宋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1747年的十月辛巳,乾隆在內務府庫中發現一批來自前明留下的畫像,這些畫像以歷代帝後的標準像為主,還雜以名臣聖賢畫像,均描繪精緻,不似民間所為。它們是明清易代之後,由清政府統一收貯在內務府庫中,幾十年來無人問津,「塵封蛀蝕,不無侵損」。於是皇帝下令,將這批圖像統一裝裱,在這個命令下達幾天後,也就是十一月初六,這批圖像被送到造辦處的秘殿珠林處重新裝裱。
  • 紀錄片《故宮》07:故宮書畫
    康熙皇帝的身邊聚集了一批漢族文臣,他們得到皇帝格外的優待。這裡面有一個叫高士奇的人特別值得一提。[來新夏訪談] 天津南開大學教授他在康熙周圍,有時候康熙,有些這個地理知識,這個風俗人情,就要諮詢他,他都能很快的回答,康熙有些詩做了以後,他都可以來奉和,所以很得康熙的歡心。
  • 臺北故宮,一定要看看!真正的定窯枕頭在這裡
    臺北故宮博物館老院長秦孝儀曾說:「中國之美,美在文化藝術,文化藝術之美,盡在故宮」。一道海峽隔開了兩個故宮博物院,兩院孰優?應該說各有千秋,但都不完整。▲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夜景)金石民國時學者重金石研究,且鼎被認為是國家的象徵,所以帶走了2382件青銅器,成為臺北故宮如今的一大特色。
  • 典藏專輯 公主的雅集:臺北故宮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文化特展
    雅集活動中,公主將她所藏的書畫作品提供給參與雅集的人欣賞,並請他們為作品題跋。這場雅集被認為是宣示蒙古皇族參與中國書畫藝術鑑賞活動的重要事件,學者根據其收藏印「皇姊圖書」,整理出一批公主收藏的書畫清單,藉此從文化史角度分析蒙古皇室的收藏新品味。公主祥哥剌吉是忽必烈的曾孫女,祖父為真金太子,父親是答剌麻八剌。
  • 揭秘: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相比較,哪個故宮收藏的文物更有價值?
    我給的統計出自北京故宮編的《天府永藏:兩岸故宮博物院文物藏品概述》一書,這本書是故宮前院長鄭欣淼主持編寫的,其數據仍在被現任院長引用,徐邦達先生是故宮泰鬥,書畫方面的事情不可能繞過徐先生。其實吧,比較兩個博物館的藏品,說哪家「更好」很難,因為標準難以統一,你多一件青銅器,我多一件瓷器,又不能說青銅器和瓷器哪個更重要。
  • 故宮文物的遷徙:傳世山水從北京到臺北
    當時的故宮理事陳垣,擔心東北的戰事將會擴大蔓延到華北來,於是找來當時負責故宮玉器研究與典藏的一等辦事員那志良,對他說:「國家滅亡可以再起,文物一且失去了就永遠回不來。」陳垣令他著手準備故宮文物疏散的工作。
  • 臺北故宮裡面還有多少寶貝
    臺北故宮裡面還有多少寶貝?臺北故宮是大陸遊客臺灣遊的必到景點,東坡肉形石,和翡翠白菜這些鎮館之寶,讓遊客嘆為觀止。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2018年曾經提到:"1949 年運來臺北的都是書畫、細軟,重的東西搬不動。北京故宮藏品以宮殿,器物等大東西見長,臺北故宮藏品以書畫文物見長。書畫文物在中華文化傳承方面最具分量。"
  • 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的十大國寶PK
    、臺北故宮,誰收藏的「國寶」更多呢?這個問題有很多人問過我,我認為北京故宮所藏文物在總量上要遠遠超過臺北,精品文物與臺北相比則各有千秋。一起來看看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的十大國寶PK吧。》為故宮書畫代表作品,該畫為張擇端所作,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
  • 臺北故宮博物院 「鎮館三寶 」價值連城
    臺北故宮博物院現有書畫、玉器、陶瓷及圖書文獻等歷代珍貴文物藏品近七十萬件。近日,新華社記者走進臺北故宮,探訪了那些鎮館之寶。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巖松說:"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今天就來說說臺北故宮博物院。一、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前世今生。
  • 有人說「北京故宮只剩空殼,真正的精品在臺北故宮」,是真的嗎?
    導讀要說中國哪裡的文物最多最珍貴,大多數人肯定毫不猶豫的回答是北京故宮博物院,186餘萬件珍貴文物,絕大多數都是千金難換的寶貝。其實,中國還有一座被掏空的山,裡面也存滿了稀世珍寶,關於它的來歷,還要追溯到新中國成立前夕的那段歷史。
  • 臺北故宮博物院裡國寶雲集,來看看光緒瑾妃的翠玉白菜,嘆為觀止
    臺北故宮博物院(Taipei Palace Museum),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也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為臺灣省規模最大的博物館。翠玉白菜是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白菜上面雕刻著精美的螽斯(蟈蟈)和蝗蟲,代表多子多孫,是光緒皇帝妃子瑾妃的陪嫁品。
  • 逸筆草草間遇見《潑墨仙人》,臺北故宮「國寶聚焦」梁楷蔡襄
    澎湃新聞獲悉,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推出的「國寶聚焦」展呈現了宋代蔡襄《書尺牘》冊和梁楷《潑墨仙人》冊。展期為三個月。「國寶聚焦」展每期僅展兩件書畫巨作,雖然數量不多,但均為美術史中聲名赫赫的一時之選。
  • 臺北故宮博物院——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位於臺灣省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至善路2段221號,始建於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1965年落成,1966年啟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
  • 臺北故宮今起換展:《西狹頌》《好太王碑》裡的筆墨見真章
    在中國大陸的博物館閉館2個月後相繼開館,香港地區的博物館則開館後又復閉館的形勢下,臺北故宮博物院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沒有因為疫情而閉館的博物館。澎湃新聞獲悉,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兩大專題陳列「筆墨見真章」和「巨幅書畫」今起(4月1日)將更換新的展品與觀眾見面。
  • 南京故宮、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臺北故宮的關係
    南京故宮曾是明初洪武、建文、永樂三朝皇宮,長達54年之久。後因朱棣遷都北京,在北京又肇建紫禁城,因而成為陪都。數百年來,南京故宮逐漸荒廢,現在僅存遺址。南京故宮遺址照片見圖1-圖4。這些文物再加上日本歸還掠奪的文物51箱文物,河南的38箱文物,以及臺灣民間徵集的文物,組成了臺北故宮的家底。1965年,臺北故宮建成,佔地總面積約16公頃。臺北故宮為仿造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主體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臺北故宮照片見圖13-圖14。
  • 南薰殿帝後像和宋代山水巨作將登展臺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正式公布了2021年的文物藏品展覽計劃。 在延續2020年的策展思路、繼續推出「國寶聚焦」「筆墨見真章」「筆歌墨舞」等精品展覽外,2021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將推出「權力的形狀——南薰殿帝後像特展」「畫琳琅——貨郎圖」「大阪市立美術館珍藏展」「鎮院國寶——範寬、郭熙、李唐」等一系列大型展覽。其中「權力的形狀——南薰殿帝後像特展」作為開年大展,將展示臺北故宮博物院最重要的收藏之一——南薰殿帝後像。
  • 臺北故宮博物院更名「華夏博物館」?馬英九:我不贊成,毫無必要
    中國國民黨方面則表示,臺北故宮博物院併入文化部門勢必縮編職能,試問未來如何支撐臺北故宮博物院各項專業的重要工作?若民進黨當局基於政治因素或意識型態考慮,而縮減故宮的層級與員額,國民黨將全力捍衛。除了社會輿論熱議,目前更傳出故宮院內人心惶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