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館老院長秦孝儀曾說:「中國之美,美在文化藝術,文化藝術之美,盡在故宮」。一道海峽隔開了兩個故宮博物院,兩院孰優?應該說各有千秋,但都不完整。臺北故宮博物院70萬件藏品堪稱中國文化藝術之寶庫,北京故宮博物院超過了180萬件的珍藏同樣無人匹敵。但只有兩院合在一起,才能是一個完整的故宮。
▲ 臺北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博物院(夜景)
金石民國時學者重金石研究,且鼎被認為是國家的象徵,所以帶走了2382件青銅器,成為臺北故宮如今的一大特色。
▲ 西周 毛公鼎
▲ 西周 毛公鼎 銘文
▲ 西周 散氏盤
▲ 西周晚期 銅宗周鐘
▲ 殷墟晚期至西周早期 亞醜方簋(Guǐ)
文人重視書畫,書畫也好運載,當年共帶了5424件去臺北,其中僅宋畫即達943件。
▲ 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
▲ 王羲之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 懷素 自敘帖
▲ 郭熙 早春圖
▲ 蘇軾 寒食帖
或許是陶瓷不方便攜帶,只拿走了一部分,計17934件,但卻集中了北京故宮博物院各瓷器陳列室與敬事房的精品,可謂名窯畢備。
▲ 五代 越窯 青瓷洗
▲ 北宋 定窯 白瓷嬰兒枕
▲ 北宋 汝窯 青瓷蓮花式溫碗
▲ 北宋 汝窯 天青水仙盆
▲ 南宋 官窯 青瓷貫耳壺
▲ 南宋 龍泉窯 青瓷鳳耳瓶
▲ 元 鈞窯 天藍紫斑如意枕
▲ 元 鈞窯 天藍紫斑如意枕(底部)
▲ 元 景德鎮窯 霽青單把杯、盤
▲ 明 五彩龍鳳大盤
▲ 明 寶石紅僧帽壺
▲ 清雍正 琺瑯彩藍料山水把壺
▲ 清乾隆 粉紅錦地番蓮碗
中國有君子佩玉之說,所以玉器被帶走的也不少,有1萬多件。
▲ 戰國 玉螭紋觿(xī)
▲ 蒙兀兒帝國 白玉嵌紅、綠寶石盤
▲ 蒙兀兒帝國 玉瓜瓣杯
▲ 南宋、明 玉荷葉杯
▲ 宋、遼 玉鏤空龍紋盤
▲ 清乾隆 玉鳩杖首
▲ 清 翠玉白菜
▲ 肉形石
臺北故宮擁有不少宋版書籍和重要的清代文獻,為印證歷史事件留下了完整而珍貴的資料。
▲ 宋 孟子註疏經解
▲ 明 永樂大典
▲ 清 四庫全書
▲ 清 宣和奉使高麗圖經
▲ 清乾隆 暹羅國金葉表
▲ 詔書 同治親政詔
▲ 清光緒 國書—清廷致法國國書
臺北故宮在宮廷文物收藏上比較缺乏,可能是當時學者覺得清朝的東西不是太珍貴吧,只帶了一小部分珍品。
▲ 儀仗 大婚用金八寶雙鳳紋盆
▲ 儀仗 大婚用金罐
▲ 儀仗 大婚用金亭式香薰
▲ 乾隆玉璽 「八徵耄念之寶」
▲ 清 雕紫檀多寶閣方匣
▲ 清 雕紫檀多寶閣方匣(打開)
▲ 清 竹絲纏枝番蓮多寶格圓盒
▲ 清 鍍金內填琺瑯累絲盒
▲ 清 象牙雕人物玲瓏提食盒
▲ 清 象牙雕人物玲瓏提食盒(局部)
▲ 清 象牙雕人物玲瓏提食盒(局部)
海峽再寬,也阻隔不了5000年同氣連枝的文化根源。血脈同宗,流淌的是祖先的智慧和先人們對生活極致的追求。沿著歷史的足跡撫平時代的創傷,雙院合璧之時,必將是舉國歡慶之日。今天,若有機會踏上那一邊的國土,一定要去故宮博物院走走、看看,相信你會更加期待「兩個故宮」的早日合璧。
郵編:200001 電話:021-63515631
關注辦法:長按以上二維碼進行識別
或在微信「添加好友」欄中搜索我們的微信號:shbaoxie
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感謝關注我們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