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峰參天,嶺谷交錯,波流清沏,溪水迥環,清榮峻茂,水秀山靈。海拔在1000-1250米之間,森林覆蓋率達80%。近年來,河魚鄉平溪村依託自然資源稟賦,發揮生態比較優勢,大力發展以生態旅遊、生態農業為主導的生態經濟,推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實現了從短板到樣板的蝶變,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共贏,走出了一條將自然恩賜的「綠水青山」轉化為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的正確道路。
近年來,河魚鄉平溪村先後斬獲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鄉、重慶市市級生態村、城口山地雞養殖示範園、城口山地雞種源保護地、重慶市文藝創作基地。今年1月,平溪村「零問題」通過脫貧攻堅市級評估驗收。
發展路子從「迷茫」到「清晰」
以前的平溪村,農戶多以種植苞谷、養豬等為家庭主要經濟來源,絕大多數農戶傳承著「種糧為餬口、養豬為過年、養牛為耕田」的傳統農耕模式,辛苦不說,收入甚微。爛房子多、貧困戶多、單身漢多,交通差、環境差、習慣差,「三多」「三差」是彼時平溪的真實寫照。
難道子子孫孫都要走我們的老路?究竟路在何方?考驗著平溪村「兩委」一班人的智慧和擔當。近年來,平溪村「兩委」一班人大膽解放思想,對發展路子進行苦苦求索,在摸清資源優勢、產業基礎、群眾意願等家底的基礎上,提出了打好生態牌、走好生態路、依靠生態富的路子,重點發展以生態旅遊、生態農業為主導的生態產業,讓群眾吃上「生態飯」、走上致富路,通過面對面討論商議、背靠背聽取意見,全村幹部群眾形成了廣泛共識,發展路子就這樣定了下來。路子找準了,人就成了決定性因素,如何打破傳統小農生產、調動方方面面的力量走好走實生態路,成為擺在村「兩委」面前的一道難題。
集體經濟組織從「空殼」到「實體」
隨著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集體經濟組織走進人們視野,村「兩委」一班人仿佛從中看到了商機,通過潛心研究政策,爭取鄉黨委、政府對上銜接溝通,平溪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全鄉第一個掛牌成立,成為全縣第一批成立集體經濟組織的貧困村。「集體經濟組織光有殼子不行,還得有實體。」集體經濟組織一班人如是思之。
集體經濟組織成立伊始,便主動承擔起本村「三變」改革主推力量的角色,著力做好盤活資源、理活資產、用活資金三篇文章,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做在集體經濟收益,讓農戶直接分紅受益。在盤活資源上,集體經濟組織依託生態資源、土地資源,立足生態文化、農耕文化,建成農耕體驗場1個、農耕廣場1個,建成佔地883平米、展出農耕老物件1000餘件的農耕博物館1座,依山建成特色森林小木屋9棟,傍水建成生態魚塘1座,這些「硬體」的落成,開啟了以農耕文化為主題的生態旅遊之路,形成了有價值的集體資產。
在理活資產上,集體經濟組織把農耕體驗場、農耕博物館、森木小木屋、生態魚塘等集體資產交予市場主體運作,建立與市場主體的緊密利益聯結機制,每年保底分紅 收益提成,解決了集體資產閒置問題,保障了集體經濟收益。在用活資金上,實行試點資金入股市場主體、市場主體以本地資產作抵押模式,每年保底分紅,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拓寬了集體經濟收益渠道。
2019年,平溪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近16萬元,貧困戶股均分紅160元,一般農戶股均分紅110元,在全縣排名前列。
合作社「對內對外」雙向發力
基於對產業發展愈發深層的思考,村「兩委」一班人認識到,在產業發展上,傳統小農生產、單打獨鬥已經行不通了,必須要有「龍頭」帶動,提升產業組織化程度,對內帶動農戶、對外對接市場,在龍頭企業引進難的條件下,專業合作社順勢成為了這一「龍頭」。
合作社著眼於發展生態旅遊、生態農業兩大主導生態產業,平溪村規範成立旅遊專業合作社、農民合作社。旅遊專業合作社吸納本村的大巴山森林人家和民宿入社,實行抱團發展,對內承接經營集體經濟組織交予的農耕體驗場、農耕博物館、生態魚塘、森木小木屋、民宿等資產,指導民宿酒店、大巴山森林人家規範發展,牽頭舉辦「山戀·河魚」為代表的旅遊節慶活動,對外開展旅遊宣傳營銷、對接旅行社、拓展客源市場,在黨委、政府的領導推動和合作社的直接帶動下,平溪村常年旅遊綜合收入在800萬左右、帶動戶均增收3萬元,今年1-6月實現旅遊綜合收入500萬元、帶動戶均增收1.7萬元,生態旅遊業已然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農民合作社吸納全村實際從事農業生產農戶悉數入社,合作社成員負責生產端,具體負責產業發展、產品生產,合作社負責銷售端,具體負責對接市場主體、搞好產品銷售,同時提供生產資料集中購買、技術指導、產品運輸等服務,合作社成員和合作社共同建立起從生產到銷售的產業鏈,在農民合作社的帶動下,全村農戶大力發展以林下養雞、林下中藥材為代表的生態農業,全村年出欄城口山地雞5萬羽以上、年產值超過700萬元、帶動戶均增收1萬元左右,中藥材常年在地面積1100畝、年產值在300萬元左右、帶動戶均增收5000元,以山地雞、中藥材為主材的山地雞宴、藥膳宴備受遊客青睞,山地雞儼然變成了「金鳳凰」。
市場主體從「請都請不來」到「志願走進來」
囿於區位、交通等客觀因素,過去平溪村引進一個市場主體難如登天,要麼引不進來,要麼留不住,這也成為了村「兩委」一班人最大的「心病」。沒有市場主體帶動、資本注入、人才推動,哪來又好又快發展?「『生態梧桐』再好也要有『鳳凰棲息』才行啊!」支部書記周金權感慨到。
隨著生態旅遊、生態農業等生態產業的快速發展,潛在的巨大商機逐漸顯現,平溪村開始在縣域內「嶄露頭角」,人們開始關注這片熱土。2017年成功引進高瞻旅遊合作社,不到一年時間,合作社以傳統民居為基礎建成「北緯·31澗」民宿酒店,酒店原鄉原味,樹立起了旅遊食宿新標杆,酒店很快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點」,年接待遊客3.2人次,年盈利300萬元。高瞻旅遊合作社的引進好似打開了市場主體進入「大門」,截止今年6月,累計引進市場主體2家,在市場主體的強勢帶動下,生態旅遊、生態農業發展勢頭迅猛,真正駛入了「快車道」。
貧困戶從「一窮二白」到「全面小康」
在村「兩委」、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市場主體的「四輪」驅動下,貧困戶有了穩固的收入支撐,生產生活條件發生了質的變化。建檔立卡貧困戶劉明翠,腿腳行動不便,從事農業生產受限,收入十分拮据。兩年前,高瞻旅遊合作社將她的兩層土坯房進行加固改造,一度潮溼髒亂的房間有了衛生間、窗戶和陽臺,一躍「升級」成為一間充滿鄉野情調的鄉村民宿。
劉明翠談到,「現在房屋由市場主體負責運營,我什麼都不用管,每租出去一個房間,自己就有一定比例的分成,對家庭收入大有保障。」市場主體的引進,創造了更多就業崗位,全村105人實現本村就業。54歲的村民韓淑熬如今是民宿酒店的「掌勺」,做出的飯菜深受遊客歡迎。「由於要照顧10歲的孫子,我和老伴沒辦法外出務工。現在本村上班,不僅能照顧到家裡,一年還能掙兩到三萬塊。」
韓淑熬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劉明翠、韓淑熬是全村貧困戶的典型代表,今年1月,全村52戶貧困戶全部脫貧越線,摘掉了沉甸甸的貧困戶帽子,如今輕裝上陣,向著更加幸福的明天而不懈奮鬥。
以上圖片由:河魚鄉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