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破山寺後禪院詩的「空有相即、鏡像圓融 」,說的是什麼?

2021-01-19 禪淨密實修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大意略謂周遭環境有秀麗山光,禽鳥棲息,更有潭影清澈,蕩滌人心。然而此聯之佛學意象更為豐富,幾可謂處處禪機、字字禪趣,上句說「有」,下句闡「空」,分述如下。

(1)世間諸有 ;

首先,上句「山光悅鳥性」,說的是在此美麗的大自然世界裡,一切蠢動含靈均得徜徉其中,各適其性,各得其所,任運自在,生生不息。佛教將此世間分為「器世間」與「有情世間」二者:  

1、器世間 謂四大(地水火風)積聚而為山、河、大地、國土、家屋等,以容受有情眾生者,可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或名「三有」。此器世間為有情眾生賴以維生之環境,又稱依報。詩句中的「山光」即為器世間之代表,在此山光水色「有」境之中,一切有情眾生得以生生不息,各得適悅其性。  

2、有情世間 謂以五蘊(色受想行識)假合而有情識之一切眾生,又分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修羅等六道,為有情眾生之身心果報或稱正報。「鳥」則為有情世間之代表,佛教主張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悉皆平等,乃以「鳥性」代表一切眾生皆平等之佛性,亦即代表一切有情眾生均得徜徉於山光之中,故曰「山光悅鳥性」。又佛教中亦常以鳥作為佛說法之代表,如《阿彌陀經》云:

複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由此可見,「山光悅鳥性」一句乃從「有」的角度出發,說此世間三有之中,一切有情眾生各得其所,各悅其性。然而即使是一般尋常山光鳥語,看在智者眼裡,亦可作一番悟性,猶如諸佛菩薩正在演說妙諦一般。例如蘇東坡〈贈東林總長老〉詩云:「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即是相同體會。

(2)諸有性空 :

下句「潭影空人心」,乃從「有」的相對一端「空」來著墨。仔細分析尚有數端:

1、「水中月」喻:

首先「潭影」一語即承上句「山光」而與之相對,謂山光倒映潭中所現之影像。然又先須潭水之清澈潔淨,乃能顯映出山光之清晰影像。而清淨之水亦喻如吾人之真心,《宗鏡錄》卷七載:

眾生真如之心本自清淨,無有垢染,湛然不動,不生亦不滅;猶如水之淨性,本體清淨,澄湛凝寂,故取之為譬喻。

眾生之心既喻如水,然則水中所現影像夫復如何?《大智度論》卷六「十喻」中有所謂「水中月」之喻:

如水中月者,月在虛空中,影現於水。實法相月,在如法性、實際虛空中,凡人心水中有我、我所相現,以是故名如水中月。

意謂月輪本在天空中,其所現於水中者,只是一虛幻之影像而已﹔凡夫因執著於有「我」及「我所」等假相,不知其實皆如同水中之月,皆是虛幻之假相罷。而「潭影」亦如同水中月一般,只是一虛幻之影像罷了。  

全詩以「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作結,又呼應起聯《華嚴》日照之高境,並以「寂照雙融,動靜一如」和脛聯的「空有相即」同闡妙諦,如此的詠寺之作,既不流於膚淺俗套,又不落入枯禪說理,於自然質樸的尋常文字裡,蘊藏豐富的禪機禪趣,真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於題寺詩中,堪稱冠絕古今!

相關焦點

  • 47.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這首詩的題目是《題破山寺後禪院》,毫無疑問,這是一首題壁詩。所謂題壁詩就是在牆上寫的詩,這在古代也是一大類詩。古人的書寫、出版,條件都比較簡陋。那詩人的表達欲、傳播欲又很強,怎麼辦呢?詩人呢一旦詩興大發,經常是找到什麼地方就在什麼地方寫。
  • 八年級下冊課外古詩《題破山寺後禪院》朗讀、欣賞
    題破山寺後禪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王忠敏書法作品《題破山寺後禪院》
    王忠敏親筆手稿 《題破山寺後禪院》(唐)常建圖片來源於網絡 常建的這首《題破山寺後禪院》是一首題壁。唐代詠寺詩為數不少,且有不少佳作,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構思獨具特色,緊緊圍繞破山寺後禪房來寫,描繪出了這特定境界中所獨有的靜趣。
  • 為你讀詩:《題破山寺後禪院》,是心靜山更幽,還是山水空人心?
    題破山寺後禪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題破山寺後禪院》是常建的一首流傳很廣的佳作。什麼意思呢?直接翻譯過來,就是有見識的人才沒有尊貴的地位。通俗地講,就是說高手在民間。且不管這麼說話的人是不是有些酸溜溜的味道,咱們重點是要記得,常建,也是位傑出的詩人。被稱為「高才」,常建的這首《題破山寺後禪院》功不可沒。 那麼,咱們就細細讀詩吧。清晨,正大是一天中的大好時辰。首聯,詩人點明了時間、地點,也交代了天氣及周圍環境,描繪出來的是古寺的幽靜而又富有生機。
  • 江南文脈丨詩詞篇 11: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這首詩的題目是《題破山寺後禪院》,毫無疑問,這是一首題壁詩。所謂題壁詩就是在牆上寫的詩,這在古代也是一大類詩。古人的書寫、出版,條件都比較簡陋。那詩人的表達欲、傳播欲又很強,怎麼辦呢?詩人呢一旦詩興大發,經常是找到什麼地方就在什麼地方寫。
  • 我們一起給娃古詩啟蒙 ·《題破山寺後禪院》
    今天繼續和大家分享第34首《題破山寺後禪院》,之後會陸續在公號的二條推送哦。
  • 初中部編版教材必背古詩: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此:在此,即在後禪院。都:一作「俱」。但餘:只留下。一作「惟餘」,又作「唯聞」。鐘磬(qìng):指鍾、磬之聲。磬,古代用玉或金屬製成的曲尺形的打擊樂器。《題破山寺後禪院》是一首題壁詩。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詠寺詩為數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構思獨具特色 ,它緊緊圍繞破山寺後禪房來寫,描繪出了這特定境界中所獨有的靜趣。
  • 題破山寺後禪院 常建(唐詩欣賞縱橫談)
    題破山寺後禪院  常建(唐詩欣賞縱橫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 當你心煩意亂時,你不必讀佛經,讀這首詩
    例如,讀唐代詩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比閱讀佛經要好,只要你能平靜你的心,你就可以自然地理解更多的真理,你就能學到更多東西,佛只是外在的精神寄託,只要這類作品融入生活,就等同於閱讀佛經。常建唐朝詩人,名字和生平都不為人知,世界上流傳下來的詩歌屈指可數,這首《題破山寺後禪院》也是他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整首詩創造了獨特的意境,也很有趣,當時,詩人去參觀福興寺廟,看到寺廟破敗不堪,詩人感慨萬千,創作了這幅作品。
  • 心煩意亂時讀一讀常建這首詩,比讀任何的佛經都有用,讓人更寧靜
    其實一個真正有修養之人,根本不用去理會什麼佛,也無需去讀佛經,只需要讀一讀那些經典的文學作品,以此來提升自己的修養即可。譬如讀唐朝詩人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那就勝過於讀佛經,只要能夠讓心平靜下來,自然而然能夠懂得更多的道理,可以學會更多的東西,佛只是一種外在的精神寄託,只要把這種作品融入進生活中,那也是一樣同樣讓人心靜。
  • 唐代詩人遊覽禪院,寫下一首禪意悠遠的詩,筆調古樸,意境渾融
    其詩自然洗鍊,充滿禪意,只是大唐的詩人燦若星辰,他的光芒有些暗淡。他最廣為流傳的是這首詩:題破山寺後禪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這首詩表達了遊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禪意的追求。全詩筆調古樸,層次分明,意境渾融,簡潔明淨,感染力強,是唐代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當年詩人常建清晨登山,入興福寺,看聳立的高林沐浴在和暖的晨光中。過竹林幽徑,花木深處,是清淨無塵的禪房。
  • 常建這首詩,帶火了一座古寺,其中一句更是成語曲徑通幽的出處!
    在歷代唐詩選本中,都有常建的詩入選,《唐詩三百首》中有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宿王昌齡隱處》二首。其中的「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成為唐詩中的名句,廣為流傳,影響很大。在唐朝文壇上,常建在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了李白。
  • 當你心煩意燥時,不妨讀讀這三首詩,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心靜
    有人曾說,真正的安頓是內心的安頓,心若沒有了歸宿,到哪裡都是流浪。大千世界,光怪陸離,紛紛擾擾,每個人都需要有個地方來安放我們的靈魂。也許是一座安靜的宅院,也許是一條寂靜的小路,也許是一本經典的書籍。一花一世界,一念一清淨。
  • 詳解何為絕待圓融
    問:絕待圓融是什麼意思?請師父慈悲開示。答:首先說這不是世間法的特點。我們這個世間是二元對立的,有彼有此,有好有壞,有善有惡。「絕待圓融」在聖道門的解釋,說的是佛性不二的意思。「絕待」就是絕諸對待、唯一的、沒有相對待的東西,是獨一無二的。在淨土宗,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是絕待的,沒有誰能和它相提並論。
  • 淨心無塵 || 衛輝十方禪院與嵩山少林寺的淵源
    十方禪院後門位西方,緊靠衛輝府德北西街輝縣口外北方二裡處,由西往東見一段護城河、再東有一處高大城牆,城牆東下一片闊地,花草茂盛,奇香無比,丁香銀杏,青竹挺拔,水窪漣漪,遊魚翻浪,蝌蚪嘻戲,知了爭鳴;草坪上有三棵百年老楊樹,當地人稱「老楊爺」,大者樹幹五六抱粗,小者樹幹三四抱粗,葉繁枝茂,根凸曲壯。
  • 石室禪院慈善會二十周年 系列訪談 20年!石室禪院慈善感動一座城!
    石室禪院慈善會成立二十周年慶典  廈門市石室禪院慈善會舉行成立二十周年慶典活動,這是繼11月15日後的第二場慶典活動。  15日13時,二十周年慶典正式開始。  福建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廈門市佛教協會駐會副會長法雲法師受廈門市佛教協會會長則悟大和尚的委託,代表廈門市佛教協會對石室禪院慈善會成立二十周年表示熱烈的祝賀。
  • 「禪院百科」教養、修養、涵養
    目 錄常住生命綠洲禪院草文明教養詩 禪院草應當具備的修養禪院草文明修養80條去生命綠洲不僅要有教養和修養還要有涵養生命綠洲待客之道和禪院草待客修養其他常住生命綠洲禪院草文明教養詩天地共鑑,悠悠我心,上帝之道,始終我行。
  • 愛心廈門|忠明法師與海滄石室禪院慈善之火
    今年,忠明法師將主持廈門市石室禪院慈善會成立20周年慶典大會,激勵眾多慈善家與義工們獲得足夠的榮譽感與尊重,也讓更多的人了解慈善,讓更多人參與慈善活動當中來,即讓石室禪院慈善會的慈善之火能夠「星火燎原」。
  • 性:激情、衝突與圓融
    性的結合與圓融是性的第三進程,即它的歸宿與終結。對於生活在社會中的人類來說,性,一直是心靈最深處的未知領域,而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理論最終揭開它的秘密。人類兒童五、六歲之後,開始對自己的性器官發生興趣,它成為全身最敏感的部分,會以摩擦以求得快感。甚至會產生與父母發生性愛關係的幻想。戀母、戀父情結由此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