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2021-02-08 國學優選課堂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

  這首詩的題目是《題破山寺後禪院》,毫無疑問,這是一首題壁詩。所謂題壁詩就是在牆上寫的詩,這在古代也是一大類詩。古人的書寫、出版,條件都比較簡陋。那詩人的表達欲、傳播欲又很強,怎麼辦呢?詩人呢一旦詩興大發,經常是找到什麼地方就在什麼地方寫。比方說我們之前講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那就是崔護在人家田莊的大門上寫的呀。還有,很多人都喜歡說「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這句話最早的寫法是「大海憑魚躍,長空任鳥飛」,那就是唐朝大曆年間的一個和尚在竹葉上寫的。詩人性之所至,隨處都可能題詩,但是題詩最多的地方還是旅館和寺院。為什麼呢?一方面是旅館容易觸發詩人的飄零之感,而寺院呢,容易引出詩人的出世之情,這兩個地方都算是自帶詩意。另外一方面,因為旅館也罷,寺院也罷,那都是人來人往的公共空間。在這個地方寫詩,很快就會傳播出去,有點類似於今天發朋友圈的效果,所以題詩的人就多。那題詩的人多了,很多旅館和寺院,就掛出了詩板,就是一塊木板,專門供詩人在上頭寫詩。常建的這首《題破山寺後禪院》,就是這樣一首寫在寺院裡的詩。詩題中的「破山寺」,又叫興福寺,始建於南朝的齊,位置就在今天江蘇省常熟市西北的虞山上。到常建生活的年代,已經有兩三百年的歷史了,是一座相當有名氣的古寺。不過呢,常建這首詩雖然寫的是破山寺,但是它和一般的題寺詩可不大一樣。不一樣在哪兒呢?他不是題破山寺,他是題破山寺後禪院,也就是破山寺的和尚們住宿修行的地方。這是什麼意思呢?就好比你去參觀北京大學,你既不寫圖書館、教學樓,也不寫博雅塔、未名湖,偏偏去寫學生宿舍。或者說你到了北京飯店,不進大堂,卻直奔後廚一樣,這樣的關注點,顯得很不同尋常。那如此不同尋常的關注點,怎麼寫呢?

  先看首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這聯特別有趣,有趣在哪兒?它不僅僅是兩句詩對仗,「清晨」對「初日」,「古寺」對「高林」,「入」對「照」,更重要的是什麼呀?它的一句之內,兩個名詞之間,也是相互對應的。你看第一句「清晨入古寺」,清晨和古寺是不是對應關係?當然是。「清晨」是新鮮的,「古寺」是古老的,這是拿新和舊相對呀。第二句「初日照高林」,還是名詞之間相互對應。「初日」是初升的太陽嘛,它剛剛爬上山峰,看起來很低吧。那「高林」呢,「高林」是高大的林木啊,看起來仿佛比太陽還高,這是拿高和低相對。問題是我們也知道,清晨它是一個時間概念,亙古以來,已經有多少個清晨反覆出現了。因此,清晨再新鮮也永遠比一個寺院更古老。同樣太陽再低,也比最高的樹還要高。所以這個對比本身是不合理的,可是呢,雖然不合理,但是我們都能夠理解,而且仿佛就看見了當時的景象。一大早,詩人已經走進了古老的破山寺,旭日東升,金紅色的陽光灑向寺院,也灑向寺院周圍高高的山林。整個山寺一片清新、一片光明。「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兩句話既體現出詩人愉快的心情,而又含而不露地讚美了破山寺的古老、莊嚴和輝煌,起得自自然然而又相當漂亮,這是首聯兒。

      

      

那首聯已經進入古寺了,下面該寫大殿如何宏偉,佛祖如何莊嚴了吧?那是一般的寫法啊,我們剛才說了常建可不是要寫這座寺院,而是要寫它的後禪院。所以呢,佛堂寶相一概略過,直接就進入後禪院了,怎麼進去的呢?

  頷聯: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穿過大殿,只見一片竹林掩映,一條小路向著竹林深處蜿蜒。那沿著這條小路一直往前走吧,忽然一個轉彎,一排禪房就出現在詩人眼前。這禪房四周花木茂盛,一派生機盎然。這句詩啊,歷來都講寫得好,好在哪兒呢?你看竹林是縱向的,禪房是橫向的,竹徑通幽,這是何等的神秘、幽暗吶!而到了禪房花木的地方,確是豁然開朗,一片光明,一片芬芳。這是在講什麼呢?這不僅僅是在講小路,講禪房,這也是在講學佛道路的曲折和學成之後的光明啊!兩句詩看起來自然而然,甚至根本就不對仗,但是呢,你仔細品味卻又覺得美不勝收。北宋大文豪歐陽修最喜歡這兩句話了,每次都要仿寫,可是怎麼寫也寫不出來,為什麼呢?他自己也知道「乃知造意者為難工也」!這樣的詩句呀,最妙的地方就在於渾然天成,不費力氣,一旦你刻意為之,非要仿造,反倒沒法兒寫好。那當然,這一聯詩還有一個寫法叫做「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樣寫也很好,只不過呢,它和竹徑不一樣。「竹徑通幽」,重點是寫竹林掩映,它更清幽。而「曲徑通幽」,重點的是寫小路彎曲,它更曲折。其實無論用哪一個字,都是婉轉幽深的,不讓僧房一下子就暴露在遊人面前。這個意象本身就特別好,太符合中國人崇尚含蓄的理念了。所以後來這句詩,乾脆演化成了一個成語,就叫「曲徑通幽」。那首聯寫古寺,頷聯寫禪房,頸聯呢,頸聯其實是進一步往前走,往縱深看。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這一聯詩歷來都認為是警句。那它好在哪兒呢?首先當然是對仗工整,意境清幽嘛。所謂「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自然就是山光使鳥性悅,潭影使人心空。但是呢,你把動詞放到兩個名詞中間,一下子句子的節奏感就出來了,就有跳躍性了。那山光幻彩,連小鳥都被打動,發出喜悅的啼聲;潭影清澈,讓人雜念全消,仿佛放空一般。這意境是不是非常的輕靈優美?問題是為什麼山光能使鳥性愉悅,潭影能使人心放空呢?因為鳥也罷,人也罷,其實都是有感受力,有佛性的呀!鳥感受到山林之趣,自然會和山林呼應,婉轉歡唱;同樣,人看到澄澈見底、倒影著山光人影的潭水,也自然會覺得浮生如幻。既然浮生如幻,那還有什麼消除不了的俗慮呢!那自然也就會覺得,心是空的了吧。大家一定要注意,這個空可不是幻滅呀,是通透。因此它透著一種覺悟了的喜悅感和自在感,這和小鳥對山光的喜悅,不是渾然一體嗎?這樣一來,你就會覺得鳥性、人性,還有佛性就都融在一起了呀。一旦體會到這一點,我們才能真的感覺,這一聯詩不僅僅是工整漂亮,而且還意味深長。警句出來了,接下來怎麼結尾呢?

  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

  其實這是在直接承接上一句。既然人心已經進入空靈境界,自然覺得大自然和人世間的一切聲音都寂滅下去,只剩下鐘磬悠揚,仿佛正在引導人進入純淨愉悅的極樂世界。上一期說過王維的「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是以有聲襯無聲;「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還是以有聲襯無聲;這裡的「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聲」,仍然是以有聲反襯無聲。早晨的時候,鐘磬悠揚,更顯得寺院清幽,人心自在。這不僅僅是自然的感召力,更是佛教的感召力,是破山寺的感召力呀!結到這兒,不僅僅是對自然狀況的描寫,更是對破山寺的讚美。但是呢,這個讚美不露痕跡,飄渺空靈,所以這句話一出來,又一個成語誕生了,什麼成語呢?「萬籟俱寂」。一首詩創造出兩個成語,可以想像這首詩是多麼簡潔洗鍊,又多麼意味深長啊!

  讀罷全詩,一派禪意飄然而至,讓人心寂靜,頓生出塵之感,這就是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的偉大之處。其實呢,常建在唐朝是不算重要詩人的。他生活在開元、天寶盛世,但是卻並不熱衷功名利祿,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山水之間漫遊。寫詩的風格有點接近王維、孟浩然,但是呢,同樣的題材王維更高妙,孟浩然更清淡,而常建卻更閒雅清雋。這樣一比才能見得大唐的天空真是群星閃耀,連小星星也能熠熠生輝呀。再讀一遍: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

相關焦點

  • 王忠敏書法作品《題破山寺後禪院》
    王忠敏親筆手稿 《題破山寺後禪院》(唐)常建圖片來源於網絡 常建的這首《題破山寺後禪院》是一首題壁。唐代詠寺詩為數不少,且有不少佳作,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構思獨具特色,緊緊圍繞破山寺後禪房來寫,描繪出了這特定境界中所獨有的靜趣。
  • 江南文脈丨詩詞篇 11: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這首詩的題目是《題破山寺後禪院》,毫無疑問,這是一首題壁詩。所謂題壁詩就是在牆上寫的詩,這在古代也是一大類詩。古人的書寫、出版,條件都比較簡陋。那詩人的表達欲、傳播欲又很強,怎麼辦呢?詩人呢一旦詩興大發,經常是找到什麼地方就在什麼地方寫。
  • 初中部編版教材必背古詩: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南朝齊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清晨:早晨。入:進入。古寺:指破山寺。初日:早上的太陽。照:照耀。高林:高樹之林。曲徑:一作「竹徑」,又作「一徑」。通:一作「遇」。幽:幽靜。禪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悅:此處為使動用法,使……高興。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此處為使動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臨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 題破山寺後禪院 常建(唐詩欣賞縱橫談)
    題破山寺後禪院  常建(唐詩欣賞縱橫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 八年級下冊課外古詩《題破山寺後禪院》朗讀、欣賞
    題破山寺後禪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我們一起給娃古詩啟蒙 ·《題破山寺後禪院》
    今天繼續和大家分享第34首《題破山寺後禪院》,之後會陸續在公號的二條推送哦。
  • 為你讀詩:《題破山寺後禪院》,是心靜山更幽,還是山水空人心?
    題破山寺後禪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題破山寺後禪院》是常建的一首流傳很廣的佳作。雖然常建這個盛唐詩人,我們現在不太熟悉,但是唐時卻有「王孟儲常」之稱,把常建和王維、孟浩然、儲光羲放在一起,並稱為盛唐詩派代表。甚至有人更偏愛常建的作品,比如,唐朝詩人殷王番。他在編著詩選《河嶽英靈集》時,把常建放在王昌齡、李白的前面。常建跟王昌齡是同一榜的進士,但起王昌齡,常建的仕途更不如意,詩才在身,卻不獲重用。但他的不獲重用,卻讓後人有這樣的說法:高才無貴士。
  • 心煩意亂時讀一讀常建這首詩,比讀任何的佛經都有用,讓人更寧靜
    譬如讀唐朝詩人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那就勝過於讀佛經,只要能夠讓心平靜下來,自然而然能夠懂得更多的道理,可以學會更多的東西,佛只是一種外在的精神寄託,只要把這種作品融入進生活中,那也是一樣同樣讓人心靜。
  • 唐代詩人遊覽禪院,寫下一首禪意悠遠的詩,筆調古樸,意境渾融
    常建是唐代詩人,據說生於長安,開元十五年(727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然其一生仕途失意,來往山水名勝,漫遊古剎廟堂。過著清寂閒散的生活。其詩自然洗鍊,充滿禪意,只是大唐的詩人燦若星辰,他的光芒有些暗淡。他最廣為流傳的是這首詩:題破山寺後禪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解讀常建《三日尋李九莊》:追求世外桃源,這是多少人心中的夢想
    #常建#這麼默默無聞的一個盛唐詩人,卻寫出了流傳千年的經典詩篇,還引申出了兩個成語。在唐代,甚至他在詩歌上的成就還高於李白。正可謂,詩紅人不紅。常建寫的哪首詩這麼著名呢?就是《題破山寺後禪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聲。」其中的名句「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被作為楹聯,流傳至今。
  • 淨心無塵 || 衛輝十方禪院與嵩山少林寺的淵源
    常尋雲松問根,雲松笑而不曰。同年暑月(農曆六月)九日晨,早誦經畢,武僧跪求雲松法師,求示心問,雲松慈目視之,見其有死拗之為,又疼惜愛徒,知妙興童頑,便手指北方曰:「你可到河北(黃河北岸)衛輝府十方禪院一問」。   武僧大喜,叩別師父雲松,次日備糧水兵刃,跨馬北去。
  • 平壩高峰山卍華禪院
    卍華禪院全稱卍華藏正覺禪林,由開山祖師秀峰和尚始建於元至正二十七年。「高峰山寺」於光緒30年正式命名卍華禪院,之前寺名無考。萬華禪院背靠主峰,坐南向北,正位於蓮花的中心。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登臨此山時,在其《遊記》中稱讚「得天獨厚」。黔中平壩自明初傳入佛教,秀峰和尚於洪武初年到平壩與苦尼劉都姑買谷隴山(今高峰山)修建佛寺,為高峰山作為佛教傳播之始。
  • 題破山寺後禪院詩的「空有相即、鏡像圓融 」,說的是什麼?
    又佛教中亦常以鳥作為佛說法之代表,如《阿彌陀經》云:複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
  • 《文化安順》 古蹟過往 佛地靈山——平壩高峰山萬華禪院 2019年第65期 (總第420期)
    寺藏《大藏經》1部、佛經6部、了塵和尚遺著多卷、大小玉佛6尊、銅佛3尊、舍利子6粒、建文皇帝像1幅、洪武三年置地產碑及歷代碑刻10餘通。萬華禪院始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秀峰和尚所建。永樂十七年(1419)至高峰山,與住持本體投緣,本體為建文帝修禪臺。建文帝留住期間,在寺側半山巨崖上書「西來面壁」四字,又在寺前植銀杏兩株,後成為高峰山八景之「西來面壁」及「古柏參天」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