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標本愛好者倡「自然教育」引民眾「一物觀世界」

2021-02-08 尚一網

圖為魏華的「2019珍稀昆蟲標本展」行至蘭州時,當地小孩觀察蝴蝶活體。 高展 攝

中新網蘭州7月9日電 (閆姣 高展)「希望大眾從一物觀世界,通過親眼觀察蝴蝶羽化,了解幼蝶飼養及其生活習性,讓他們在微小的事物中窺見整個自然世界。」蘭州籍昆蟲標本愛好者魏華說,隨著對昆蟲自然美的認知越來越強烈,他覺得活體比標本的狀態更好,更適合進行「自然教育」。

圖為不同種類的蝴蝶標本。 高展 攝

自幼生活在蘭州的魏華一直喜歡蟲子,從二年級起開始自己「鼓搗」做昆蟲標本。後來他定居西安,接觸到許多「蟲友」,了解到更多種類的昆蟲標本。

多年間,魏華已做了十多萬個標本,含千種以上昆蟲的種類,「每年的4月到10月都會去山裡採集新的種類,做成標本留存資料。」他說,標本達一定規模後就到處展覽,他想讓更多民眾開拓眼界,打破固有的思維,讓其了解到「原來昆蟲有這麼多種類!」

魏華的「2019珍稀昆蟲標本展」行至蘭州時,當地民眾連連稱「長見識了,沒見過這樣的蝴蝶」。他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蘭州在「自然教育」板塊略有缺失,他希望將來能藉助各界力量建一個有活體、有標本的自然博物館,供民眾學習、了解。

圖為蘭州籍昆蟲標本愛好者魏華正在製作標本。 高展 攝

在塑料杯中插一根細樹枝,杯底鋪層綠葉,再噴點水,一個簡約的「自然世界」就形成了。杯裡的蝴蝶蛹「掛」在枝幹上,有的頂端裂開露出兩個觸角,有的身體已爬出蛹殼,但翅膀未伸長。小孩和家長往往蹲在地上好奇地觀察杯中的小生命。

提及做「自然教育」的初衷,魏華說,現在很多城市的小孩接觸自然的機會很少,很難感知一個生命歷經重重磨難後誕生的神秘,「我希望以此讓更多小孩看到昆蟲本身的美,看到大自然的美,讓他們從小感知生命的意義」。

從2006年起,魏華多次前往東北採集蝴蝶,然後拉到大棚養殖,結蛹後用作教育,「這種蝴蝶在全國分布比較多,存活量較大,自己養的話能活5天左右,這個階段孩子們就可以觀察記錄」。

今後,魏華計劃在蘭州做昆蟲類的夏令營或博物館,讓大眾長時間接觸不同種類的昆蟲,從一個微小的昆蟲之中窺探到整個自然界。(完)

相關焦點

  • 12月12~13到萊山永旺逛昆蟲世界 | 昆蟲標本展+趣味課堂+昆蟲閱讀
    小小的蟲子,或許正是為孩子們打開自然神奇之門的金鑰匙。為了讓更多的城市孩子能夠走進自然,發現自然的美好,一木自然將近幾年在大自然中活動時搜集的昆蟲標本在煙臺各區進行巡迴展出,和孩子們一起認識、了解人類的朋友,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播下友好的種子,學會與自然和諧共處。
  • 昆蟲館大探秘|千奇百怪的昆蟲,這裡應有盡有,還能製作標本帶回家
    ······昆蟲愛好者們想一睹它們的風採不用等到春年花開現在就跟著科普遊子的老師來昆蟲館360°了解昆蟲的「前世今生」專業的昆蟲講解有趣的標本製作一定會讓你收穫滿滿館內收藏了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昆蟲標本有昆蟲領域的專業
  • 探秘恐龍化石製作昆蟲標本 青島貝林自然博物館特別受歡迎
    作為山東省科普教育基地、青島市中小學課外研學基地的青島貝林自然博物館從10月2日起,接待遊客量開始迅速攀升,10月4日館內瞬時接待遊客量達到400人,達到防疫期間瞬時最大接待量,峰值期間安排人員進行妥善調配,防疫有標準,安全有保證。
  • 【藝術與自然對話】第二期丨小昆蟲大世界,揭秘紫金山昆蟲館,到大自然上美術課
    小昆蟲,大世界紫金山昆蟲博物館坐落於鍾靈毓秀的紫金山內,是國內首次集昆蟲分類學研究、昆蟲及兩棲爬行動物生態展示、自然科普教育為一體的自然主題博物館。館內收藏昆蟲標本十分豐富,還飼養者不少昆蟲和兩爬的活體,走進昆蟲館,我們能領略到昆蟲的多樣性之美。
  • 《MOVE圖鑑:昆蟲》一本有溫度的昆蟲百科全書
    我們因為不了解,所以有很多錯誤的既定印象和恐懼,當然更沒辦法教育孩子認知和保護它們。不如看看這本《MOVE圖鑑:昆蟲》,日本講談社的當家科普圖鑑。愛好者和發現者的情感投入《MOVE圖鑑:昆蟲》編著了昆蟲第一次被發現的細節經過,向讀者展現了一群狂熱愛好者發現和記錄昆蟲的故事。比如,講述了日本東京大學教授、解剖學家養老孟司第一次在不丹發現的新種「不丹黑粗喙象」的經歷。
  • 自然博物館精選399件標本亮相展廳
    小巧靈動的昆蟲,翱翔雲端的飛鳥,健步奔馳的走獸,遨遊水下的水生動物,挺拔俊俏的植物……千姿百態的生物共用著一片家園,也共同展示著自然界的美麗。日前,「生命之美」展覽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開展,展覽以突破慣有的陳列方式展現該館原創性的學術研究成就。
  • 晚報小記者團走進貴州省科技館,探秘昆蟲世界,聆聽自然聲音
    薛北依 南明小學一(1)班8月7日,天氣晴朗,陽光明媚。我懷著愉快的心情再一次踏上了小記者活動的徵途,這次我們來到了貴州省科技館,參觀「昆蟲世界科普展」。哇!好多昆蟲呀,看得我眼花繚亂!一走進展廳,我就被色彩斑斕的昆蟲標本吸引了。
  • 自然博物館399件生物標本展現"生命之美"
    小巧靈動的昆蟲,翱翔雲端的飛鳥,健步奔馳的走獸,遨遊水下的水生動物,挺拔俊俏的植物……千姿百態的生物共用著一片家園,也共同展示著自然界的美麗。「生命之美」展覽近日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開展,展覽以突破常規的陳列方式,展現該館原創性的學術研究成就。
  • 2019 暑期昆蟲夏令營| 與臺灣生態專家一起探訪昆蟲世界
    :探尋夜間昆蟲——探索自然和內心,學習新技能參與蟲蟲趣味運動會——解放天性,賦予責任、勇氣和成長完成自然昆蟲大創作——感受藝術、音樂、自然和手工的力量臺灣著名的生態專家和講師賴建丞和他的團隊宜蘭社區大學講師行政院環保署環境教育人員
  • 票務代理|孩子們最喜歡的蝴蝶昆蟲博覽主題展!
    或許你在《昆蟲記》裡面看到過這些故事但是畫冊上的自然課永遠是紙質的而真實的自然世界才是最好的老師!這是一幅昆蟲世界的巨製畫卷,一部人與自然的科普教材,一場文旅融合的視覺盛宴。來自世界各國家、地區最美最有觀賞價值的蝴蝶名蝶、珍奇昆蟲標本500種千餘只, 其中有世界最美麗的光明女神蝶、最美麗的蛾子彩虹蛾、貓頭鷹蝶、88數字蝶、太陽 蝶、月亮蝶、地圖蝶等。珍奇昆蟲展區將展示世界最美麗、世界最神奇、世界之最的珍奇昆蟲60餘種,最大甲蟲武神大兜蟲,最長牙大鍬甲,最長觸角天牛;五光十色的寶石吉丁蟲,豔麗的金龜子;像把琴似的胡琴蟲、人面關公蟲。
  • 【蟲書推介】嘎嘎老師的昆蟲觀察記
    ,也是海峽兩岸昆蟲愛好者最常訪問的網絡資源之一。本書適合生物專業師生、廣大自然愛好者、生態攝影愛好者閱讀參考。作者簡介林義祥(嘎嘎),夢想拍攝更多生動的照片,並透過文字書寫、網路及書本呈現,讓更多的人喜愛昆蟲,讚美生命與自然。
  • 盧躍剛:柏樹溪畔昆蟲記
    去年五月修葺圍牆,雜草、枯枝一清除,沿小溪種植的薔薇花頓時燦爛綻放,晚上成百上千的螢火蟲在空中在水面上閃爍飛翔,恍如一個童話世界。捉了螢火蟲來看,一盞小燈在它的屁股上明滅,便有無限多的追問與遐想。它晚上從哪兒來,白天到哪兒去?白天想看個真切,我到哪兒去拜訪它?還有那些天一亮就喧鬧掀翻了天的知了,晚上不知疲倦聲嘶力竭的螽斯,一旦被關注,便成為我的鄰居,便有了了解它們的願望。
  • 慈善家肯尼斯·貝林向陝西自然博物館捐贈野生動物標本
    11月18日,環球健康與教育基金會創始人兼主席肯尼斯·貝林在籤約儀式上。當日,著名慈善家、環球健康與教育基金會創始人兼主席肯尼斯·貝林在西安出席與陝西自然博物館的捐贈世界珍稀野生動物標本籤約儀式。肯尼斯·貝林將向陝西自然博物館捐贈大象、長頸鹿、美洲獅等136件非洲及北美洲動物標本。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開設「自然生態教育課」
    圖為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開設的「自然生態教育課」現場,師生們了解祁連山地形沙盤。 鍾欣 攝中新網西寧8月5日電 (記者 羅雲鵬)「帶領學生和老師深入祁連山國家公園區域內,藉助『自然生態教育課』形式,可以讓師生們對生態保護有更為直觀的體驗。」
  • 《東京昆蟲物語》 46則與昆蟲相遇的抒情紀事
    說起昆蟲,此物雖小,卻憑它的輕盈靈動,得到人們的喜愛。《東京昆蟲物語》,便是一部以昆蟲為主題的抒情小品。在這本絕佳的都市觀蟲札記集中,作者帶我們回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東京,將小男孩與昆蟲間的美好相遇,化作46篇動人的昆蟲紀事。細膩的自然觀察,懷舊的人文筆觸,與你一起重現記憶底層的兒時情景。
  • 這些昆蟲寶寶,竟然拿下了金氏世界紀錄
    穆微癭甲Scydosella musawasensis為本屬唯一物種,被認為是已知最小的甲蟲,也是已知最小的非寄生性昆蟲。+ 最 古 老 的 昆 蟲 +紀錄保持者:Rhyniognatha hirsti
  • 【夜觀】走進夜色中的大自然,探尋昆蟲的小小世界,在自然中獲得成長!
    周末的夜,帶上孩子來一次生動的夜間自然探索課堂,讓我們的好奇寶寶,跟著昆蟲導師一起,走進百變昆蟲的世界。,這裡沒有城市的喧囂和光亮,只有寧靜和月光,各種細微的自然之聲此起彼伏,走在小小的山路,我們化作「自然小偵探」,一起探秘尋寶,每一位深入觀察的孩子都在自然中汲取了滿滿的力量。
  • 美景山東║世界最大的恐龍博物館——天宇自然博物館(下)珍稀礦
    上一期《美景山東》主要推介了世界最大的恐龍博物館——天宇自然博物館中的史前生物化石精品,本期緊承上期話題,重點推介該博物館中的另一大類令人眼花繚亂的館藏精品——礦產資源,另外還有一部分是上期未曾「露面」的精品化石。
  • 遊牧「世界」(一):填充熊與羚羊標本
    遊牧與其說是進入世界,不如說是創造世界的一種方式,這首先是因為世界在影像的遊牧精神中重新創作著它自己。本文將分三期連載,本期為第一部分。儘管紀錄片一開始從「嚴肅話語」和「大眾教育」中獲得了權威,但也經常為此犧牲了敘事和畫面的張力。早在20世紀30年代伊文思就曾警告避免製作「奇觀化的骯髒」和「不受歡迎的膚淺的美麗」,而《一些美好的事物》則發現苦大仇深的工人形象也同樣是一種話術建構,它看見了從事秘密工作的勞動者自信而豁達,因此也就對其情境多加描摹,箇中情態難以為外人道也。
  • 長沙小「蟲迷」繪製首部小學校園昆蟲發現地圖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8月28日訊(實習生 範星妤 全媒體記者 嶽霞)一提到昆蟲,可能很多人都會「談之色變」,唯恐避之不及。而將要升入育才三小四年級的卿浩誠,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狂熱昆蟲愛好者」。從喜歡到熱愛,小四生已成「昆蟲通」在野外收集各類昆蟲樣本、懂得幾十種昆蟲的飼養方法、整理二十餘種昆蟲的調查報告、繪製校園昆蟲地圖、並準備設立昆蟲博物館……將要升入育才三小四年級的卿浩誠,是個不折不扣的「狂熱昆蟲愛好者」。記者見到他時,他正擺弄著他帶來的幾個裝有各式各樣昆蟲的標本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