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魏華的「2019珍稀昆蟲標本展」行至蘭州時,當地小孩觀察蝴蝶活體。 高展 攝
中新網蘭州7月9日電 (閆姣 高展)「希望大眾從一物觀世界,通過親眼觀察蝴蝶羽化,了解幼蝶飼養及其生活習性,讓他們在微小的事物中窺見整個自然世界。」蘭州籍昆蟲標本愛好者魏華說,隨著對昆蟲自然美的認知越來越強烈,他覺得活體比標本的狀態更好,更適合進行「自然教育」。
圖為不同種類的蝴蝶標本。 高展 攝
自幼生活在蘭州的魏華一直喜歡蟲子,從二年級起開始自己「鼓搗」做昆蟲標本。後來他定居西安,接觸到許多「蟲友」,了解到更多種類的昆蟲標本。
多年間,魏華已做了十多萬個標本,含千種以上昆蟲的種類,「每年的4月到10月都會去山裡採集新的種類,做成標本留存資料。」他說,標本達一定規模後就到處展覽,他想讓更多民眾開拓眼界,打破固有的思維,讓其了解到「原來昆蟲有這麼多種類!」
魏華的「2019珍稀昆蟲標本展」行至蘭州時,當地民眾連連稱「長見識了,沒見過這樣的蝴蝶」。他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蘭州在「自然教育」板塊略有缺失,他希望將來能藉助各界力量建一個有活體、有標本的自然博物館,供民眾學習、了解。
圖為蘭州籍昆蟲標本愛好者魏華正在製作標本。 高展 攝
在塑料杯中插一根細樹枝,杯底鋪層綠葉,再噴點水,一個簡約的「自然世界」就形成了。杯裡的蝴蝶蛹「掛」在枝幹上,有的頂端裂開露出兩個觸角,有的身體已爬出蛹殼,但翅膀未伸長。小孩和家長往往蹲在地上好奇地觀察杯中的小生命。
提及做「自然教育」的初衷,魏華說,現在很多城市的小孩接觸自然的機會很少,很難感知一個生命歷經重重磨難後誕生的神秘,「我希望以此讓更多小孩看到昆蟲本身的美,看到大自然的美,讓他們從小感知生命的意義」。
從2006年起,魏華多次前往東北採集蝴蝶,然後拉到大棚養殖,結蛹後用作教育,「這種蝴蝶在全國分布比較多,存活量較大,自己養的話能活5天左右,這個階段孩子們就可以觀察記錄」。
今後,魏華計劃在蘭州做昆蟲類的夏令營或博物館,讓大眾長時間接觸不同種類的昆蟲,從一個微小的昆蟲之中窺探到整個自然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