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魁星樓歷史悠久,迄今已逾百年,倡建於光緒十八年,是當時內閣中書張邦彥與張鼒銘、關毓謙、王克讓等人,稟請通判孫逢源及協署,轉詳上峰三朝重臣、太子少保、吉林將軍長順批准捐修的。後經四任通判、三任協領之手,耗時六年才修建完成的。根據清代檔案記載,光緒十八年正月二十八日,新考中附生的兩個少年才俊關毓謙和王克讓,去孔廟上香時,發現失修破敗,二人遂聯名請命於協領富凌阿、通判孫逢源,提議捐款修葺。吉林將軍長順聞之大喜,並允準增修學宮、魁星樓,以壯大雙城文運。於是,內閣中書張邦彥奉文率領候補守備王殿甲、典籍王殿元、貢生榮貴、文案首冷逢祥等文人,共同制訂了一個樂意捐修的章程。
魁星樓正式批准修建的日子,是同年的九月初八。六天後, 捐款者超過百人,數額超過一萬吊。當時建造的建魁星樓是木質結構的,其中貫穿上下的4根通天柱,每根都長達十丈五尺,這樣高的松木並不好找。負責建造的木匠把式劉廣珍,用了一年的時間,才在拉林河上遊的張廣才嶺尋到並運了回來,這才有了高達十丈九尺、氣勢雄偉的雙城魁星樓。後來,兵燹動亂加之風侵雨蝕,使魁星樓遭到嚴重損壞。但雙城的商賈民眾積極踴躍捐資,前後進行了四次大的修葺。直到解放後,魁星樓再也經不起歲月侵蝕,被迫於1957年拆除。改革開放以後,雙城市政府非常重視魁星樓的復建工作,幾經周折,於1993年易地修建完成。
新建的魁星樓保持了老魁星樓的高度和雄偉壯觀的建築風格,矗立在雙城東門外的公園裡。前對清波蕩漾的狀元湖,東鄰香火鼎盛的觀音寺。春秋佳日,可拾級而上,俯瞰全城,城內房屋櫛比,如在指掌之間。登上最高層,則縱橫阡陌、遠近村莊、蒼茫雲樹之外盡收眼底。
魁星樓前是一座高大氣派的牌坊(又稱山門),遠遠便可看見一塊非常醒目的匾額,匾額藍底金字,周圍簇擁九條形態各異的金龍。上面鐫刻著「滿洲故裡」四個御筆大字。這是200多年前,清仁宗嘉慶皇帝對雙城堡的讚譽,硃批全文是:「滿洲故裡,佃田宅宅,洵善事也。欽此。」什麼是滿洲故裡呢?滿洲故裡指的就是滿族人的故鄉,所謂的隆興之地。皇帝賜名,這在咱們黑龍江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進入牌坊,樓前豎立著一通人才輩出碑,這也印證了雙城人才輩出的事實。清代雙城曾出兩位將軍,豐紳將軍和託雲布將軍;到中華民國第一屆舊國會時,兩會議員號稱八百羅漢,每縣平均不到一名,而雙城一縣卻獨佔九名;清末民初興辦新學,吉黑兩省第一個踏進清華園門檻的,也是雙城學子白鬱筠;第一批進入京師大學堂深造的,還是雙城學子德成、錫康二兄弟;更耀眼的明星是雙城籍雙學位留洋女博士韓仁,《盛京時報》讚美她是東北才女第一人。因人才濟濟,雙城時有「南有遼陽府,北有雙城堡」之稱。
魁星樓上所有的匾額楹聯,也都出自雙城籍名流之手。如民國15年9月21日,出身雙城的各界名流應邀為修葺一新的魁星樓獻匾書聯。其中有奉天省長翟文選、北洋政府農商部代理部長東三省官銀號總辦莫德惠、濱江道尹兼交涉員蔡運升、東北軍陸軍第十六師師長陸軍上將於琛澂、外交部次長王家禎、東北軍十七旅旅長陸軍中將韓光第、國民黨五大監察委員王冠吾、吉林全省警務處長兼省城警察廳長趙憲章、國會議員劉振生、王文璞、姚翰卿、楊振春、蔡國忱、楊繩祖、高鴻恩、田美峰等,皆題名其上而完美鉅制。
還有東北光復後,由毛澤東主席任命的黑龍江省首任省長於毅夫,是新中國的雙城嬌子,他才華橫溢,22歲寫的散文《四隻雁》,成為「國民高等學校」讀本。他的父親於鎮清,是孫中山任命的黑龍江省省長。還有我們耳熟能詳的《紅星照我去戰鬥》、《地道戰》、《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的世界頂級軍旅作曲家傅庚辰,也生長在這座魁星樓下。可以說,雙城這片沃土鍾靈毓秀,彬彬濟濟,數不勝數。
過了人才輩出碑,便是古香古色、充滿神韻的雙城堡魁星樓。它鬥拱交錯,重宇飛簷,雕梁畫柱,玲瓏牖窗,極盡精工之巧。魁星樓四面通風,上下通行,層層皆有迴廊欄杆。而且面面有景,風光不一。站在樓底臺階下,便能看到一樓簷下鐫刻著的三個鎏金大字「魁星樓」。
拾階而上,門首正中懸掛的匾額,上書四個耀眼金字「文高山鬥」。兩側是楹聯:「剎那即小滄桑,不期三十年,又見斯樓重建。燕許誠大手筆,再過八百載,當有名士誕生」。這是奉天省長翟文選親自撰聯。翟文選出身貧苦,十年寒窗,博得個前清舉人的功名,一旦看破紅塵,便棄高官如敝履,闔家皈依佛門。他的女兒通願大師翟堯臣,一心弘戒,圓寂殊勝,也終於修煉成中國當代第一聖尼。
魁星樓共分三層,每一層都清風拂簷,玉欄繞砌,金輝獸面,彩煥螭頭。一層大廳的壁畫是雙城堡屯田設治的功臣富俊將軍像,高大偉岸的將軍一身官衣,圍繞在他身邊的是耕田勞作的旗民。廳內寬敞幽靜,牖窗玲瓏精巧,給人一種古樸肅然之感。
順著樓梯上到二層,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魁星的畫像,沒見過魁星像的人也許會想,既然魁星是主管功名科舉的,一定是位文質彬彬的白面書生吧?其實恰恰相反,魁星面目猙獰,金身青面,赤發環眼,頭上還有兩隻角,仿佛是鬼怪造型。二層共有匾額三塊,分別書寫著「昌明文運」「啟化人文」和「文光射鬥」以及錫廉所撰的楹聯,上聯:「圜橋觀聽,儼聞闢雍鼉鼓。」下聯:「弦歌化洽,復睹泮水鸞旗。」
再向上到三樓,則是魁星正殿,內置一尊魁星神像,魁星右手握一管大筆,左手持一隻墨斗,右腳金雞獨立,腳下踩著海中的一條大鰲的頭部。據傳,魁星右手那支筆是專門用來錄取科舉士子的,一旦點中就會文運、官運同來。所以在科舉時代,讀書人都把魁星奉若神明。魁星為什麼站在鰲頭上呢?其實,過去考中了狀元,要進入皇宮,站在大鰲的頭上來接皇帝的金榜,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魁星點鬥、獨佔鰲頭。
三樓迴廊也有匾額三塊,分別是「文光射鬥」「紫氣東來」和「平步青雲」。門兩側有前人楹聯一幅,上聯:「五百裡封疆,奔來眼底,看東達珠河,西接長嶺,南環榆樹,北控松江,自去歲半付匪煙兵燹,唯此層層三起樓,體質莊嚴,仍光聯奎碧,我故鄉白叟黃童,憑欄賞目,把酒臨風,幸勿忘土木興時研科學,才養棟梁,門栽桃李」;下聯:「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想遼傳斷腕,金記勝陀,明建崇禎,清修演武,迄今日盡成碎瓦頹垣,獨茲魏巍千餘丈,規模宏大,猶矗立雲霄,有雙城青年學子,飛黃騰達,直上青梯,果孰是霓裳泳處會群仙,腰挎牛鬥,手摘星辰。」
自古以來,全國各地修建的魁星樓數不勝數。可人們都覺得雙城的魁星樓是最靈驗的,那麼為什麼靈驗呢?
我曾就這一問題請教過雙城知名地方史研究專家趙力先生,他說:大家所熟知的《滕王閣序》中的第一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裡「星分翼軫」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南昌的天上方位,屬於翼、軫二星宿的分野。那麼魁星又在哪裡呢?陸遊曾有詩云:「銀河半落露華清,南鬥闌幹北鬥明。」這北鬥七星的第一星叫天樞星,它又是前四顆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的總稱。因為像鬥,故稱「鬥魁」。雙城魁星樓的天上方位恰在鬥、牛二星宿的分野。這也就如同普陀山是南海觀世音道場、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一樣,雙城魁星樓的地理方位理所當然的便是魁星的道場。就中國而言,雙城魁星樓與各地魁星樓相比較,其最大的優勢是它的「天域優勢」,也就是魁星道場。
雙城魁星樓從光緒十八年建設伊始,至今已有120多年。漫長的歲月裡它歷經風霜雪雨,雖幾番修繕又易地重建,但從未在歷代雙城人心中褪色半分。魁星樓是雙城文人百多年來的精神寄託,是雙城歷史興衰的見證,也是雙城人對文化敬崇的一種深厚情懷。正如前人所做詩云:「光射鬥,脊飛簷,磊落雄姿高百尺。壯哉一品玉樓,如斯偉岸。延魁宿神君踞其上,揮硃筆,指點江山,科拔茂材,耕雲播雨,大興雙城文運。古韻參天,雕梁畫棟,斑斕秀色炳千秋。美矣三層翠閣,何等輝煌。引家邦士子趨於前,秉赤心,黽修德業,發揚利器,繼往開來,共振萬裡雄風。」
地址:雙城區新興路99號
電話:0451—53136215
責任編輯:鄭嘉楠
媒體支持:劉文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