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又迎來了一期大河鑑寶活動。像是相熟的朋友約會,藏友們不約而同前來報到,專家們也像招呼老朋友般熱情相迎。
那麼,上期大河鑑寶有哪些「寶貝」讓專家們青眼有加呢?
北朝褐釉四系罐
□點評專家:大河鑑寶陶瓷鑑定專家 喬紅濤
點評:這期大河鑑寶活動中有位藏友帶來一件北朝低溫褐釉的四系罐,非常有特色,這件四系罐高16釐米,口徑10釐米,通體褐釉,滿釉支燒,底足有明顯的低溫釉陶器所常見的偏心旋紋,圓口豐肩,肩部有四個立系,也稱抓系,為北朝時期所特有的一個特點。這樣的器物在我國北方收藏市場上經常能遇到,所以就簡單地為藏友們介紹一下。
南北朝時期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一個比較重要的時代,此時無論釉色、器型與前朝比都有較大的發展。白瓷、低溫彩色釉陶等幾乎都出現在此時,而且南北朝時期由於民族融合的緣故,許多陶瓷器上還帶有比較明顯的少數民族或西域特色。就如藏友的這件北朝四系罐一樣,它的立系在陶瓷史上就非常少見,只有南北朝時期在北朝的陶瓷上有所發現,具有非常鮮明的時代特點,研究性也很強,所以文博界對這類南北朝時期的北朝低溫褐釉陶瓷比較看重,在文物考古中有比較獨立的地位,文物定級一般也較高。在國家的文物定級圖錄上經常也能看到。
過去,這樣的器物在民間收藏還沒有多少人重視,主要是由於這類器物一般色彩比較單調,除了褐釉外常見的還有一些黃釉,它在色彩上給人的感覺並不是多麼美觀,而且這樣的器物一般也很少有紋飾。
專家估價:現在隨著收藏市場上收藏人數銳增,很多過去大家認為一般的器物也不多見了,而且市場上價格也提高得很快,像這位藏友收藏的這件,本身器型比較完整,也沒有什麼殘損,就算是比較好的收藏品了,市場上價格一般多在1萬元左右。
卷荷口單把柄琉璃瓶(唐代)
□點評專家:大河鑑寶玉器及雜項鑑定專家 張保龍
點評:這件琉璃瓶高9釐米,琉璃材質,質地透明,通體呈淡青色,有流體的琉璃氣泡孔,表面局部有黃褐色沁和白色土蝕斑。內卷荷葉形瓶口,下有一圈凸稜弦紋,長頸,單把柄黏附於口沿及肩部,圓腹,平底。線條流暢,造型優美。此瓶器型特殊,故非中土產品,應是隋唐時期由中亞、西亞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舶來品」。
中國古人稱玻璃為琉璃。琉璃的製造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最早源於古羅馬,隨後波斯薩珊琉璃和伊斯蘭琉璃製造相繼發達。我國古代琉璃製作技術水平較低,春秋戰國時僅能生產少量較小的琉璃球之類的飾品。在很長一個時期內,琉璃器主要從西亞、古羅馬乃至埃及進口。唐代以後,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發展,方有大批琉璃器隨西方商人及使臣經絲綢之路進入我國。因為琉璃器是舶來品,數量較少並且易碎,所以其價值在當時均高於金銀器,其使用範圍僅限於上層社會的王公貴族,他們往往將琉璃器皿作為珍貴的供品獻給佛門。
這隻卷荷口單把柄琉璃瓶保存完好,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見證,稀少難得,彌足珍貴。
魁星點鬥
黃楊木雕像(清代)
□點評專家:
大河鑑寶玉器及雜項鑑定專家
張保龍
點評:這尊雕像高13釐米,黃楊木材質。木質細膩,包漿古樸渾厚,色澤黃潤,寶光亮澤,酷似年久之象牙。整體造型為一個相貌醜陋的鬼面人物,右足獨立(足下所踩鰲頭底座已丟失),左腿後翹如鉤,一手捧墨斗,另一手執硃筆,意寓用筆點定中試者的名字,這就是「魁星點鬥」的神像。刀法細膩,衣紋流暢,形象生動,極為傳神,堪稱明清時期同類題材中的代表作品。
「魁星點鬥」是舊時高中科舉狀元的美稱。魁星的出現,當源於古代的奎星(白虎七宿中的第一宿,共十六顆星)崇拜。古人認為奎星形狀「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所以漢代就有了「奎主文章」的說法。入宋以後,讀書人信奉魁星的風俗更為流行,且因 「魁」有「為首」、「居第一位」的含義,又與「奎」同音,人們便逐漸棄用「奎星」而呼作「魁星」。在科舉時代,民間流行有不少有關科考仕進的吉語,如「一登龍門」、「獨佔鰲頭」、「魁星點鬥」等,其中魁星點鬥流行最廣。
民間傳說,魁星原本是一位滿腹經綸的書生,雖屢次科考成績優異,但均因相貌醜陋而屢試不第,最終憤而投海,幸被鰲魚救起,升天成為主宰讀書人科考命運的神靈——文曲星,其硃筆點定誰,誰就能魁名高中。明清時,常常將「魁星點鬥」與「獨佔鰲頭」的形象融合在一起,使魁星立於鰲頭之上,而鰲的形象頗似鯉魚,大概是把獨佔鰲頭和鯉魚躍龍門的傳說互相糅合的結果。
黃楊木質地細膩,黃如象牙,且素無大料,因而成為小件文玩雕像的珍稀用材。用黃楊木雕成的古代人物佛像及文房雅玩,經人手摩挲把玩和歲月的浸染,愈加紅潤可愛、寶光燦然,在中外文玩市場上備受追捧,極為走俏,其價值一直居高不下。這尊魁星點鬥的黃楊木雕像,材質名貴,雕技高超,包漿一流,表達了古代文人期盼金榜題名、為國效力的美好願望,具有較高的觀賞與收藏價值。
專家估價:1萬元左右。
湯貽汾畫作「頗能入古」
□大河鑑寶書畫鑑定專家 於建華
晚清名畫家湯貽汾一門風雅,其妻董琬貞,女兒紫春、嘉名等皆工畫,有聲當時。他生在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卒於鹹豐三年(1853年)。所見湯貽汾最早的畫跡是藏於鎮江市博物館的《聽雨閣》,作於嘉慶十六年(1811年);最後之作品是幅《山水圖》,作於鹹豐元年(1851年),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湯貽汾為官,不太為官場所累,加之年又高壽,所以畫跡流布較廣。
此幅《松鶴延年圖》,尺寸為96×38cm,日式舊裝。此畫作於71歲時,也即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圖上的一棵松樹構圖老練奇異,主幹大部分在畫外,畫內僅留有一半根部,給人畫外有畫的意境。枝幹水墨雙勾,赭石加淡墨皴擦填色,最後又濃墨點苔,點出蒼鬱古老。稀疏的松針淡墨、淡赭石細筆勾寫,清勁高古。松根周邊的是不大的一塊坡土,大片的是茫茫碧水,以淡淡波紋表現出來。近景的一方小水渚上,立著一隻丹頂鶴,水渚周邊有幾叢蘭草簇擁著,這則是添上了幾分清幽之氣也。丹頂仙鶴單腿直立,白身、黑頸、黑尾羽,黑白分明,很奪人眼目。耀眼的丹頂以濃重的大紅點寫,更覺醒目亮麗,照亮了整個清爽的畫面,為欣賞者帶來喜洋之氣。畫家用筆以清潤淡逸取勝,淡墨輕色,丹頂點睛,畫面耐看,還讓人享受「延年」的美意。關於「松鶴延年」,典出自《淮南子·說林訓》:「鶴壽千歲,以極其遊。」鶴的年壽長,因作為祝壽之辭。松為常綠喬木,生長年代長,以寓長年。松實甘香可口,食之令人健康。松花可入酒,飲益老人。《山居雜誌》有云:「松至三月花,以杖扣其枝,則紛紛墜落,調以蜜,作餅贈人,曰松花餅。」又《原化記》云:「以松花酒飲老人,益壽,飲食如此,清雋欲仙。」
圖左偏上署款:「言甫二兄大雅屬即請正之。七十一叟貽汾。」鈐印:「雨生」(朱文,四邊白文「四靈」肖形)和「貽汾」(白文,左右白文「龍虎」肖形),引首「畫槑樓」(朱文)。「四靈」亦稱「四象」。「四象」曰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中國古代神話中道家所信奉的對象。「槑」乃「梅」字的異體字。
湯貽汾字巖儀,號雨生,晚號粥翁、琴隱等,室名琴隱園、畫梅樓、畫眉樓等。武進(今江蘇常州)人。寓居金陵(今江蘇南京)。「凡天文、輿地、百家之學,鹹能深造。書、畫、詩、文並臻絕品。彈琴、圍弈、擊劍、吹簫諸藝靡不精好……書畫仿董其昌,點染花卉,閒淡超脫,畫梅極有神韻。間寫松柏,頗能入古。山水所嫌境界細碎,無渾淪古厚之氣……」(《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湯貽汾》)湯貽汾著有《畫眉樓倚聲》、《琴隱園詩詞集》、《畫筌析覽》等。
若以「流」分,湯貽汾算是「二流」畫家。湯氏不但畫精,又通百家之學,精諸藝。其山水畫市場價位在每平方尺8000元左右,花卉翎毛5000元一平方尺上下比較公允。這的確算是正常的價位,比起當代小有名頭但水平一般的書畫家,爆炒自己的書畫價位,竟至每平方尺數萬元的天價,湯氏的價位實在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