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星掌主文運 深受讀書人崇拜
魁星,又稱奎星。宄其源,與古代奎宿崇拜有密切的關係。奎宿為星官的名稱,又叫「天豕」、「封豕」。為二十八宿之一,古人認為他是主管文運的神,遂對其加以崇拜。清代學者顧炎武《日知錄》卷三十二說:「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為文之府,故立廟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鬥。」略見自奎而魁的緣由。《玉函山房輯佚書》所輯《考經授神契》云:「奎主文章。」指的也是這位星神。東漢宋均對此注曰:「奎星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可見,在東漢時,已有「奎主文章 的信仰,並常以「奎」稱文章、文運,如稱秘書監為「奎府」,稱皇帝寫的字為「奎書」、「奎章」。
由於魁星掌主文運,所以與文昌神一樣,深受讀書人的崇拜。過去,幾乎每個城鎮都有魁星樓、魁星閣。因「魁」又有「鬼」搶「鬥」之意,故魁星又被形象化——一副張牙舞爪的形象。傳說他那支筆專門用來點取科舉士子的名字,一旦點中,文運、官運就會與之俱來,所以科舉時代的讀書人將其視若神明。唐宋時,皇宮正殿的臺階正中石板上,雕有龍和鰲(大龜)的圖像。如吊考中進士,就要進入皇宮,站在正殿下恭迎皇榜。按規定,考中頭一名進士的(狀元)才有資格站在鰲頭之上,故有「魁星點鬥,獨佔鰲頭」之譽。宋代人同秘在《癸辛雜識》中就有當時考中狀元,朝廷「送鍍金魁星杯柈(盤)一副」的記載。明朝人陸深在《儼山外集》中也描述了士生們在座右貼魁星圖和考場出售魁星像的熱鬧場面。這些皆表明士生們都希望「魁星點鬥,金榜題名」。
農曆七月初七 魁星生日
農曆七月初七,又稱「魁星生日」。「魁星」系北鬥一星宿名。民間謂「魁星主文事」。閩東一帶讀書人崇敬魁星,僅次於孔子,於「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
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鬥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鬥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傳說魁星爺生前雖然滿腹學問,可惜每考必敗,便悲憤得投河自殺了。豈料竟被鱉魚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要拜.「拜魁星」儀式亦在月光下舉行,和拜織女相類似,下面教你怎麼拜魁星。
七月七的晚上在家中陽臺下,仰對星空,擺好神案,上面需要淨水三杯,香爐一個,香用沉香為宜。備好蠟紙、香花、香茶、水果水果2樣,然後淨手對魁星的畫像,或者設置牌位,牌位供俸:「文昌梓潼帝君、九天司命真君、扶文啟運魁鬥星君」神位。神位用紅紙墨汁書寫,上香叩拜,默念魁星寶誥三遍。
至心皈命禮: 魁罡正氣 奎壁元精 兩極萃華 五行秉德 匡扶文運 居二十八宿之微垣考核士流 察三萬六千之善行 緣捐德而空中爍眼 憑陰功而暗裡點頭 開愚性以聰明 啟迷心以穎悟 廣布孝友文章之化 襄贊功名祿秩之權 文武場中 春秋園內 鼓筆飛鸞而煥彩 剃鬚釋褐以梯榮 判金榜於七曲天宮 衡玉籍於桂香殿寶殿 大悲大願大仁大威 錫慧通靈扶文助道 東方木宿魁鬥星君
然後祈禱說出自己名字生辰為別人祈求就說他人的名字生辰,弟子XXX謹以鮮花果酒之儀供奉敬獻於文昌帝君,九天司命真君,扶文啟運魁鬥星君。座前,祈文昌高照,文星武星照臨,佑弟子XXX靈氣降神,文華清秀。神識通明,智慧聰靈,心光自然,進修德業。然後磕頭禮拜。待香盡後,燒化紙錢。茶水倒於陽臺外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