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太后隆裕本來身體很好,退位第二年為何去世了?原因很簡單

2020-12-18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隆裕太后是慈禧還在位的時候,為光緒皇帝親自挑選的皇后,隆裕本是慈禧太后的親侄女,俗話說肥水不流外人田,慈禧太后是如此精明的一個人,怎可能這讓皇后之位流落到他人之手呢。

可以說歷史上隆裕太后也是一位可憐人,她被自己的親人所算計,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慈禧太后,實際上隆裕是被慈禧安排在光緒皇帝身邊的眼線,成為了慈禧執掌大權的工具,光緒皇帝在慈禧的管制下並無實權,就連自己的皇后自己無法去選擇,光緒皇帝心知肚明自己眼前的這位皇后,自己的枕邊人分明就是慈禧太后的內線,所以光緒皇帝和皇后的關係並不好,又是一場政治婚姻,向來政治婚姻沒有好下場。

在光緒皇帝抑鬱不堪的時候,這個時候珍妃出現了,皇帝對她甚是寵愛,因此珍妃的地位迅速上升,風頭壓住了皇后,隆裕皇后本就無能,不過一顆棋子,慈禧太后怎會選擇一位聰明的女子呢?珍妃每天和皇帝待在一起,隆裕皇后實在坐不住了,便跑去找慈禧太后告狀,反而被慈禧太后指責身為後宮之主,卻如此不大度,不識大體,也便因此慢慢疏遠隆裕皇后,沒有皇上的寵愛,也沒有了太后的撐腰做主,隆裕皇后在宮中的日子越發不好過。與皇帝成婚多年也沒有孩子,一個人無依無靠,一年也見不到皇上幾次面,歷來都是奴才巴結主子,到了皇后這裡卻反著來,她時常用些小恩小惠拉攏奴才,讓他們在皇帝面前美言幾句,就這樣隆裕皇后一個人生活了很久。

人在一直受挫的時候,總會有峰迴路轉的時候,大概在1908年的時候,慈禧太后去世了,隆裕皇后終於站了起來,走向了人生的巔峰時刻,慈禧太后在死之前把三歲的溥儀推上皇帝的寶座,這樣一來皇后搖身一變,成為了隆裕太后垂簾聽政輔佐溥儀。隆裕在當位皇后的時候便不得人待見,即使成為了太后也沒有人把她放在眼裡,隆裕太后本就不懂朝政,加上皇帝是一個小孩,在朝的大臣們都覺得非常荒唐,隆裕太后垂明面上攝理朝政,實際上她是沒有實權,在朝堂上任人擺布。

後來不得不說隆裕太后是一位幸運兒,武昌起義爆發後,溥儀連忙逃走了,清朝的大權回到了隆裕太后的手裡,不過那時候的清朝已經快到盡頭了,氣數不多了,清朝政府的官員開始私下和袁世凱走動,決定追隨袁世凱,而袁世凱早就想當皇帝了,剛好機會來了,於是就和大臣們私下約定,如果隆裕太后下臺,擁護袁世凱當上皇帝,一定會給他們行賞,大臣們就合夥欺騙隆裕太后,勸隆裕太后放棄手中的政權,在他們的花言巧語下隆裕太后便退位了,當時的她並不知道自己交出的是整個大清王朝。

直到後來,清朝的皇親貴戚來找隆裕太后的時候,她才恍然大悟,自己被騙了,是自己親手毀掉了大清王朝,這個時候就連太監都來指責隆裕太后是一個禍害國家的女人,隆裕太后便跑去找袁世凱理論,此時的袁世凱已經翻臉不認人了,隆裕太后在眾人的指責聲中慢慢得了心病,一個人守住一個空殼,又過上了孤苦伶仃的生活。

退位的第二年是隆裕太后的生日,她期待著大臣們來為她慶祝生日,左等右等也沒有等來一個人,此時隆裕太后的心病越來越嚴重,不久之後便抑鬱而死。也是一位可悲的人物,一生都在被利用,被欺騙,最後孤獨而終。

相關焦點

  • 袁世凱如何讓隆裕太后和宣統皇帝心甘情願退位?隆裕:無奈之舉
    袁世凱只憑藉10萬新軍,就成功地逼迫隆裕太后和宣統皇帝退位。隆裕太后是光緒皇帝的皇后,也是慈禧太后的親侄女。慈禧太后去世之前,一方面將權力交給載灃,另一方面將隆裕太后也被推上了政治舞臺。慈禧太后去世之後,攝政王載灃掌握實權;隆裕太后實行垂簾聽政,成為清政府的第二個權力中心。隆裕太后和載灃實際上,掌握著清朝的大權。
  • 為何在發布退位詔書僅僅一年後,隆裕太后就撒手人寰?
    事實上當時宮內真的很亂,現在的北京市檔案館就藏有當時北京市警察局偵緝隊的報告,隆裕剛剛去世,宮內立刻發生了騷亂,太監宮女們大肆盜竊,偵緝隊實施了現場壓制。病亡還是暴斃至於隆裕太后的過世,不能算暴亡,她的死亡過程少說也有兩個月。
  • 隆裕太后分明是亡國太后,弄丟了大清王朝,為何會贏得國人稱讚?
    我們首先要搞清楚,誇讚隆裕太后的都有誰?首先是孫中山,他對隆裕太后絕對可謂不惜溢美之詞,甚至把隆裕太后稱讚為「女中堯舜」!隆裕太后「不放一槍一炮」、以末代皇帝溥儀的名義下詔退位,孫中山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不需要「北伐」便可以輕而易舉地「統一全國」、成為中國的合法政府。而袁世凱也可以以此為「本錢」,換取孫中山「退位讓賢」,由自己出任民國的首任大總統。
  • 袁世凱逼宮要皇帝退位,隆裕太后點頭同意,但此事卻死活不答應
    如若革命軍殺到北京,則皇室性命難保,而若同意皇帝退位,則可有優待條件。 最終在袁世凱的逼宮下,隆裕太后點頭同意以退位換取優待,隨後經過雙方談判什麼事都依了袁世凱,但唯獨一件事卻死活不答應!
  • 溥儀不想退位,袁世凱給他們講了個故事,隆裕太后立馬就同意了
    然而這首詩的作者其實是慈禧太后。作為清朝沒落過程中最為著名的太后,後人們關於慈禧的注意力自然也就更多了,其實大家卻忘了,在晚清時代還有一位叫做隆裕太后的女子,同樣也位居高位。當時在民國建立之前,人們所需要做的第1件事情,那就是將晚清政府的統治者推下歷史的舞臺,而這時候作為皇權代表的溥儀也就被扣上了末代皇帝的帽子。在新思想的影響之下,百姓們紛紛要求溥儀趕緊退位,還新時代一個新氣象。
  • 隆裕太后一生柔弱,在同意溥儀退位後,卻對一件事十分堅決!
    隆裕太后的一生註定是一場悲劇,作為一個皇室女性,除了聽從長輩的安排,嫁給不喜歡自己的光緒,別無選擇。光緒根本不喜歡這個女人,所以婚後生活不好。光有皇帝的冷遇是不夠的。她也飽受太后慈禧的折騰。還好慈禧去世了。否則不知道她的人生將何去何從。只有三歲的溥儀,也是慈禧的傀儡,她沒有實權,但在名義上地位很高。隆裕太后帶走了小皇帝溥儀,最終擺脫了她的控制。然而還沒過上幾天好日子,軍閥袁世凱又來逼宮。這些革命者看著慈禧太后死去,宮中一片混亂。
  • 隆裕太后和袁世凱談退位條件:任何事都答應,唯有一事堅決不讓
    清王朝在中國的統治,伴隨著溥儀的退位而宣告終結,當然,期間所有的事情對於溥儀來說是完全搞不明白的,溥儀3歲即位,中間經歷了3次即位3次退位,人生經歷了大起大落,溥儀本來只是一個王爺,與皇位根本挨不上邊。
  • 隆裕太后:為大清謝幕
    在過去史家眼中,隆裕往往被描繪成「昏庸而愚蠢的妒婦」。查閱《清史稿·后妃傳》,對於隆裕太后只有短短167字的記載,簡單敘述其身份:慈禧的侄女,光緒的皇后,溥儀的皇額娘,下了宣統退位詔書。真實的隆裕,面目模糊,但,一個「昏庸而愚蠢的妒婦」,在清王朝喪失政權之後,為何還能獲此哀榮?退位詔書一切要從一年前說起。
  • 隆裕太后宣布清帝退位以後,臨死之前抱著溥儀讓人流淚
    在《建黨偉業》中有這樣一幕:周潤發所飾演的袁世凱,在聽完三德子(趙亮飾演)讀完清帝退位詔書後,深情地向隆裕太后和溥儀跪下了,感謝隆裕太后的深明大義。那麼退位後的隆裕太后,都經歷了一些什麼呢?咱們來看一下真實的歷史情境: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她的哭聲傳遍了養心殿的各個角落。身旁的小皇帝溥儀,驚恐地看著這一切,他不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麼。就在剛剛不久,隆裕太后正式宣讀了大清皇帝退位詔書。
  • 隆裕太后是亡國太后,窩囊了一輩子,為何死後贏得了國人的尊重?
    按理說,她是慈禧太后的親侄女,應該與慈禧太后的關係很好才對,但是由於隆裕不夠聰明,慈禧太后卻看不上她,在宮中也難以討得慈禧太后的歡心。 隆裕也是一個可憐人,丈夫不愛,獨守空房,守活寡。在宮中,她什麼也沒有,有的只有無盡的寂寞空虛冷。 終結清王朝 1908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繼去世,溥儀繼位,隆裕搖身一變,由皇后升級成為了皇太后。由於溥儀年幼,隆裕太后垂簾聽政,由於她沒有什麼政治手腕,直接被溥儀的生父攝政王載灃給架空了。
  • 隆裕太后的性格悲劇,一邊是丈夫,一邊是姑姑,她將如何選擇?
    聽完慈禧便問隆裕,昨天我問為什麼沒有桑葚,你也在場,為何不言語。之後慈禧太后憤怒離開,隆裕被嚇得渾身哆嗦,立刻派人將樹上的桑葚,打了下來,送去了慈禧宮中。慈禧對於隆裕的木訥,感到十分生氣。甚至認為她的皇后,當的一點都不合格。
  • 為何中國一位太后去世,西方社會下半旗致哀?她曾避免了中國的南北分裂
    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隆裕太后是清王朝最後的一位太后,任何一種東西扯上了「最後」都不會有太好的結局。她本來是光緒帝的表姐,而且兩人並不怎麼相互愛慕,但是慈禧太后卻指令光緒娶了她作了皇后。成為皇后之後,她也就變成了慈禧監視和控制光緒皇帝的一個工具,這種處境使得這位皇后在光緒帝活著的時候並沒有得到他的寵愛。在光緒去世之後,宣統帝登基。
  • 隆裕太后封袁世凱心腹為軍機大臣,滿清遺老咬牙切齒:和袁有私情
    說起終結清朝統治的女人,很多人會想到慈禧太后,她統治期間對外被列強欺壓,對內殘酷鎮壓起義,親手把國家送上了絕路。可是滿清滅亡的時候,慈禧太后已經死了,宣布清帝退位的也是她的兒媳婦兼侄女隆裕太后。要說隆裕太后的一生,那就只有一個「慘」字,她的一生可謂「婆婆不喜、丈夫不愛、后妃陷害」,甚至在死後還被人詆毀,實在是委屈到了極點。
  • 隆裕太后:為大清朝謝幕
    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無奈頒布《清帝退位詔書》,結束清朝自1644年順治帝入主中原以來共268年的統治,同時也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君主政體。自頒布退位詔書之後,隆裕太后鬱鬱寡歡。
  • 大清末代太后隆裕為何會在1913年暴亡?
    事實上當時宮內真的很亂,現在的北京市檔案館就藏有當時北京市警察局偵緝隊的報告,隆裕剛剛去世,宮內立刻發生了騷亂,太監宮女們大肆盜竊,偵緝隊實施了現場壓制。病亡還是暴斃至於隆裕太后的過世,不能算暴亡,她的死亡過程少說也有兩個月。
  • 隆裕太后和袁世凱談退位條件:什麼都能答應你,唯獨此事寧死不從
    從1616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到1912年溥儀下詔宣布退位算起,總共歷時296年。溥儀在退位時年僅6歲,要說整個清王朝最後一個實際掌權者應該就要算隆裕太后了。 但光緒帝因為慈禧的原因,對於隆裕並不喜愛,只獨寵珍妃一人。 其實慈禧之所以挑選隆裕為皇后的原因,除了她是自己的侄女之外,其實就是想讓隆裕監視光緒皇帝的一舉一動,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光緒和隆裕是不可能有真實感情的。再加上隆裕性格柔弱,和慈禧的性格幾乎是反著來的,所以雖然貴為皇后她卻既得不到慈禧的喜愛,也不為諸妃所尊重。
  • 隆裕是亡國太后,為何她走後,袁世凱卻讓全國服喪、下半旗哀悼?
    隆裕的一生其實很悲情,她本名為葉赫那拉·靜芬,父親名叫桂祥。桂祥的一生並沒有太大作為,本來隆裕的一生會跟平常的貴族小姐,找個門當戶對的人嫁了。
  • 隆裕太后: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太后,圍繞她的謎團知多少?
    隆裕太后,作為清朝的最後一任太后,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光緒帝在南海瀛臺涵元殿駕崩,由宣統帝即位。被尊為「兼祧母后」,史稱隆裕皇太后。宣統二年(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宣統三年十二月戊午(1912年2月12日),以太后名義頒布《清帝退位詔書》,結束了清朝的統治。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西六宮之一的長春宮病逝,享年46歲。
  • 隆裕太后和袁世凱談清帝退位:任何事都答應,只有這件事寸步不讓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頒布退位詔書,作統治之最後結束,這也標誌著中國在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開創的兩千多年皇帝制度,宣告著徹底的結束。從如今來看,清帝和平退位的歷史意義,十分巨大,它避免了更多流血爭端的發生,並且在維護民族團結和領土完整上有著重要的貢獻,而在此期間,有一個女人在整起事件中,也扮演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她就是隆裕太后。
  • 隆裕皇后籤下退位詔書前,有沒有想過靠清兵武力解決?
    慈禧太后死後,大清國的大權轉移到隆裕皇后身上,這時的隆裕皇后大權在握。(隆裕皇后就是光緒帝的原配皇后,慈禧的親侄女。)在袁世凱強迫末代皇帝溥儀退位,隆裕皇后籤退位詔書前,隆裕皇后曾召開了御前會議。 在御前會議上,隆裕皇后曾很嚴肅地問幾個內閣大臣:是君主好還是共和好?四五個內閣大臣都主張君主制,說沒有共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