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古開天 三皇五氏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氏到如今。
開天闢地的盤古王,是傳說中華族最早的部族首領人王初祖。天皇登位之前,籠統地稱為「盤古時代」。盤古王時代,與東王公相對應,就有了統領一切女仙的西王母——民間傳說的「王母娘娘」。盤古王之後,有「三皇五氏」之說。
從盤古王后的天皇氏,到有巢氏之前的通姓氏,大約歷時五千年。
最早的三皇是天皇、地皇和人皇。漢朝「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三位天神。天皇即《鶡冠子》所稱的「成鳩氏」。天皇氏、地皇氏即為古史典籍文獻所稱「二皇」。天地二皇之後是人皇。
傳說人皇誕生在刑馬山(遠古神話中的仙山),長著九個頭。人皇有九個弟弟,分管九州,各立城邑,個個都神通廣大。人皇居於九州中央,經常出巡九州。人皇出巡時,乘坐著像雲一樣可以在空中飛跑的車輛,駕車的人有六個翅膀,行動閃電般的迅速。傳說人皇氏傳承一百五十世,歷經四萬五千六百壽,上古一壽為60天,歷經約合7496年;人皇氏享年一萬五千六百壽,享年約合2564歲,也許人皇傳位了許多世代。
天、地、人三皇之後為五氏。五氏為: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五氏的使命,是教導日益增多的人口,如何生存繁衍,提高生存能力。有巢氏帶領人們築巢而居,避免了風餐露宿。燧人氏教會人們鑽木取火,結束了茹毛飲血。伏羲氏、神農氏建樹更多,不勝枚舉。
女媧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又稱媧皇、女陰娘娘、靈媧、帝媧、風皇、女陰、女皇、女帝、女希氏、神女、陰皇、陰帝、帝女等,風(或鳳、女)姓,是古代傳說中的大地之母。傳說女媧與伏羲都是燧人氏與華胥氏的嫡親子女。又說伏羲與女媧既是兄妹血親,又結為夫妻。史記女媧氏,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女媧是補天救世的英雌和摶土造人的女神,還是一個開創大千世界的自然之神,神通廣大,化生萬物。傳說女媧肉體變成土地,骨頭變成山嶽,頭髮變成草木,血液變成了河流,就像創世的盤古大神一樣。
古人以雞、狗、豬、羊依次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以牛、馬代表地和天,人作為高級智能動物源生於自然而回歸於自然,反映出人與自然的合一關係。相傳女媧按自然與人的時序,正月初一造雞,初二造狗,初三造豬,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馬,初七造人。班固《漢書·律曆志·上》記述:「七者,天地四時,人之始也。」女媧一日中七十化變,以黃泥仿照自己摶土造人,創造人類社會並建立婚姻制度。女媧與伏羲發明製造了一些叫笙、簧、琴、瑟、壎的樂器,人們又奉女媧為「音樂女神」。後因世間天塌地陷,女媧熔彩石以補蒼天,斬鱉足以立四極。
女媧開世造物,光昭日月,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母神」。西王母和女媧傳說,充分體現出人類嬰幼階段母系社會時期的母性崇拜。許慎《說文》解字:「媧,古之神聖女,化育萬物者也。」女媧在整個古文化系列中佔有重要地位,先秦文獻古籍《史籀篇》、《楚辭》、《禮記》、《山海經》、《淮南子》和秦漢以來的《漢書》、《風俗通義》、《帝王世紀》、《獨異志》、《路史》、《繹史》、《史記》等史料都有關於女媧的記載。《山海經 ·大荒西經》、《楚辭·天問》、《說文解字》等秦漢典籍描述,女媧自身化成了萬物與神族,與世界各民族創世神話中古神隕落後身體器官化為萬物與諸神的說法巧合一致。
此外,還有「三祖五氏」之說。尊稱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和緇衣氏為五氏,其中三位(多種版本)為三祖。緇衣氏教會人們以獸皮禦寒、樹葉蔽體,紡線織衣。但緇衣氏屬神話傳說,具體史實無從可考。
燧人氏弇茲氏族團聯合體
華夏先祖源起於青藏高原崑崙山,古稱「羌戎」,為東方華族正脈,黃種人最重要一支主脈。此說燧人氏,並非僅是一位首領,而是氏族的總稱。在燧人氏時期還沒有完整的帝王世系記錄,我們還無從法知曉每位帝王的在世年代。
距今五萬年時,地球上最近一次冰河期來臨,全球氣溫下降了攝氏12度,海水凍結,崑崙山大面積被冰雪覆蓋。距今約三萬年時,崑崙山雪線下滑,華夏族團大部,法繼續生活在崑崙山麓,就先期遷徙到祁連山一帶河西走廊定居。
燧人氏首領與弇茲氏首領建立互為婚姻的血緣聯盟,始稱「燧人弇(yan)茲合雄(hong)氏」。燧人弇(yan)茲合雄(hong)氏,是燧人氏與弇茲氏兩大氏族世代為婚的族團聯合體,是中華民族進入遠古文明時代的第一始祖集團。
弇茲氏的「織女」,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位女首領,後世人追尊她為「女帝」,又稱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須女、帝弇茲等。織女在距今三萬年前就發明了用樹皮搓繩的技術。織女發明的繩索有三種:單股的繩稱作「玄」,兩股合成的繩稱作「茲」,三股合成的繩稱作「索」(又寫作「素」)。
距今三萬年前,燧人弇茲氏在崑崙山(今甘肅祁連山)立「挺木牙交」,為地之中;上指天穹中宮的天極星,為天之中。天極星即天北極,故又稱北極星。北極星的首先命名者是燧人弇茲氏,故又稱紫宮、紫微垣。紫是玄的代稱,紫宮即玄宮,宮中女主為陰德星,是為弇茲聖母九天玄女。約在距今一萬五千年至一萬三千年時段,北極星因弇茲氏織女而又命名為織女星。那麼,民間傳說至今與織女相戀未婚的「牛郎」,或許就是同一時期的燧人氏首領的俗稱。
燧人弇茲氏有三大分支:一為大鵹(li),二為少鵹,三為青鳥。弇茲合雄氏以玄鳥為圖騰,其三大族系合稱「三柯氏」,也稱「三青鳥氏」。他們以燧人弇茲為始祖,尊稱他為「伊薩姆」,或「伊薩姆那」,對各分支首領則稱「耶勞」。
玄女部大鵹柯烏耶勞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今甘肅張掖市北),其族屬又稱魁隗氏,分支甚廣。其中一支沿弱水向北遷徙,以居延海(今遺留於嘎順諾爾湖)、焉支山(又名燕然山,即今龍首山及阿爾泰山脈的杭愛山)為基地向外延伸,散布於貝加爾湖支流的色楞格河、鄂爾渾河、額爾古納河(黑龍江上源);另一支沿阿爾泰山北麓西遷至東歐;還有一支由弱水西遷至阿爾泰山南麓烏倫古湖,沿伊犁河、阿拉套山進入準噶爾盆地和塔裡木盆地。
玄女部少鵹柯諾耶勞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流域的方雷澤(今甘肅張掖市臨澤縣,其水今已枯),分衍出方雷支的盤古支,居於古浪(今甘肅武威市古浪縣)。其分支東遷至西海之東賀蘭山,北躍陰山入燕然山、貝加爾湖,與柯約耶勞支會合;另一支由陰山向東進入灤河流域及東北平原;還有一支由六盤山進入北洛水,與柯約耶勞的環江部為鄰。
柯約耶勞後世為張姓,在挪得建有張國(今甘肅張掖市),另有一支,後來被賜封為楊姓,於環江上遊建元城(又作玄城)。柯諾耶勞的後世沿桑乾河(今陝北)及支流黃水河發展,遷居於渾河、壺流河,建都於代王城(今河北張家口市蔚縣),再遷涿鹿山,建「洛烏」城(又稱「下洛」,今河北張家口市涿鹿縣)。
燧人弇茲本部柯約耶勞一支沿太行山往東進入今河北省境內,弇茲氏建都於靈壽(今河北石家莊市靈壽縣),燧人氏建都於蒲陰(又稱完縣,今河北保定市順平縣)。其後又北遷於大王店,建都於遂城(今河北保定市徐水縣),定天地之中靈臺(今名戊己臺)。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考古界在河北徐水南莊頭發現了燧人氏晚期遺址,遺址中發掘出兩種陶片,一種為夾沙深灰陶,一種為夾沙紅褐陶。經考證,其產生之年代距今約在一萬二千年前。南莊頭遺址向世人宣示:早在一萬二千年前,華夏先祖已經能製作陶器。這是中華人種從原始時代向文明時代過渡的重要物證。
燧人弇茲氏自立姓氏為「風」,這是中國人最早之姓。風姓共分為十部:一為天穹部,二為天齊部,三為天乙部,四為合雄部,五為天陽部,六為天陰部,七為候鳥部,八為候虫部,九為雷雨部,十為天皇部。
燧人氏晚期分支幾乎遍布中華大地,其中重要族系有弇茲氏、婼氏、華氏、胥氏、華胥氏、赫胥氏、仇夷氏、雷澤氏、盤瓠氏等。他們主要分布在今甘肅省境內,西起敦煌(古瓜州)、三危山、疏勒河、弇茲山;東達慶陽、華池、河水,直至陝西境內的北洛河;南至湟中拉脊山、日月山、成縣、禮縣、康縣、鳳縣,直至秦嶺以南的華陽。其活動中心(觀星象祭天中心)主要有三處:一為合黎龍首山(古崑崙山),二為湟中拉脊山,三為六盤山。燧人氏的直系風姓、允姓、婼姓,分布在其周圍。
按「泛燧論」者之說法,燧人弇茲氏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最先創立者,其為後世子孫留下了十項重大發現與發明:
(一)距今約五萬年時,發明了「鑽木取火」和「燧石取火」;
(二)距今約四萬年時,始作大山扶木紀曆,在崑崙山頂觀察天象以明天道,始為山川百物命名;
(三)距今約三萬年時,弇茲氏織女發明搓繩技術,創立「結繩記事」,燧人氏以右樞天乙(天龍座a星)為北極星;
(四)距今約二萬年時,燧人氏創立「氏族圖騰徽銘制」,始立姓氏為「風」;(五)距今約二萬六千年時,燧人氏以太乙織女星(天琴座a星)為北極星。
(六)距今約一萬五千年時,燧人弇茲氏發明「大山榑木太陽曆」;
(七)距今約一萬四千八百年時,燧人弇茲氏發明《河圖》、《洛書》(柯約耶勞創《河圖》,柯諾耶勞創《洛書》)、星象歷,創造人類早期的符號文字;
(八)距今約一萬二千年時,燧人氏發明「陶文」,創造「十天幹」。「十天幹」使用的完全是上古符號文字,稱呼也與現在不同(上古符號文字無法輸入電腦,此處從略);
(九)距今約一萬一千年時,燧人氏創立八索準繩圭表紀曆;
(十)距今約一萬年時,燧人氏發現天綱、天紀、太極印與太極渦旋宇宙生化模式。
上述「泛燧論」所言「燧人氏時代」,歷時四萬年,籠統包括了盤古王至燧人氏末代。
約公元前7800年(距今九千八百一十六年),燧人氏總結天道大發現,建立遠古文明。燧人氏在崑崙山立木觀測星象祭天,發現了「天之道」。因受天道啟發,燧人氏始為山川百物命名,而有了「地之道」。天地之德孕育萬物,而人為萬物之尊。燧人氏以風姓為人類命名,對人的婚姻交配有了血緣上的限制,使人與獸有了嚴格的區分。這是人類早期的倫理道德,也就是「人之道」。由「天道」而生「地道」,由「天地之道」而生「人道」,此即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天道地道人道宇宙觀。天、地、人,始於無名,成於有名。有名則天地開明。天地之中的人,乃文明之載體。
中國有文字記載的「上、下五千年,總共一萬年」文明歷史之「『上五千年』——氏族聯盟時代」,由此開始。氏族聯盟時代起於公元前7800年前後(距今九千八百一十六年)的燧人氏時代結束和「華胥氏~伏羲-女媧氏時代」肇始,訖於公元前2071年(距今四千零八十七年)帝舜有虞氏政權終了和大禹「夏王朝」建立(王族分封時代興起),歷時五千七百餘年。氏族聯盟時代亦即新石器時代。
由於伏羲作為人文始祖的地位與貢獻可謂開天闢地,伏羲一世的生母華胥氏被歷代尊為「中華始母神」。
道與陰陽五行
支撐遠古華族對天地自然的朦朧認知,逐漸清晰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本源思想——「道」。
道,為中華原生文化。道家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及風水學思維,是中華原生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宇宙天文觀和自然地理環境文化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大道(太極)生兩極(儀),兩極(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化萬物。道將世界合二而一。陰陽將世界一分為二。五行金木水火土,分別代表和對應著東南中西北五方、角徵宮商羽五音、酸苦甘辛鹹五味、紅綠黃白黑五色等等。在天地二皇五行循環中,天皇氏以木德統領天下,地皇氏以火德統領天下。
源於對皇天、后土和祖先的深情眷戀、虔誠敬仰和頂禮膜拜,華夏古人常用玉器「六瑞」蒼璧、黃琮、青珪、赤璋、白琥、玄璜祭祀天地四方六合。古人拜天地東南西北六合之禮。蒼璧禮天,黃琮禮地,青珪禮東方,赤璋禮南方,白琥禮西方,玄璜禮北方。中華文化襁褓青藏高原崑崙山北麓一帶即產「和田玉」和「崑崙玉」。古人云:君子必佩玉。玉,是祭祀天地人(祭天、祭神、祭祖)和凝聚、表徵中華文化的核心禮器。
因位於北半球,又坐北向南,以四位神獸代表四方風水,即所謂前(南)朱雀、後(北)玄武、左(東)青(蒼)龍、右(西)白虎;而人居所在的中間位置,以神獸之首來代表,那就是黃龍。
表1-1 五行系統對應分解表
五方
季節
五行
星屬
護星
主神
輔神
神獸
五音
天幹
執器
五色
五味
五帝
五職
五華
東
春
木
木星
發星
太昊
名芒
蒼龍
角
甲乙
圓規
青綠
酸
蒼帝
司農
爪
南
夏
火
火星
熒惑
炎帝
祝融
朱雀
徵
丙丁
秤桿
赤紅
苦
赤帝
司馬
面
中
年中
土
土星
鎮星
黃帝
后土
黃龍
宮
戊己
準繩
紫黃
甘
黃帝
司營
唇
西
秋
金
金星
太白
少昊
蓐收
白虎
商
庚辛
量具
白
辛
白帝
司徒
皮毛
北
冬
水
水星
辰星
顓頊
遇強
龜蛇
羽
壬癸
秤砣
黃黑
鹹
黑帝
司寇
發
五臟
五腑
五情
五官
五體
五禽
五動
五常
五毒
五戒
五性
天氣
五質
五事
五液
數理
肝
膽
怒
目
筋
虎
左
仁
怒
殺
直
風
和
貌
淚
三
心
小腸
喜
舌
脈
鹿
進
義
恨
淫
急
暑
恭
視
汗
二
脾
胃
思
口
肉
熊
黯然
禮
怨
妄
重
溼
厚
思
涎
五
肺
大腸
悲
鼻
皮毛
猿
右
智
惱
盜
剛
燥
烈
言
涕
四
腎
膀胱
恐
耳
骨
鶴
退
信
煩
酒
聰
寒
善
聽
唾
一
註:1.《淮南子·時則訓》中又認為黃帝的代表蟲為「蠃」(螺);《禮記·月令》認為其代表蟲為「倮」;黃帝祭祀在年中,早期「十月太陽曆」時為5月5日,「十二月太陽曆」及至後來為6月15日。
2. 北方的神獸可以是龜、蛇,也可以是龜蛇合體的「玄武」。
3. 守護星又往往是星屬的別名,如「太白金星」,兩稱都用上了。
4. 五行系統有多種排列。本表主要以《淮南子》、《禮記·月令》、《呂氏春秋》為參考。
5. 神獸除黃龍外,其他四方又是天文上的星宿名。
五行生剋辯證關係集解:
木:木旺得金,方成棟梁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強木得火,方化其頑。
木能克土,土多木折; 土弱逢木,必為傾陷。
木賴水生,水多木漂; 水能生木,木多水縮。
火:火旺得水,方成相濟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強火得土,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金弱遇火,必見銷熔。
火賴木生,木多火熾;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土:土旺得木,方能疏通
土能生金,金多土變; 強土得金,方制其壅。
土能克水,水多土流; 水弱逢土,必為淤塞。
土賴火生,火多土焦;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金:金旺得火,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強金得水,方挫其鋒。
金能克木,木多金缺; 木弱逢金,必為砍折。
金賴土生,土多金埋; 土能生金,金多土變。
水:水旺得土,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木多水縮; 強水得木,方洩其勢。
水能克火,火多水幹; 火弱遇水,必然熄滅。
水賴金生,金多水濁;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華夏文化源頭:天賜神授《河圖·洛書》
「河圖」、「洛書」為一萬年前燧人氏所創,是華夏文化源頭。《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這個聖人,就是人類文化始祖伏羲。傳說伏羲氏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伏羲根據這種「圖」、「書」畫成八卦;後來黃帝、大禹對伏羲八卦予以演繹;再後來周文王又依據伏羲八卦,推演為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並分別寫了卦辭。
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歷來被認為是河洛文化的濫觴。
一、河圖之理
左旋之理:坐北朝南,左東右西,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為五行左旋相生。中心不動,一、三、五、七、九、為陽數左旋;二、四、六、八、十、為陰數左旋;皆為順時針旋轉,為五行萬物相生之運行。銀河系等各星系俯視皆右旋,仰視皆左旋。所以,「生氣上轉,如羊角而升也」。故順天而行是左旋,逆天而行是右旋。所以順生逆死,左旋主生也。
河圖洛書
象形之理:河圖本是星圖,其用為地理,故在天為象,在地成形也。在天為象乃三垣二十八宿,在地成形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明堂。天之象為風為氣,地之形為龍為水,故為風水。乃天星之運,地形之氣也。所以四象四形乃納天地五行之氣也。
五行之理:河圖定五行先天之位,東木西金,南火北水,中間土。五行左旋而生,中土自旋。故河圖五行相生,乃萬物相生之理也。土為德為中,故五行運動先天有好生之德也。
陰陽之理:土為中為陰,四象在外為陽,此內外陰陽之理;木火相生為陽,金水相生為陰,乃陰陽水火既濟之理;五行中各有陰陽相交,生生不息,乃陰陽互根同源之理;中土為靜,外四象為動,乃陰陽動靜之理。若將河圖方形化為圓形,木火為陽,金水為陰,陰土陽土各為黑白魚眼,就是太極圖了。此時水為太陰,火為太陽,木為少陽,金為少陰,乃太極四象也。故河圖乃陰陽之用,易象之源也。易卜乃陰陽三才之顯也。
先天之理:什麼叫先天?人以天為天,天以人為天,人被天制之時,人是天之屬,人同一於天,無所謂人,此時之天為先天;人能識天之時,且能逆天而行,人就是天,乃天之天,故為後天。先天之理,五行萬物相生相制,以生發為主。後天之理,五行萬物相剋相制,以滅亡為主。河圖之理,土在中間生合萬物,左旋動而相生,由於土在中間,相對克受阻,故先天之理,左行螺旋而生也。河圖之理為方為靜,故河圖主靜也。
河圖
河圖之象、之數、之理、之佔,至簡至易,又深邃無窮。
二、河圖之數理關係
1. 等和關係
除中間一組數(5,10)之外,縱向或橫向的四個數字,其偶數之和等於奇數之和。
縱向數字:7、2;1、6。→ 7+1=2+6
橫向數字:8、3;4、9。→ 8+4=3+9
得出推論:河圖中,除中間一組數[5,10]之外,奇數之和等於偶數之和,其和為20。→(7+1)+(3+9)=(8+4)+(2+6)=20
2. 等差關係
四側或居中的兩數之差相等。上(7-2);下(6-1);左(8-3);右(9-4);中(10-5),其差均為5。→7-2=6-1=8-3=9-4=10-5=5
三、河圖之象
河圖用十個黑白圓點表示陰陽、五行、四象,其圖為四方形。
北方:一個白點在內,六個黑點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為水。
東方:三個白點在內,八個黑點在外,表示青龍星象,五行為木。
南方:二個黑點在內,七個白點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為火。
西方:四個黑點在內,九個白點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為金。
中央:五個白點在內,十個黑點在外,表示時空奇點,五行為土。
其中兩儀:單數為白點為陽,雙數為黑點為陰。
四象之中:每象各統領七個星宿,共28宿。
其中四象,按古人坐北朝南為正位(上南下北左東右西)即: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此乃風水象形之源也。
四、河圖之數
1. 天地之數
河圖共有10個數:1,2,3,4,5,6,7,8,9,10。其中,1、3、5、7、9,奇數為陽;2、4、6、8、10,偶數為陰。陽數相加為25,陰數相加得30,陰陽相加共為55數。古人說:「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意即:萬物之數無窮無盡,皆由天地之數55所化生。
2. 萬物生成之數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一為水之生數,二為火之生數,三為木之生數,四為金之生數,五為土之生數;六為水之成數,七為火之成數,八為木之成數,九為金之成數,十為土之成數。萬物有生數,當生之時方能生;萬物有成數,能成之時方能成。萬物生成皆有其數也。
3. 五行之數(小衍之數)
五行之數即五行之生數,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數。一、三、五為陽數,其和為九,故九為陽極之數。二、四為陰數,其和為六,故六為陰之極數。陰陽之數合而為15數,故化為洛書則縱橫皆15數,乃陰陽五行之數也。
4. 大衍之數
大衍之數50,即為五行乘以土之成數10所得之積,也是天地之數的用數。天地之數55,減去小衍之數5即得大衍之數50,其中小衍為天地之體數5,大衍為天地之用數50。所謂「大衍之數50其用49」,就是用大衍之數預測佔筮之法:以一為體,四十九為用,故其用四十又九。
5. 天幹交合之數
河圖之數十,乃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十天幹之數也。交合之數為: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為朋,四、九為友,五、十同德。交合之數正是萬物生成之數。甲己合為一、六共宗,乙庚合為二、七同道,丙辛合為三、八為朋,丁壬合為四、九為友,戊癸合為五、十同德。十天幹經交合之後,化為天幹交合之五行,將河圖五行之體化為天幹五行之用。
6. 六甲納音之數
天地之數55加上五行之數5,合化為60甲子——五行納音之數。十天幹之陰陽五行與萬物相交,同氣相求,同聲相應,各發出12種聲音,無聲無音不計,按河圖北、東、南、西、中成象,五位五行共60納音,乃天地五行聲音之數也。
7. 二十八星宿與黃道十二宮
河圖洛書和二十八星宿有密切聯繫,與西方的黃道十二宮是相同自然規律的不同表述方式。河圖洛書是《周易》的基礎。東西方文化異曲同工,因為對應同一天體運動。
(1)四象二十八宿的劃分
二十八星宿是古代中國天文學家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作為參照星系,以觀測太陽(日)、太陰(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運行所到的天象位置。
二十八顆參照星宿:
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dī)、房、心、尾、箕(jī)
北方玄武七宿:鬥(dǒu)、牛、女、虛、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婁(lóu)、胃、昴(mǎo)、畢、觜(zī)、參(shēn)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zhěn)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天空中明顯可見的星星分成二十八小組。按二十八宿參照系,每宿包含可觀察的若干顆恆星。
實則是,將黃道和天赤道附近的天區,按東北西南四個方位先分為四個大組即四象、思維,以四獸、四方神(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代稱;每一維即每個方位又劃分七個區域,每個區域選取最亮的一顆星為代表或標誌(稱為「星官」),共劃分為二十八個區域,叫做二十八宿(拼音:xiù,中古拼音:siuh),又稱「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
二十八宿,只是天區「星官」代表,每一方即每象都有眾多星星。譬如東方蒼龍七宿,包含三十個星座,數百顆星;北方玄武七宿,共包含六十五個星座,八百餘顆星;西方白虎七宿,共包含五十四個星座,七百餘顆星;南方朱雀七宿,共包含四十二個星座,五百多顆星。
二十八宿星區排序的最初起源,應在距今10000年前左右伏羲氏得天賜神獸《河圖洛書》和編制世界上第一部《太陽曆》時就已有雛形。夏商周對天文星象研究得以深入,才有二十八宿名圖傳世。西漢武帝時期以創製《太初曆》的偉大的天文學家落下閎為代表,東漢以發明「衡天儀」的著名天文學家張衡為繼承者,以及天文地理環境學的弘揚者唐朝著名堪輿學家袁天罡、李淳風等,將天文星象研究體系不斷完善。元明時期觀測編制用於為海船遠洋導航的「牽星術」,其科學原理源自二十八宿基本學說。
迄今發現最早涉及二十八宿學說的出土文物,是隨縣出土的戰國時期曾侯乙墓漆箱,完整記錄了二十八宿名稱。史學界公認二十八宿最早用於天文天象研究,是古代天文學重要學說。
北緯30°線上的古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國,古代也有類似二十八宿的說法,大約系由中國經「南方絲綢之路」向其交流與傳播,但各自演繹都自成體系。
作為華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宿廣泛應用於古代天文、宗教、文學及星佔、星命、風水、擇吉等等術數中。
(2)二十八星宿觀測方式
古代於黃昏和黎明兩個時刻,觀測二十八宿出沒,常有四種方式:
在黃昏日落、夜幕初降之時,觀測東方地平線上升起的星宿,稱為「昏見」;此時觀測南中天的星宿,稱為「昏中」。
在黎明初曉、夜幕將盡之前,觀測東方地平線上升起的星宿,稱為「晨見」或「朝覿」;此時觀測南中天的星宿,稱為「旦中」。
古人風水四象說,源自於二十八宿基本理論和春分節令觀天觀星的奇妙想像。
春分時節在東部的天空,角、亢、氐、房、心、尾、箕,這七個星宿組成一個龍的形象,故稱「東方青龍七宿」;
春分時節在北部的天空,鬥、牛、女、虛、危、室、壁,這七個星宿形成一組龜蛇互纏的形象,故稱「北方玄武七宿」;
春分時節在西部的天空,奎、婁、胃、昴、畢、觜、參,這七星宿形成一個虎的形象,故稱「西方白虎七宿」;
春分時節在南部天空,井、鬼、柳、星、張、翼、軫,這七個星宿又形成一個鳥的形象,故稱「南方朱雀七宿」。
古人在北半球,面向南方,看方向節氣,所以才有「左東方青龍、右西方白虎、後北方玄武、前南方朱雀」的說法。
(3)二十八宿與十二地支對應關係
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中國古代天文學最最核心的內容,是中國古代天文學最重要的符號。地支來源古代二十八星宿另一種一年的表達方式。地支創建的方法是採用二十八星宿其中一部分星象符號。
二十八宿從角宿開始,自西向東排列,與日、月視運動方向相同:
東方稱青龍:角木蛟、亢金龍、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南方稱朱雀: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馬、張月鹿、翼火蛇、軫水蚓;
西方稱白虎:奎木狼、婁金狗、胃土雉、昴日雞、畢月烏、觜火猴、參水猿;
北方稱玄武:鬥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虛日鼠、危月燕、室火豬、壁水貐。
最後在以上四象每象七宿中各選取三宿,即二十八宿中一共選取了十二個星宿,對應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屬相)。即:
子—虛日鼠、醜—牛金牛、寅—尾火虎、卯—房日兔、辰—亢金龍、巳—翼火蛇、午—星日馬、未—鬼金羊、申—觜火猴、酉—昴日雞、戌—婁金狗、亥—室火豬。
(4)八方九宮二十八宿可分九野
古人又把天上的星系二十八宿按八方九宮分為九組,稱為「天上九野」,對應「地上九野」即九州。
九野:
中央鈞天:角宿、亢宿、氐宿
東方蒼天:房宿、心宿、尾宿
東北變天:箕宿、鬥宿、牛宿
北方玄天:女宿、虛宿、危宿、室宿
西北幽天:壁宿、奎宿、婁宿
西方顥天:胃宿、昴宿、畢宿
西南朱天:觜宿、參宿、井宿
南方炎天:鬼宿、柳宿、星宿
東南陽天:張宿、翼宿、軫宿
以上為《淮南子·天文訓》天象星宿排序,因有新的發現,在北方玄天加了一宿,成二十九宿。
(5)黃道十二宮
十二宮(zodiac)一詞來自希臘語zodiakos,意思是動物園。在希臘人眼裡,星座是由各種不同的動物形成,這也就是十二個星座名稱的由來。在天文學上,以太陽為中心,地球環繞太陽所經過的軌跡稱為「黃道」。黃道寬18度,環繞地球一周為360度,黃道面包括了所有行星運轉的軌道,也包含了星座,恰好約每30度。範圍內各有一個星座,總計為十二個星座,稱為「黃道十二宮」。在曆法學上,黃道十二宮的劃分本身是一種太陽曆,以春分點為起點,太陽在黃道帶上視運動每運轉30度為一宮,其實是一個太陽月。需要指出的是,黃道十二宮的宮名是借用附近的星座名字,就像是中國幹支曆法當中的十二地支借用十二種動物的形象一樣,與實際的星座是不同的。
太陽在黃道上自西向東運行,每年環「天」一周。在黃道兩邊的一條帶上大致分布著十二個星座,它們是白羊座、金牛座、雙子座、巨蟹座、獅子座、處女座(室女座)、天秤座、天蠍座、射手座(人馬座)、摩羯座、水瓶座和雙魚座。地球人在一年內能夠先後看到這十二個星座。
古巴比倫人對這些星座進行了長期觀測,通過觀測定出了黃道,又把黃道分成12等份,每等份30度,稱為1段。太陽在12個月內繞黃道運行1周,因此它在黃道上每月運行一段。
在古人看來,太陽是阿波羅神,太陽神休息的地方定然是金碧輝煌的宮殿,因此,他們就把黃道上的一段叫做一宮。這樣,黃道上的12段便成了「黃道十二宮」。黃道十二宮的名稱與黃道附近的12個星座類似,即白羊宮、金牛宮、雙子宮、巨蟹宮、獅子宮、處女宮(室女宮)、天秤宮、天蠍宮、射手宮(人馬宮)、摩羯宮、水瓶宮(寶瓶宮)和雙魚宮。
黃道十二宮與二十四節氣的對應表
黃道十二宮
二十四節氣
黃道十二宮
二十四節氣
白羊宮
春分
清明
天秤宮
秋分
寒露
金牛宮
穀雨
立夏
天蠍宮
霜降
立冬
雙子宮
小滿
芒種
人馬宮
小雪
大雪
巨蟹宮
夏至
小暑
摩羯宮
冬至
小寒
獅子宮
大暑
立秋
寶瓶宮
大寒
立春
室女宮
處暑
白露
雙魚宮
雨水
驚蜇
十二宮相關參數
漢語名
符號
拉丁名
所有格
縮寫
面積
星數
白羊座
♈
Aries
Arietis
Ari
441
50
金牛座
♉
Taurus
Tauri
Tau
797
125
雙子座
♊
Gemini
Geminorum
Gem
514
70
巨蟹座
♋
Cancer
Cancri
Cnc
506
60
獅子座
♌
Leo
Leonis
Leo
947
70
室女座(處女座)
♍
Virgo
Virginis
Vir
1294
95
天秤座
♎
Libra
Librae
Lib
538
50
天蠍座
♏
Scorpius
Scorpii
Sco
497
100
人馬座
♐
Sagittarius
Sagittarii
Sgr
867
115
摩羯座
♑
Capricornus
Capricorni
Cap
414
50
水瓶座
♒
Aquarius
Aquarii
Aqr
980
90
雙魚座
♓
Pisces
Piscium
Psc
889
75
五、洛書之數理關係
1. 等和關係
非常明顯地表現為:各個縱向、橫向和對角線上的三數之和相等,其和為15。
2. 等差關係
洛書隱含著等差數理邏輯關係。
(1)四邊三數等差
上邊:[4、9、2] 9-4=5
下邊:[8、1、6] 6-1=5
左邊:[4、3、8] 8-3=5
右邊:[2、7、6] 7-2=5
洛書四邊的三個數中,均有相鄰兩數之差為5,且各個數字均不重複。這個特點與河圖一樣。洛書與河圖有著一定的內在聯繫。
(2)縱橫對角三數等差
縱向:|5-9|=|5-1|或9-5=5-1
橫向:|5-3|=|5-7|或5-3=7-5
右對角線:|5-2|=|5-8|或5-2=8-5
左對角線:|5-4|=|5-6|或5-4=6-5
通過中數5的縱向、橫向或對角線上的三個數,數5與其它兩數之差的絕對值相等。
六、河圖洛書之數字性與對稱性
數理關係和對稱性,是河圖洛書圖的基本特點。
河圖洛書包含著基本的自然數之間「和或差」的算術邏輯關係。
儘管河圖、洛書兩者有所差別,但它們表示的數理關係卻有相似或共同之處,有著內在的必然聯繫。
1. 數字性
數的概念直接而又形象地包含在圖書之中。「○ 」表示1;「● ●」表示2……依次類推,河圖含有1~10共10個自然數,洛書含有1~9共9個自然數。其中,由黑點構成的數為偶數,由白點構成的數為奇數,表達了數的奇偶觀念。因此,數字性是河圖洛書的基本內容之一。
2. 對稱性
兩幅圖式的結構分布形態對稱:其一,由黑點或白點構成的每一個數的結構形態是對稱的;其二,整體結構分布對稱。
河圖,以二個數字為一組,分成五組,以[5,10]居中,其餘四組[7,2]、[9,4]、[6,1]、[8,3]依次均勻分布在四周。
洛書,以數5居中,其餘8個數均勻分布在八個方位。
七、河圖洛書與算盤之關係
1. 數理特點吻合
河圖洛書的數理特點,與算盤計數與級數的主要規則相吻合:
(1)河圖四側的兩數之差均為5,即一個大於5的基本自然數可表示為數5加上一個小於5的自然數,這與算盤珠碼中把5顆下珠升作1顆上珠的「逢五進一」五升制規則相對應;
(2)洛書的縱、橫和對角線方向上的三數之和均為15,這與算盤中每檔7珠「逢五進一」的示值(下5珠每顆表示數目1、上2珠每顆表示數目5)下5珠與上2珠相加之和為15盡相一致,而且還巧合了算盤橫向一般為15檔。
算盤的數學原理來自於河圖洛書。應該是河圖洛書首次出現就產生了算盤。但迄今發現最早記錄的成熟算盤的文物,是宋初(公元960年~1127年)張擇端創作的空前絕後的宏大畫卷《清明上河圖》,其圖的左端有一架十五格(檔)七個黑點(珠)的大算盤。
八、河圖洛書起源考辨
既可用純數學的方法來推導或證明河圖洛書的形成過程;亦可用書畫同源的象形文字來求證:古人擅長以畫圖方式來表達對事物的認識,用原始的、簡單的作圖方法來尋找1~10這10個自然數之間由簡單到繁複、由單一到交合的數理關係。
河圖洛書反映了加減法運算法則,表達了和差數理關係,是數學史上最初級的數學規律。
河圖洛書中各數的表示方法,與結繩記數方法相符合。
河圖洛書與結繩記數圖
河圖洛書是對數及數理關係的如實形象描繪,屬象形文化範疇,可視為中國文字的最初起源。
在長江黃河流域考古發現過很多「八角星」圖案。距今約6500年的崧澤文化多處遺址及江蘇坯縣大墩子大汶口文化遺址是比較早的。距今4000年的內蒙赤峰敖漢旗小河沿文化仍有類似圖案。
安徽含山凌家灘出土的一隻玉鳥上,胸腹部刻有八角星圖案,而夾在玉龜腹甲與背甲之間的長方形玉片上的圖案,即為上古的洛書。玉片邊緣的孔數為四、五、九、五,表示:太一自1循行至4,還至中央5;自6循行到9,還至中央5。
西安半坡新石器晚期彩陶魚紋,具有分別表示從一條魚至九條魚的數的神秘意蘊。這種魚紋彩陶是祭器,設於祭場,其數據排列是南九、北一,東三、西七,東南四、西北六,西南二、東北八,中央五,與洛書相同。
1987年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約6500多年。墓中用貝殼擺繪的青龍、白虎圖像栩栩如生,河圖4象、28宿俱全。其布置形意,上合天星,下合地理,且埋葬時已知必被發掘。同年出土的安徽含山龜腹玉片,則為洛書圖像,距今約5000多年。河圖、洛書乃上古星圖。濮陽形意墓中之星象圖,可上合25000年前。
「泛燧人氏時代」創始的《河圖》《洛書》首次再現於距今近萬年的伏羲時代,說明至少10000年前的,大智慧的先人們,就已精通天地物理與河圖、洛書之數——天地萬物生成之數了。
連山易、歸藏易、周易和《太極陰陽八卦圖》
從伏羲、神農先天八卦《連山易》,到黃帝、大禹中天八卦《歸藏易》,再到周文王后天八卦《周易》,與太陽曆法和陰陽曆法亦有著內在關聯。
一、大道兩儀四象八卦
八卦源自於道。
大道無形。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大道生兩儀(兩極),兩儀(兩極)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大道:無極。
兩儀:陽、陰。
四象:太陽、少陰、少陽、太陰。
八卦:乾、兌、離、震、巽、坎、艮、坤。
八卦起源於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伏羲氏在天水卦臺山,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始畫八卦,一畫開天。
八卦其實是最早的文字表述符號。八卦表示事物自身變化的陰陽系統。用「一」代表陽,用「- -」代表陰,用這兩種符號,按照大自然的陰陽變化平行組合,組成八種不同形式,叫做八卦。
八卦所對應事物:乾→天,坤→地,巽(xùn)→風,震→雷,坎→水,離→火,艮(gèn)→山,兌→澤。
八卦的形象記憶: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朱熹《周易本義·八卦取象歌》)
八卦的陰陽:乾、震、坎、艮為陽卦;坤、巽、離、兌為陰卦。
八卦的五行(只論後天五行):乾、兌為金,坤、艮為土,震、巽為木,坎為水,離為火。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八卦相生:乾、兌(金)生坎(水),坎(水)生震、巽(木),震、巽(木)生離(火),離(火)生坤、艮(土),坤、艮(土)生乾、兌(金);
八卦相剋:乾、兌(金)克震、巽(木),震、巽(木)克坤、艮(土),坤、艮(土)克坎(水),坎(水)克離(火),離(火)克乾、兌(金)。
八卦旺衰:乾、兌旺於秋,衰於冬;震、巽旺於春,衰於夏;坤、艮旺於四季,衰於秋;離旺於夏,衰於四季;坎旺於冬,衰於春。(四季是指每個季節的後一個月)
二、《連山》《歸藏》《周易》三易
伏羲、神農的《連山》,黃帝、大禹的《歸藏》,周代文王的《周易》,並稱為三易。
鄭玄在《易贊》中說:「《連山》者,象山之出雲,連連不絕;《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
據《周禮》記載,相傳《連山易》為伏羲氏所創、神農氏完善,成書於夏朝。《連山》東漢時尚存於「蘭臺」,凡八萬言。《歸藏》藏於太卜,凡四千三百言。《連山》與《歸藏》魏晉之後下落不明或長期亡佚,成為中華文化領域裡的千古之謎。
後幸有周文王所創《易經》傳世。
1. 先天八卦——《連山易》
先天八卦,其名《連山易》,初見於《周禮·春官宗伯·大卜》。以四季六氣為旺衰指引,以六甲值符為吉兇判辨之坐標,以三元九運為時空轉換,《連山易》不同於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剋的客觀論來指導概念論的辯證方法。《連山易》是用古人對客觀世界的實體論、摸看論來定義萬物發展的自然法則,對以人為本的社會人類行為作了系統的規則並論證論述。
伏羲先天八卦
伏羲、神農的《連山易》,是從八個空間格局上幫助人們建立完備的人格。
先天八卦數字: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先天八卦方位:乾南、坤北、離東、坎西,兌東南,震東北,巽西南,艮西北。
2. 中天八卦——《歸藏易》
黃帝、大禹所創用的《歸藏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以坤卦為主,坤是純陰,一切陽能「歸藏」到純陰的境界裡。
《竹書紀年》:「黃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鳳鳥至,帝祭於洛水。」註:「龍圖出河,龜書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軒轅。」《路史·黃帝紀》:「黃帝有熊氏,河龍圖發,洛龜書成……乃重坤以為首,所謂《歸藏易》也。故曰歸藏氏。」
後人以《河圖》《洛書》的出現,昭示著吉祥盛世的誕生。
堯帶領眾酋長東遊於洛水。太陽偏西時,偶然把玉璧沉入洛水,忽見洛水上光芒四起,有靈龜出而復隱。於是,堯便在洛水邊修築祭壇,選擇吉日良辰鄭重其事的將璧玉沉入河底。稍傾,河底光芒四射,飛起一團雲霧,在雲霧中有噴氣吐水之聲。一陣大風過後,雲開霧散,風平浪靜,水上漂過一個大龜殼,廣袤九尺,綠色赤文。殼上平坦處文理清晰,上有列星之分、七政之度,並記錄著各代帝王興亡之數。此後,易理文字便在人間傳開。此即傳說的「靈龜」負洛書與堯。
舜習堯禮,沉璧於洛水,水中有赤光忽起,有龜負圖書而出。接著一卷甲黃龍,舒圖書於雲畔,將赤文篆字以授舜。這就是傳說的「黃龍負書」。《宋書·符瑞志》:「舜設壇於河,黃龍負圖,圖長三十三尺,廣九尺,出於壇畔,赤文綠錯。」
傳說上天是通過一隻從洛水(即今洛陽西洛寧縣境洛河)中背負著《洛書》的神龜,將伏羲、女媧、炎黃的全套治國之法傳給了大禹。大禹依此圖書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大禹又依此圖書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流傳下來收入《尚書·洪範》。
大禹在黃帝的綱要基礎上,將《洛書》所指引的治國大法歸納總結,編撰完善了華夏歷史上第二部易經:《歸藏易》。
禹治水來到洛河,見神龜負文,列於背,有數自一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疇。《冊府元龜·帝王部》亦說「夏禹即天子位,雒出龜書,六十五字,是為洪範,此所謂雒出書者也」。大禹因治水有功,有德於天下,故萬民稱頌,上天賜瑞。洛河出神龜,龜長1.2尺,龜背上有65個赤文篆字。有的說,此即《尚書》裡的《洪範》篇,是治理國家的九種大法。
黃帝、大禹的《歸藏易》,則在六個時間段上,幫助人們遵循條理做事的節奏與尺度。
六個節點分別是:無、有、兼、反、行、道。
至大無邊為無,天人合一以得;
鏡花水月為有,自強明性以得;
陰陽兩顧為兼,兼愛非攻以得;
向內取之為反,反求其應以得;
左右進退為行,寵辱不驚以得;
傳承踐行為道,治人事天以得。
這六個時間節點,不僅成為中國古代劃分時間段的基本元素(如十二時辰、二十四節氣、六十分鐘一小時等),也為周文王推導出《周易》六爻奠定了理論基礎。
3. 後天八卦——《周易》
在《周易》之前,有《連山易》、《歸藏易》。「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周易》為周文王創立,即為後世所註解的《易經》。《易經》包括象(符號學)、數(數學科學)、理(哲學)、佔(甲筮佔卜學)四大版塊。《十翼》即《易傳》,是解釋《周易》的著作,包括《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繫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共十篇。
《周易·說卦傳》界定了一些基礎卦象。
宇宙觀: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
家庭觀:乾父也,坤母也,震長男,巽長女,坎中男,離中女,艮少男,兌少女。
動物觀: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巽為雞,坎為豕,離為雉,艮為狗,兌為羊。
身體觀: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
運動觀: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
權力觀:乾為君,坤為眾。
八卦配九宮。九宮即洛書所指的九個方位,一般將後天八卦按方位裝入洛書,中間空開,即形成所謂的「九宮八卦」。
從洛書《九宮圖》可以看出數、卦、方位一一對應關係:
一→坎卦→北方;
二→坤卦→西南;
三→震卦→東方;
四→巽卦→東南;
五→中宮;
六→乾卦→西北;
七→兌卦→西方;
八→艮卦→東北;
九→離卦→南方。
後天八卦配洛書數:乾六、兌七、離九、震三、巽四、坎一、艮八、坤二。其對應關係為:一宮坎(北),二宮坤(西南),三宮震(東),四宮巽(東南),五宮(中),六宮乾(西北),七宮兌(西),八宮艮(東北),九宮離(南)。
後天八卦歌訣:一數坎來二數坤,三震四巽是中分,五數中宮六乾是,七兌八艮九離門。
後天八卦九宮排列:
乾六、坎一、艮八;
兌七、宮五、震三;
坤二、離九、巽四。
北
南
現代人標記方位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而古人則是下北上南,右西左東。古人所謂天南地北、坐北朝南和習慣平放著看的中國古地圖上南下北,標記方位與現代人剛好相反。
在九宮格裡,中間是5,三橫、三豎、兩對角的每三個數相加之和都是15。此為第二幅圖——洛書,數字排列為:
南
北
以上這些數字都減去5,得到新的排列:
中間是零,三橫、三豎、兩對角的每三個數相加之和都是0。這是正負陰陽的世界,有+必有-。
從八卦演繹出的《太極八卦圖》,以同圓內的圓心為界,畫出相等的兩個陰陽魚表示萬物相互關係。
陰陽魚
陰魚用黑色,陽魚用白色,這是白天與黑夜的表示法。
陽魚的頭部有個陰眼,陰魚的頭部有個陽眼,表示萬物都在相互轉化,互相滲透,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合,相生相剋,即現代哲學中和矛盾對立統一規律表示法。
以圓心可分為四份定為四象。四象為太陽、太陰、少陽、少陰。四象表述空間的東西南北,時間的春夏秋冬。
任何一組矛盾加中心,就構成為三才。古代哲學認為天、地、人為三才。
在四象的學說基礎上,更進一層,又增加了陽明、厥陰兩面項,它與四象組成六合之說。
四象若加圓心就構成五行之說,南方為火,北方為水,東方為木,西方為金,中間為土。(也有用左青龍,即東方,為木;右白虎,即西方,為金;前朱雀,即南方,為火;後玄武,即北方,為水)
六合加圓心稱為七星。
四象通過「一分為二」的切分,又構成八卦圖。
八卦加軸心稱之為九宮。
後天八卦配九宮數為乾九,坤一,巽二,兌四,艮六,震八,離三,坎七,中央為五。
周文王從八卦再生發為六十四卦。在六十四個卦的宮變、象變中,詳盡地應用訓詞、誥詞、象詞,把《連山經易》及《歸藏》中理論體系的精髓忠實地描寫出來。
中國古老的文化科學遺產《太極八卦圖》,啟迪了現代科學一系列偉大發現。
1930年1月,美國天文學家克萊德·湯博發現了太陽系的第九顆行星——冥王星。旋即有人提出,太陽系有沒有第十顆行星呢?由於冥王星發現不久,觀測數據還不精確,預測第十顆行星的努力接連遭到失敗。
來自中國四川成都龍泉,在法國勤工儉學、時年27歲的廣東梅州客家人劉子華,發現太陽系各星體與八卦的卦位存在著天然而神秘的對應關係,決計不用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去預測太陽系第十顆行星,而依據太陽系各星體與八卦卦位的對應關係,利用天文參數進行計算,從而證明出每一對應卦位所屬星體的平均軌道速度和密度均分別為一個密值。
經過反覆運算,劉子華終於第一個算出了太陽系第十顆行星平均軌道運行速度為每秒二公裡,密度為每立方釐米0.424克,離太陽的平均距離為74億公裡;按照希臘神話命名原則,在冥王星後面的叫做「木王星」。
劉子華把自己的計算和預測,寫成論文《八卦宇宙論與現代天文》,交給法國巴黎大學作為博士學位論文。論文獲得了一致讚賞,1938年正式授予劉子華法國國家博士學位。
中國古老的《太極八卦圖》,對現代科學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是現代電子計算機二進位的創始人,正是因了《太極八卦圖》所啟發和幫助,才觸動靈機,一舉成功。
1667年,萊布尼茲在法國巴黎參觀博物館,看到了帕斯卡爾的一臺加法機,引發要創造一臺乘法機的興趣。
1701年秋末,正當54歲的萊布尼茲為創造乘法機冥思苦索、無路可走時,突然收到了法國傳教士朋友從北京寄給他的《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圖》。萊布尼茲從這兩張圖中,受到了很大啟發。
萊布尼茲居然驚喜地發現,10000萬年前古老中國所創的八卦,是象形文字的雛形,由坤卦經艮、坎、巽、震、離、兌到乾卦,正是由0數到7,這樣八個自然數,所組成完整的二進位制層數形。八卦中的「一」叫做陽爻,相當於二進位中的「1」;而八卦中的「--」叫做陰爻,相當於二進位中的「0」。六十四卦,正是從0到63這六十四個自然數的完整的二進位數形。在數學中,八卦屬於八階矩陣。
中國古老的陰陽八卦圖,不僅暗藏哲學、曆法玄機,蘊含著博大精深而又深入淺出數理關係,作為其文化祖型和科學源泉,神奇地成就了現當代最先進的電子計算機科學技術。
伏羲連山歷、彝族太陽曆與瑪雅卓金歷
伏羲「連山歷」屬於「太陽曆」:伏羲《六十四卦》先天卦序,是一年太陽北歸南藏、圭影南縮北伸的解析子集;伏羲《太極圖》,是伏羲《六十四卦》先天卦序的抽象全集。兩者一體雙生,植根天文,用於曆法。
神農「歸藏曆」屬於「陰陽曆」:還原「伏羲布卦」前半程「太陽曆布卦」,遵循「爻動原理」而創製逐一生成以卦象對應天象、以爻數對應日數的「伏羲初始卦序」,亦即神農《歸藏曆》的「分卦值日圖」。
彝族「十月太陽曆」,正是伏羲太陽曆的正宗嫡傳。伏羲是太陽神。彝族的圖騰是太陽崇拜。彝族的祖源來自東夷蚩尤,蚩尤的祖源就是北狄伏羲。彝族文化與伏羲文化一脈相承。
文明古國僅有農耕文明是不夠的,必須伴生著城市文明。城市、文字(圖語)、祭祀禮儀建築、天文曆法和青銅器冶煉等至少五大文明要素,構成文明古國的評斷標準和充要條件。而且,文明古國的核心價值在於,是世界(地球)文明之源頭。聞名世界的神秘瑪雅文化其精髓之一便是曆法,但傳說那大約是外星人所為。而世界上最早創製曆法的,是距今近10000年前的華夏人文初祖伏羲氏。
伏羲一世六千多年以後,中南美洲原始叢林中的瑪雅人不可思議地同樣創製了更先進更驚世人的各種曆法。
瑪雅人是最古老而充滿智慧的一個部落種族。瑪雅文明因印第安瑪雅人而得名,是美洲印第安瑪雅人在與亞、非、歐古代文明相對隔絕的條件下,獨立創造的偉大文明。其遺址主要分布在墨西哥、瓜地馬拉和宏都拉斯等地。瑪雅文明誕生於公元前15~前10世紀,可分為前古典期、古典期和後古典期三個時期。公元前200年至公元800年是瑪雅文化的興盛時期。
瑪雅人發展了數百座城市,蒂卡爾(又譯提卡爾)是其中最大的一個,估計在最高峰時,此城有10萬~20萬居民。瑪雅文明的建築工程達到世界最高水平,能對堅固的石料進行瑪雅古城復原圖雕鏤加工。通過長期觀測天象,已經掌握日食周期和日、月、金星的運動規律;雕刻、彩陶、壁畫有很高藝術價值,被稱為「美洲的希臘」。
瑪雅人居住在大城邦或周邊地區,比較著名的大城邦有蒂卡爾、奇琴·伊察和科潘。城邦主要是出於聖神的目的而建造,同時成為貿易和娛樂中心。城邦裡的居民大都是官員、祭司、商人和工匠,大量平民則住在城邦外的小農場和村莊裡。
道路把城邦連接起來。城邦裡有用拋光、染色後的巨石建成的大型宮殿。瑪雅城邦還有狹長的球場和高聳入雲的金字塔神廟。建築物建造在宏大的廣場周圍,神聖的典禮和祈禱活動就在廣場舉行,瑪雅神廟坐落在大金字塔頂端,大金字塔的四個梯形斜面上有陡峭的臺階。有時新的神廟會在舊的基礎上修建,有些金字塔高達61米。
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上,聳立著九座巍峨的金字塔,與埃及最早的幾座金字塔相比是孿生的姐妹。同類的建築在英國和法國已發現。
瑪雅人金字塔的天文方位計算極為精確:天狼星的光線經過南牆上的氣流通道,直射到上面廳堂中的法老頭部;北極星的光線通過北牆的氣流通道,徑直射進下面的廳堂。
100多年前從金字塔中發掘出來的文物,已有一部分被辨認出來:原來是一些精緻的透鏡、蓄電池、變壓器、太陽系模型碎片、不鏽鋼和其它未知合金製成的機械和工具。
瑪雅的曆法非常複雜,有以260日為周期的卓金歷,6個月為周期的太陰曆,29日及30日為周期的太陰月曆,365日為周期的太陽曆等。現代天文觀測一年是365.2422天,而瑪雅人早已已測出一年是365.2420天。
瑪雅人運算出來著名的金星公式:
月球 20x13=260260x2x73=37960
太陽 8x13=104 104x5x73=37960
金星 5x13=65 65x8x73=37960
這些公式的意思是,每一種周期經過37960天亦即大約100年後,便會相遇在一條直線上。根據瑪雅神話傳說,那時「神祇」就會到一處寧靜的休息處所。
金星曆年是指金星環繞太陽一周所需要的時間。瑪雅人費了384年的觀察期,算出584天的金星曆年。他們發現金星在八個地球年中剛好走了五圈,然後重複循環;便用5除8個地球年的天數:(365天×8)÷5=2920天÷5=584天。今日計算則為583.92天,誤差率每天不到12秒,每月只有6分鐘。以如此高的精確度計算出金星曆年,實在是不可思議。
瑪雅計日的單位出奇的大,考古學家已經知道的數值為:
20金(Kin)(天)=1烏納(Unial)(月)或20天
18烏納(Unial)=1盾(Tun)(年)或360天
20盾(Tun)=1卡盾(Katun)或7200天
20(卡盾)=1伯克盾(Baktun)或144000天
20伯克盾=1皮克盾或2880000天
20皮克盾=1卡拉盾或57600000天
20卡拉盾=1金奇盾或1152000000天
20金奇盾=1阿託盾或23040000000天
為何要計算如此巨大的天文數字?以今天的科學眼光來看,如此巨大的數字只有天文學家才會用到。瑪雅曆法之一「卓金歷」,以一年為260天計算。奇怪的是在太陽系內卻沒有一個適用這種曆法的星球。難道交給太陽系之外的外星人使用?
或者瑪雅人本來就是外星人的一支?依照這種曆法,公轉周期為260日的這顆行星的大致位置,應在金星和地球之間,且此行星十分溫暖,難怪古典期的瑪雅人選擇地球上酷熱的熱帶雨林居住。
而且「卓金歷」的符號,表達瑪雅人所描述的銀河核心,與「太極陰陽圖」非常相似,那麼與中國上古伏羲先天八卦有關。「卓金歷」曆法記載了「銀河季候」運行規律。據「卓金歷」所言:地球已處在「第五個太陽紀」,這是最後一個「太陽紀」。在銀河季候的這一時期,太陽系正在經歷一個歷時5100多年的「大周期」。時間從公元前3113年起到公元2012年止,亦即相當於中國的炎帝神農氏至今。
在這個「大周期」中,地球以及太陽系正在通過一束來自銀河系核心的銀河射線。這束射線的橫截面直徑為5125地球年。地球通過這束射線需要5125年。瑪雅人把這個「大周期」劃分為13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演化都有著十分詳細的記載。13個階段中每一個階段又劃分為20個演化時期。每個時期歷時20年。其曆法循環與中國的「天幹」、「地支」十分相似。「卓金歷」曆法是循環不已的,不是像公元紀年直線似的沒有終點。瑪雅人認為,自創世以來,地球已經過四個太陽紀。
當太陽系諸星體經歷完這束銀河射線的「大周期」之後,將會發生根本變化,瑪雅人稱之為「同化銀河系」。從瑪雅預言中的「大周期」看,從1992年到2012年這20年中,地球已進入「大周期」最後階段的最後一個時期。
瑪雅人認為這是「同化銀河系」之前十分重要的時期,稱之為「地球更新期」。在這個時期,地球要完全達到淨化。在「地球更新期」過後地球將走出銀河射線,進入「同化銀河系」的新階段。既然瑪雅人的曆法如此精準,其預言應該有一定的根據。
傳說中南美洲叢林文明的衰落,瑪雅人之所以於九世紀一起離開地球,是因為墨西哥高原的印第安人發動戰爭,欲將瑪雅文明佔為己有。於是瑪雅人將所有的設備、器具放在太空船上,飛向外太空。
瑪雅文化又有極為巧合之處,生成於「世界古文明走廊」——神秘的北緯30°線上。
墨西哥阿斯特克太陽曆石,與湖南安鄉湯家崗大溪文化的八角星圖案,有相似的格局。密斯特克(印第安人一支)的扶桑圖,作八卦九宮格局;密斯特克壇臺八卦扶桑圖的扶桑樹,與楚繒書的十二月相圖四方書的十二月相圖四方各一棵扶桑樹相似。
瑪雅人在中南美洲的文化遺蹟,很可能與上古中國有著密切關係。因為正是伏羲時代與有巢氏、燧人氏之間,大約12000年~1000年前,中國青藏高原最早一批移民,或駕乘艨艟船隊渡過白令海峽,或經阿留申群島走阿拉斯加冰橋,到了中南美洲、南美洲定居,包括印第安人的基因與中國血緣巧合一致。
而且,距今3500年~3000年前的中南美洲原始叢林中恍若隔世、恍若天外飛來的瑪雅文化,與「南方絲綢之路」串聯的亞非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一樣,都在神秘而神奇的北緯30°線「世界古文明走廊」上。
在神秘的北緯30°線上,伏羲太陽曆把中國文明史,追溯到埃及、印度、巴比倫三個文明古國之前許多年。古埃及、古巴比倫都有先進的曆法。古埃及無以復加地崇拜太陽。古巴比倫既崇拜太陽更崇拜月亮。古埃及、古印度(巴基斯坦)和古巴比倫(伊拉克)的古文明輝煌期在大約距今近五千年,與中國的炎帝神農氏時期大致相當。而伏羲時代距今九千多年,創立了先進的太陽曆法傳承至今,還根據天賜神授的《河圖洛書》創立了《連山易》《先天八卦圖》哲學原理與數理理論,包括八卦圖中圖語文字般的文化符號。
一直使用太陽曆的,主要是以遊牧生活為主的或半農半牧生活的區域;還有距今近五千年前的古埃及文明時期只用太陽曆,古埃及早期農業很發達,但僅是依靠尼羅河夏季積雨泛濫自然灌溉的單季旱作農業,所謂「粟」、「麥」與「羊」與「騾-馬」的農業文化,與中國黃河流域的旱作農業方式 較為接近。彝族從北方遊牧或半農半牧的生存情態,沿岷山-涼山羌藏彝民族文化走廊其一條古道,遷徙到西南山區,依然保持主要刀耕火種玉米、土豆和放養牛羊的旱作農業與半農半牧生產生活方式至今,只使用太陽曆即足矣。
伏羲之後,告別巨人時代,走進英雄時代和青銅時代、黑鐵時代,走入華夏早期農耕文明、城市文明和手工業文明,神農炎帝、軒轅黃帝和大禹直至商周秦漢唐宋元明清的中國,或則在長江上遊與中原黃河流域同時開創了早期農耕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古蜀國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五王時代,甚至至今巴山蜀水農村,尤其以人工水利工程實施灌溉農業的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還有南亞、東南亞各國,以及中亞如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古巴比倫今伊拉克,大都通行農曆即古歷或夏曆或黃曆或皇曆(太陰曆、月亮歷),而後來又同時使用公曆(太陽曆),為什麼?因為更適用於水旱兼作、夏稻冬麥、一年兩熟的「米」與「麥」與「豬」與「水牛-黃牛」與「魚」的農耕文化情態和農林畜牧副漁兼事的生產生活方式,特別是華南、嶺南和東南亞中南半島的泰國、南亞次大陸古印度今巴基斯坦等,一年水稻三熟的水旱兼作、以水作為主的「米」與「豬」與「水牛」與「魚」的農耕文化區域。
原以半農半牧、以牧為主、刀耕火種的彝族,之所以難能可貴地至今還保留著鮮為人知的古老曆法——彝族「十月太陽曆」,即「巨人時代」的「伏羲太陽曆」,約上萬年歷史啊。
彝族「十月太陽曆」,以12屬相回歸紀日,3個屬相周期為一個時段即36日為一月,30個屬相周為一年。1年10個月,360日,10個月終了,另加5日「過年日」——習稱「過十月年」,全年為365天。每隔3年多加1天,即閏年(閏日),為366天。
彝族「十月太陽曆」是受「十桿測影法」啟示,融合傳統的圭表和地平日晷系統,直觀、形象地表現出太陽的周日和周年視運動,利用其中地平日晷晷針日影的投向和影端位置即可得出當日所處節令和當日當地真太陽時。晷針平行於地球自轉軸,其高端正指北天極,夜晚順著晷針方向,就可以看到北極星。從晷針上的小球看去,東方三根柱子從北向南分別代表夏至日、春分日和秋分日及冬至日的日出方位,西邊三根柱子是日落方位。
據考證,彝族的「向天墳」、羌族的「鬥形山」和漢族的「觀星臺」,實則是古人用以觀測天象星鬥、「堪天輿地」的天文臺。「向天墳」與彝族「十月太陽曆」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悠久神秘的古老曆法《十月太陽曆》,與中國原生文化哲學道家學說有深厚淵源,至今還有許多文明密碼有待破譯。
彝族十月太陽曆,是當時世界上最精確和最簡便的天文曆法。
位於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族「十月太陽曆文化園廣場」中間,紅、白、黑等多種顏色的花崗巖牆壁上,雕刻著彝族「十月太陽曆」的發明過程和計算、換算方法,彝族的產生和發展歷程,以及彝族古代文明成果等,或用文字記敘,或以圖畫說明,人和動植物形象栩栩如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隨處可見。這個廣場組雕群雕系列作品,真是一部濃縮的充滿伏羲文化傳承與玄機的彝族文化史。
——摘自劉斌夫新著《絲綢之路:中國與世界》第二章 萬年文明哺育農耕中國-城市中國-絲路中國;以絲綢命名亞歐之路 第一節<天地玄黃:青藏崑崙華夏原鄉 一元多體到多元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