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疫情升級:中英兩國醫療,差異究竟在哪?

2021-01-13 中信商業家

鄰近新年,美國的新冠肺炎患者確診數仍舊高居不下,新冠病毒在英國發生變異倫敦封城…這一切,都讓我們把目光重新聚焦在了國外的防疫政策、公共衛生系統和醫療體系、制度上。

中西方醫療差異究竟有哪些,如何看待這種不同?

12月上旬,由中信出版集團和言幾又書店聯合舉辦的「看病那些事:外籍醫生的中國醫院故事」——《我在中國當醫生》新書分享會上,本書作者,曾於1980至2012年服務於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現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血液科及造血幹細胞移植中心主任朱知梅教授,與他的同事蔡繼福醫生一起,從跨文化視角,就中英兩國醫療差異、進行了探討,以下是活動部分文字實錄。

PART-1

想親歷中國發展,在英行醫32年的資深教授回國了

朱知梅:我的背景,說簡單也簡單,也複雜很複雜。1954年,我在上海出生,很早的時候,爸爸媽媽帶著我去香港,所以我在香港長大和接受教育,畢業之後,不知道為什麼就去了英國,然後竟然在英國呆了30多年。

2011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知道了要創建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這件事。沒想到2012年初,香港大學找到我,詢問有沒有興趣回來到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做事。

如果來中國大陸工作,對我個人而言,衝擊是很大的。我在英國做醫生的30多年裡,工作和生活已穩定而成功,自己也進入了一種無欲無求、處之泰然的境界。

朱知梅教授近照

所以,當香港大學找到我時,面對這樣一個可以回中國做醫生的好機會,我沒有考慮很長時間就答應了。

主持人:您能說一下具體是什麼原因觸動您回到中國嗎?

朱知梅:在英國30多年間,我以旁觀者視角親眼見證中國的發展,覺得非常地感動跟自豪。現在能有機會親身參與其中,這樣的機會在人生中不會很多,所以不容錯過。如今回想,我曾做過很多決定,但是這可能是我做過最好的一個決定。

PART-2

差異之一:英國醫療水平均衡,但無法自主選擇醫院和醫生

主持人:在新書《我在中國當醫生》中,您回顧了自己生在上海,成長於香港,求學和工作在英國,又回到中國進一步發展的這段特殊經歷,這使得您有機會親歷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醫療體系和做事方法。

在這裡,想請您結合自己的親身感受,來聊聊中英兩國醫院異同有哪些?

朱知梅:首先,我來解釋一下為什麼要寫《我在中國當醫生》這本書。

《我在中國當醫生》作者:【英】朱知梅

中信出版社 2020年12月出版

在回來8年半中,我學了很多東西,看了很多東西,也積累了很多東西。我覺得自己有責任從個人角度,跟深圳政府和老百姓做一個交代,講講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那麼,中英兩國醫療體系有什麼不同呢?

第一,比起中國,英國是一個很小的國家,其人口數量只有廣東省的一半。英國的醫療體系的水平和服務質量是基本統一的,不管是北部、南部,還是東部、西部。但中國的醫療體系有一個情況,地區不同或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其服務的質量有不同。

第二,兩國還有一個很大的差異是在醫療文化方面。中醫作為中國的主要醫療方式,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而西醫只是近兩百年才在中國慢慢發展起來。所以,中國有中醫文化,而中醫的文化是調養、養生。但外國的醫療文化就是看病。當然,資源投資也是不同。

第三,兩國的病人看病的習慣也不盡相同。不過這種不同並能不表示我就不能回來工作,我應該主動來適應這種不同,與同事們一起走出一條自己的服務之路。

蔡繼福:我的情況跟朱教授剛好相反。朱教授是1980年到英國,我是1980年出生。朱教授在英國待了32年後,回來看看中國的醫療情況。而我則是從2001年大學畢業後,在廈門的一個公立醫院工作了十來年,想看看外國的情況。當我了解到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會有很多從外國回來的醫生,所以我就第一批被招進來做專科醫生。

中英的醫療體制有什麼不同?我沒有去過英國,但是我多多少少有接觸了解過。我個人感覺有幾個不同的地方:

第一,在英國或香港看病,病患沒有自主選擇醫院的權力。你必須要先去看家庭醫生,家庭醫生再給你轉接到你固定的那個醫院。不是像中國,今天想在人民醫院看就在人民醫院看,明天想在北大醫院看就在北大醫院看,但在英國和香港是沒有這個機會。

第二,英國、香港或美國的醫療水平的均值化確實要好一點。這就是說,在國外,病患找王醫生看病給的診斷跟找李醫生看病差不太大。找GP(全科醫生)看病或找專科醫生看病,看法也是相對是一致的。

但在國內這點是有挺大的不同的,因為中國太大了。並且這幾十年間,中國也沒有類似歐美那樣系統、長期的醫生培訓體系和醫師規範培訓體系。所以中國的地區之間、醫院和醫院之間,其醫療水平和資源不均還是比較明顯的。再加上病人可以自由選擇就診的醫院,就會有在北京感冒了,病人都想跑到協和醫院看病的情況出現。

這是最直觀的兩國不一樣的地方。但是,我覺得兩國醫療體制各有優缺點。

PART-3

差異之二:中國醫療水平地區差異大,但有選擇權,效率高

在英國公平性會更好,但是效率可能沒有國內那麼高。在英國,病人能去專科醫生那看診,可能需要好幾個月。

2013年,我在香港待過一段時間。如果病人胃炎犯了,或者想看消化門診,是比較難的。但國內恰恰相反,效率可能要更高,病人當天想看馬上就能約到,即便約不到,下個禮拜也能約到,不存在等候時間太長的問題。

只是國內因為醫療水平均值化不是很好,病人如果找三個醫生看病,可能會得到三個不同意見。有的說你要開刀,有的說你要化療,有的說不用化療,這是普遍存在的問題。當然,這個問題我們國家已經在進行改善中,比如進行住院醫師規範培訓,國家質量控制中心統一監督等。國家已經知道這個問題,但現狀改善確實還需要一段時間。

這是我對兩個國家醫療體系異同的最直觀感受,謝謝。

朱知梅:蔡醫生跟我又是意見不同。

我個人的看法是,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選擇的權利。所以,中國每個病人可以選擇到哪裡去看病,是非常好的。外國沒有選擇的餘地,香港也沒有。

有選擇的權力是很好的,問題是怎麼樣去選擇。

我常常跟血液科的同事說,我希望病人在深圳可以有很多不同的選擇。假如他們選擇來港大醫院看病,這是我們的一種榮幸。但我希望病人選擇港大醫院不是因為某位在港大醫院的醫生,而是因為港大醫院醫生團隊的服務精神——門診水平、值班醫生能力、白天和夜晚不同時段的醫療水平等。這是病人所做的抉擇中最重要的部分。

英國做了幾十年,還沒有做到讓病人真正自主選擇。中國有讓病人做選擇條件的就不要放棄,但我們應該思考一下怎麼樣讓病人做正確的選擇。這就跟我們可以清晰的對自己吃晚餐吃什麼,跟誰吃做出最好的決定是一樣的。

Life is about choices,尤其在自己的健康面前,這點更加重要。

PART-4

差異之三:手機推送公共防疫預警信息,這在國外看不到

主持人:進入冬季,雖然南方不像北方有那麼四季分明的感覺,但冬季確實是傳染病多發的季節,朱教授有什麼小妙招嘛?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朱知梅:冬天一般人免疫力確實會低一點,導致傳染病高發,大家一定要會保護自己。

中國在公共衛生、公共防疫等方面的進展,是我在8年半之前想不到的,這種效率和模式,我在國外也看不到。Winter Crisis(冬天危機)英國每年都會遇到,中國有一點非常好,相關機構、媒體會及時發布預警提示信息,進行有效預防。

我舉個在外國看不到的例子。每當深圳有大雷雨或者降溫,市民的手機會彈出提醒。幾年前,中國南方出現了禽流感,這個信息政府會發送給大眾,大家都知道。今天冬天,我就收到提醒,你是否接種了禽流感疫苗。從這些可以看出,中國在利用新技術和媒介,比如手機,把信息傳達給每個人。年輕人可以照顧他的父母,父母可以提醒自己的鄰居……這一點點小事加起來,最後影響範圍就會非常大。

#人物介紹

朱知梅:《我在中國當醫生》作者,香港大學深圳血液科及造血幹細胞移植中心主任教授、香港大學瑪麗醫院教授

1978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1980至2012年服務於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任職血液科顧問醫生及教授,皇家利物浦醫院醫務總監,英國皇家內科學院院士,以及英國皇家病理學學院院士。在英國行醫32年間,於臨床、管理和教學方面累積了豐富全面的經驗。

朱知梅醫生憑藉自2012年起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實務和體驗,確立了不少個人的洞識和視角,尤其是有關中國醫療體系的卓越臨床水平、高超效率、人民對醫療服務的期望、國內全科及專科的平衡發展、醫學界最新的科技進展,以及這些發展對未來醫療服務、藥物研發和醫學專才培訓的影響,等等。

蔡繼福,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神經內科副顧問醫生、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卒中中心執行主任。

2001年開始參加臨床工作,研究生期間在北京天壇醫院接受臨床訓練,臨床經驗豐富,認可港大醫院的多種辦醫理念,2012年在港大醫院建院時就加入港大醫院,並開始籌建並負責卒中中心和神經內科的各項服務。建立了港大醫院首個24小時急診靜脈溶栓及急診神經介入服務;在深圳市首先開創了卒中病人120繞行搶救室的新流程,成功將急性腦梗死的溶栓時間縮短至20分鐘以內;帶領港大醫院卒中中心成功通過國家高級卒中中心認證。

#相關圖書

30年英國一線行醫經驗,

8年中國醫療改革管理實踐

一個外籍醫生眼中的中西方醫療差異

張五常 作序推薦

推薦:

朱知梅教授這本書,寫他自己的成長與求學的經歷,達安輝與楊紫芝都應該教過他。是那麼有趣的經歷,大可勒碑誌之。這裡的一個關鍵問題是朱教授熱愛中國,他被委任到中國來協助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發展,無疑是非常適當不過的人選。醫道夠不夠高明是一回事,關不關心國家是另一回事。二者兼備的人選不易找。如果本書的作者朱知梅教授能把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搞起來,有朝一日,為中國的醫療制度做出貢獻,他更是奇葩一朵也。

——張五常

相關焦點

  • 中英教育差異究竟有多大?
    紀錄片中的中方老師和英國學生。   (資料圖片)   前不久,英國廣播公司(BBC)一部名為《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的紀錄片引發人們對中英兩國教育的熱議。片中的科學老師楊軍近日向新華社記者談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她認為紀錄片的剪輯方法不夠客觀,英國媒體的一些批評也有失偏頗。中英教育應該互學互鑑,加強交流。
  • 讀創讀書|疫情之下,聽海歸教授說中英醫療差異
    【編者按】臨近元旦,美國的新冠肺炎患者確診數仍舊高居不下,新冠病毒在英國發生變異導致倫敦封城……這一切,都讓我們把目光重新聚焦在了國外的防疫政策、公共衛生系統和醫療體系、制度上。中西方醫療差異究竟有哪些,如何看待這種不同?
  • 中英教育差異被人為放大
    中國學校》 的主人公之一———英國博航特中學校長尼爾·斯特勞格爾昨天現身上海,出席「2016年中英校長高峰論壇」。他首度對BBC涉及的場景進行澄清———參與拍攝的實驗班學生實力本就比一般學生更強;為了追求拍攝效果的生動,中國老師在執教過程中常被BBC幹擾……一段時間內,學校甚至將BBC「封殺」了。
  • 中英兩國氣候變化專家的一封公開信
    以此次峰會為契機,中英兩國氣候變化專家——英國氣候變化委員會主席德本勳爵和中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周大地教授聯名發表了公開信。信中指出,中英兩國均已制定雄心勃勃的碳排放目標,並存在很多共同之處。兩國可通過開展獨特的合作,引領全球抗擊氣候變化。
  • 英國出臺中式嚴控,疫情下中英首腦對話釋放什麼信號?
    希望中英雙方加強配合,在保障必要人員流動和貿易通暢的同時,將疫情擴散風險降至最低。首相詹森表示:英方感謝中方提供的寶貴支持和幫助,將盡力照顧好在英中國公民特別是留學生的健康和安全。期待疫情過後早日訪華,共同推動英中關係發展。
  • 中英兩國教育制度相差在哪兒?牛劍兒低齡留學乾貨分享
    導言如何了解英國教育制度與中國教育制度的不同,可以從以下從幾個方面來進行對比:第一部分是兩國教育理念的不同。第二部分是兩國教育體系的差異。第三部分則是兩國教學內容方面的不同。英國所倡導的是一種全人教育,不止是在課堂上對知識的學習,也有很多時間放在了課外的體育活動、音樂藝術教育上,為孩子們在少年時期就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去成為未來他們想成為的人2.教育體系的差異英國是一個有著十分悠久的教育傳統的國家。
  • 英國華人社團、商會為英國NHS捐贈醫療物資 助力英國抗疫
    為支援英國抗擊疫情,在英華人華僑、華人企業、商會等積極行動,為英國醫療系統等機構採購並捐贈符合英國接收標準的醫療防護物資,以及捐贈善款。英國中國商會積極籌集醫療物資超四百萬件截至4月21日,英國中國商會已向英國政府/NHS、倫敦金融城官方慈善機構「倫敦金融城市長慈善倡議」(The Lord Mayor's Appeal)、抗疫一線的19家醫療機構、在英留學生、華人社團和英國本地機構捐贈了4196721件醫療物資,包括呼吸機30臺
  • 中英兩國國旗懸掛在倫敦街頭(高清組圖)
    原標題:中英兩國國旗懸掛在倫敦街頭10月17日,在英國倫敦,中、英兩國國旗懸掛在皇家衛隊閱兵場。應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邀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10月19日至23日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 新華社記者韓巖攝10月17日,在英國倫敦,中國國旗與英國國旗懸掛在白金漢宮前的林蔭路兩旁。
  • 培生攜手世園會英國館,用教育助力中英兩國發展綠色未來
    此次,培生將以英國館首席贊助商的身份亮相世園會,積極參與並推動中英兩國建立更加廣泛的經濟、文化和貿易關係,讓更多的中國消費者有機會近距離了解、體驗世界一流的教育資源。2019世園會是中國舉辦的級別最高、規模最大的國際性博覽會,展期162天,參展國家及組織超過110個,預計參觀人數超過1800萬人次。
  • 緊張的中英關係,增加了中國對英國投資的不確定性
    五年前,中英兩國曾經籤署一項協議,將把位於倫敦濱河的35英畝的廢棄區域改造成一個繁華的金融中心。如今,由於英國脫歐和中英關係發生降溫,開發商徐衛平將這裡建造成另一個金絲雀碼頭的願景,看起來像是海市蜃樓。
  • 駐英大使劉曉明會見英國工黨影閣外交大臣南迪 就中英關係和黨際...
    本文轉自【中國駐英大使館】;2020年6月24日,劉曉明大使應約以視頻方式會見英國工黨影閣外交大臣南迪,雙方就中英關係和黨際交流等交換意見。劉大使讚賞工黨長期致力於發展對華關係,積極評價工黨歷史上為中英關係發展所作重要貢獻,表示中方願與工黨新領導層加強對話與交流,增進了解與信任,共同維護多邊主義、倡導自由貿易,推動兩國加強在疫苗和藥物研發、經貿、教育、科技、創新、氣候變化、「一帶一路」、婦女、青年等各領域合作,為中英關係健康穩定發展貢獻更多正能量。
  • 中英文書的收藏差異
    原標題:中英文書的收藏差異   中英文書的收藏差異   [江蘇如皋]彭偉   我收存西書始於2003年,當時留學海外,客居紐西蘭奧克蘭。因此結合購買舊書的經驗,以近代出版物為例,筆者試從微觀的角度談談收藏中英文書的差異。   版權是藏書者最敏感的藏點,年代則是版權的核心,自然是越早越好。關於此點,中英文書的收藏有明顯不同的具體標準。先談「善本書」,中國古籍的界限年代定為1796年(清代嘉慶元年)之前。不過「西文善本書」的年代劃限,較為複雜,還須因國而定,並具有明顯的「國家性」。
  • BBC紀錄片誇大了中英教育差異
    然而,片中的英國博航特中學校長尼爾·斯特勞格爾,昨天在華東師大四附中出席2016中英校長高峰論壇時卻語出驚人,認為有必要澄清這部所謂紀錄片裡的諸多對中國教育的誤解,而且,該校已經「禁播」這部片子。   差異被BBC人為放大  尼爾·斯特勞格爾校長說,在去年的這部紀錄片裡,中英教育的差異被人為放大。
  • 英國個別地區因疫情出現歧視中國公民行為 我使領館表達關切
    我館建議在英中國公民密切關注和尊重配合英衛生部門有關防疫要求,理性看待疫情,不信謠,不傳謠,不恐慌;結合中英兩國衛生部門建議和自身情況做好相應防護,減少不必要外出和長途旅行;密切關注自身和家人健康狀況,如果出現疑似症狀請立即撥打111(英格蘭和威爾斯)聯繫英衛生部門,或通過英衛生部網站https://111.nhs.uk/covid-19求助。
  • 平安夜,中英斷航
    在12月24日下午舉辦的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汪文斌表示,考慮到變異病毒的特殊性及可能產生的影響,為保障中外人員健康往來,經過充分評估,中方參考多國做法,暫停中英間的往返航班。中方將密切跟蹤有關的情況,並視情動態調整相關管控措施。
  • 965億元,中英合作後勁足
    從具體進口產品看,電子技術設備在英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中所佔比例最大,達35.2%,總額達39億英鎊。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李春頂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蔓延衝擊了全球貿易,今年二季度是歐盟和美國等發達國家疫情最為嚴重的時期,各國對外貿易普遍呈負增長。
  • 中英學生在進行論文寫作時,差異表現在哪裡?
    英文論文寫作和中文論文寫作是有所不同的,在英國的中國留學生,和英國本地的留學生進行論文的撰寫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對於母語非英語的學生來說,使用英文進行論文的撰寫是有一定難度的,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關於中英論文寫作的查重。
  • 中英青少年藝術與科學教育論壇舉辦
    本次論壇邀請了中英兩國藝術界、教育界知名的專家學者、教育家、藝術家以及館藏家以「東·西對望,『緣』來如『瓷』」為主題,以中英兩國陶瓷藝術作為文化交流與研討的紐帶,解讀中英兩國陶瓷藝術跨越時間、空間實現融合與發展的不朽魅力。
  • 那個中英教育PK紀錄片裡的英國中學,把BBC給封殺了
    紀錄片中,當英國博航特中學的校長面帶微笑對入駐該校的中國教師說出這句玩笑話時,他在心裡似乎已經總結出中英教育模式的主要差別:大部分英國學校會將學生按成績分成不同小班級,但在中國,不同能力的學生身處同一個大班級,而且總體學習時間是英國的兩倍。
  • 從A到Z 這26個關鍵詞將載入中英關係史冊
    B- 雙邊關係邁上新臺階 (Bilateral ties lifted to a new height)2015年10月20日,習近平主席在英國議會發表講話,強調中英要加強交流互鑑,增進兩國人民相互理解、支持和友誼,推動兩國合作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