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羅大佑的歌裡,讀懂一個時代

2020-12-15 人民藝術家雜誌

提起華語流行音樂,有一個人的名字總是繞不過去。

在不了解他的人眼裡,他不過是一個有著一副破嗓音的老男人,每首歌還總有那麼一兩處音不準。

但在懂他的人眼裡,這個男人的名字仿佛燈塔一般。他讓李志迷戀了40年,是高曉松心中「神一樣的存在」,是李宗盛崇拜了一生的「大大大哥」。

他就是華語流行音樂教父——羅大佑。

華語流行音樂教父——羅大佑

這一趟音樂之路,走得好辛苦

1982年,一張與臺灣主流音樂市場格格不入的專輯《之乎者也》震驚了整個樂壇。在情歌和校園民謠當道的時代,在當時嚴格的唱片審查體制下,人們第一次發現,原來歌詞還可以如此批判社會,原來沙啞的嗓音也可以這麼好聽。

羅大佑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

這張四處碰壁,不被看好,除了滾石之外沒有公司願意發行的唱片,猶如一匹黑馬,直接賣出了15萬張,長時間佔據了臺灣地區百佳唱片的榜首。一夜之間,專輯封面上那個穿著黑色衣服,戴著黑色墨鏡,留著黑色長髮,名叫羅大佑的青年,成為年輕一代的叛逆偶像,在臺灣掀起了一陣「黑色旋風」。

羅大佑在臺灣掀起「黑色旋風」

此時,羅大佑已經28歲。在專輯封面上,羅大佑寫下:「這一趟音樂之路,走得好辛苦。」

羅大佑於1954年出生在臺北一個醫生世家,5歲開始學鋼琴,18歲和幾個喜歡音樂的朋友組建了「洛克斯」樂隊,並在樂隊中擔任鍵盤手。

羅大佑童年時期

父親明白兒子對音樂的嚮往,但還是希望兒子能繼承家裡的從醫傳統。他對羅大佑說:「如果你幹醫生,你還可以一方面搞音樂;但如果你幹音樂這一行,是不可能一邊做醫生的。」羅大佑聽從父親的建議,考入中國醫藥大學醫藥系,走上了學醫之路。

進入大學的羅大佑,幾乎將自己的空閒時間都給了音樂。

大二的時候,羅大佑將余光中的《鄉愁四韻》譜成曲,用一把來自西方的搖滾木吉他,彈出了濃得化不開的中國式鄉愁。

洛克斯樂隊(中間為王振華,右一為羅大佑)

三年後,昔日「洛克斯」樂隊的朋友王振華,邀請羅大佑為電影《閃亮的日子》的主題曲配樂。這首電影的同名主題曲《閃亮的日子》經著名歌手劉文正演唱,一炮而紅,羅大佑也正式踏入樂壇。

羅大佑與劉文正

也是在為《閃亮的日子》配樂期間,羅大佑與電影的女主角張艾嘉相識相戀。這段戀情僅持續了一年,但兩人的友誼卻持續了一生。

羅大佑與張艾嘉

1980年2月28日,正在幫一個受傷的小孩縫頭皮的羅大佑,目睹了一個身受重傷的女孩的搶救過程。女孩是臺灣政治運動「美麗島事件」發起人的長女,她和母親一起遭遇了政治暗殺。手術後,羅大佑悄悄將遺留在手術室的一根長尺許的胸腔穿刺針保存了起來。

在醫院工作的這段日子,他看到了社會的種種現狀,接觸到臺灣政治底層令人恐怖的邏輯,他開始審視整個臺灣社會,毅然辭去醫生工作,專心做起了音樂。

1981年,羅大佑以獨立音樂人的身份隨張艾嘉加入滾石唱片,將自己創作了五年之久的《童年》連同之前創作的《鄉愁四韻》《光陰的故事》等歌曲贈予張艾嘉,並於同年第一次以音樂製作人的身份幫張艾嘉製作了專輯《童年》。

張艾嘉專輯《童年》

張艾嘉的聲音雖然不夠專業,但卻給人一種安定的感覺,一下就把人帶回那個白衣飄飄的年代。經由她的演唱,羅大佑的這幾首歌一時聲名大噪。

1982年,羅大佑決定將自己從學生時代起創作的作品製成唱片。因為母帶製作費用昂貴,張艾嘉利用自己的人脈關係四處遊說,甚至還去找香港音樂大師黃霑拉了一筆贊助。後來,也是在張艾嘉的斡旋之下,滾石接受了無人看好的《之乎者也》母帶,代為發行。

羅大佑年輕時造型

很多人說,羅大佑天生一副公鴨嗓,但羅大佑的作品,用他的公鴨嗓唱出來,卻帶有一種別樣的深情與滄桑。在他的聲音裡,我們聽到了張艾嘉版的《童年》裡沒有的孤寂和反叛,聽到了《鹿港小鎮》對於現代都市文明無望的幻滅感,聽到了《之乎者也》對於傳統文化、教育、代溝以及流行歌曲本身的諷刺。

在那個社會文化壓抑許久的年代,羅大佑的音樂,帶著一種勇氣和批判性,充滿了對社會的思索,一經問世便受到年輕人的追捧。

羅大佑是洪水猛獸,還是時代良心

此時的羅大佑,早已不再僅僅是一位歌手,他更像是一位引導一代年輕人思維方式的流行文化人物,是年輕人內心崇拜的符號化偶像。

這種蜂擁而來的尊重與關注,與羅大佑的初衷大相逕庭,原本只是為了表達自己真實感受的他,從沒想過要成為人們口中的「偶像」。他承認,自己面對這一切是有些惶恐的。

羅大佑成為年輕人崇拜的符號化偶像

1983年,羅大佑發表了自己的第二張專輯《未來的主人翁》。這張耗時9個月才完成的唱片,從頭到尾彌散著一種抑鬱蒼涼的情緒。他在《未來的主人翁》《亞細亞的孤兒》《現象七十二變》等歌曲中所表達的對於現實的思考,再次引發社會輿論的關注。

羅大佑第二張專輯《未來的主人翁》

羅大佑被安上「抗議歌手」的標籤,所有媒體都在討論,「羅大佑是洪水猛獸,還是時代良心」。因為作品題材的敏感,羅大佑引起了臺灣當局的關注。羅大佑開始明白,寫歌不像他想像得那麼簡單,他必須字字斟酌,否則一不小心就會墜入無底深淵。

於是我們看到了羅大佑於1984年推出的第三張專輯《家》。被定位為「憤怒青年」的羅大佑,在這張專輯裡卻顯得溫情而內斂。面對巨大的壓力,他直言:「自己覺得很多東西抗不下來了,自己想說的話已經到了一個頂點了。」

羅大佑第三張專輯《家》

然而,這張妥協後的專輯,並沒有使羅大佑得到期待中的接納與平和。那些追隨他的憤怒青年們指責羅大佑,失去了戰鬥的姿態,而他曾經的反對者們也依舊不能接受,為什麼羅大佑還是這麼尖銳。

1985年的《明天會更好》將羅大佑的壓力和失望推向了極點。這一首響應國際公益浪潮而作的公益歌曲,不僅被認定為「灰暗批判之作」而大幅修改,還被當年國民黨用作大選主題曲。

公益歌曲《明天會更好》

認為自己「遭到政治利用」的羅大佑,在出完《青春舞曲》演唱會實況專輯後,拋下一切,遠赴美國。他在專輯內頁寫道:「也許到了我告別一段時間的時候了,我總不能騙你說我的腦袋裡充滿著音符。」

《青春舞曲》演唱會實況專輯

在美國,羅大佑重拾醫藥專業,還考取了醫生執照。他甚至想,就這樣放棄音樂好了。那段時間,他結識了很多藝術家朋友,他們對於藝術的熱愛和對於知己傾盡一切的溫暖感染了羅大佑。

1986年,適逢張艾嘉出演文藝電影《海上花》,應她之邀,羅大佑為電影創作了同名主題曲。這次赴港,讓羅大佑見識了香港專業的版稅制度和詞曲人協會,以及整個城市對於藝術創作的包容,也使他重新燃起音樂創作的激情。

羅大佑為張艾嘉主演電影《海上花》創作主題曲

1987年,羅大佑堅定了自己繼續做音樂的決心,他給父母寫了一封長達11頁的信:「感謝你們對我作為一個醫生的栽培。心裡拔河拉扯14年,音樂終於贏了,我已經決定好這輩子不做醫生,一輩子都做音樂,一輩子的主業都只有音樂。」

同年,羅大佑移居香港。

能夠影響時代的歌手,也就一兩個

香港的快節奏和輕鬆氛圍,讓羅大佑很放鬆。1988年,暌違四年,羅大佑在港臺兩地同時推出又一力作《愛人同志》,銷量高達53萬張,轟動港臺樂壇。

《愛人同志》轟動港臺樂壇

此後,羅大佑將創作重點放到了影視作品的配樂上。

出道多年,羅大佑斷斷續續始終有參與電影的配樂工作。從《閃亮的日子》的同名主題曲,到《搭錯車》的插曲《是否》《一樣的月光》和主題曲《酒矸倘賣無》,《野雀高飛》主題曲《野百合也有春天》,再到《阿郎的故事》片尾曲《你的樣子》和國語版主題曲《戀曲1990》,全都出自羅大佑之手。

羅大佑為電影《阿郎的故事》創作主題曲《戀曲1990》

這讓羅大佑看到了流行音樂新的可能。1990年,羅大佑與滾石唱片合資,在香港成立「音樂工廠」,並拉來林夕一起創業:「以你的才華,別教書了,跟我出來做事吧!」

羅大佑與林夕

他們以電影為切口,迅速打開市場。《笑傲江湖》的主題曲《滄海一聲笑》,《滾滾紅塵》《天若有情》同名主題曲,《雙鐲》主題曲《似是故人來》,都是「音樂工廠」時期的經典作品。

羅大佑為電影《滾滾紅塵》創作同名主題曲

不同於一般的電影插曲,羅大佑的作品,絕不是依附於電影的存在。相反,這些作品,使得電影的主題得以升華,內涵得以提升,比電影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即使是在二三十年後的今天,新一代的年輕人可能沒有看過這些電影,當歌曲的旋律響起,也總有人會唱那麼幾句。

《似是故人來》由林夕作詞,羅大佑作曲,梅豔芳演唱

羅大佑對於華語流行音樂的影響遠不止於此。

2000年9月,羅大佑在上海八萬體育場舉辦了自己在內地的第一場個人演唱會。天南海北的青年紛紛趕到上海,尤其是北京的文藝青年,包了一節火車車廂直奔上海,只為見羅大佑一面。他們坐著綠皮火車,合唱羅大佑的經典歌曲,徹夜不眠。這裡面,有校園民謠領軍人物高曉松、老狼,有《十三邀》的主持人、知名作家和出版人許知遠,有《讀庫》的主編張立憲,還有後來做演員的文藝青年李亞鵬。

老狼、高曉松年輕時深受羅大佑影響

「我將真心付給了你」,第一句唱出來,演唱會現場已經是哭聲一片。演唱會結束後,在上海整條街的酒吧裡,大家抱琴歌唱,一首又一首羅大佑,在那裡懷念自己的青春,懷念那些熱血沸騰的歲月。

現在的年輕人根本無法想像,這場遲到了十幾年的演唱會,當時帶給青年們的震撼有多深。

羅大佑的歌曲影響了一代人的青春

上世紀80年代,中國迫不及待地向世界敞開懷抱,年輕人對於未知的新事物充滿了渴望。鄧麗君、劉文正、蘇芮等臺灣歌手的音樂為年輕人們帶來了柔情似水的撫慰。

羅大佑為鄧麗君創作歌曲《愛的箴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年輕人開始探求更深層次的精神引領。90年代初,羅大佑的一大批被封禁的歌曲,悄悄傳入校園,在文青中發酵,進而迅速席捲了整個知識界。《之乎者也》《鹿港小鎮》《亞細亞的孤兒》《未來的主人翁》《愛人同志》這些歌曲,讓後知後覺的大陸青年第一次知道,原來歌可以這麼唱、這麼寫。

羅大佑《亞細亞的孤兒》

羅大佑的作品,80年代風靡一時,影響了一代人;80年代後,受他影響的一批音樂人成長起來,走至臺前,把控著華語流行音樂的話語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這批音樂人包括臺灣的李宗盛、伍佰、五月天、陶喆,香港的林夕、黃耀明,以及大陸的高曉松。

羅大佑與李宗盛

2008年第19屆臺灣金曲獎現場,主持人介紹:「接下來有請華語樂壇的大哥級人物,周華健。」周華健上臺:「愧不敢當,每個大哥上面還有一個大哥,掌聲有請我的大哥李宗盛。」李宗盛上臺說:「我覺得華健說得很對啊,每個大哥上面有一個大大哥,下面有請我的大大大哥羅大佑。」

李宗盛、張震嶽、周華健、羅大佑組成縱貫線樂隊

迷弟高曉松說:「能夠影響時代的歌手,也就這麼一兩個。臺灣的羅大佑,大陸的崔健。他們音樂上的成就至今沒有人能超越,並且他們的成就不但是文化意義上的,也有政治意義上的。是他倆讓我們明白了,流行音樂不僅可以談小情小愛,還可以表達譏諷和憤怒,為人類文明的墮落拉響警報。這倆人把華語音樂提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羅大佑和崔健

周杰倫說:「我的目標就是像羅大佑一樣,成為一個時代的音樂教父。」

羅大佑曾是一個時代的代言人,而在他的影響下成長起來的這批優秀的音樂人,又將他推上了神壇,視他為華語流行音樂真正的教父。

離家的年輕人,已成可免費搭車的老頭

這位流行音樂教父,卻在慢慢被時代遺忘。

2017年,羅大佑舉辦「當年離家的年輕人」巡迴演唱會,綜合上座率只有一半。2019年6月8日舉行的巡迴演唱會,他本想和三萬歌迷一起重喚心中的搖滾靈魂。但預售兩個月過去,只有200元的最低價票缺貨,一代音樂教父,竟然連票都賣不出去。坊間盛傳,羅大佑近年來每辦一場演唱會便虧損百萬,令人唏噓。

羅大佑「當年離家的年輕人」巡迴演唱會

但是,羅大佑早已不是三十年前的憤怒青年,面對這一切,如今的他,有著前所未有的溫柔和平和。

2010年,羅大佑與小自己13歲的Elaine結婚,兩年後,女兒Gemma降生。那一刻,「一個男人從此就改變了」,往日的豪情、憤怒,漸漸平息為親情和責任。

女兒的出生改變了羅大佑

2017年,羅大佑攜妻女回臺灣宜蘭定居,回到了他出走三十多年的故鄉。同年7月,羅大佑推出了自己的最新專輯《家Ⅲ》,封面便是一家三口一起行走在路上的照片。

羅大佑最新專輯《家Ⅲ》封面

這張專輯並沒有激起多少水花,即使是一直關注羅大佑的歌迷,也無奈發出了「羅大佑為何不反叛了」的疑問。對此,羅大佑只是平靜地說道:「驀然回首,我離家已經是三十年前的事情……三十年後回了家,我更了解到家的意義。Gemma出生這五年,我笑的次數已經遠超過她出生前的58年。」

羅大佑最新專輯《家Ⅲ》

這些年,不論如何被世人定義,羅大佑始終跟隨著自己的內心,他的創作是為了自我的表達、現實的揭露和理念的伸張。不管這些表達湊巧迎合了市場的需要,還是所謂的被時代落下,他都堅守在自己的音樂道路上。

如今,66歲的羅大佑,甘願做那個每天早上8點起床,牽著女兒的手送她上學,「可以免費搭公車的老頭」。

當年離家的年輕人,已成可以免費搭公車的老頭

與其感慨歲月的流逝,惋惜羅大佑逐漸遠去的背影,不如再聽一聽他那些曾經打動過我們的歌。

年少的時候,我們聽他的《童年》:「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操場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戀愛的時候,我們聽他的《戀曲1990》:「烏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臉,怎麼也難忘記你容顏的轉變。」

懷舊的時候,我們聽他的《光陰的故事》:「春天的花開秋天的風以及冬天的落陽,憂鬱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經無知的這麼想。」

很慶幸,我們曾經聽過羅大佑,也希望,我們能夠聽得懂羅大佑。

相關焦點

  • 時代永遠的戀歌——羅大佑
    儘管每一個時代都有那個時代的標誌和印記,然而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可以說是整個華語樂壇最巔峰的時代,如果說當時的音樂成就猶如群峰聳立,那麼其中有一座大山卻是萬峰景仰,這座群峰之巔就是羅大佑,甚至直到今天都是難以逾越的高峰。作為時代的創造者,羅大佑連續用自己的歌曲為每個年代做了深情的記錄。
  • 羅大佑的歌 知識分子的樣子
    鮑勃·迪倫在《之乎者也》時代的造型。從東方到西方,我們能從那時候的羅大佑身上看到與他的共性。正在演出的羅大佑。圖/視覺中國三毛無論是「音樂教父」或是「中國的鮑勃·迪倫」這樣的稱謂,始終都只是一個管中窺豹的側影。
  • 羅大佑的十首歌和十位天后
    羅大佑與張艾嘉的關係,從這張唱片便可見一斑,不過那時羅大佑還是個新人,剛從一個醫學生轉行進入唱片業,而張艾嘉已成名多年,但彼此因才華而惺惺相惜,合作無間。《童年》這首歌在華語歌壇的意義無需多講,他們共同創造了屬於那個時代的經典記憶,這首歌也見證了他們之間的神仙友誼。
  • 就是這首被寫進了大學教材的歌,奠定了羅大佑在華語音樂的地位!
    在那時候湧現出了一大批真正懂音樂的人,羅大佑便是其中之一。在當時,羅大佑在大陸的名氣遠不及鄧麗君、費翔、張薔等。但這個時代太需要柔情似水的撫慰,更需要尖銳深刻的精神引領,羅大佑正是那個人。高曉松說羅大佑是他心中「神一樣的存在」,李宗盛說「你們的大哥是我,我的大哥是羅大佑」,周杰倫說羅大佑是他的音樂目標,「什麼歌能流傳超過三代的?很少,但羅大佑的歌可以。」他不止是音樂界的教父,更是文學界的詩人,生活中的藝術家,時代的騎士。
  • 羅大佑的十大經典歌曲
    許多年後,當我們再次哼著《光陰的故事》《童年》《戀曲1990》等那些看似淺顯的歌曲,再次品味他要講述的故事,方能讀懂故事裡的乾坤。整理出的羅大佑十大經典歌曲不能代表所有人的喜好,僅代表個人觀點。3、《童年》1982年,作曲:羅大佑,作詞:羅大佑《童年》是電視劇《走過夏季》的片尾曲,收錄在1982年發行的《之乎者也》專輯中。1994年該歌曲所在的專輯獲「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 創作《童年》的時候羅大佑正在醫科大讀書。寫這首歌的地方不是在池塘邊,更不是在榕樹下,而是一個普通的地方。
  • 羅大佑:姚敏寫的歌在我心中無人可取代
    原標題:羅大佑:姚敏寫的歌在我心中無人可取代 樂壇大咖與新生代歌手組傳唱團 《流淌的歌聲》第二季陣容上群星薈萃,既有羅大佑、韓磊、楊鈺瑩等樂壇明星,也有王錚亮、簡弘亦等新生代實力歌手。此外,新一季節目還設置了「時代傳唱團」,每期節目將由一位歌壇大咖擔任「傳唱團團長」,由四位實力唱將擔任「時代傳唱人」,共同傳唱時代金曲。
  • 《中國面孔》解讀《追夢人》這是羅大佑為三毛寫的歌
    不過仔細對比就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事:《追夢人》和《青春無悔》的歌詞完全一樣,但是卻多了四句歌詞,而且歌名也不一樣,羅大佑為什麼要給一首本已成型的歌加進四句歌詞,然後改換歌名,重編重唱,以另一首歌的形象示人呢?這與以往羅大佑歌曲的同曲不同詞完全不同,從來沒有一首歌像這樣僅僅加一段,然後換個名的,以羅大佑的個性,他是不會做這種投機取巧的事的。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羅大佑最經典十首歌,第三名《童年》,第一名你一定想不到
    羅大佑在華語樂壇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可以說羅大佑開啟了華語流行樂的新的大門,自他開始,流行音樂發展了起來,也正是因此,羅大佑被稱為華語流行樂之父。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羅大佑最經典的幾首歌,第三名是《童年》,第一名你一定想不到。
  • 在時光-羅大佑遇到
    因為在學校裡我們很難聽到這些歌,老教學主任經常教我們說:「港臺流行音樂沒有什麼藝術含量,那些靡靡之音不要去聽!聽多會使人變壞的。」但是當我們聽到這些歌曲時,卻感覺非常好,其中有一首歌叫《童年》,雖然那時我們已不再是童年,但那首歌真的在我們心中歌唱。
  • 羅大佑最經典的十首歌,聽完人生像清晨
    羅大佑那沙啞的嗓子,仿佛鋒利的手術刀把血痂撕開,把音樂帶到具有現代感的品味裡。旋律,是搖滾的粗獷,歌詞,是文學的表達。生活在燈紅酒綠的臺北,他與世界面對面交流。有一次,羅大佑去修摩託,和維修工閒聊。對方說自己從鹿港過來,偷了家裡兩萬塊,想來臺北闖天下,賺到大錢再回去。
  • 羅大佑真的是「歌后」收割機,十首歌曲帶來了十個歌后
    羅大佑在整個華語樂壇就像神一樣的存在,他的創作就像一座高聳入雲的豐碑,後人難以超越。羅大佑的經典歌曲太多太多了,《戀曲1990》《光陰的故事》《你的樣子》《愛人同志》等等。並且羅大佑真的是「歌后」收割機,十首歌曲帶來了十個歌后,我們一起來看看哪十首。
  • 同樣是唱歌,羅大佑影響時代,李宗盛牽動人心,兩人你更中意誰
    羅大佑,李宗盛,這都是非常難得一見的華語音樂人。他們寫過的歌,唱過的歌,都曾經對華語樂壇產生過實質性的影響。相對於他們的創作,其實他們的嗓音都並不十分突出,尤其相對於很多歌壇唱將來說,但他們的嗓音又非常適合他們自己的詞曲表達,因此也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 十問羅大佑
    記者(以下簡稱記):很多人說羅大佑老了,沒有力量了,已經不能像從前那樣用他的音樂影響人了。比如說,現在很多年輕人根本不知道羅大佑是誰。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  羅大佑(以下簡稱羅):那就讓我的演唱會和新專輯來證明。我覺得作音樂首先要讓自己感動,你才能感動別人,讓別人產生共鳴。
  • 羅大佑和Beyond合作的一首歌,只加了4句歌詞,就成了《追夢人》
    歌曲《追夢人》的前身是《青春無悔》,是劉德華電影《天若有情》裡的插曲。因為《青春無悔》只有影視原聲,如果沒有看過這部電影的話,肯定對它沒有印象。這首歌由羅大佑負責詞曲,Beyond樂隊負責編曲,是一首詞曲俱佳的上乘之作。
  • 羅大佑的《追夢人》,是在追憶誰?
    羅大佑的《追夢人》本是和歌曲《青春無悔》的作詞完全一樣,兩首歌都是他一手所創作,但是為了緬懷天才作家三毛,他破天荒的在前者已經成型的歌曲裡特地加進去四句歌詞,然後改換歌名,重編重唱,以另一首歌的新形象展現在所有人的眼前,可見三毛當時在他心裡有著很是重要的位置。
  • 這首羅大佑最討厭的歌,為何歷經35年而不衰
    羅大佑年輕時在製作人李壽全的主導下,張大春,徐乃勝,李壽全,邱復生,詹宏志等著名詞曲作者通力合作,將歌詞改為我們現在聽到的明朗輕快,對未來充滿希望的版本,而後由陳志遠編曲完成。對於歌詞被改,羅大佑僅僅表示修改之後的這首歌過於煽情,而少了他所強調的「責任感」,也就沒再追究。
  • 一個時代填詞人的老去,他們寫的歌都堪稱經典,天王天后都在唱
    一個時代填詞人的老去,他們寫的歌都堪稱經典,天王天后都在唱如果說一首歌的靈魂是他的旋律,那麼歌詞就是給予了歌曲的生命,而歌手就是傳播他們的載體,一首歌曲的成功與否這三者缺一不可,而一個歌手的成功與否也離不開作曲與作詞,可以說每一個成功的歌手背後都有一個或者數個詞曲作者,當然了那些詞曲一手承擔的諸如李榮浩、汪峰、羅大佑這類的猛人就另當別論
  • 羅大佑,一個覺得學醫不能救中國的老頑童
    在寫詞這件事上,羅大佑真是天才,高出旁人不知幾個段位。樂評人李皖曾說:「羅大佑罕有文字上無可挑剔的詞,作為一個詞作家,他缺少洗鍊文字的能力,往往語義糾纏重複,思維比較混沌。但恰恰是在混沌的思維裡,羅大佑創造出了惟他獨有的文字。偉大的詞作,從來不是因為詞句之功,而是文體創新,意境氣韻獨到,情緒、精神或思想卓越,道人所未道。」
  • 華語音樂教父---羅大佑
    羅大佑在我還沒有出生,我爸爸就買了一個錄音機,那種特別搖滾風的那種,裝電池帶提手的,在那個年代憤青扛在肩上,邊走邊搖的那種。後來我出生了,我從這個錄音機裡聽到的第一個聲音那就是我哭聲,哈哈,我爸爸給錄的,說是錄音機裡一哭,我就不哭了,這老子真損啊!能有點記憶了以後,聽見的就是《你的樣子》了,那時候還不知道這事什麼音樂,也不知道羅老頭是誰,就是覺得好聽。後來我上小學了,錄音機裡放的還是羅大佑的歌,然後就是老崔、老狼......羅大佑的聲音從來沒有斷過。現在的歌是越來越多,好聽的不好聽的。
  • 66歲羅大佑演唱會無人問津:很高興,我終於不紅了
    但只有羅大佑自己清楚,是他主動拋棄了時代。如果不是後來選擇了音樂,羅大佑本該是一名醫生。時間回到1954年。那年,羅大佑出生於臺北的醫學世家,父親是醫生,母親是護士。早在羅大佑還在肚子裡的時候,父母就為他安排好了道路:從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