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二屆全國大字書法藝術展在鎮江拉開大幕。第一屆2004年8月在河北秦皇島舉行,此次距首屆事隔十四年,共收到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及海外作者投稿作品22074件,據介紹這是中國書協歷次單項展來稿數量最多的一次,最終共有266人入展。本次徵稿,書體不限,正文字徑原則上不小於15cm,尺寸為8尺整張以內(高度不超過248cm,寬度不超過129cm),一律為豎式。
本次展覽秉承中國書法大字之祖「瘞鶴銘」的藝術創新精神,引領當代大字書法創作方向,展示中國書法藝術創作成就。典藏於鎮江焦山碑林的六朝石刻「瘞鶴銘」,是中國書法發展史上的重要裡程碑,北宋大書家黃庭堅稱之為「大字之祖」。
與往屆相比,此次展覽來稿形式多樣,五體齊備,整體來稿水平有所提升,但仍有不足。一是作品平庸,仍然缺少令人眼前一亮的好作品,延續了「展覽體」特色,製作痕跡明顯,大字缺少應有的氣魄。二是內容雷同,例如「大風起兮雲飛揚」這一句,據說有近百人書寫,令人乏味。這從中也不難看出,文化的缺失,對書法創作帶來的局限。黃庭堅說過:「學書要須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聖哲之學,書乃可貴。若其靈府無程,縱使筆墨不減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三是風格趨同,參展作品以行草書居多,但風格沒有明顯區別,還是慣常各類全國展的樣貌,可以想見,參展者案頭一定少不了時人的入展作品集,這不僅導致了書風雷同,而且把傳統書法的古意關在了門外。我分析,可能是大家為了入展,走捷徑、迎合「展覽體」的思想在作怪。國展評選標準不改變,這一現象將長期存在。
那麼,大字書法到底應該怎麼寫?
大字書法是對榜書、題署、署書、擘窠書、撮襟書等的總稱。書法史上,大字書法在明代最為興盛。開國皇帝朱元璋偏好大字書法,他令臺閣書法家在牆壁上書寫聖賢名言,教化將臣。不僅如此,宮廷官府、官員住宅、店鋪都要題寫牌匾、楹聯,為大字書寫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因之,明季湧現如詹希元、胡廣、黃養正等一大批書法大腕。
當下,書法主要以展廳為展示方式,大字書法更能給人以氣勢磅礴的視覺衝擊力。與小字相比,大字無論從用筆、結字、章法布局到墨色變化,難度係數更大,如果簡單地認為把字往大了寫就是大字就大錯特錯了。寫大字講究「勢宏」「墨厚」「氣足」「線沉」,以表現其渾厚雄健、剛健婀娜的精氣神。小字主要靠指、腕發力,而大字則需要用臂、肘甚至腰的配合。明人豐坊《書訣》說:「若徑丈以上,如文信公魁字,人必立起。以一身全力自肩及肘運,則以五指齊撮墨池之端,似握鐵塑畫沙泥,使手離紙三尺,然後八法完整,左右無病。」此中詳盡描述了寫大字從執筆到運筆的方式,以及應該達到的效果。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裡稱「榜書至難」「自古為難」。可見,大字難寫,古今共識。
寫好大字,必須要有正確的思路,規避容易出現的問題。一忌「黑」。很多人為了追求視覺衝擊力,大面積使用濃墨,缺少墨色對比,觀之令人壓抑。二忌「燥」。當代人寫大字,不僅是民間書寫者,包括一些所謂名家在內,往往鼓努為力,信筆塗抹,激情四射,作品一派燥濁之氣,書卷氣蕩然無存。當代「醜書」是為其例。三忌「空」。這主要指誤認為大字書法就是把字寫大了,尺寸有了,但空空如也,缺少內蘊。四忌「醜」。大字書法應該寓巧於拙,大巧若拙,當代書家不明就裡,錯把醜陋當拙樸,結果令人生厭。五忌「俗」。這也是當代書法的通病,主要問題是學養不夠,不懂筆性,把毛筆這種軟性的書寫工具用成了木棍、鬃刷,生硬、粗糙,了無意趣。建議多觀察孩子的用筆狀態,他們天生會用毛筆。自然而已,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