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的「橫」,應該怎麼寫?從《蘭亭序》的7個「一」字談起

2020-12-11 沐石陪您學書法

學過書法的朋友,對下面這張圖都不會陌生。很多教我們寫字的字帖裡,都會用這麼一張示意圖來表示「橫」的寫法。那麼,這張圖表示的到底對不對呢?或者說,書法中的「橫」,應該怎麼寫呢?今天,讓我們從《蘭亭序》的7個「一」字談起。

在《蘭亭序》中,總共出現了7個橫。單看起筆我們就能發現,「橫」的寫法和上面的示意圖完全不同,根本就沒有那個回鋒的動作,至少,王羲之不是這麼寫的。

說了那麼多,「橫」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我們嘗試從起筆和收筆的不同來進行一個分門別類的總結,希望我能說清楚。

一、起筆的變化。

1、 先說露鋒起筆。

王羲之的起筆大多都是露鋒,並且姿態多變。大致可以分為露鋒直入、右下切筆換鋒,以及隨筆勢而產生的多次換鋒這麼幾種。

所謂的露鋒直入,指的是起筆之後,筆鋒不調整方向,由細到粗,直接進入行筆的階段,最後頓筆回鋒收尾。

所謂的切筆換鋒,指的是在起筆處有一個右下切筆打開筆鋒的動作,然後扭動筆鋒向右上行筆。扭動動作急速,產生的是方筆,如果動作舒緩一些,就會有圓筆的效果。

至於更複雜的多次換鋒,個人理解,是由書寫過程中的筆勢連帶產生的,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切筆扭動筆鋒上面。

2、 藏鋒起筆。

關於起筆大家都聽說過「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這句話。如果不看空中筆勢,單看紙面用鋒動作的話,這句話只適合於藏鋒起筆。

什麼是藏鋒起筆呢?說白了,就是在起筆的時候,把筆鋒的那個「尖」隱藏在筆畫之中,造成一個圓頭的效果。這種起筆,在隸書中運用得最多,顏真卿的楷書也會大量使用。

二、收筆的變化。

書法中的筆畫,如果像一根木棍一樣直來直去的話,多少都會有些單調。為了讓筆畫更富姿態美,高手都擅於調整筆鋒的行進方向,收筆處也是同樣。

1、 斷筆收尾。

在王羲之的《蘭亭序》中,經常會出現下圖這樣的筆畫。這種用筆,在王羲之的筆法系統中,有一個專有名詞,叫「搓筆」,簡單地說,就是筆鋒不到尾,直接回搶收筆,乾淨利索美。

2、 圓筆收尾。

圓筆收尾大家都比較熟悉了,經常使用。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收筆,要有去有回,回鋒方向不同,產生的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樣。這種收筆動作,也有一個名詞,叫「頓筆」。

關於「橫」的行筆,咱們在這裡就不多說了,最重要的,同樣也是最難的,關鍵就在於起筆和收筆處。

最後說明一點,本文雖然用王羲之的《蘭亭序》舉例,但是這種方法同樣適用於楷書或者草書。總而言之,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我們掌握了這些根本性的東西,剩下的,只能算是個性和特色而已。

相關焦點

  • 《蘭亭集序》隱藏的書法密碼你知道嗎?
    我想說的是,歷代以來對於《蘭亭集序》的研究,或許,一直是一個錯誤的方向。以當代的書法教育為例,對《蘭亭集序》的研究,基本上都局限於對王羲之《蘭亭集序》324個字的筆法解讀,甚至對《蘭亭集序》324個字的筆法解讀,也是錯誤的。當然,每一次錯誤的探索,都是走向真理的一次嘗試,這不可否認。
  • 硬筆書法-臨摹《蘭亭序》部分繁體字第二講
    馮承素版《蘭亭序》引子《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文章清新優美,書法遒健飄逸,是王羲之的得意之作。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幾經周轉,其真跡還是遺失於歷史的長河中。千百年來,《蘭亭序》有多個版本在世間流傳,最受推崇的是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馮承素摹本《蘭亭序》。《馮本》為唐代內府栩書官馮承素摹寫,其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其實,還有兩個版本,分別是歐陽詢臨寫的《定武本蘭亭序》和褚遂良臨寫的《蘭亭序》,三個版本各有特點,大家可根據自己的喜愛去選擇。
  • 王羲之《蘭亭序》最美3個字,放大10倍欣賞,美極了!
    《蘭亭序》,這幅書法作品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喜歡,而且還封這部書法作品為天下第一行書。那是因為其筆法非常的流暢自然,原來這幅書法作品是王羲之在喝醉酒時所寫,當時心中沒有一點雜念,所以我們看到這幅作品以後也體會到了字跡非常的瀟灑,這也正是《蘭亭序》的書法藝術精髓所在。那麼王羲之的《蘭亭序》到底有多麼美呢?今天小七拿《蘭亭序》中最美的3個字和各位網友一起欣賞,當我們放大10倍看到單字的細節時,小七完全被這3個字驚呆了!
  • 《書法問集》613、《蘭亭集序》可以放大後臨寫嗎?
    其實很多人寫《蘭亭集序》,都是已經放大了的。【練習書法最好還是臨寫原始的大小,《蘭亭集序》字放大也是好的,但是畢竟王羲之就寫那麼大。】在王羲之那一會,字都不是很大。因為古人使用毛筆做日常記錄,不會把字寫得特別大,影響速度。
  • 《書法問集》732、《蘭亭序》中的「鵝頭點」是怎樣寫出來的?
    提問者還說了一段話:神龍本《蘭亭序》中有一類點劃的寫法很特別,開始以為是無意為之,後來仔細揣摩,發現應該是有意這樣寫的,我姑且將它稱之為「鵝頭點」,這個點感覺不太好寫,請老師幫忙解釋一下,這個點是怎樣寫出來的。我是一人。總有人喜歡發明創造。
  • 書法作品氣脈不通,試試這種筆法!在蘭亭序中,王羲之多次使用
    王羲之有一種筆法,對氣脈不通的書法作品有很大的幫助。 王羲之的這種筆法叫「押筆」,在蘭亭序中,王羲之多次使用。 王羲之在《筆勢論十二章》中,這樣描述「押筆」,押筆者入,從腹中起。王羲之的這種筆法不是簡單地把筆畫頭尾相連,而是「從筆畫的腹中起」。如下圖:
  • 估價5億的王羲之書法真跡《蘭亭序》(史稱天下第一行書)驚現中國
    《蘭亭序》是王羲之書法作品中最著名的篇章,現今之前所公展之《蘭亭序》幾乎為唐代的名家臨摹本。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書《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蘭亭序》等。然其中,能美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只有《蘭亭序》一本。此版本《蘭亭序》大手卷橫800 釐米,縱65釐米,其中主體書法橫560釐米。46行282字。
  • 簡析王羲之行書《蘭亭序》書法技巧
    王羲之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此書不僅是王書的代表,也是中國書法的經典之作,影響深遠。如何寫好行書《蘭亭序》?以下技法,僅供參考。 一、點畫 1.橫、豎 《蘭亭序》中的橫畫和豎畫的用筆大多體了王羲之運筆「一拓直下」的特點。″事」、「古」等橫畫均側鋒起筆,中段調鋒,收筆藏而不露。「年″、「引″的末筆或藏鋒或出鋒,但都沉著而不浮滑,厚實有力。
  • 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蘭亭集序》
    第一絕:「重」字不「重」說起《蘭亭序》裡的一絕,那不能不提其中的重字了。其文及款字中共出現21個「之」字,字字不同,各逞美態。「囙」是「因」的異體字,而且是先寫了「外」字,後又以「囙」字(神龍本馮承素摹本為「ㄈ」接右邊)覆蓋。7.「怏然自足」。後人記載為「快」然(高興)自足,其實「怏(yàng)然自足」翻譯成「自負」「自信」是解釋得通的。8.「僧不知老之將至」。「僧」字只有在「定武蘭亭」石碑上才有這個字。《古文觀止》糾正為「曾」。9.「向之所欣俛仰之間」。
  • 100大書法名帖之:王羲之行書《蘭亭序》,不只是漂亮那麼簡單
    為了更好地和大家分享書法,今天開始,會陸續和大家介紹歷史上的那些書法名帖,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了解經典,繼承經典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希望對大家的書法學習能有點滴幫助。既然是談經典,我們應該從哪裡開始呢?
  • 王羲之書法《蘭亭集序》鑑賞
    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有「書聖」之稱,代表作《蘭亭集序》《黃庭經》。《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行書起源於楷書,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用筆簡潔,字體較放縱流動。
  • 王羲之《蘭亭序》單字放大,有多美!(324字全文,值得收藏)
    快雪時晴帖所用的書法為行草,一共4行有28個字,書勢端莊,運筆大氣流暢,神完意足。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 東晉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均為行書,三帖寫的都是行書,書字的風格各有特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東晉王羲之色,端莊秀雅、姿態多變。
  • 《書法問集》574、《蘭亭序》的核心筆法是什麼?
    【如果有非常明確的核心筆法,那麼《蘭亭集序》不可能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那就是「中和之美」,沒有明確偏向沒有特別強的特點就是《蘭亭集序》的最大優點。】有些人把「中和之美」解釋得非常神妙:處於優美與壯美兩極之間剛柔相濟的綜合美。
  • 結合《蘭亭集序》從王羲之書寫的專業角度,說說怎樣欣賞書法作品
    一談起書法,必談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很多人不明白,這帖書法作品被公認為行書第一,是名人效應,還是真的這麼好?這可以毫不猶豫地告訴你,這件作品是真的好,它的好在神採、用筆和筆勢三個方面都屬於領先者。我們不妨結合《蘭亭集序》,從這三個方面逐一分析一下,看看書法作品到底要怎樣來欣賞。王羲之的墨跡原作,到今天已經見不到了,但是可以藉助唐朝的摹本。其中神農本是各摹本中最聞名的,據說是運用近似於工筆的響拓的方法。
  • 中書協副主席孫曉雲臨《蘭亭序》,神形兼備,筆筆生花,字字珠玉
    你應該見過大量企業老闆專門請人設計籤名,你也見過路邊10元3個的籤名設計生意沒有斷過,籤名設計有市場,說明一手好字多麼重要。然而,光設計了籤名,寫其他字,又要發窘了。其次,你寫一手好字,還對你的生活以至身體都會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越來越追求字體的完美,這樣的心態慢慢地就會逐步轉移想要自己在其他方面更加完善與完美了。
  • 智永《千字文》和王羲之《蘭亭序》寫法比較
    《蘭亭序》的真偽問題至今懸而未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郭沫若在中國引發一場關於《蘭亭序》真偽大討論。郭沫若斷言《蘭亭序》「既不是王羲之的原文,更不是王羲之的筆跡」。書法密碼微店 我們知道,《蘭亭序》真跡是經由智永之手流傳下來的。
  • 《蘭亭序》: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公元353年,王羲之於蘭亭寫下千古名篇《蘭亭序》【歡迎到網易雲音樂,關注@安徽共青團,和團團一起聊青春。】●●●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友人,在山陰之蘭亭修「拔禊」之禮。當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五十一歲的王羲之用蠶繭紙,鼠須筆,興樂而書,完成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遒媚飄逸,縱橫變化,氣韻完美,雄秀之氣,出於天然。
  • 《蘭亭序》不足以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1965年《文物》第6期發表了郭沫若的《由王謝墓誌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偽》一文,臺灣的徐復觀反對郭的「治學態度與方法」,其實郭的治學方法還是對的,只是他認為《蘭亭序》是偽託的根據還不足,但郭沫若嚴肅地說:「《蘭亭序帖》即使肯定不是王羲之寫的,它的書法價值是誰也不能抹殺的。」
  • 毛澤東手書《蘭亭序》,大氣磅礴之美!
    臨沂市五位著名篆刻師,採用傳統的手工刀刻,用時33天,精心雕刻完成毛澤東,這一氣勢磅礴的手書《蘭亭序》。毛澤東寫書法喜用現成的墨汁,也不挑選什麼名貴的端硯,筆則狼毫羊毫都用。喜用大信紙或八開的白色厚宣紙。一張紙上最密的能豎寫七、八行,但一般多隻寫三至五行,每行三至五個字,因此一頁不過十來個字。如果紙上有豎格,他常不按格寫,也可頂天立地寫滿全紙,隨興所至,不求刻板,不受約束。他書寫時凝神連書一氣呵成,寫得滿意就繼續寫,不滿意就順手扔入桌下的字紙簍裡。
  • 紀曉華||《蘭亭集序》臨習散記
    《蘭亭集序》的點、橫、撇、捺、折,每種筆畫起筆入紙角度豐富,極少相同,每種筆畫幾乎可以從每個角度入紙。以橫畫為例,起筆角度,可從右上、右下、左上角度入紙,右上角度入紙者如「大、所」,右下入紙者如「列坐其次」的「其」,左上者如「雖無絲竹」的「無」。以同樣的方法可以把豎、撇、捺等筆畫入紙角度歸納,以取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