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華夏兒女何懼天災人禍——從神話的角度看大禹治水

2020-12-15 張公子帶你讀詩史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自炎黃二帝後幾百年,人間紛紛擾擾,惡事也越來越多。終有一天,天帝被觸怒了,他想給人間降下災難,使為惡之人在痛苦中得到醒悟,淨化他們骯髒的靈魂。於是他大手一揮,給人間降下了史無前例的大洪水,這場洪水將會持續很久,很久。

大禹治水

天帝的這個舉動實在不甚英明,懲惡除奸的想法是對的,可也殃及了太多無辜的人。人類 賴以生存的陸地都成了汪洋澤國,無處棲居的人們只好像鳥兒一樣在樹上壘了一個個小窩,在山上挖了一個個山洞,作為這場災難中的避難所,神農氏盡畢生努力推廣的農業損失慘重。飢餓和瘟疫使人口越來越少,而惡禽猛獸卻愈來愈多,活下來的人們處境也十分艱辛,在悲慘絕望中,滅亡的厄運逐步將人類籠罩。

這次天帝似乎是鐵了心腸,天界諸神也無動於衷,沒人試圖反對天帝的決定,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早便是這個民族大部分人的內心準則,但華夏民族歷盡劫難卻經久不息的原因便在於,無論大災大難,天災人禍,關鍵時刻,總有為民請命者,捨身報國者,從未斷絕,所以,鯀站出來了。

鯀認為天帝的做法非智者所為,想要救黎民於水火,使他們安居樂業。於是他來到天庭之上,當面諫言:「天帝,懲罰的目的已然達到,請收回洪水,赦免人們的罪惡吧。」

然而天帝這次卻打定主意了,自言對人間罪惡已忍無可忍,必然要全部清除才肯善罷甘休,鯀苦勸無果,只能無奈退下。

天帝的憤怒顯然是難以平息的,懇請和勸諫都沒能起作用,鯀卻並未放棄,決心自己想辦法平息定水患。但他也知道僅憑自己的力量,想制服洪水是不可能的。正當他苦無良策之時,在路上與貓頭鷹和烏龜相遇了,他們都是老相識,鯀便和他們點頭打了個招呼。它倆看鯀悶悶不樂,問他為何事煩惱。鯀長嘆一聲後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噢,這不是小事一樁嗎!怎麼不早來找我們兄弟?」他們齊聲說。

「你們有辦法?」鯀認為他們在誇口。

「你可知道天庭有一種『息壤』嗎?它是長生不息之土,只需將一小塊息壤投到大地上,便能生出如山一樣的新土。用它填洪水,最好也不過了。」貓頭鷹和烏龜互相補充。

鯀問:「到哪才能弄到息壤呢?」

「息壤是天帝的鎮宮之寶,只怕他不會允許你去動它。」他們兩個說。

「我一人做事一人當,決不會牽累兩位兄弟。請你們將息壤所在的地點告訴我吧。」

「好,看在我們兄弟一場,我們就幫你這個忙吧。這裡有一張密函,到了五月初五你打開它,那上面會向你指明息壤的位置。」

鯀接過密函,謝過二位,心中非常高興。到了五月初五早上,鯀打開密函一看,那上面果然標著息壤所在的位置, 原來就埋在帝宮左側拐角的下面。晚上,鯀獨自一人帶著工具偷偷來到那裡,挖了不大一會,就發現下面出現了一個土塊,色質與其它土壤明顯不同。鯀估計這便是他想要找的息壤了,便將它取了上來。

穌將這塊土帶到人間,撒了下去。 別看只是那麼一小塊土,果然靈妙。 不多時就見大地上茫茫洪水之中,冒出 了新土,並迅速向四周擴展。水漸漸退去,新生的沃土上又長出鮮嫩的綠草。樹梢上的人們從樹窠中爬了出來,枯瘦的臉上露出了笑容和生機。

鯀生禹

正當洪水逐漸平息的時候,鯀私自盜取的事被天帝知道了。天帝惱怒到了極點:鯀偷了他的鎮宮之寶,又私自平定了洪水,竟出了這樣的叛逆之徒,不嚴懲怎麼得了?他立刻召來了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令祝融將穌在羽山就地處死,奪回剩餘的息壤;令共工重新發動洪水泛濫大地。

穌被捉住了,面對死亡他毫不懼拍,但當他看到人們臉上的希望又一次被泛濫的洪水重新淹沒,又被迫回到山頭、樹頂忍飢挨餓的時候,他的心中悲傷至極。他曾經作過最壞的打算,他覺得他的一生如果真正能做上一件讓人銘記的益事,也就不枉活過一回。但是他死了,而人民卻未能擺脫苦難,他怎能瞑目?

鯀懷著深深的遺憾就這樣死了,但他那顆博大堅強的愛心卻沒有停止跳動。他的屍體一直躺了三年也沒有腐爛,他的精魂又在他的肚中孕育著一個新的生命。小生命一天天生長著,他汲取鯀的精血和心魂,他所擁有的力量,甚至超過了鯀。

鯀的屍體三年不腐的情況,早有人吿訴了天帝。天帝感到既奇怪又擔心,怕他以後變成了精怪,來找自己的麻煩,忙又派了個天神,帶著一把吳刀,去剖切鯀的肚子,想要置他於死地。

天神到了羽山,果見鯀的屍體躺在那裡如活人一般。他依命行事,一刀下去,鯀的肚子分成二瓣。突然一條虯龍隨著刀光從鯀的肚子中跳出,他頭上長著一對堅利的角,盤曲騰挪著身子,慢慢往天上升去。他便是鯀孕育的新生命——禹。禹上天后,穌的屍體如一陣輕煙一樣從大地上消失了。天神見此情景大駭,趕忙回去報告了天帝。

天帝認為禹既然是鯀化身來的,肯定是要完成他的未竟之業。如何對付這件事呢?已殺了鯀再殺禹顯然不妥。他想出了一個妙招,命手下人去請禹,邀他來帝宮作客。

應龍

禹知道來者不善,但他的性格就如他的父親一樣不會輕易低頭,他的志向就是要完成鯀的遺願。他坦然來到帝宮,並且一見天帝的面便勇敢地表露了自己的意願。

天帝面含微笑接見了禹:「禹,我知道你的心是非常善良的。你有什麼要求都可以提出來,能夠做到的,我都可以滿足你。」

看著慈眉善目的天帝,禹一時不明他的想法,於是來了個順水推舟:「我請你把息壤給我。」

「噢,要息壤,可以。我還可以用我的名義命你到下方治水,另外再派應龍等由你統領。你看,這樣可滿意了?」天帝說道。

禹也不作多想了,連忙表示謝意,取了息壤,帶著應龍等離開宮殿,到下方去了。

天帝看禹漸漸離天,他淡淡一笑,自言自語道:「讓你去折騰吧」。他不信禹能治得了洪水。

息壤填到水裡去絲毫不見效果,顯然天帝玩了花招。禹因此有了新的覺悟,他意識到要想治理洪水,不付出艱苦細緻的努力不行。他將群龍作了分工,以應龍疏導主流,其餘的龍導引支流,一起把滿地的洪水排向低洼處。

誰知這一來卻惹惱了水神共工,地上無水他如何玩弄自己的權力?他不能允許這樣下去,於是先到天帝面前試探他的態度。天帝一眼看出共工的企圖,心中明白。他沒有明確表態,只說要共工自己去處理。水神非常興奮,於是又一次將水掀得漲了起來。地上的洪水呼呼上漲,一天能漲數尺,一下子淹到了東方的空桑,中原一帶早已是水天茫茫,又有許多人葬身洪濤之中。

禹知道同共工這樣的蠻橫之徒無道理可言。他決心和共工決一髙低,於是在會稽山大會群神,共商對付共工及治水的大計。

會稽山又稱茅山,這裡蒼松滴翠,山高水清,四方眾神紛紛按時來到這裡,唯有一位叫防風氏的大神姍姍來遲。禹認為人類正在水流之中掙扎,共工又在興波助瀾,而防風氏卻這樣不以為意。如此懈怠,不殺不足以嚴綱紀,便毫不留情地令左右衛士將其推出斬首。殺了防風氏,禹率眾神去戰共工。攝於禹的氣勢,共工不戰而逃。

禹首先治理北方之水。他看到洪水之中無論投入多少泥土都被淹沒,於是招來一隻大黑烏龜,載滿青色泥土,讓它爬到哪卸到哪,效果果然不錯。另一方面,他著重疏川導河,讓應龍在前面用尾巴劃線,應龍劃到哪裡,禹的河川便鑿到哪裡。一天,他正在黃河邊的高崖上觀察水情,忽然翻騰的水中躍出一個魚身白臉的河精。她遞給禹一塊水淋淋的大青石頭,又轉身跳回水中。禹將石頭拿在手中仔細端詳,見平滑的石面呈現許多條花紋,是一條主線分出許多叉來。禹頓然領悟,這顯然是河精獻給他的黃河水路圖。禹要求應龍以此圖為依據,給黃河劃出一片新流域。

禹開鑿黃河至龍門山,河川到了這裡被大山截住,水流不過去只好折回。水神共工乘機又掀起一場巨波,淹沒上流的孟門山。面對這一情景,禹便施展巨大的神力,將龍門山劈為兩半,為河水打開了大門。黃河穿山而過,直向下遊奔去。這裡落差較大,喜歡跳高的鯉魚常結隊來到這裡,舉行「鯉魚跳龍門」的表演。

三門峽

過了龍門,又有一處三門峽,數座大山排在前面。禹讓河水從山澗中分流,繞山而過。河水鑽進三道河門,被劈成三股急流。急流又被兩岸突兀的巖石緊緊卡住,重新匯成一股怒流揮瀉而下,滿峽谷響起一片雷鳴聲。禹在這裡挖下一口七眼水井,井邊,留下他一個深深的腳印,被後人稱為「馬蹄印」。河水出了三門峽,便悄然無聲地跨入了一馬平川,向東面的大海歡流而去。

禹在桐柏山碰到淮河水妖無支祈在興妖作怪。這水怪形狀像猿,高額頭,低鼻梁,牙齒雪亮,眼睛閃光,力大無比,僅脖子就長有百來丈,會說人語。禹再次召開群神大會,組織大家齊心協力擒獲了這隻巨大的水怪。這怪物不服,仍在大喊大叫,禹就令庾辰砍傷了它,將它的脖子牢牢鎖住,又在它的鼻孔上穿上金鈴,壓在淮陰的龜山腳下。

南方水大,地形複雜,平緩水勢之難,首推巫山。巫山又稱靈山,這裡山高谷險,怪石嶙峋。崑崙之水,流過巴蜀,再往東流,必須要穿過此山。要疏理南方洪水,必須要首先啃掉巫山這塊硬骨頭。

禹仍以群龍為首,又集結無數民工,來到山下,準備展開一場持久戰。這天,大隊正待在巫山附近安營紮寨之時,突然大風驟起,狂風吹著呼哨,穿行於群峰之間,猶如虎嘯狼啼,山谷巖石紛紛崩落,山崖也隨之顫動。一連幾日,治水工程不得進展,禹一籌莫展。

忽一日來了一個童子,告訴禹說:「我家雲華夫人要求見你,請跟我走。」禹知道雲華夫人便是這裡的巫山神女,正好可以向她問計,於是便隨著童子,來到深山中的一座宮殿。

雲華夫人原名瑤姬,二八年華不幸早夭。生性浪漫奔放的她,死後精魂上了姑瑤之山,變成一顆瑤草,枝繁葉茂,黃花吐豔,誰吃了她結的果子,便可增添魅力。天帝同情她早死,便讓她轉生。她路經巫山,見這裡景致峻偉,不忍離去,便留下來做了巫山神女。

禹一見夫人,不禁為她的美豔叫絕。只見她面如朗月,體態豐盈,戴紫鳳之冠,著紅霞之帔、青雲之裙,年紀仿佛三十左右,有一種成熟女性特有的嫵媚。禹上前行禮,夫人止住,開言道:「我剛從東海邀遊歸來,聽說你治水來到巫山,特邀你屈尊到此。不知有何困難需要幫助?」

禹一聽心中大喜,說道:「我來此已有數日,工程未有進展。不知何方妖孽作怪,還請夫人指點。」

「原來如此,定是川妖木怪在作祟。你知道這裡大水連年,陰氣太盛,山精水魅潛滋暗長,我此次去東海便是學練神、飛化之道,我可以幫你。我有七位大神,他們能為你除怪。」夫人說完叫來童律、大翳、狂章等七神,對他們說:「洪水為災,禹濟世救民,你們相助於他,務必奮勇辦事,不得懈怠。」七神鞠躬受命,又向禹行了禮。

夫人布置妥當,姍姍來到禹的面前說:「這是一本真言符篆,你學習嫻熟了,便可以隨時召喚這裡的鬼神,有事不妨命他們去辦。」

禹收下書來,一再稱謝,未作久留,便別了夫人回去治水。

妖怪剷除,巫峽順利鑿通。巴蜀之水奔騰直向荊湘,治水工程順利告一段落。禹再上巫山去向夫人道謝。夫人不在宮中,侍女告訴他去了崖上。禹一路尋找,見夫人立在一座山峰之上,待到了近前,卻不見夫人蹤影,只見一團輕雲散布峽中,忽又化為一陣夕雨,雨止又變作一條遊龍,遊龍舉頭又成一隻飛鶴,飛鶴飛到另一座山頂又化作一塊石頭……這時禹回過頭來,迎面碰上童律,便把所見告訴了他。童律一聽說道:「此不足奇,雲華夫人本非胎生,乃酉華少陰之氣凝聚而成。她學道功成,在人為人,在物為物,變化無常,實為正常。」禹恍然大悟。

禹同雲華夫人話別,再次感謝她給他的幫助。夫人神情憂傷,知禹治水事業來成,不便挽留,臨別時又送禹一部仙書,教給他治水的三條方略。禹走後,夫人仍留守巫山,她的身子後來化作群山中的一座峰巒,永遠立在三峽江邊,成了著名的神女峰。

禹治水的足跡遍布九州萬國,天下雖大卻無處不至。那年,他正當而立之年,在塗山治水時,心中暗想:「我該娶個妻子了,可娶誰好呢?」正默想之際,一匹九尾白狐出現在他面前。他曾聽過一句民諺說:「能見九尾白狐,來日便可做王;娶了塗山之女,很快家業興旺。」禹大喜,決定就在塗山娶一個姑娘。

禹在指揮治水時發現,有個送飯少女儀態嫻靜,姿容秀美,看後很覺滿意,便盯著多看了幾眼。那女子見禹這樣看著自己,便朝他嫣然一笑,害羞地走了。禹看著遠去少女的背影,忙向身邊人打聽,知此女名叫女嬌。聰明的女嬌知道禹對她已有愛意,她當然也愛慕這位治水英雄。但當時因南方災情緊急,兩人還沒有互通款曲便分開了。「等待你啊,心上的人噢。」女嬌常唱著這首情歌盼禹歸來。禹重新回到塗山,便和女嬌互吐了衷腸。他們沒有舉辦盛大的結婚儀式,只是簡簡單單地在臺桑辦了一個溫馨的婚禮。

泛濫的洪水似乎向禹發出了呼喚,新婚才四天,禹又踏上了治水的道路。他巡視天下以作通盤籌劃。他到了東方,去過太陽升起的扶桑以及萬林如雲的攢樹所,到過九津和青羌之野以及黑齒國、鳥谷鄉和青丘鄉。在南方,禹巡視了交趾國、孫樸國,看見過丹慄、漆樹、沸水漂漂和九陽之山。禹還為羽人國、裸民國、不死國策劃治水方案。在西方,禹登過西王母三青鳥居住的三危山,去過積金山、奇肱國、一臂三面國。他看見樂土的人們無須吃任何東西,僅靠空氣和露水就可以過得很快活。後來禹又去了北方,到了人正國、犬戎國、夸父國,積水山和積石山,見到了夏海和衡山。在蠻荒的北極,禹會見了人面鳥身的海神兼風神禺強。

多年以後,當禹回到家中,卻發現他的妻子塗山女女嬌已經化作了石頭。他太難過了,他來到妻子的前面,向她訴說對她的歉意。禹想到自己走時,女嬌已經有孕在身,而今她連同肚中的孩子都成了不會說話的石頭,禹的眼中流下了痛苦的熱淚,突然,那石頭為禹所感,突然破裂開來,石頭中蹦出了一個孩子,這便是禹的兒子「啟」。

禹失去了妻子,得到了兒子,他將孩子安頓好,又繼續去處理治水的掃尾工程。

禹歷盡了艱難困苦,洪水基本上平息了。洪水退去,露出綠野,小溪匯入大川,江河流向海洋。大地又現繁榮。看到灑滿著自己的汗水的大地,禹又生出了個奇妙的想法,他找來手下的兩個天神大章和堅亥,要他們—個從北極到南極,一個從東邊到西邊,丈量一下大地到底有多大。兩個大神測岀的數字是,南北和東西長度相等,都為二億三萬三千五百裡七十五步。他們又順便測出地球上三百仞以上的洪水淵藪共為二億三萬三千五百五十九個,禹便用息壤填平這些深淵,有的高岀地面,成了名山。

萬國的諸侯敬畏禹的功德,紛紛前來謁拜。人間的天子舜也高度讚揚禹的業績,親自來到禹的住地,請禹接受他的禪讓,來接替他擔任人間的天子。禹最後繼承了舜的職位,成為人間的統治者。

大禹治水的精神千載流傳,歷史已經證明了無論天災人禍都無法打敗團結的中華兒女,先賢精神萬古流傳,當代炎黃子孫面對大疫,勠力同心,迎難而上,定將戰無不勝。

「功不在禹下」借用這句話,感激你們。

相關焦點

  • 諾亞方舟與大禹治水:從地理角度聊聊東西方神話為何形成各自特色
    在漫長的人類文明史中,歐亞大陸的古文明記載幾乎都有一場對於洪水的回憶,在蘇美爾的文獻中,在基督教世界的聖經裡,在華夏文明的神話記載中,人類與洪水皆展開了殊死的鬥爭,其中大禹治水和諾亞方舟的傳說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兩個故事的差異從哲學,地理等角度昭示了東西方文明的異同,具有極強的研究價值。
  • 從大禹治水到我們的抗疫看華夏民族的精神支柱
    從疫情爆發到我國取得抗疫取得階段性勝利,縱觀寰宇,唯我華夏中國直面疫情,主動出擊,圍追堵截,終在兩個月的時間內把疫情基本消滅在了中國。而反觀國外,面對疫情,躺屍的有之,胡言亂語的有之,瘋狂甩鍋的有之,前倨後恭者有之……各方各面真是不能一一道哉!同都是生活在地球上,而且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為何能一枝獨秀?我們的壯士逆行,何其壯哉!
  • 炎黃子孫為啥又稱華夏兒女,原來是夏朝之前還有兩個朝代
    這就需要從華夏這兩個字推測出來。神話傳說中,華胥氏生三皇,即伏羲女媧神農氏。三皇之後生五帝,即黃帝,炎帝,顓頊,帝嚳以及堯帝皇帝。炎黃二帝正是華夏兒女的始祖,但那時還是屬於原始部落時期。直到後來堯帝統一中原,建立唐朝。當然不是隋朝之後的唐朝,中華文明史上的第一個朝代便是唐朝,堯所在時期的繼承制度是禪讓制,也就是將帝位傳承給舜,也就是虞朝。
  • 西方的疑惑,史前大洪水他們靠諾亞方舟,為何中國卻大禹治水
    同樣在東方也有差不多的記憶,這就是相對真實的大禹治水。為何說大禹治水相對西方諾亞方舟更加真實。原因也很簡單。這大禹可是夏啟的父親,是夏王朝的締造者,正是因為大禹治水的功績,還有聲望,才有了夏啟建立夏朝的威信。
  • 華夏子民,中華兒女怎能不知「華」從何而來?華夏之根在何處?
    總說自己是華夏子民,中華兒女,此生無悔入華夏。這華夏究竟是從何而來?從文書記載看,「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從考古發現來看,華夏是古代部落聯盟的自稱,這些部落的始祖便是華夏始祖,分別是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堯、舜、禹等。
  • 大禹治水,華夏文明從氏族公社邁進王政時代的轉折點
    提起大禹治水,人們首先想到的都是「三過家門而不入」、「舜帝禪位於禹」等著名典故。然而事實上,這段歷史也是華夏族群的權力體系、社會結構得以重塑和搭建的過程,其背後的深層邏輯遠遠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樣簡單。因此,所謂的大禹治水實際上就是對黃河(中下遊地區)進行全流域的綜合整治,畢竟僅僅依靠對局部河段的治理根本就無濟於事。事實上,即便是技術條件先進的當今社會,對黃河進行全流域的治理也稱得上是一個國家宏觀層面的大工程了,因此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更需要匯集華夏族群全部的力量才有可能達成目標。
  • 《山海經》中一處記載,揭開了大禹治水的秘密,真相細思極恐!
    大禹治水,地址是在尼羅河不是黃河?秘密可能隱藏在《山海經》對於大禹治水,很多人存在疑問,這大禹治的到底是黃河,還是尼羅河?為什麼很多人都說大禹治水治的是尼羅河,並且埃及當時還是中國統治?這段話的記載的就是大禹治水,而且大禹對於這個洪水的形容則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千年前的黃河是青山綠水,如今是因為環境破壞才成這樣,而即使這樣洪水也不足以「洪水滔天,浩浩懷山」。由此推斷,我們華夏文明當時在的河流並不是黃河這樣的。
  • 洪水神話——古人開發平原的壯舉
    洪水神話的本質應該就是開發平原。 《楚辭·天問》:「洪水極深,何以實之?地方九則,何以填之?應龍何書?河海何歷?鯀何所營?禹何所成?」 大禹治水 那麼,鯀禹是如何治水的呢?《三海經·海內西經》:「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率步土以定九州。」
  • 從神話到歷史的轉變!
    不對吧,難道大禹不是疏浚九州河道,最終促使百川歸海才成功治理了華夏的水患嗎?不,在神話當中,大禹就是憑藉息壤才治理了水患,至於所謂的疏浚河道治理水患,那是後世的歷史學家將神話篡改為歷史所做的事情。甚至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最初講述的都有可能是大禹用息壤來平定九州水患的事情。
  • 從《山海經》看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人首蛇身形象
    其實細心觀察,自古以來,好像我們中國的遠古神話傳說中的「神」或是「神人」等為人們所崇敬的、比較有社會影響力的神話傳說中人物其形象大抵都為「人獸蛇身」。那麼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以史為據,去探尋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人首蛇身形象。一、《山海經》中人首蛇身的人神形象《山海經》是我至始至終最愛看的一本書,裡面的每一個荒誕離奇的故事及人物都深深吸引著我。裡面的人首蛇身(龍身)的複合型人蛇神形象也使我感到十分好奇。好奇心則驅動行動力。
  • 古有大禹治水,今有梨鄉水城,魏縣這些事兒你知道嗎?
    大禹在魏縣治水在華夏文明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頁。      從遠古到春秋中期,魏縣一直是黃河主河道流經之地。這就是說:大禹治水,導黃河北流,又疏通了徒駭、簡、太史,馬頰、胡蘇等黃河北邊九條支流,人大陸澤(今巨鹿縣西北,因長年淤塞已不復存在),使得黃河最後經天津入海。又據鄉土教材《邯鄲歷史》載:傳說大禹治水就是冀州開始的。當時邯鄲帶屬冀州, 地處洪泛區。大禹帶領眾人導引黃河北流,就是由今天邯鄲市東南魏縣的回隆鎮人境,到過邯鄲的衛漳( 衛河,漳河合稱)。
  • 中國古代神話大禹治水
    大家應該知道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哪怕媳婦生小孩都忙得顧不上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泛濫,嚴重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面對這樣的情景,大禹毅然決然的開始治水。大禹率領廣大民眾鬥妖魔、戰水怪、劈山岡、疏水道,經歷千辛萬苦,終於治理了水患。
  • 勇者不懼——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
    盤古開天、女媧鍊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這些言說先民心志的神話傳說,都包含著對「勇」的崇仰和讚頌。可以說,一部中華文明史,就是中華民族英勇面對無數困難和挑戰的不屈奮鬥史。在櫛風沐雨一路向前的歷史徵程中,「勇者不懼」深深地刻寫在中華民族的寶貴性格之中,成為無比珍貴的民族精神基因。「勇者不懼」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
  • 中國一座有神話色彩的寺廟,有很多神話傳說,被譽為「華夏祖廟」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許多關於神話的傳說。《山海經》作為中國作者不詳的古籍集錦,卻充滿了神話的傳奇,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奇書。許多流行的故事是真是假,到現在大家意見不一,《山海經》還是地理著作,裡面記載的很多地方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詳細的位置。
  • 炎黃子孫,華夏兒女的來歷
    而華夏兒女又是怎麼來的,據史料記載,在古代服飾之美為華;禮儀道德之美為夏,為了彰顯我們是一個講文明道德,有禮貌的泱泱大國,所以贊稱為「華夏」,而作為後人的我們,理所因當的成了華夏兒女。
  • 第十一回: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的故事是華夏文明歷史中非常璀璨的一顆明珠,彰顯了中國祖先抗擊洪水這一自然災害的一次偉大勝利。大禹治水是繼承了其父鯀的遺志!鯀是天上的神主。他下界是為了幫助地上的人們的。但他的下界是不在天帝的準許下的,也就是私自下界。
  • 厚重商丘——大禹治水被孟諸
    禹王鎖蛟雕塑  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激勵著代代華夏兒女。如今,在商丘古城南側的八關齋內,有一處景觀「禹王鎖蛟井」,就是為紀念大禹治水功績而建造的。井蓋上有一座約近3米的大禹像,井口以巨石掩蓋,石上穿有鐵索一條垂於井口,青石雕刻的蛟龍頭部淺露於水面,俯視井中隱約可見。
  • 華夏傳奇秀
    隨著全國各種演藝秀與日俱增,華夏演藝品牌提升受到衝擊。即使《神遊華夏》演藝已經是升級版,然而華夏文旅集團認為企業發展不能拿著特色吃老本,他們已經意識到其他演藝秀的優勢會弱化《神遊華夏》的特色,只有把演藝從1.0提高到4.0,再藉助演藝的原有領先技術,特別是坐著會「跑」的觀眾席看臺優勢,才能讓《神遊華夏》在演藝秀中立於不敗之地。
  • 希望還在,何懼遠方,心若向陽,何懼風雨
    努力奔跑,大雨中,未曾迷失方向,苦難中我們努力拼搏,也曾在絕望之中尋找希望,也曾在傷痛裡,尋找那些愛情來過的痕跡,趁我們還年輕,心若向陽,何懼風雨,希望還在,何懼遠方。人生苦痛難免,會陷入痛苦,也會迷茫,每當我想起你,每當我看到曾寫下的理想,總會心潮澎湃,即使一個人默默承擔著一切,即使命運給予這樣那樣的坎坷,也要將絕望變成希望。
  • 山海洪荒、珍禽異獸……讀完《山海經》才發現,它絕不僅是神話傳說
    但不得不說:作為現存最古老的圖書之一,《山海經》是值得每個華夏兒女細細品讀的;因為這部「失落的天書」不僅隱藏著關乎歷史的無數秘密,更藏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密碼。無論是具有神秘力量的精神信仰,還是對地貌風物的傾力記載,都充分體現了古人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他們也曾試圖弄明白歷史的起源,弄明白人類從何而來,又將往何處而去……可以說,《山海經》這些精彩內容中,藏著中華民族的基因,也鐫刻著華夏兒女的精神基因和文化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