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新聞界表彰報告會,德宏記者講訴「一瓜一路」胞波情

2020-12-22 澎湃新聞

11月6日,省委宣傳部、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在昆明舉行慶祝第21個中國記者節暨第36屆雲南新聞獎頒獎報告會,對第二屆雲南省優秀新聞工作者和第36屆(2019年度)雲南新聞獎獲得者進行表彰。

德宏傳媒集團共有11件作品榮獲第36屆雲南新聞獎。

其中,由記者楊騰榮和通訊員劉傑採寫的消息《瑞麗珍稀植物園689種植物基因組測序完成》獲一等獎;

由記者楊立和通訊員杜佳玲採寫的通訊《探尋瑞麗口岸緬甸貨車入境擁堵的真相》獲一等獎;

由記者朱邊勇、巖曉採寫的消息《超100隻!德宏觀測到國內最大犀鳥集群》獲二等獎;

由記者張仁韜、李武周、朱邊勇、郭正權、劉亞旭、楊紅玉、董綠葉共同採寫完成的《德宏媒體問政》融媒報導獲二等獎;

由記者楊國平採寫的評論《媒體問政不能僅滿足群眾的「吐槽」之歡》獲三等獎;

由記者楊相窪採寫的通訊《三代制鼓人匠心傳承民族手工藝》獲三等獎;

由記者楊騰榮採寫的消息《緬貿通讓中國商品熱銷緬甸》獲三等獎;

由記者張明潔、許三定、平思芳、崔雯、何泱、萬雲麗、王琳採訪製作的電視專題片獲《瑞麗玉石直播的繁榮與亂象》獲三等獎;

由記者郭正權、包俊峰、石聯播、劉亞旭、葉靜雪、董綠葉、何真玉採寫的專題報導《細數德宏的那些「第一」》獲三等獎;

由記者李明、張雪青、刀紅諾、程曦、餘雷採訪製作的廣播專題《中緬跨境電商持續升溫》獲三等獎;

由記者李明撰寫的論文《試論人類學主位與客位在新聞採訪報導中的運用》獲雲南新聞論文獎二等獎。

第二屆雲南省優秀新聞工作者

赴鄂抗疫採訪特別獎獲得者

新華社雲南分社總編室副總編輯 伍曉陽

雲南日報攝美部副主任 楊錚

雲南日報報業集團攝影記者 陳飛

雲南廣播電視臺都市頻道專題部主編 李鋒

雲南廣播電視臺都市頻道、公共頻道主編 張志軍

雲南廣播電視臺全媒體新聞中心記者 姚立偉

雲南廣播電視臺全媒體新聞中心記者 邱月婷

雲南網新聞中心記者 熊強

春城晚報編委、都市新聞部主任 李榮

第二屆雲南省優秀新聞工作者編輯獎獲得者

雲南日報編輯出版中心副主任 劉同毅

雲南網新聞中心常務副總監 曹璐

雲南廣播電視臺都市頻道新聞部主任 趙琨

昆明日報總編室副主任 黃翼

昆明信息港總編輯 宋建波

曲靖日報社新媒體部副主任 李祥甫

保山市廣播電視臺黨組成員、總編輯 李京

普洱日報社黨組成員、副總編輯 陳景鋒

德宏傳媒集團新媒體中心負責人 張仁韜

迪慶日報社黨組副書記、副社長、總編輯 餘富全

第二屆雲南省優秀新聞工作者記者獎獲得者

人民日報社雲南分社記者 楊文明

新華社雲南分社記者 嶽冉冉

雲南日報科教部記者 陳鑫龍

雲南廣播電視臺新聞頻率編播部監製 章婷

春城晚報大理新聞部主任 秦蒙琳

昆明廣播電視臺融媒體新聞中心副主任 傅輝

昭通廣播電視臺臺長 丁永權

文山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主任 代高鵬

大理廣播電視臺新聞採訪部主任 李黎

怒江傳媒中心通聯部副主任 李春珍

「與黨同心,與人民同行,與時代同步,講好中國故事,傳播雲南聲音。」會上,德宏傳媒集團記者崔雯與其他5名優秀新聞工作者、「好記者講好故事」代表作宣講。崔雯以《一瓜一路》為主線,講訴了疫情期間德宏與緬甸的胞波情誼故事,娓娓道來,感人至深。此前,崔雯與其他2名記者代表雲南參加了全國「好記者講好故事」,將雲南的故事講給了全國人民聽。

崔雯:心思細膩小見大 瓜藤纏繞胞波情

德宏傳媒集團記者崔雯身著德宏傣族服裝靚麗出場。她生長、工作的德宏州與緬甸毗鄰,11年的記者生涯,崔雯一直奔走在國境線上採訪。「我深知我不僅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國記者,還要做中緬兩國胞波情誼的親歷者、記錄者、推動者!」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她用女性特有的細膩,通過一個緬甸瓜向人們講述了中緬胞波情誼。

今年由於疫情,緬甸瓜的銷售受到了衝擊,幾十萬噸西瓜滯銷。崔雯在這一艱難時刻和同事輾轉畹町西瓜交易市場,採訪了種西瓜、搬西瓜、賣西瓜、運西瓜各類社會角色,有血有肉地講述了中緬兩國同呼吸共命運的胞波故事。一件件貌似瑣碎的小事、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展現出——面對共同的疫情,中國不放棄任何一個生命的為民理念;在共同抗疫中,中國不落下一個「胞波」的深情大義。

又快到緬甸西瓜上市的季節了,雖然疫情的影響還在延續,但中國畹町口岸已經準備好「代駕」,隨時準備將西瓜接進口岸、發往全國。「作為一名記者,我看到在這根瓜藤上,一頭是中國,一頭是緬甸;在這條路上,一邊是緬甸胞波,一邊是中國同胞。」崔雯說,「我深刻感受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力量,我要用我的筆和鏡頭記錄中緬兩國人民共建『一帶一路』,共享繁榮,共克時艱的生動實踐。」

陳鑫龍:蹲守基層練真功 貼近院士當朋友

雲南日報文體教科中心記者陳鑫龍用一張懷抱大洋芋的照片,開啟了他和時代楷模朱有勇院士從初識到成為朋友的故事。2012年,剛參加工作的陳鑫龍接到了採訪朱院士的任務,對於初出茅廬的他來說簡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儘管採訪前研讀了許多關於朱院士研究專業的內容,但採訪中的各種不順利還是讓陳鑫龍記憶猶新。陳鑫龍跟隨朱院士一起調研、一起下地、一起爬山、一起走家串戶、一起吃飯聊天、一起摸爬滾打,後來對朱院士的研究課題如數家珍,對朱院士的性格脾氣、喜好習慣了如指掌,他再也不是當年的愣頭小夥,而是成長為具備農業科技知識、宣傳報導接地氣的「院士朋友」。

今年4月7日,朱院士在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冬季馬鈴薯示範田裡「直播」帶貨,現場挖出今年春天出產的第一批冬季馬鈴薯。帶貨中,陳鑫龍現場通過雲報客戶端進行了文圖直播,並在第二天的雲南日報一版刊登稿件《朱有勇瀾滄田間變身「主播」——農民院士「帶貨」冬季馬鈴薯》。朱院士團隊成員、雲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副教授黃惠川開玩笑地說:「現在好了,多了一個懂我們專業的記者了,我覺得以後對接採訪也方便多了。」

「作為年輕記者,不怕不懂,只要潛心跟隨採訪對象學習、多在基層蹲守,就一定能夠寫出好文章。」陳鑫龍感慨道。

張志軍:衝鋒一線擔使命 「鐵軍」記者踐初心

「報告雲南,雲南省第七批援助湖北省醫療隊最後兩名隊員,雲南廣播電視臺記者張志軍、李鋒,圓滿完成最後一班崗,現請求歸隊!」 這鏗鏘有力的歸隊請求,直叫人熱血沸騰、熱淚盈眶。這是雲南廣播電視臺張志軍值完最後一班崗,再次路過漢口火車站時留下的珍貴視頻。視頻中,他和同伴早已淚流滿面。

沒有披上白色戰袍,依然精彩記錄醫療工作者在救助病患的奮戰身影;沒有穿上綠色軍裝,也像戰士一樣衝鋒疫情防控一線。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張志軍和同組成員以音為記、以像為錄,當武漢優撫醫院最後一名治癒出院患者、76歲的於大爺走出病房的那一天,記者4人組穿著厚重的防護服,墊著成人尿不溼,在隔離病房裡5個多小時滴水未進,通過電視、網絡等平臺,第一時間實時將這一消息向雲南發回報導——雲南援助湖北醫療隊救治最後一名患者康復出院,雲南醫療隊完成光榮使命!

張志軍堅定地說:「經過1個多月的武漢戰役一線報導,我瘦了13公斤。回想在1個多月的時間裡,我們記者組先後20多次到多家醫院採訪,記者組共計150多人次進入疫情紅區,前線的每一天我們都承擔著風險和壓力雙重負擔在執著前行。但我們無怨無悔,因為我們是記者!」

曹璐:眼裡有光聚熱點 心裡有暖傳真情

曹璐已經在雲南網供職13年,她的報告,為我們揭開了「新媒體小編」這一新興媒體職業的神秘面紗。「我們就像一支集合多兵種的『特戰部隊』,快速、精準、高效、融合。我們像戰友一般,信任、團結、拼搏、付出。」曹璐用16個字為這一特殊群體「畫像」。

2018年的8月7日早上,和曹璐一起當班的同事,在朋友圈裡看到求助人急尋O型血血小板的求助信息。憑藉新聞敏感和對社會負責的媒體責任感,曹璐第一時間對信息進行核實,並迅速通過雲南網微博推送了該求助信息,把微博同步到了雲南日報報業集團內部工作群,很快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在媒體的助力下,患有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產婦藺軟芹在最短時間內收到了急救血小板,並順利生產。這一過程,雲報集團迅速集結跟蹤報導團隊,後方多個新媒體平臺聯動發力,實時播報這場愛心接力。「從線上到線下,作為此次報導的參與者和記錄者,我為我能利用媒體的力量幫助別人倍感自豪,我熱愛這個行業!而愛這個行業,尤其是踐行『大愛』,更需要有媒體人的責任與擔當。」曹璐挺起胸膛。

崔恩銘:洱海治理牽人心 涓滴澄碧勇擔責

大理廣播電視臺崔恩銘一上臺,就向大家展示了兩瓶洱海水,一清一濁,對比明顯。然而這兩瓶由濁變清的水之間,卻容納了洱海治理5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再到個人的波瀾壯闊與點滴匯聚。作為洱海治理的親歷者,崔恩銘從63歲的灘地管理員趙光明身上,跟蹤採訪到了本地洱海人對母親湖的痴情;從上海交通大學王欣澤教授十幾年的堅守中,挖掘出了科研技術人員對完成國家科研工作的約定。

正是在一次次採訪之後,跟隨著兩位採訪對象的腳步,當了5年記者的崔恩銘在2019年向單位申請,加入洱海保護治理派駐流域鄉鎮工作隊,成為了洱海的一滴「水」。他雙腳行走在鄉鎮的溝渠旁、河道邊;雙眼觀察著每一滴汙水、每一方農田;將筆尖扎進泥土,寫最接地氣的報導;用大腦思考方向,想著這片海的未來。崔恩銘深愛著這方滋養他的水土,更深愛著記者這份無上榮光的職業:「大理,是我新的家鄉,也是雲南一角,更是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縮影之一。當我穿上趙阿叔給我的這件白族扎染馬甲,我明白了,記者,唯有將自我融入人民之中,才能去記錄時代的偉大和人民的力量。而未來,我也將繼續手握鏡頭、腳踩大地,跟您講大理故事,帶您看中國美景!」

邱月婷:一碗米線成約定 榜樣引領樹理想

從雲南廣播電視臺記者邱月婷的講述中,我們聽到了感人肺腑的張桂梅的故事。從娓娓動聽的講述中,聽眾仿佛能清晰地看到張桂梅臉上每一道皺紋中的坎坷,每一滴淚水中的堅韌和每一眼牽掛中的深情。

為了寫好、寫真張桂梅,邱月婷把自己當成張桂梅的學生、同事、朋友、甚至是孩子,走進大山深處、走進張桂梅空蕩蕩的辦公室;她凌晨5時起床和張桂梅一起喊學生起床,深夜看著張桂梅彎曲著身子關上教學樓最後一盞燈。「我想多挖掘細節,讓觀眾能夠理解她、走近她,甚至成為她。」邱月婷暗下決心。在融入到張桂梅的生活後,邱月婷發現,為了省錢,張桂梅改吃素。當了解到張桂梅上一次吃過橋米線還是10多年前的時候,邱月婷震撼了。「等您來昆明,我單獨請您吃過橋米線。」就這樣,邱月婷和張桂梅有了一個過橋米線的約定。

「如果說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說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這是張媽媽辦公室牆上的一句話。邱月婷認真地把它記下,作為支撐自己新聞理想的座右銘。張桂梅精神傳遞到了這位年輕記者的身上,理解她、走近她,甚至成為她,邱月婷的新聞理想因採訪而變得清晰豐滿。

德宏傳媒集團新媒體中心綜合整理

原標題:《雲南新聞界表彰報告會,德宏記者講訴「一瓜一路」胞波情》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記者節,雲南這些新聞工作者受表彰
    、雲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在雲報傳媒廣場一樓多功能報告廳舉行雲南新聞各界慶祝記者節暨表彰報告會,對第36屆雲南新聞獎獲得者和第二屆雲南省優秀新聞工作者予以表彰。>楊 崢 雲南日報攝美部副主任陳 飛 雲南日報報業集團攝影記者李 鋒 雲南廣播電視臺都市頻道專題部主編張志軍 雲南廣播電視臺都市頻道、公共頻道主編姚立偉 雲南廣播電視臺全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邱月婷 雲南廣播電視臺全媒體新聞中心記者熊
  • 還有17位抗疫英雄先鋒記者受表彰
    還有17位抗疫英雄先鋒記者受表彰 2020-12-18 12: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德宏:吃一次就上癮的雲南小城
    雖然德宏不如雲南其他旅遊城市名氣大、發展好,但也因此保留了較為原本的風貌。吃德宏,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個當地人帶路。為了成為大家的德宏朋友,我們先行一步,從德宏首府芒市吃到了瑞麗,連畹町、隴川都沒放過。德宏美食實在太多,希望這篇指南,可以給「吃德宏」這個難題,提供一個清晰的解題思路,讓大家在德宏餐桌上興風作浪。
  • 德宏舉行「致敬國門 榜樣的力量」活動
    德宏舉行「致敬國門 榜樣的力量」活動 為熱烈慶祝首個中國人民警察節,宣傳推介支隊廣大基層民輔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人民服務的崇高精神和感人事跡
  • 芒市舉行「七彩雲南·運動德宏」2020體育文化旅遊節暨第九屆...
    比賽現場 供圖雲南網訊(記者 龍彥)12月19日上午,由德宏州教育體育局、芒市人民政府、德宏州體育總會主辦,德宏州體育運動中心、德宏州社會體育指導中心、芒市教育體育局承辦,「運動德宏」輪滑俱樂部執行的「七彩雲南·運動德宏」2020
  • 雲南德宏首批務工人員乘專車赴江蘇就業
    雲南德宏首批務工人員乘專車赴江蘇就業 2020-02-22 10: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芒市舉行「七彩雲南·運動德宏」2020體育文化旅遊節暨第九屆「BONT·感恩杯」輪滑邀請賽
    比賽現場 供圖雲南網訊(記者 龍彥)12月19日上午,由德宏州教育體育局、芒市人民政府、德宏州體育總會主辦,德宏州體育運動中心、德宏州社會體育指導中心、芒市教育體育局承辦,「運動德宏」輪滑俱樂部執行的「七彩雲南·運動德宏」2020體育文化旅遊節暨第九屆「BONT·感恩杯」輪滑邀請賽(芒市站)在德宏州體育運動中心舉行。
  • 雲南盈江再現野生穿山甲,為德宏的生態環境點讚!
    雲南盈江再現野生穿山甲,為德宏的生態環境點讚!30 19: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近日,雲南鳥友在盈江犀鳥谷偶遇野生穿山甲
  • 雲南舉行《雲南瑞麗江—大盈江流域發展規劃
    主持人蔡祥榮:女士們、先生們,新聞界的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歡迎參加《雲南瑞麗江—大盈江流域發展規劃(2020-2035年)》解讀新聞發布會。瑞麗江、大盈江流域地處「三亞兩洋」結合部,是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的重要支撐,是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建設的重點區域,具備承東啟西、南聯北接「一帶一路」的地緣優勢。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德宏片區、瑞麗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瑞麗邊境經濟合作區、畹町邊境經濟合作區以及中緬油氣管道等國家重大工程均落地此區域。
  • 雲南德宏破獲特大跨境毒品案 共繳毒100.65公斤
    雲南德宏破獲特大跨境毒品案 共繳毒100.65公斤
  • 雲南德宏首次發現舌喙蘭屬珍稀植物美葉舌喙蘭 為多年生草本
    雲南德宏首次發現 舌喙蘭屬珍稀植物   新知   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漢斌)記者19日從雲南省德宏州林業和草原局獲悉,一種分布於德宏芒市海拔1800米至2000米區域的珍稀蘭科舌喙蘭屬植物——美葉舌喙蘭身份日前得到確認。
  • 這些集體和個人擬獲德宏民族團結先進
    德宏州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擬表彰名單公示為深入貫徹全國、全省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精神,表彰近五年來為我州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州委、州政府擬於近期召開全州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
  • 雛形初現的「德宏服裝製造」 領跑滇緬跨境產能合作
    雛形初現的「德宏服裝製造」,成為德宏融入中緬經濟走廊建設、加快建設中國(雲南)自貿試驗區德宏片區的積極實踐,領跑跨境產能合作。選擇落戶瑞麗,體現了雅戈爾集團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實施轉移型戰略的決心。「隨著企業發展,將會有數千緬甸員工進入企業工作。在我看來,它不僅是一個勞動密集型企業,更是中緬兩國合作交流的重要平臺。」于澄說。
  • 林中起舞的「花仙子」,雲南德宏再添植物新種瑞麗舞花姜
    林中起舞的「花仙子」,雲南德宏再添植物新種瑞麗舞花姜 2021-01-07 23: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讀本頭條 王毅部長盛讚後谷咖啡,你肯定不知德宏還有這個排名中國第一
    外交部向全球推介雲南,德宏的諸多元素也成為「雲南名片」的一部分。但其實,德宏的精彩之處遠遠不止這些。
  • 中緬籤署諒解備忘錄及協議 多項與雲南有關
    陳豪對翁山蘇姬連續兩屆來華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並取得豐碩成果表示祝賀。他說,雲南省將認真落實好兩國領導人達成的一系列重要共識和政府間合作協議,加快推進「一帶一路」合作框架下中緬經濟走廊建設,深化各領域友好合作;共同維護中緬邊境安全穩定,切實保障邊民安全和正常秩序。翁山蘇姬表示,隨著緬中兩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不斷深化各領域互利合作,緬甸與雲南的經貿合作和人員往來也日益密切。
  • 【回家吃飯】雲南德宏最火的燒肉米線,招牌菜景頗鬼雞,地道做法教給你!
    雲南人對米線真的是愛到極致,雲南米線千千萬,但是在德宏,有一道別處吃不到的燒肉米線!說到雲南米線,大家肯定想到的都是過橋米線、小鍋米線,但在德宏真正風靡當地,讓人停不下來嘴的,卻是這道燒肉米線~~ 炭火上烤著香噴噴的、冒油的五花肉和豬皮,切丁後配上雲南當地的調料,一大碗熱氣騰騰的燒肉米線上桌,到德宏不吃燒肉米線,就別說你來過這裡。
  • 「鳥」人到德宏後,他們說:今後不用去亞馬遜了!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將於明年5月17-30日在雲南昆明舉辦,這對於雲南來說是一次歷史性的時刻。他播放了一段視頻,為了拍攝黑猩猩,當地嚮導帶著他一路披荊斬棘找到了它們,發現兩隻小可愛根本不怕人,在地上翻滾賣萌。「蜂鳥會飛到你的手上,讓你盡情地去拍攝;巨嘴鳥近在咫尺,以至於長焦鏡頭只能拍個頭;原本打算隱蔽著靠近去拍攝,突然天上飛下來幾十隻鳥在你周圍嬉戲。」
  • 經濟界「大咖」來德宏講課 都說了啥?
    經濟界「大咖」來德宏講課 都說了啥?講座中,趙晉平從疫情衝擊下的全球經濟形勢及其影響切入,深刻分析了當前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內在原因和外在表現;從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必要性、緊迫性,結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和對雲南發展的三個定位,圍繞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和國際之間的跨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