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尤恩科幻新作《我這樣的機器》:AI能否像人類一樣獲得愛?

2020-12-14 新京報

撰文丨新京報記者 董牧孜 實習生 周潔

作家伊恩·麥克尤恩長期以來對人工智慧充滿興趣。他曾與AlphaGo之父「戴密斯·哈薩比斯」長談,也試圖在《贖罪》的創作中增加機器人設定。早在兩年前,中國讀者就對他的這一興趣有所耳聞。2018年11月,麥克尤恩在中國行中告訴出版家黃昱寧,他正在創作一部以「機器人」為主題的小說,初稿已經完成。這部小說就是《我這樣的機器》。

2018年,麥克尤恩在上海。

近日,《我這樣的機器》中文版面市。在上海書展的「機器有什麼錯2020——麥克尤恩小說《我這樣的機器》新書發布會」活動中,作家、出版人黃昱寧、作家小白和上海紐約大學教授、上海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張崢與觀眾分享了他們閱讀這本小說時的感受。

《我這樣的機器》故事設定在1982年。當時的人工智慧已經得到革命性發展,生產出了第一批機器人,按性別分為亞當和夏娃。男主人公查理和女主人公共同擁有一個亞當,他們各有一半的初始設置權。米蘭達賦予亞當的初始設定類似於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的劇情:亞當會愛上睜開眼睛看到的第一個人。而在這之後,這個機器人就深度介入米蘭達、查理的生活,故事就從這裡展開。

《我這樣的機器》,[英]伊恩·麥克尤恩著,周小進譯,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復古未來主義:

如果圖靈還活著,我們會走向何處?

《我這樣的機器》將故事設定在1982年,主角之一卻又是高科技仿真機器人,現實、未來、過去形成三重奏。

在小白看來,科幻小說慣用的套路就是把技術嵌入到過去某一時代。比如蒸汽朋克小說,就在某種程度上反駁了技術決定論。如果現代技術出現在過去,人類會往哪裡走?

時空錯置的橋段雖然常見,但不同作家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黃昱寧指出,石黑一雄的《莫失莫忘》就只把它作為背景,整體風格仍舊是田園牧歌式的。而麥克尤恩一直在利用這點,透過很多篇幅呈現時代的細節。她還發現麥克尤恩將對政治、歷史的思考貫穿於作品之中,比如在《追日》、《甜牙》中對政治、歷史都有很精彩的評論。

在小說《我這樣的機器》之中,麥克尤恩以「煞有介事的口吻」重新想像了歷史。比如大家都熟知的圖靈,歷史中他因其性傾向而遭到當時英國政府的迫害,職業生涯盡毀。但麥克尤恩的小說把圖靈描繪為人工智慧發展中的關鍵角色,後來成為比賈伯斯還要富可敵國的人物。小說裡也改寫了英國馬島戰役的結局,將歷史中勝利的戰爭寫成失敗,從而使得柴契爾夫人下臺,託尼·本恩取而代之。託尼·本恩在英國的歷史上確有其人,是一位左派領袖。黃昱寧提醒讀者,「這些細節被麥克尤恩以新聞的手法摻進小說中,非常容易被忽略,但是藏了他的很多心機。」

《我這樣的機器》,

是麥克尤恩的自傳體小說嗎?

麥克尤恩一向對科學和技術興趣濃厚。據黃昱寧稱,在上世紀80年代初,他就有了自己的個人電腦,在作家圈子裡是比較早接觸計算機技術的人。在一次講座中,麥克尤恩還提到他的小說《贖罪》最初設定了機器人角色。不過,直到2019年,他才終於出版了第一部關於機器人的小說。

麥克尤恩和機器人,圖片來源於penguin.co.uk

小白在讀小說時,在谷歌圖書詞頻中搜索了AI和Robert,結果發現這兩個詞在上世紀80年代的出版物中的用詞頻率最高。上世紀80年代,是機器人、人工智慧等概念進入大眾視野的時間點。而麥克尤恩正是在上世紀70年代末來到倫敦,進入了寫作圈,開始參與作家舉辦的下午茶會和談話會。小白認為,《我這樣的機器》所講述的人工智慧進入人類社會的故事,在某種程度上也影射了麥克尤恩自己的經歷。這本小說帶有自傳體的性質。

在張崢看來,《我這樣的機器》不只是麥克尤恩的個人自傳,而是群體性的自傳,包含了科技和人類之間的衝撞、過去與未來的交織。而書中體現出的兩處遺憾,同樣體現出這一特點。第一處在於,小說的主要人物只有圖靈和戴維斯,但人工智慧的發展則是站在很多巨人的肩上,其中也有中國碼農的貢獻,從這一角度來看,麥克尤恩有其視角的局限。第二處則在於,小說實際上可以繞開人工智慧領域的某些專業化概念,用更簡單的方法來解釋,如書中提到的P(多項式時間)和NP(不確定多項式時間)。但張崢仍稱讚麥克尤恩是個非常偉大的產品經理,他小說中的機器人出廠設置跟人的進化很吻合。查理和米蘭達共享對於機器人的初始設置權,這是父母遺傳給孩子各自一半DNA的生物過程的精妙比喻。

機器人會夢見自己嗎?

牛津大學研究人工智慧的哲學家尼克·博斯特羅姆(Nick Bostrom),著有《超級智能》。書中有兩章論述了人工智慧的價值觀植入和加載問題。機器的學習能力可能幾百萬倍地超過人,如果讓其隨意學習,很可能會發展出終結者那樣的機器,危及人類的生存。因此,人類必須給機器加載價值觀。

小白介紹了麥克尤恩這部小說的多種加載方式,比如通過圖靈與機器人聊天完成加載,以及亞當出場設定輸入的兩種價值體系,這最終都是為了形成人和機器的一致推斷意願(coherent extrapolated volition)。但他也認為,正因為機器人有比人更強大的計算力,所以能發展出比人更大的倫理目標和價值觀,最後這就可能導致亞當既不聽從於米蘭達,也不被查理所馴服,從而形成了這本書最重要的衝突點。

人工智慧與人類的衝突,在小說中除了以感情糾葛的形式呈現,麥克尤恩也以幽默的筆觸勾勒了很多有趣的細節。黃昱寧尤其喜歡其中被垃圾弄到失靈的清潔工機器人,以及機器人和人類的尬聊。麥克尤恩也經常講書中的一個情節:查理和這個機器人到米蘭達父親家裡拜訪,但這位老人卻把機器人誤認為女兒的男朋友,對他很滿意。而查理只好訕訕一笑,說自己要下去充電,冒充機器人來解除尷尬。

儘管這些看起來只是科幻小說和影視作品中的場景,但在生活中也有一定的印證,張崢分享了人工智慧在大家的生活中的應用實例。搜尋引擎的top10規則背後,已經有人工智慧和算法的影子。現在很多平臺的內容推薦原則,也是根據用戶需求推送相關訊息。一方面,信息服務更加貼心,另外一方面,也有可能導致信息垃圾的內循環。目前,人工智慧仍舊是對人類需求和喜好的放大。在此,最本質的問題仍舊是「我是誰?」,對機器人來說則是「自我作為機器人到底屬於誰?」。

電影《銀翼殺手2049》劇照

機器人到底會不會有自我意識?小白指出,麥克尤恩給出了肯定的答案,他自己也覺得有這樣的可能性:「有人做過一個非常好的比喻,超過人的人工智慧出現,就像進入森林。有人告訴你森林裡有很多嚇人的野生動物,當你進去之後,可能走了兩個小時都看不到,但其實它們就在距離你幾米的一棵樹後。超級智能其實已經在那邊,但你可能意識不到。」張崢以手機舉例,說明了機器具有最基本的自我意識:當手機快沒電時,會先把數據備份到雲端。而這個動作就意味著手機可以自行了解機體的狀況,並作出判斷。

機器人的自我意識問題在這本書中最集中的表現就是關閉按鈕。黃昱寧發現書中的二十幾個亞當、夏娃機器人都在想方設法廢除關閉按鈕。不論是拒絕讓人類關閉自己,還是想要自己關閉自己,其實都是自我意識的表現。而麥克尤恩又一次巧妙地迴避了這個問題。他通過查理和亞當的一場衝突,即,機器人不小心將把人的手腕捏碎,從而取消了開關。

麥克尤恩式結局:

兩段遺言

麥克尤恩的小說很少有大團圓結局。在這本小說中,機器人和人類的家庭最終瓦解了。

瓦解的過程,是一系列緊扣的連環事件。豆瓣讀者將這種典型的「麥克尤恩寫法」稱為「反高潮」。至於瓦解的原因,小說已借圖靈之口講了出來:「 他們不理解我們,因為我們不理解自己。他們的學習程序無法處理我們,如果我們自己都不理解自己的大腦,我們怎麼能設計它們的大腦?還指望它們能跟我們一起幸福呢?」

黃昱寧點出這句話正是這本書的中心思想。小說的副標題「你們這樣的人」與題目「我這樣的機器」對應。事實上,麥克尤恩寫的是機器人,但他最關心的仍是人類本身,表達的仍是人類的困境。歸根結底,我們要理解自己的大腦,理解自己的生活,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在小白看來,麥克尤恩只是把機器作為變量放進了人類社會,放進了上世紀80年代的社會語境,描寫了它可能會造成的一系列後果。機器人亞當、夏娃身上發生的事情,也是人類可能會遭遇的問題。小說中有很多機器通過讓自己的系統崩潰而自殺。這個矛盾實際上因人類而起。當人類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問題時,機器也必然會處於各種各樣的矛盾、衝突和撕扯當中。

而亞當的遺言,表達的就是這樣一種悲傷的情感:「寫的是像我這樣的機器,像你們這樣的人,以及我們未來共處的生活……未來的悲傷。會發生的。隨著時間推移慢慢改善……我們會超過你們……比你們活得久……儘管我們愛你們。相信我,這些詩行表達的不是勝利……只有遺憾。」

人造的心智能否解決自由的問題、生存的問題和存在主義的困惑?張崢認為麥克尤恩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人類將有智能和自我意識的機器推入了不完美的世界,它們與人類同樣置身於矛盾之中,那麼,他們也能像人類一樣獲得幸福與愛嗎?

撰文丨新京報記者 董牧孜 實習生 周潔

編輯丨木子 校對丨陳荻雁

相關焦點

  • 「前浪」作家挑戰人工智慧 72歲英國「國民作家」麥克尤恩推出科幻...
    2020年8月,這本書被引進中國,以《像我這樣的機器》之名出版。 麥克尤恩是當今英國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有英國「國民作家」職稱。曾獲毛姆文學獎、布克獎等眾多重磅文學獎項,也被讀者們認為是近年來「諾貝爾文學獎」的大熱人選。餘華曾稱他的小說「猶如鋒利的刀片,閱讀的過程就像是撫摸刀刃的過程,而且是用神經和情感去撫摸,然後發現自己的神經和情感上留下了永久的劃痕」。
  • 上海書展·新書|麥克尤恩寫了本科幻小說,關注人的困境
    在今年上海書展期間,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尤恩的科幻人工智慧題材小說《我這樣的機器》由上海譯文出版社首推簡體中文版。「機器人」這個問題在麥克尤恩的腦海裡可謂縈繞已久。兩年多以前他來中國,這一路隨身帶著的書稿就是《我這樣的機器》。
  • 麥克尤恩:沒有一朵快樂的花
    已經到了黃昏時分,你沉思,我默默不言by 阿赫瑪託娃沒有一朵快樂的花人瞧見比自己逼真,還像人類本身的機器人,會心生恐懼,麥克尤恩的後遺症這次,《我這樣的機器》,麥克尤恩讓故事發生在1982年,好機器必須死,殳悄的短篇《萬神殿》,同樣給予的憂傷驚豔,雙胞胎兄長破解耗盡人類心血AI智慧之神的唯一辦法,便是求死之心,以肉身凡胎脫困的機率不是趨於零,確確實實只有零。
  • 科幻作家陳楸帆:AI寫作時代的到來,會終結科幻嗎?
    曾多次獲得星雲獎、銀河獎、世界科幻奇幻翻譯獎等國內外獎項,作品被廣泛翻譯為多國語言,在許多歐美科幻雜誌均為首位發表作品的中國作家,代表作包括《荒潮》《迷幻史》《人生算法》等。《出神狀態》講述了末日後的上海故事,人類意識處於雪崩邊緣,主人公在意識殘存的最後時段,決定去上海圖書館還書——通過完成這樣一個儀式,他證明自己仍是一個文明人。
  • 2020上海書展,上海譯文首發麥克尤恩、阿特伍德新作
    2020上海書展,上海譯文首發麥克尤恩、阿特伍德新作 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2020-08-07 16:50 來源:澎湃新聞
  • 何濤重磅科幻新作《進化》:科學造福人類?還是滿足人性的欲望?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晨星獎獲得者 何濤全新重磅科幻新作通過科學研究和基因進化,人類能否實現渴望的平等?當人類擁有了造物的能力,可以重新定製人類嗎?書名:《進化》作者:何濤 華文天下出品 基因科技會給人類帶來何種影響,一直是科幻作者們關注的話題。獵手重甲接受神秘女子龍心蘭的委託,調查一樁幼兒失蹤案件。他們剛找到嫌疑人馬洛克,發現他已經死於非命。之後他們接連受挫,每次剛剛發現一點兒線索,與線索有關的人即離奇死亡。
  • 人工智慧,以及科幻電影中的AI迷思
    像這一類涉及到人工智慧機器人的影片統統可以稱之為是AI童話,和人工智慧的科幻屬性關係不大,片中的機器人被替換成寵物狗也沒什麼太大問題。真正值得深究的還是《機器管家》和《人工智慧A.I.》,這兩部影片在編織感人故事的同時,借人工智慧來拷問我們人性中的情感因素。《機器管家》是一部相當溫馨感人的影片,講述了一個機器人是如何渴望成為人類一員的故事。
  • 圖靈測試誕生 70 年,讓機器像人類一樣思考過時了麼?
    其中,他提出一個影響深遠的問題:機器能思考麼? 論文中給出的驗證方法是,假設一個遊戲中有三個角色,兩名人類,其餘一個是計算機。由人類擔任的評估員,分別向另兩位提出若干開放式的問題,如果根據回答他無法判斷哪一名是真的人類,那麼這個計算機就被認為通過測試,它就像人類一樣智能。 這就是圖靈的模仿遊戲,即如今廣為人知的圖靈測試。
  • 專訪|科幻作家陳楸帆:AI寫作的目標是打破邊界
    由於以前我從未看過北京的愛因斯坦這樣的人物,我對他的話不以為然。愛因斯坦是個與世無爭的人,他的世界裡沒有戰爭,沒有貧富差距,更沒有人性的卑劣,他只是要求我們這樣去做。」科幻作家陳楸帆現場演示AI寫作程序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雖然語句略有不通,但AI在想像力方面展現了其潛力。
  • 從《愛死機》的賽博朋克世界,我看到了人類未來科技的困境
    當生物科技進化到一定程度,是人在更像非人,還是非人更像人?諸如此類的問題在更多的作品中得到體現。九尾狐的形象設計充滿東方風情下面,將從三個角度來展開講講,看完《愛死機》,我有哪些方面的思考。首先,關於機器的本質。
  • 放棄人類!AI女優機器人進軍好萊塢,成7000萬美元科幻大片主演
    人們對科幻電影的所有想像終將成為現實!還記得2008年火遍全球的電影《我的機器人女友》嗎?影片導演郭在容在科幻世界塑造了一個機器人女孩,與人類上演了一場超越生物隔閡的愛情故事,收穫了無數影迷的心。不過,當時影片中的機器人是由日本影星綾瀨遙所扮演。
  • 那些好看充滿視覺體驗的科幻電影
    女主是娜塔莉.波特曼,她曾以《這個殺手不太冷》中小蘿莉出道,並在《黑天鵝》中一人分飾兩角,憑藉電影《黑天鵝》裡人格分裂的芭蕾舞者角色,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喜歡女主的一定不要錯過這部戲!2.《機械公敵》電影人類主角是帥帥酷酷的威爾·史密斯,他在劇中是一位略有偏執狂的警察,深信機器人就是一個案件的兇手。
  • 科技世代與人類未來丨機器「北鼻」,不香嗎?
    很多反對者認為,伴侶機器人越做越逼真,越來越多的人將與之共同生活——已經有人和充氣娃娃、虛擬玩偶「初音」結婚了——久而久之,人會越來越像機器,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人性。我稱之為智能時代的「人類機器化憂慮」。 「人類機器化憂慮」由來已久,可以追溯至工業革命。
  • 《終結者審判日》AI機器人在與人類的相處中能否擁有人類的情感?
    情感是高級生物所特有的特性,人類的情感一方面來自於天生的遺傳,另一方面則來自於生命過程中地學習和積累,那麼人工智慧機器人在與人類的相處中能否擁有人類的情感?我們先了解一下《終結者審判日》中T800與康納相處中情感的變化。
  • 探索人類宇宙殖民地 黑曜石科幻新作《天外世界》實機演示
    【17173新聞報導,轉載請註明出處】在昨天的TGA2018頒獎典禮上,黑曜石工作室發布了旗下科幻題材新作《天外世界》。今天外媒Gameinformer就放出了一段遊戲的試玩視頻,為玩家展示了遊戲的部分玩法,一起來欣賞下。
  • 經典科幻電影之《機器管家》
    中文名:機器管家外文名:Bicentennial man導 演:克裡斯·哥倫布編 劇: 艾薩克·阿西莫夫 / Robert Silverberg / 尼古拉斯·卡贊主 演: 羅賓·威廉士 / 艾伯絲·戴維茲 / 山姆·尼爾 / 奧利弗·普萊特 類 型: 科幻 / 愛情 / 劇情製片國家
  • Facebook AI 創造人類不理解的語言?它們只是沒學好英語
    「自創語言」的來龍去脈6 月的時候,Facebook 人工智慧實驗室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了他們如何教 AI 與人類進行談判,他們希望訓練機器人不僅僅是在表面上模仿人類,而是真正的像人類一樣處理事情。在這個項目上 Facebook 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他們的機器人在與人進行談判時,人類甚至無法區分出對面的是機器還是人類。但後來情況發生了變化。
  • 當人類與AI相愛
    許多消費者像照顧有血有肉的寵物犬一樣,悉心照料這隻機器小狗的起居——雖然AIBO不需要吃喝拉撒也用不著上街溜達,但對於許多消費者來說,把它視作家庭成員來對待,完全是理所當然。2006年,初代AIBO的官方售後服務正式終結。許多愛好者紛紛組織起民間團隊,想方設法對AIBO進行保養維修。
  • 從《終結者》到《銀翼殺手2049》,科幻片中人類的未來是什麼樣的
    來自百度百科的解釋是這樣的,科幻片是類型片的一種,該類作品採用科幻元素作為題材,以建立在科學上的幻想性情景為背景,在此基礎上展開敘事的影視作品。科幻片作為人們最喜愛的電影類型之一,以其超越現實的可能、天馬行空的想像、酷炫華麗的特效深深地吸引著人們的眼球。
  • 為什麼科幻電影裡的外星人長得像人類?
    自從《異形》系列誕生以來,科幻作家和好萊塢藝術家引領著人們對外星人的幻想。他們絞盡腦汁試圖別出心裁,但觀眾似乎發現,想像出來的外星生物身上總有地球生物的影子。《異形》系列中的外星人看起來像恐龍或爬行動物;《降臨》、《星際覺醒》裡的外星人就像章魚怪;《異星戰場》中的外星人像蜘蛛精;而以《E.T》為代表的一大批影視作品中,外星人直接就是以人類為原型的嘛。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科幻作家是在偷懶,還是想像力用完了呢?其實不然。「科幻」不是「魔幻「,所以科幻作家的想像必須受到科學規律的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