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陳楸帆:AI寫作時代的到來,會終結科幻嗎?

2020-12-23 新京報

撰文丨董牧孜

2017年下半年,科幻小說家陳楸帆第一次有了和AI合作寫小說的想法。在那時,機器寫作已不是新鮮事——微軟小冰出版了人類史上首部AI詩集,一些自動抓取信息生成金融新聞的程序也已出現。然而,小說對於邏輯性、自然語言理解力,以及人物、情節、結構、文法等不同層面都有高度複雜的要求。目前的AI,達到了這樣的能力嗎?

最終,陳楸帆還是「輔助」AI寫出了一篇小說。他與原來在Google的同事、創新工場CTO兼人工智慧工程院副院長王詠合作,編寫了一個算法,訓練數據包括他既往的上百萬字作品。由AI軟體生成的內容,插入了他的小說《出神狀態》之中。

陳楸帆,畢業於北大中文系及藝術系,科幻作家,編劇,翻譯,策展人。美國科幻與奇幻作家協會(SFWA)成員,世界華人科幻協會(CSFA)會長,Xprize基金會科幻顧問委員會(SFAC)成員。曾多次獲得星雲獎、銀河獎、世界科幻奇幻翻譯獎等國內外獎項,作品被廣泛翻譯為多國語言,在許多歐美科幻雜誌均為首位發表作品的中國作家,代表作包括《荒潮》《迷幻史》《人生算法》等。

《出神狀態》講述了末日後的上海故事,人類意識處於雪崩邊緣,主人公在意識殘存的最後時段,決定去上海圖書館還書——通過完成這樣一個儀式,他證明自己仍是一個文明人。其中,AI寫作的內容,用以表現他在意識渙散狀態之下產生的幻覺。

這部AI參與創作的小說,後來發生了一個有趣的小插曲。去年春節,原《收穫》編輯、作家、科技創業者走走用名叫「谷臻小簡」 的AI軟體「讀」了2018年幾十本文學雜誌刊發的七百餘部短篇小說,並以小說的優美度(即情節與情節之間的節奏變化的規律性)及結構流暢程度對這些作品進行打分。

AI最終選定的年度短篇,正是這篇有AI參與創作的《出神狀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等待摩西》,也被擠到了第二位,儘管差距僅有0.00001分。在某種意義上,這恰恰表明:一個AI,竟然從771部小說中,準確指認出了另一個AI的身影。

陳楸帆覺得,這樣的巧合,為一個偏愛理性與邏輯的事件披上了神秘主義的色彩。我們並不知道,使用了不同計算機語言、算法、標準的兩個AI,究竟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建立了共振。

《異化引擎》,陳楸帆 著,花城出版社,2020年6月

《出神狀態》一文,收錄於陳楸帆新出版的小說集《異化引擎》之中。《異化引擎》一書收錄了陳楸帆近年來的科幻中的9個短篇小說,從不同個體到集體的切片視角,記錄下神秘的未知力量「異化引擎」對人類文明所帶來的衝擊。

在10年之後,機器輔助寫作或許會成為普遍現象。AI寫作背後,意味著文學本身的邊界也將被不斷深挖拓寬。或許我們會迎來如克拉克所說,「一切足夠先進的科技都與魔法無異」的時代。到了那樣的時代,科幻的位置何在,科幻又應該怎樣去寫呢?

對此,陳楸帆在新書後記中給出了一個自稱「不成熟的回答」:「科幻,或者文學,應該回到人類渴望故事最原初的衝動,一種夢境的替代品,一種與更古老、更超越、更整體的力量產生共振的精神臍帶。」

中國科幻小說vs美國科幻小說:

是否有本質差異?

10歲之前,陳楸帆就與科幻結下了緣分。當時,他的父親在一家做超聲儀器的研究所工作,他會經常去研究所的圖書館裡閱讀科技類科普類讀物,比如《知識就是力量》《科學畫報》《我們愛科學》等科普類雜誌,也讀到了柯南·道爾、克拉克、阿西莫夫等作家的科幻故事。小學之後,陳楸帆已經是《科幻世界》的讀者,這是中國當時唯一一本國產科幻雜誌,也是促使他開始寫作發表的契機。

2017年,他成為一個獨立寫作者。科幻產生的莫名的吸引力,一直持續到現在。

「科幻能夠給我很多可能性,讓我從日常生活狀態抽離出來,擁有某種超越性的視角,從更大的時空尺度去看待人類、宇宙和自然。」

在近幾年的作品中,陳楸帆開始慢慢將自己的童年經歷、鄉土及情緒放進科幻寫作之中,儘管在早年,他很排斥這樣做。

「寫作的人到一定程度時,需要回歸自我,發掘自己內心的隱秘角落,這些隱秘角落可能是你真正的力量所在,也有可能是創傷所在,但是通過寫作治癒創傷,把自己變成一個更完整的人,這個是寫作帶給我的一種自我發現的歷程。」

《荒潮》,陳楸帆 著,讀客文化丨上海文藝出版社,2019年8月

小說《荒潮》中,有相當篇幅是關於潮汕地區文化,以及傳統的父子關係,《巴鱗》中涉及成長的隱痛;《匣中祠堂》寫到潮汕的祠堂文化,用AI技術將祠堂虛擬化,可以隨身攜帶。

陳楸帆覺得,祠堂不一定代表落後或是封建迷信,祠堂可能更有效地在情感和價值觀信仰上將一代代人連結起來,這種連結對於社群延文化傳承很有價值,「我是在探討如何用科技把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

在處理鄉土題材時,人們往往很容易將鄉土、傳統與當代、科技對立起來,繼而得出落後、先進之別。陳楸帆在小說中試圖打破這樣的價值判斷。如果說科幻小說是一種類型,是與讀者建立的一種審美契約,那麼我們對於科幻小說的理解在今天仍然可以拓寬,不必局限在此前的刻板認識之中。

這個問題,同樣涉及中國科幻小說和美國科幻小說有何本質差異的問題——陳楸帆在訪談中常常被問到這一問題。在他看來,西方視角往往傾向於樹立二元對立關係,比如先進和落後,原始和現代,科技和自然等等。而傳統中國觀念則不同,太極一陰一陽,互相轉化,天人合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種融合的和諧。在近幾年的寫作探索中,陳楸帆越來越覺得,這是中國的科幻小說或者文學可以去挖掘和傳遞的世界觀。

不過,在現實層面,西方科幻創作的基礎較為夯實。美國科幻作家的數量比中國多,科幻發展的歷史比中國長,並且呈現為一個連續的過程。中國科幻的發展則是運動式的,這樣間斷式發展,致使很多事情要從頭來過。美國的科幻小說在全世界範圍內傳播,也與好萊塢強大的電影工業有關,好萊塢幫助他們把科幻故事轉化成影視作品,促進了其傳播性。

近日,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可以說,發展自己的科幻電影及科幻小說,也是為了爭奪對於未來的想像權,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挑戰。我們以往是看著美國科幻片長大的,我們對於未來的想像,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國科幻作品中的想像所塑造,而科幻涉及的關於未來的想像權和闡釋權。「如果我們對於未來的所有想像,只有美國方式的想像,這樣的世界肯定不是多元化的世界,我們現在做的是努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多元」,陳楸帆在8月14日思南公館的「星辰與良夜:技術加速時代的科幻與文學」活動發言中如是說。

異化與加速主義,

會將人類推離未來嗎?

陳楸帆小說中的一大主題,圍繞科技對人類的異化而展開。馬克思所說的異化,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對於勞動者生活的一種結構性改變。在當下,科技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成為生產關係、勞動關係鏈條裡的底層基座。陳楸帆的小說《未來病史》就以一種戲劇性場景呈現了這一過程中人在肉身性、認知以及社會關係上的變化。

《未來病史》,陳楸帆 著,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年7月

科技發展之下人類的異化,不是當下才有。從啟蒙運動,甚至文藝復興開始,以及工業革命200餘年以來人類生產力和生產效率的極大提升,人類已經獲得了改變自然界,甚至改變整個地球的能力,我們進入一個人類新紀元。在這一過程中,異化一直伴隨著全球化而不斷深入,我們的身體、自我認知、時空觀看、工作概念以及人與人的關係都發生了異化。

純粹自然狀態下未經異化的人,在人類有史以來是罕見的。或許,尼安德特人是所謂更純粹更自然的人,但是他們在跟智人的鬥爭中敗下陣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有部分進入智人的身體,進入我們的DNA。在這一過程,我們一直處於異化狀態中。

現有的人類中心主義視角將這種異化視為一種進化,我們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意味著我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在不斷提升,包括人均壽命,受教育水平,對世界認知水平都等都在提升。

伴隨科技發展,我們進入了所謂的加速主義時代。加速主義代表著這樣一種看法:人類能夠通過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創新,來解決現有問題,哪怕新科技會帶來新問題,只要我們前進的速度夠快,我們就能夠不斷地解決掉舊問題,摧毀舊有的結構和觀念。加速主義如今已經成為社會主流,即便可以細分為左翼加速主義和右翼加速主義——二者在權力的分配結構上各有側重,但是總體而言都是一派觀點。

然而,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看,比如非人類中心主義視角會將整個地球視為一個大的生物圈,具有自我調節的生命的有機體,即所謂的蓋亞假說。人類在加速主義趨勢下,不斷從自然界搶奪資源,造成很多物種滅絕。其後果之一,可能是加速自我滅亡的過程。在有些一家之言看來,今年的疫情是大的生態系統為了對衝人類的過度擴張、過分快速的碳排放等所生成的對衝手段。

從這一角度來講,異化是否導向自取滅亡的道路,完全取決於我們站在什麼立場、以何種時空尺度來討論問題,或許在我們有生之年這個問題都很難有確切答案。

今天的科幻創作,很多時候也會反思這一問題:加速主義到底是不是正確的?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事,以對衝加速所帶來的危險?

科學與玄學,

並非對立之物

陳楸帆覺得,過分理性可能也是加速主義的一種病症。「人在當下過分高估了理性的價值,低估了感性的重要性,文學和藝術是我們用來對抗加速主義的工具。包括在寫作中,我想跳出科學主義、理性主義的框架,不要寫的那麼『科幻』,多一點玄學的東西,多一點文學的東西。」

在陳楸帆看來,當下很多科幻作品似乎有在鑽科學主義的「牛角尖」,希望用科學理性解釋清楚世間所有機制,然而總有一些問題雲山霧繞,暫時無法找到一個理性的解釋。

最近,陳楸帆剛從內蒙古海拉爾回來,他去一個叫新巴爾虎左旗的地方採風,參加蒙古族人的公祭日。那裡有三座聖山,他們在山裡殺牛羊、唱歌、跳舞、摔跤、賽馬,最核心的部分,是祭拜山神,也有薩滿儀式。薩滿區別於其他宗教儀式最顯著特點是出神狀態,人的意識狀態突然改變,通過這樣的改變可以聲稱神靈附體,神遊他處,獲取一些自己本不應該知道的知識或經驗。

採風的經歷,令陳楸帆對科學和玄學的關係有了更多思考。近年來,陳楸帆一直閱讀人類學、考古學、神經科學的相關研究,以其理解薩滿儀式中的出身狀態究竟意味著什麼:是人類自身固有的本質存在,還是後天通過宗教、文化、信仰所賦予的一種結構?

陳楸帆小說中往往出現科技與巫術的並置,宗教儀式感或神話學的內容。比如《荒潮》中寫到用賽博朋克的方式降神。降神儀式是廣東地區常見的儀式,通過這樣的並置,科技與神話的共通之處得以呈現。

陳楸帆指出,「從某個角度來看,科學和玄學其實是一回事,它們都是一種理解闡釋世界的框架。放眼看人類歷史,最初有神話,神話是原始人類古代人理解世界、闡釋自然規律的敘事框架;科學則是近幾百年發展起來的一種話語框架。神話(包括宗教)與科學之間,其實有很多類似之處,它們都是一種信仰系統,簡言之,信仰系統就是提出一個不容置疑的假設,並對此做很多驗證,比如古典的經院哲學會驗證上帝存在。同樣的,很多現代科學也是先有假設,進而通過實驗或者數學方式去驗證,比如愛因斯坦提出的光速不變或者時空相對論假設。」

《人生算法》,陳楸帆 著,中信出版社,2019年1月

在陳楸帆看來,科學和玄學不過是選擇了不同的信仰坐標系,「我們往往站在一個陣營,本能地去抵制另一套信仰系統,這就是意識形態給我們的思想鋼印。一些目前非常難以量化的理論框架,我們可能在當下視之為玄學領域,但也不排除在未來它們會變成科學。」

AI寫作時代的到來,

會終結科幻嗎?

近年來,陳楸帆有一個非常有趣的體驗:對他的小說最熱烈積極的反饋,往往是來自於「非科幻」讀者。或許,這正是受到相近的問題意識所驅使。

如今,科幻寫作也在普遍化。國外很多所謂主流文學作家的很多作品都可以歸為科幻類,比如麥克尤恩最近出版的《我這樣的機器》,以及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和近期出版的《證言》,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探討當下的社會議題富有力量。

不過,與此同時,我們目睹AI也在「精進」自己的創作力。如今,當代藝術領域已經出現了很多AI創作,也有很多學者研究數字人文。面對即將來臨的AI寫作時代,陳楸帆覺得不用糾結,「糾結也沒用,這個時代總歸會到來。與其被動地等待到來,不如主動去迎接,看看會有什麼事情發生。與其等著別人來革我的命,不如自己先把自己的命革了,至少我還有身為先烈的姿態。」

《星際穿越》劇照。

對於陳楸帆來說,更好的選擇可能是去了解它,擁抱它。但他也強調,我們要相信人類有一些東西是機器無法取代、無法模仿的,比如愛。「《星際穿越》的結局是『愛拯救世界』,以前我覺得這是好萊塢的陳詞濫調,現在我有了不同的想法,在理性主義泛濫的時代,愛作為一種被標籤化的事物被消費,但其實愛有很強大的力量,愛沒有辦法量化或結構化。這不只體現在自我個體的反應之中,也體現在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動態結構之中,有互動才能產生愛。單方面的愛算是愛,但不是完整的愛」,陳楸帆說。

應該說,對於科幻創作而言,當下仍是一個很好的時代。最核心的問題在於創作人才、創作水平是否能跟上。「我們出現了《三體》這樣處於金字塔尖的作品,也需要大量處在塔基的作品,這樣才能慢慢夯實基礎。現在我看到很多寫傳統文學、推理小說的作者都來創作科幻小說,而且寫得非常好,這可能就是我們未來的希望所在。」

撰文丨董牧孜

編輯丨張進

校對丨趙琳

相關焦點

  • 專訪|科幻作家陳楸帆:AI寫作的目標是打破邊界
    以上的句子並非出自人類,而是一個AI寫作程序對「AI可以從事創作嗎」這個問題自動生成的答案。最近,傳茂文化和創新工場聯合推出了人機共創寫作實驗項目,這個被命名為《共生紀》的項目集結了國內11位新銳作家,將圍繞環保、人機關係、性別、文化多樣性等主題,與AI協同創作多篇科幻故事。
  • 封面會客廳|「幾近一己之力」做成釣魚城科幻中心 科幻博士將...
    陳楸帆、江波、張冉、阿缺等國內一線多位青年科幻作家,悉數到場。《三體》責編、《科幻世界》雜誌社副總編姚海軍上臺致辭對釣魚城科幻中心表示祝賀和表示他的期待。當歷史和未來在江城相遇近幾年,與中國經濟實力增長相一致,科幻在中國可謂春潮湧動。各種科幻獎項,科幻項目,科幻產業園,如雨後春筍,生機勃勃。
  • 緊扣時代使命,推動科幻事業步入新徵程
    科幻作家江波、超俠結合作品分別談了自己的創作體會,各具特色。《科普創作》執行編輯、科幻基地常務副秘書長姚利芬和《科幻世界》副總編姚海軍,中國科普研究所科普創作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秘書長張志敏與科幻作家、編劇、世界華人科幻協會會長陳楸帆分別主持兩個學術論壇。
  • 科幻博士將「未來」當成事業
    張凡現場宣布百萬釣魚城科幻大獎有兩個重要單元——大師獎和作家單元獎。「大師獎,Grand Master Award,為百萬釣魚城科幻大獎的首獎,參照諾貝爾文學獎範式的創作終身成就獎。首屆獎金為單人60萬元,並逐屆提升,第三屆增至單人100萬元。該獎為雙年大獎,旨在獎勵全球範圍內的華語科幻寫作者、科幻從業者。」陳楸帆、江波、張冉、阿缺等多位國內一線青年科幻作家,悉數到場。
  • 去年是個好年吧——評2019《中國科幻年選》
    (《擬人算法——2019中國科幻年選》)《2019中國科幻年選》直到今天才面世,但我以為這個時機也是恰到好處的。我相信2029、2099甚至2199(如果人類足夠幸運)年的中國科幻研究者,仍然會時不時地回到這篇年選之中,試圖通過這些科幻作家的眼睛去理解,這個時代究竟發生了什麼。話語的暴力讓真相隱失在嘈雜的口水戰之中,但科幻似可憑藉其得天獨厚的邊緣性逃過此劫。
  • 科幻史話09 美國科幻黃金時代的作家們
    黃金時代之所以為黃金時代,正是因為有大批優秀的科幻作家孜孜不倦地寫作,譜寫出一曲又一曲科學與幻想交織的歌,不但成就了他們自己,也使得整個時代熠熠生輝,令後人無限追思與嚮往。顯然,僅僅靠前面介紹過的科幻四大才子支撐不起黃金時代。
  • 《人物專欄》中國科幻人物博覽
    1905年,徐念慈創作科幻小說《新法螺先生譚》,是中國原生代科幻作家原創科幻小說的先驅者之一。3、顧均正(1902年11月26日-1980年12月16日)現代科普作家、出版家、文學翻譯家。出生於浙江嘉興,逝世於北京。後來寫的一些科學小品,刊登在《周報》《新文化》《科學大眾》等雜誌上,於1948年合成為《從原子時代到海洋時代》出版。
  • 劉慈欣作品漫畫版出版,如何理解「中國科幻新浪潮」?
    宋明煒:我稱為「中國科幻新浪潮」的這個群體,興起於上世紀90年代末,以陳楸帆、韓松、王晉康、劉慈欣等為代表,這個作家群體其實創造了一個中國科幻發展的黃金時期。這裡的「新浪潮」不完全是英美科幻新浪潮的概念。英美科幻新浪潮指的是一種實驗性很強的科幻小說類型,當然,在陳楸帆、飛氘、韓松、劉慈欣這些我界定的中國科幻新浪潮作家的寫作中,你確實也能夠感受到類似的前衛意識。
  • 他把《三體》《北京摺疊》譯成英文 劉宇昆:這次把劉邦和項羽寫成了科幻
    他叫劉宇昆,一位生活在美國的華裔作家,正是經他之手,《三體》《北京摺疊》等作品才被接連翻譯介紹到西方。還記得2015年8月23日,劉慈欣的《三體》成為首獲雨果獎的亞洲作品嗎?雨果獎作為世界幻想文學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創立60多年來整個亞洲地區無人獲獎。頒獎當天,劉慈欣本人並沒有到場,替他上臺領獎的是英文譯者劉宇昆。
  • 90後作家·訪談|王侃瑜:科幻是把握當下和未來的有效手段
    2018年,王侃瑜出版了第一本個人小說集《雲霧2.2》,近日,其新作《海鮮飯店》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就其新書及科幻小說寫作等話題專訪了王侃瑜。王侃瑜澎湃新聞:您畢業之後好像一直是用業餘時間來創作的,您是那種會很有計劃地給自己壓寫作量的人嗎?
  • 科幻作家喬安娜·拉斯:回顧時代裡抑制女性寫作的方式與案例
    曾經的女性遠不如今日一般可以自由寫作(即便今日的寫作自由也只是相對而言)。這自由絕非來自男性的恩賜,而是女性的爭取。在《如何抑制女性寫作》中,科幻作家喬安娜·拉斯回顧了過往時代裡種種抑制女性寫作的方式與案例。
  • AI寫的科幻小說,人們會喜歡看麼?
    半個月前,一則消息在哈利波特迷中炸鍋,已經終結的《哈利波特》系列又出新章節了!不過作者可不是J.K.羅琳,而是Botnik Studio的AI機器人。至於好不好看,有的人說文風一言難盡,有的則拍手叫好。
  • 作家星河帶你入門科幻創作,細講科幻文本類型
    今天我們看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計劃的徵文活動,今天我和大家來做一些有關科幻寫作的交流,今天主要講的是:怎麼來入手科幻寫作,怎麼來上手科幻寫作。這次培訓題目叫「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這個特殊是怎麼特殊,我們特殊在什麼地方,之後我們會詳細解釋。
  • 《創意寫作七堂課》:凌晨老師的科幻創作經驗談
    同時,作為著名科幻作家,作者還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創作經驗和心得分享出來,以幫助廣大讀者。可以說,這是一冊面向所有有志於科幻寫作人士的入門進階寶典。作者簡介凌晨,女,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學文藝委員會會員,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科普委員委員,中國作協與北京作家協會會員,科普與科幻小說作家。
  • 科幻小說的「主題矛盾」和「陌生化」
    劉慈欣曾經在一篇題為《用科幻的眼光看世界》的文章中引用了科幻作家湯姆·戈德溫的經典短篇科幻小說《冷酷的方程式》,這是一部對劉慈欣本人創作思想產生過重要影響的作品,特別是其中的「冷酷」因素在他的作品中得以不同形式的體現,比如《三體》中所構建的「零道德」的宇宙公理,包括常常被引用的那句「名言」:毀滅你,與你何幹,都是一個個十分「冷酷」的例子。
  • 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牽手有道精品課 頂尖科幻作家在線授課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在線記者 張膠)9月17日,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主辦單位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承辦單位清大紫育與有道精品課在京舉行籤約儀式,共同搭建培養中學生的科學素養、創新能力與寫作能力的平臺。
  • 第三任妻子執筆,科幻大師菲利普·K·迪克首本中文版傳記出版
    本書是光分科幻文庫旗下「世界科幻大師傳記」系列的第一部,由美國傳奇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的第三任妻子安妮·R.迪克執筆,耶魯大學博士金雪妮翻譯,為首度引進到中國,是目前國內圖書市場上第一本迪克的傳記。《紐約時報》評價本書為「迪克粉絲和學者的無價之寶」,著名科幻作家、雨果獎得主劉慈欣更是對迪克不惜溢美之詞:「科幻作家有很多,菲利普·迪克只有一個。」
  • 航天達人科幻作家技術大拿,誰是你的「2050青年」
    他會因被對手的每一次打敗而無奈,更會為天壤的每一次微小進步而欣喜萬分。不僅僅是圍棋,他堅信人工智慧能讓未來更加美好。」崔紅正,千尋位置GNSS算法-算法研發工程師數據,算法和數字工具被創造性地使用,帶來了美和舒適的實驗,他是數據時代最有代表性的工匠。」王越,迦智首席科學家
  • 直播預告|科幻寫作班最後一周!江波和譚語蕊會講什麼呢?
    由中國數字科技館主辦、科幻世界雜誌社承辦的在線科幻寫作班已經進行到最後一周啦!(還不知道寫作班是什麼的小夥伴戳連結——【直播課程】10小時科幻寫作入門:帶你踏進科幻寫作的次元門!)或者嘗試探索一些寫作之外的東西...
  • 一定要帥氣地回到未來——記第五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
    據說我們要頒發的是組委會評出來的特別貢獻獎,與我一同頒獎的還有夏笳、吳霜和陳楸帆。局座故作神秘地說:「知道我為什麼找你們幾個頒獎嗎?」我不明白如此顯而易見的問題為什麼要問:「因為我們是俊男靚女啊。」局座滿意地點頭:「是的。」事實上我平時也不願意穿西裝,正是怕光芒四射得讓大家無法直視,正如戰力接近神的黃金聖鬥士沙加平時總要閉著眼睛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