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重慶合川報導
【人物簡介】
張凡:復旦大學首屆MFA創意寫作碩士,南科大吳巖教授帶的科幻博士,科幻寫作者。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專委會委員,重慶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專委會副主任,多屆星雲獎評委。
「星雲獎,銀河獎,都為中國科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是在我眼裡,它們獎金還是不夠高。」「我們的評獎絕不會為了擺平衡,如果一個作家有實力拿到大滿貫,我們絕不會讓他把其中一個獎讓出來。如果實力在,他應得的獎都會給他。」
2020年12月5日上午,站在重慶合川繽果大劇院舞臺上,背後的字樣是「「百萬釣魚城科幻大獎作家委員會成立儀式暨釣魚城科幻社成立儀式」,瘦弱的張凡,語調鏗鏘。這位復旦大學首屆MFA創意寫作碩士,南科大吳巖教授帶的科幻博士,科幻寫作者,在重慶合川釣魚城,一個歷史氣息濃厚的地方,以創始人的身份操辦成了一個科幻中心,聚集了科幻界多位大咖參與助力。
張凡現場宣布百萬釣魚城科幻大獎有兩個重要單元——大師獎和作家單元獎。「大師獎,Grand Master Award,為百萬釣魚城科幻大獎的首獎,參照諾貝爾文學獎範式的創作終身成就獎,首屆獎金為單人60萬元,並逐屆提升,第二屆單人80萬元第三屆增至單人100萬元。該獎為雙年大獎,旨在獎勵全球範圍內的華語科幻寫作者、科幻從業者。」 陳楸帆、江波、張冉、阿缺等國內一線多位青年科幻作家,悉數到場。《三體》責編、《科幻世界》雜誌社副總編姚海軍上臺致辭對釣魚城科幻中心表示祝賀和表示他的期待。
當歷史和未來在江城相遇
近幾年,與中國經濟實力增長相一致,科幻在中國可謂春潮湧動。各種科幻獎項,科幻項目,科幻產業園,如雨後春筍,生機勃勃。2019年12月28日,重慶釣魚城科幻中心正式成立。南科大教授吳巖、復旦大學教授嚴鋒兩位國內科幻研究界大咖,以及義大利科幻作家、編輯、出版人弗朗西斯科·沃爾索等科幻界名家,獲頒名譽主任聘書。不到一年時間,釣魚城科幻中心,又宣布將頒布百萬科幻大獎,很是吸睛。作為創始人,張凡自信滿滿,除了設立百萬科幻大獎,我們還會發起國際「創意寫作工坊」,培養未來的科幻大師。要成為完全公益性、高度國際化的亞洲最大科幻中心。
13世紀,蒙古幾十萬人馬,圍攻南宋潼川府路合州釣魚城,卻始終無法攻克,戰亂中連蒙古大汗蒙哥也陣亡在城下。合川民眾堅守釣魚城長達半個世紀,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戰例。近代也是名人輩出。民生公司創始人、中國航運業先驅,被譽為「中國船王」、「北碚之父」的盧作孚就是合川人。釣魚城科幻中心毗鄰涪江,與有「賽博朋克之城」的重慶市中心有距離但也不算很遠:既清淨又不偏遠,做科幻剛剛好。當科幻落地於一座歷史濃厚的江城,歷史和未來之間將有怎樣的火花?令業內人士感到好奇和期待。
作為《三體》責編、《科幻世界》雜誌社副總編,姚海軍在科幻界有著積累多年的從業經驗,性格冷靜。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他說,「現在獎很多。除了銀河獎,星雲獎,在青海新設有冷湖科幻獎。聽說甘肅又要有敦煌科幻獎。在重慶合川設立一個釣魚城百萬科幻獎,肯定是好事。科幻獎多,說明大家都對科幻有信心,看好科幻。在美國的科幻黃金時代,其實也曾經出現過這麼一個發展階段:很多科幻獎紛紛設立。我們也看到,一個獎要走得遠,走得穩,還需要經受住時間的檢驗。除了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海要在設計評獎規則上,汲取其他獎項的經驗教訓,做得更規範化,更符合國際標準,能遵循科學規律。我對釣魚城百萬科幻大獎也抱有很大期待,希望它能一直不忘初心,好好做下去。」
作家與大學生科幻迷的真實交流
12月5日上午,「作家的邀約」零距離對談在閱覽室順利進行,作家與學生以mini小組形式圍坐小圓桌,針對小說細節、科幻創作、未來思維等話題進行親密分享和探討。相比高高在上的長桌主題論壇,一個作家跟兩三個學生,圍在一個小圓桌前的方式,顯得自由、輕鬆、私密。中國科幻銀河獎、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獲得者、80後科幻名家陳楸帆,與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的三位大學生,圍坐在一張小圓桌前,聊起了科幻寫作。學生們還用紙筆認真記筆記。陳楸帆對這樣的面對面交流活動非常認可,「特別好。一方面,希望我的經驗能給喜歡科幻的大學生們帶去一些益處,另外一方面,我自己也從這些年輕大學生提的一些問題中,深受啟發。」他也忍不住對釣魚城科幻中心點上一大讚,「我來到這裡,各方面覺得特別好。尤其是張凡,他幾乎是一己之力辦成了一個釣魚城科幻中心。很了不起。」
科幻作家陳楸帆向大學生科幻迷分享創作經驗
對話張凡:
未來太快了,它正飛快成為過去
抓住機遇,將科幻的夢想實體化
跟很多愛幻想的男生一樣,張凡從小是一個科幻迷,但真正讓他對科幻文學產生巨大興趣,是他2010年備考復旦大學創意寫作碩士時。為了快速補習英語,他集中讀了200多本科幻英文小說。科幻小說屬於通俗文學,讀起來不太難,再加上對科幻有很大興趣,就讀進去了。英語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2012,張凡成為復旦大學首屆MFA創意寫作碩士。他的畢業作品是一篇科幻小說。2017年,張凡考上資深科幻學者吳巖的博士生。1991年吳巖在北師大工作,開設了我國綜合性大學第一門本科科幻課程,2003年又開闢了國內第一個碩士研究生科幻專業方向,並於2015年將該方向提升為博士生研究方向。2017年,吳巖入職南方科技大學繼續帶科幻博士研究生。張凡就是吳巖門下的科幻博士之一。在科幻界的能力積澱,也讓張凡成為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專委會委員,重慶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專委會副主任,多屆星雲獎評委。2019年,他選擇將多年來在創意寫作、科幻研究、國際關係管理等方面的學習積累,帶到重慶合川,開創科幻事業,有充分的理由,「釣魚城提供的科幻條件,是全國任何一地不能給予我的,在這裡能夠把科幻的夢想實體化,建造亞洲最大科幻中心。所謂最大,在建築空間、人員數量、項目等級上,都是全國頂尖的配備。如果去大學做研究,可能更多是紙上的學術了。」
封面新聞:你原本也是寫科幻的,現在主要在從事科幻管理工作,這之間怎麼協調?
張凡:按理說,我是應該多寫作,畢竟我是復旦創業寫作碩士班畢業,算是寫作的科班出身。但現在我暫時把寫作放一放,也有充分的考慮。我也到了人近中年的年紀,會思考自己事業的重點在哪。一方面,寫作跟天賦關係更大。寫作欲望也沒有阿缺這樣的科幻作家那麼強烈。另外一方面,如果我的工作,能夠讓我們科幻中心的年輕學生受到優質的科幻教育,比如說3000人裡面能出現20個這種青年科幻作家,我覺得這可能比我自己寫作可能更有意義。當然,當以後這個科幻中心成熟以後,我也可以交給別人,自己回歸到寫作上。
封面新聞:你這麼大力做科幻事業。在你眼裡,科幻到底它的價值、意義是怎樣的?
張凡:在我看來,科幻代表一種開放、包容、未來型的思考方式。在我看來,很多人對「未來」有錯誤的理解——以為「未來」是還沒有發生在的,在某個遙遠的時間點之後的事情。但並不是如此。大家都比較熟悉「未來已來,只是尚未流行」這句話,但事實上,「未來」其實早已經滲透到現在,甚至你稍微不注意,它就變成昨天了。人類社會已經發展得如此之快,未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為昨天。比如說,現在的網際網路公司為例,之所以快速做起來,它其實用的是一種大數據技術,獲得了一種定義未來、制定規則的權力。其實這背後都是未來型思維。
封面新聞:這幾年,科幻很熱。很多地方都宣布要成立科幻基地、科幻產業園。釣魚城科幻中心的特色是什麼?
張凡:我們的特色是,依託於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這個母體,釣魚城科幻中心有明顯的校園科幻特徵:有年輕人的優勢,有校園基建的空間優勢。還有一個特點:我們行動的速度特別的快。從成立到現在,還未滿一年,我們已經做成了很多事情。這個時代是如此快,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還有就是,我們設立的釣魚城百萬大獎,是完全公益的,我們不要獲獎作者的改遍版權。市場化運作不是我們的強項,我們也不會去做。
封面新聞:做一個獎金百萬級的科幻獎,宗旨何在?
張凡:釣魚城百萬科幻大獎,的確有它的雄心在。我們的評獎,從第二屆開始,範圍將從中國逐漸擴展到東亞地區,然後向全世界開放。
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一個具有國際視野的獎項,讓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科幻納入我們中國科幻的評價獎勵體系中。我們都知道,劉慈欣得過的雨果獎,主要是英語世界的科幻評價體系。同時,作為基地在校園裡的科幻中心,我們也有自己的「私心」:通過操辦這個獎,培養我們學生的想像力,以及包括組織、管理等在內的實踐能力。我們的科幻活動,邀請很多人,包括全國科幻社長圓桌論壇、作家的邀約、科幻cosplay大賽、作家委員會成立儀式、科幻主題論壇、科幻酒會等。千頭萬緒,大家都說我一定很累。其實我一點都不累。就是因為我們的活動80%都是讓學生去操作,讓他們在實操中學習。事實上,很多科幻從業者,都曾經是大學裡科幻社團的成員。科幻積極份子在學校裡實踐主辦科幻相關活動,等畢業了,就順理成章成為他們的事業。這樣的例子,在科幻圈不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