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電影集團引進、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二戰大片《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將於3月16日在國內上映。12日,該片在北京舉行了媒體看片會。影片改編自小說《布列斯特要塞》,真實再現了 70年前那場慘烈的「屠城」之戰。導演以一個少年士兵的視角重現了那場突如其來的戰爭所帶來的巨大傷痛,片中以幾個小人物串聯幾個感人的故事,再次在銀幕上深化了「戰爭與人性」這一深刻的主題。
悲歡離合揪人心魄
《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有「貨真價實」的激戰場面,但是戰爭片如果沒有更加深刻的主題作為支撐也就變成了是對歷史資源的一種浪費。與《拯救大兵瑞恩》之類的戰爭片類似,《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同樣藉助小人物來反應戰爭的慘烈和人性的光輝,但是導演亞歷山大·科特巧妙的選取了幾個小人物輪流作為主角出現,更加豐富的細節故事使得影片「戰爭與人性」的主題更加突出,從而給觀眾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影片展現了戰爭中四個家庭的悲歡離合:當炮火隆隆打破了黑夜的寧靜,和妻子談心的士兵第一個念頭就是投入戰鬥,不忍回顧老母、嬌妻、幼兒;放電影的小夥子剛剛為未婚妻描繪新的生活圖景,在炸彈的襲擊之下也如同肥皂泡泡一樣脆弱;彼得上校聽到第一聲炮響,就吻別妻子卡秋莎,衝向要塞集合點;少男少女的垂釣原本是青梅竹馬的開始,預設為最痛苦記憶的起點……
相見卻不如不見,小男孩阿基莫夫好不容易找到廢墟中奄奄一息的阿尼婭,卻說「我不能和你在一起,我有命令在身,我必須把命令帶到 」,阿尼婭看著小男孩離去只能無助地流淚。類似這樣一幕幕的感人場景無法不走進觀眾的內心深入,戰爭這一把殘忍的「尖刀」又怎能不刺痛每一個觀眾的心呢?
戰爭場面「貨真價實」
因為真實,所以震撼!看慣了銀幕戰爭場面炮彈橫飛、火光閃耀,有些觀眾也會懷疑這樣的場面是不是有些誇張?實際上很多電影為了達到視聽效果帶來的刺激,會在後期製作的時候在此誇大其詞。當然這並不是值得詬病之處,但是相比於好萊塢戰爭片的「虛張聲勢」,《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更加「貨真價實」,沒有花哨的特效和火光閃閃的機翼機關槍,而是赤裸裸的實彈平射。導演強調為了達到戰爭場景逼真、慘烈、悲壯的效果,劇組敲開了博物館的大門,請出曾在戰鬥中「服役」的老兵器,如此呈現出來的火光、聲效、射速最大限度了還原了戰場。
營造如此逼真的戰爭場景,是為了讓觀眾領略1942年的蘇聯邊境上,一座註定會淪陷的孤堡是怎樣備註就成一座喋血孤城的。一支倉促應戰臨危不懼的紅軍,再加上一群手無寸鐵的婦孺在生命的盡頭如何演繹了一曲「為保衛祖國直到流盡最後一滴血」的悲歌。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