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ABC報導截圖
「最近,在紐約街頭,隨處可見人們穿著一款普通羽絨服。無論是從東59街到東96街的上東區,還是在皇后大道地鐵上,走到哪都能看見這款羽絨服。在刊物上,人們用「時髦、引領潮流」來評價它。」
這是美國《紐約》雜誌的一位作者在紐約的所見。
不要以為她說的是加拿大鵝(Canada Goose)或者法國的盟可睞(Moncler)。這款風靡紐約富人區甚至全美國的羽絨服是一個中國品牌。
在亞馬遜上,該品牌的一款「女士加厚羽絨服」長期排名「外套、夾克和馬甲」類銷量第一,在所有「服裝、鞋靴和珠寶飾品」中排名第14。評論也高達6500次,超過80%的買家給了四星或五星評價。
因為在亞馬遜上大賣,美國人直接將它稱為「亞馬遜外套」(Amazon Coat)。
現在在紐約,你如果不認識「亞馬遜外套」,就相當於在中國不認識加拿大鵝。
與動輒八九千一件的加拿大鵝相比,這款中國羽絨服只要140美元,差不多900多元人民幣,是加拿大鵝的十分之一。
中國羽絨服「霸佔」紐約富人區
「亞馬遜外套」出自於浙江嘉興的一家跨境電商之手,創始人名叫邱佳偉。據《都市快報》報導,邱佳偉從2013年開始做亞馬遜電商,算是國內最早一批做跨境電商的企業,羽絨服佔到了80%的業務量。但第一年,邱佳偉總共才賣出去400多件衣服。
最開始讓邱佳偉的羽絨服在美國火起來的,是2018年3月美國《紐約》雜誌的一篇文章。文章名為《不太可能的故事:這件在亞馬遜上賣140美元的羽絨服拿下了上東區》。
文章作者寫到,Gretchen Fenton是住在紐約上東區的一位時尚顧問,她最開始是看見一位朋友穿了一件「亞馬遜外套」。後來一打聽,才發現她周圍有20個人都在穿:從創意總監,到時尚設計師、到學校的老師……
經過口口相傳,「亞馬遜外套」已經在紐約掀起了風尚。「亞馬遜外套」吸引人的是既時尚又便宜。當時還不到100美元。
今年1月,這位作者在《紐約》雜誌上又發表了一篇文章。她發現,一年之後,「亞馬遜外套」已經成了主流——富人區的品味蔓延至了布魯克林,甚至傳到了賓夕法尼亞、底特律和加拿大。
到了2019年冬天,「『亞馬遜外套』為什麼你能火」已經成了網站和電視臺討論的話題。
圖片來源:雅虎財經報導截圖
雖然在美國火了,但邱佳偉對內銷還比較謹慎。他對《都市快報》說,因為國內外市場環境不一樣。在淘寶上,也有零星的商家在他們的羽絨服(有幾家標明了是海外代購),代購價格1200-1500元不等,折算下來比美國賣得要貴,近期也基本沒什麼成交。
價廉物美,口口相傳
一款「草根」羽絨服為什麼成為時尚?美國媒體最近也一直在討論。
美國《好管家》雜誌的時尚總監向雅虎財經分析稱,價格合理加上實用性是「亞馬遜外套」流行起來的重要因素。比如,媽媽們都說這款衣服有很多口袋,能裝很多東西。
此外,對於冬裝來說,不僅要保暖,還要耐用,不能這個冬天穿了,明年就過時了。所以,加拿大鵝價格高昂,也正是擊中了消費者「花一次錢、穿很多年」的心理。可並不是誰都買得起加拿大鵝。
「亞馬遜外套」還印證了消費市場上「口口相傳」的理論。
諮詢公司英敏特的零售和電商高級分析師在接受CNBC採訪時表示,18-34歲的女性消費者中,有56%的人會因為親戚朋友在網上曬了圖,而去購買同款商品。還有專業認識認為,當發現網紅、名人、媽媽、少年都在穿一款不知名的衣服時,很多人也會忍不住下手。大家就像在參與一場活動一樣興奮。
在亞馬遜做生意的中國人
邱佳偉的羽絨服能夠成為紐約富人區的風尚,有時尚傳播的因素,也有商品本身的因素。雖然看似是個案,但在中國,有很多人和邱佳偉一樣,做著跨境電商的生意,成為亞馬遜上一股重要的力量。
去年12月初,亞馬遜將「第四屆年度亞馬遜全球開店賣家峰會」放在了浙江寧波,有超過一萬名中國賣家參會。
根據電子商務智庫公司Marketplace Pulse統計,亞馬遜平臺上有1/3的賣家來自中國。過去兩年中,在亞馬遜上獲得成功的中國賣家數量翻了一倍,這也是為什麼亞馬遜要將峰會安排在中國。
除了數量大,中國賣家還展現了巨大的創新能力。亞馬遜的數據顯示,中國賣家每0.02秒就能創造出一款新產品,60%的中國賣家所賣的產品,都是在一年之內創造的,而且這些新產品中,有50%能成為「10000個最熱賣商品」。在亞馬遜平臺上的頂級賣家中,41%來自中國。為了支持中國賣家打造品牌,亞馬遜還推出了「品牌+」服務。
圖片來源:Marketplace Pulse
這麼多中國賣家捨近求遠,去亞馬遜做生意,部分是因為國內電商市場已經趨於飽和,競爭非常激烈。而在國外市場,實惠的價格則是最有力的武器。而且,與國內相比,海外電商市場還有很大的空間。
統計機構Statista預計,2022年美國零售電商的銷量將接近2016年的兩倍。
在全球範圍內,2021年電商零售銷量預計將達到4.878萬億美元,接近2014年的4倍。
潛力巨大的國際市場,將為中國賣家提供一個打造自主品牌的空間。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都市快報、《紐約》雜誌、雅虎財經、CNBC、Marketplace Pulse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