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尹倩:公關人要敢於跳出舒適圈 人生的不同階段都需要自我重啟

2021-01-13 中華網

「我是個好奇心很重的人,我從不懼怕改變,真正讓我恐懼的是沉浸舒適圈」

——尹倩

擁有近十年國際4A公司任職經歷,事業成熟穩定後卻毅然離開從零開始,僅用四年時間就將一家初創公司從無人知曉打造為在美上市行業龍頭的品牌形象。職業道路上,她總給自己製造挑戰,她認為職場中的舒適圈令人恐慌,不斷冒險才有人生意義。本文採訪的是生命科學/精準醫療領域難得的複合型人才尹倩。她敢於在四年前就看準並投身於當時剛剛新興的生命科學領域,幾年來,她與所在企業——北京泛生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成長,隨著公司登陸納斯達克,她也成為一家在美上市企業的品牌管理總負責人。

Q:尹總您好,了解到您最早是從公共關係開啟職業生涯,所以首先想問下您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職業選擇?

A:我認為是兩個原因,我本身好奇心比較重,所以年輕時本科和碩士會選擇主修新聞學和傳播心理學,想多看看世界,後來因為專業原因,偶然有了一段奧美的工作經歷,覺得做品牌、公共關係都非常挑戰,且對人的眼界、全局觀、專業性、專業管理、資源累積等全方位發展非常鍛鍊。另一方面,我在奧美、偉達工作過程中,接觸過很多業界牛人,也服務了從NGO到科技、消費品、汽車等等各類型的行業和客戶,這為我的公關職業生涯打下了紮實基礎。尤其在奧美做自身集團品牌宣傳塑造、在偉達服務奧組委、豪華車等等的經歷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我認為正是那兩個階段的快速成長,讓我堅定了從事公關行業的決心。

Q:您之前在享譽國際的4A公司已經做的很成熟了,為什麼後來會放棄那麼好的平臺,選擇加入到初創的泛生子呢?

A:我之前接觸的很多客戶都是非常成熟的500強企業,無論在奧美也好,在偉達也好,行業、企業都經歷了幾百年的發展演進,資源充足。但從我個人來講,我的性格是喜歡挑戰、需要不斷進步、需要價值實現感的人。所以我畏懼舒適圈,我喜歡給不斷給自己製造挑戰,我想把未來的時間留給沒有經歷過的事。

另一方面,我也想有一些大的轉變,我希望未來更深入的選擇並紮根一個有意義的行業,自己對工作的控制力更強,不再是簡單的我提供想法讓客戶去決定能否實現,而是更有機會按照我的想法和策略去落地,因而選擇甲方對我來講更合適。

選擇泛生子也是我仔細觀察和斟酌後的決定,首先,我認為泛生子所做的事業是有可能惠及全人類的,我願意為這樣的事業去奮鬥;其次,泛生子所在的生命科學行業是近幾年才興起的朝陽產業,發展前景十分光明,未來充滿無限可能,我也樂於與它一起成長。而事實也證明,泛生子目前已經是基因組學在癌症應用領域的企業典範和佼佼者。

Q:您覺得加入泛生子後最大的挑戰是什麼?從乙方到甲方的角色轉變讓您感受到哪些變化?

A:挑戰,我認為是三個方面的。首先,就是企業方與諮詢方的角色轉變,從乙方到甲方的變化需要花時間去適應,思維方式、做事方式、工作節奏都會有很大的不同;其次,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需要快速學習了解,不斷給自己充電,只有自己了解才有可能講好品牌故事,都說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生物科技行業近幾年的飛速發展印證了這一點,而如何在一個技術進步快速、應用場景迅速拓展的行業中,把一個信息門檻很高的行業故事講清楚,也成為一個挑戰;第三,從成熟的環境到新興的領域需要適應,原來在奧美、偉達這樣的公司發展非常成熟、團隊搭建的也非常完整,而來到泛生子以後都是從零開始,我們的公關團隊需要重建,同時,年輕行業、年輕公司的生存能力、快速根據變化不斷迭代小目標並執行的能力都成為核心能力,這些都是充滿挑戰但也充滿趣味的過程。

Q:提到團隊建設,我們也想問問您對於團隊搭建的心得。您是如何挑選和培養下屬,鍛鍊團隊的呢?在為企業選拔人才的時候,您最看重的是什麼呢?

A:對於員工的選拔,其實我的標準很高。我最看重的一點,就是獨立思考尤其是自我反省、自我學習進化的能力,這不僅是我的部門員工需要的,更是所有企業所有行業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必備的素質。泛生子是個變化發展非常快的企業,員工必須跟得上企業發展節奏,當個體能夠獨立完成工作,才能把個體才快速整合成不同單元,朝著集體目標努力。

團隊培養方面,我的風格是放權和適度容錯。相比硬性教條,我更喜歡去發展員工,給他們足夠的施展空間,讓員工積極主動的接收和享受工作,我來把控大方向,下屬在這個大前提下自由發揮。我經常會跟下屬甚至是跨級下屬一對一的交流,傾聽他們對工作、對生活的真實看法,了解他們需要什麼,思考如何幫助他們、成就他們。我始終認為,合理的工作關係,不是單向的員工為企業創造價值,企業也要反過來為員工創造價值。最好的企業關係應該是互相成就的,這樣的關係才是長久的、可持續的。

團隊激勵方面,我的要求可以概括為八個字——「抬頭看天、低頭做事」。剛才也說到,泛生子是快速成長型公司,對員工的學習能力、適應能力、抗壓能力要求都是比較高的,我們的員工既要有開闊的眼界、崇高的理想,也要有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在變化中敏捷做出調整。為此,我樂於去培養跨領域的複合型人才,他們既懂專業生物科技,也懂醫療傳播,還能涉獵金融資本,我認為做品牌就是需要這種「八面玲瓏」的員工。

Q:從業多年,您是如何看待公關行業的?公關帶給您最大的感觸是什麼?

A:首先,我認為公關是個非常有意思的行業,在公關諮詢行業時,它可以接觸到各行各業,每接一個新的客戶、新的案子,其實都是一個從頭開始學習和積累、從0到1的過程。各行各業接觸的多了之後,人的眼界就會越來越廣,世界觀和人生觀也會慢慢的發生變化。所以我認為,公關也是非常能幫助人成長的行業;在企業方時,公關更需要平衡很多內外關係,對人的綜合管理能力、個人影響力都有很強的要求。

Q:我們都知道從事公關行業會有很大的工作壓力,您有了小孩,成為一名母親後,是如何調節壓力,平衡事業和家庭的呢?

A:我認為絕對平衡是不太可能的,之前我一直試圖將兩者分開,結果發現事倍功半,於是索性試著在某些方面將它們融合在一起。我工作忙的時候可能很少有時間去陪孩子,所以,我會更注重陪伴的質量,注重孩子思維層面的塑造。比如提前規劃好陪他做哪些事情、或者用工作中哲學層面的思考來啟發孩子,讓他自己學會獨立思考,主動認識世界。同時,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他簡單直接的思維方式也常常會給我的工作帶來靈感,我甚至會向孩子請教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他的答案往往更能直接解決問題。所以我個人認為工作和生活並不衝突,這兩者完全可以互相促進。

Q:對於企業來講,公關所發揮的作用更多的還是體現在品牌建設方面,但在企業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些危機事件,那麼您是如何看待危機公關的?您認為出現危機應該如何應對?

A:無論是品牌定位,還是品牌建設、營銷中的傳播、危機的管控等等,這些都屬於企業的聲譽管理。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這很正常,數字時代中,沒有什麼事情可以靠隱瞞解決情況,首先,所謂的企業危機公關,還是應該把更多精力放在預防上,這對企業治理、運營管理、組織架構、合規及風險管控等等,都提出了要求。所以企業首先應根據自身情況自查。在不可避免的出現負面報導時,我們首先要擺正心態,以正確的眼光去看待負面,認清危機的根源,到底是企業本身有問題,還是溝通層面的問題。如果是傳播溝通層面的問題,就從公關和傳播的角度去解決;如果是企業自身的問題,就更需要引起企業反思和重視,給出一整套解決方案。另外,我認為企業應該感恩批判性報導,他們就像一面鏡子,讓你清楚看到自己的缺點和瑕疵,畢竟人只有在看到不足之後才能抓住改正的機會。所以,說到底危機公關最終考驗的還是企業價值觀。

Q:泛生子從成立到上市僅僅用了幾年時間,它的發展速度如此之快,那麼您在加入泛生子後是如何給品牌定位的呢?為了適應企業的發展,品牌定位又做出哪些相應的調整呢?

A:是的,我是2016年加入泛生子的,當時泛生子僅幾十人,剛剛開始商業化。四年時間我親眼目睹了它的快速成長和自我更迭。為了讓泛生子的品牌形象與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匹配,四年間我們給泛生子做過三次品牌定位升級。第一次調整是剛剛進入泛生子時,當時市場和公眾對它的印象很淺,且停留在簡單的腦腫瘤基因檢測公司,我們給品牌定位做了拔高並進行傳播,轉變了市場印象。第二次調整是伴隨著泛生子業務領域和場景的拓展,我們將企業定位調整為「洞悉癌症全周期」,將泛生子研究領域擴展到癌症早篩,把癌症和泛生子做強綁定,這次的品牌煥新我們與合作團隊也獲得了Transform award國際品牌大獎金獎。現在泛生子已經成為了一家上市企業,利益相關方越來越廣泛,我們的整體品牌也會繼續朝著「對大眾講話,講大眾能聽懂的話」的方向演進。

Q:在和泛生子共同成長的幾年裡面,肯定會有一些難忘的經歷吧?您願意跟我們分享一兩件嗎?

A:在創業公司,會需要個人不斷拓展自己的業務邊界,對快速學習及執行能力要求很高。我進入泛生子是在2016年,也是它剛剛開始商業化的一年,當時還沒有我們這個部門,而行業中既懂商業又懂技術的人才非常稀缺。所以很多事情都需親力親為,比如輔助CEO去發起和推動投融資項目等。金融知識也需從零開始邊學邊用,那個階段公司CEO給了我很大支持,在新的工作領域中,提升了看問題的深度,讓我能夠站在行業角度、金融角度、市場角度等多個維度去正視企業,從而發現問題,尋找策略。

Q:從初創到上市確實是一個傳奇誕生的過程,看著它越做越大、越來越強,您一定感慨萬千吧?那您認為上市前後泛生子在公關傳播方面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A:近幾年,見證了一個產業、商業實體邊界的快速拓展、整體的跨越式發展,對個人意義頗深。從傳播層面講,很多工作屬於輔助市值管理,需要在上市前提前準備。說到上市前後,傳播層面也有不一樣的地方。比如我們是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所以我們在之前的品牌及傳播基礎上,要去搭建在美國的品牌定位、市場(資本市場、業務市場)定位,包括機構投資人和散戶投資人對公司的了解、知曉、認同等。同時,企業上市後,監管機構對信息披露有非常嚴格的流程、合規與風險把控需要。所以更要注重品牌的綜合商譽管理,對資本、業務市場負責、對股民負責,承擔起更大的企業社會責任,推動行業的進步和可持續發展,和品牌共同成長,讓海內外市場看到中國生命科學企業的更多可能性。(來源:中國公關網)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

相關焦點

  • 敢於跳出「舒適圈」,你就贏了
    然而,在這個塵世間,我們常常所謂的「舒適圈」,其實不過是自己懶得再去奮鬥,懶得再去努力,得過且過的藉口。不管我們身處在哪個年齡段,不管我們身處在怎樣的環境,我們始終都有需要承擔的責任,有我們需要去完成的使命感。
  • 人要跳出自我的舒適圈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當然,人都會有惰性,有些人會不安於現狀,會讓自己在人生的路上,不斷的拼搏,不斷的前行;有些人安於現狀,生活在自我的舒適圈選擇了安逸和滿足。人最可怕的就是給自己畫了一個圈圈,不願意跳出,不願意改變與嘗試,只願在自己的舒適圈安逸自由舒適。身邊也會遇到類似這樣的朋友,總會抱怨生活中的不如意。說完之後自己還在圈子裡毫無改變,一邊抱怨一邊安於現狀。她的嘮叨與抱怨讓人產生厭煩感。
  • 別折騰,跳出舒適圈,才是人生最毒的雞湯
    很多人因此盲目跳出舒適圈,去嘗試沒有了解過的領域。網上有太多的故事,因為看現在的工作或是生活沒有發展,於是就跳出舒適圈,漸漸小有成就。很多人看到後,也選擇學習故事中的例子,離開舒適圈。但最後的結果卻是摔了一個大跟頭,反倒不如呆在舒適區中。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跳出舒適圈亦是如此。可是說它是,人生最大的「陷阱」,願你別輕信。01現在有一個理論,就是如果你活的領域非常了解,十分舒適,說明那並不是一件好事。
  • 家長跳出「舒適圈」,進行自我教育
    痛苦的家長教導孩子,智慧的家長自我教育!很多進入中年的家長,會認為自己已經完成了自我學習和成長,開始停在舒適圈裡,會認為自己的人生腳本已經繪製好,雖然有些許瑕疵,但不影響自己與自己、與他人、與世界的相處,於是他的觀念就局限在那裡,他的世界也局限在那裡。
  • 總有人說要跳出「舒適圈」,仔細想想你覺得對嗎?
    請點擊輸入圖01有一期《奇葩大會》,一個叫冉高鳴的選手貢獻了一段大型尷尬表演。所有人都默契地看著她,發出「噫——」的聲音,像到了德雲社專場。在同齡人中,田澄是那種既有天資又肯吃苦的優秀。現在,優秀的人正享受著難得的清閒捨不得離開,又為浪費時間如坐針氈;明明有所成績,又備受自我質疑的煎熬。「我如此克制自己不依賴舒適圈,讓自己變得更好,可為什麼心裡一點都不踏實?」「那,怎樣算是變得更好?」
  • 敢於走出舒適圈子,努力過上更好的生活
    雖然出身決定一個人的起點,但如果能抓住機會,趕上別人也能讓人成功。只要你願意努力工作,敢於思考,敢於行動,敢於走出你的舒適領域,你越努力,你就越有機會把失敗變成勝利。人的潛能沒有上限,不要限制自己,選擇安逸來留在舒適區域。
  • 《愛情公寓5》王傳君:敢於跳出舒適區的人生,會更有奔頭
    100萬對於常人來說已經是一個很大的數目了,但對於他們這些人來說,僅夠維持生活。跳出「舒適區」,意味著要接受挑戰,要挑戰風雨。王傳君贏了,他在《愛4》之後,用《我不是藥神》裡的「白血病病人」這一角色,徹底的擺脫了那個陽光的「關谷」。
  • 都說要跳出舒適圈,跳出來為什麼更迷茫!想好這三個問題在跳!
    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圈?如何跳出舒適圈?舒適圈舒適圈這個詞來源自網絡,意思是形容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在圈內有自己熟悉的環境,與認識的人相處,所以我們感到很輕鬆、很自在。所謂跳出舒適圈,要麼為了自己更好地發展,要麼為了自己磨礪自己!生於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足見環境的影響巨大!但是要知道,舒適圈的存在即合理,從廣義上說,我們每個人都在舒適圈內,只過不這個舒適圈大與小不同,沒有人可以真的跳出舒適圈!
  • 人民論壇網評 | 年輕幹部要敢於跳出「舒適圈」
    不畏艱難險阻,就要敢於打破「舒適圈」,到最艱苦的基層錘鍊本領、淬鍊成鋼,在距離人民群眾最近的地方解難題、辦實事、惠民生,做好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接班人。不畏艱險,方能迎難而上「解難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層幹部離群眾最近,群眾看我們黨,首先就看基層幹部。基層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層是距離人民群眾最近的地方,也是各種問題和矛盾最為複雜、尖銳的地方。
  • 跳出舒適圈,堅守能力圈
    對一個人來說,如果一直學習對自己沒有難度的知識,或者經常做得心應手的事,隨著時間長了就很容易停止成長,一旦不進步,這就處於舒適區的狀態。人生來就是要創造價值的,不管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總有一個在路上。而最理想的狀態莫過於處於學習區,學習具有挑戰性的內容,稍有壓力,讓自己的行為和精力都達到最佳狀態。然而,一段時間後,學習區會慢慢變成舒適區,人也隨之成長。
  • 敢於跳出「舒適區」的寶寶,才能更優秀
    敢於跳出「舒適區」的寶寶,才能更優秀父母總是教育孩子不要安於現狀,要積極進取。但是,並非所有的孩子都能放棄舒適的生活現狀,努力做更多的事情。孩子總是安於現狀嗎?父母不知道怎麼教?張蕾(化名)的女性有上小學的兒子,說起自己的兒子,張蕾驕傲而煩惱。驕傲的是兒子聰明,成績穩定,一直在班級前20名左右。平時喜歡在家看電視玩遊戲,但是自律,應該寫作業寫作業。
  • 如何心安理得地在舒適圈呆很久?
    這屆年輕人,在經歷非典,金融危機,新冠肺炎……之後,已經越來越不信跳出舒適圈,才能改變人生這碗雞湯了。他們更堅信,跳出舒適圈是個坑,那意味著再也回不去。現在要想佛系青年們改頭換面,不如贈他一句,人生苦短,只願平凡。
  • 勇於跳出舒適圈,去做讓自己更好的事
    「跨出你的舒適區,做一些讓你害怕、辛苦、但長期下來會得到收穫的事」……整個演講的內容振奮人心,引人向上,充滿著積極的鬥志。演講者鼓勵聽眾跨出舒適區,不要懼怕失敗,去做能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事,雖說雞血感太強,但他說的還真是事實。如演講所說,大多數有成就的人都是在安逸的時候思考自己的人生意義從而得出結論:去做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事。
  • 敢於走出舒適區,才能找到更高級的舒適
    Jimmy's Note吉米老師前言:每天,你會有源源不斷的想法,想改變你的人生,改變世界,改變你的感覺,而你卻什麼都沒做。其實,得到你想要的東西非常非常簡單,但並不容易,你必須要強迫你自己接受不舒服,離開你的舒適圈。
  • 想要更好的結果,要敢於挑戰自我
    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隨時都有可能需要挑戰自己,在問題到來時,我們往往選擇後退。可是當無路可退,不得不去做時,發現這件事其實也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有一句這樣的名言:」一匹馬如果沒有另一匹馬緊緊追趕並要超過它,它就永遠不會疾馳飛奔。」
  • 餅四跳出舒適圈,122票晉級喜劇人決賽,談作品靈感源於現實生活
    餅四跳出舒適圈,122票晉級喜劇人決賽,談作品靈感源於現實生活《歡樂喜劇人》第六季已進近尾聲,在4月19日晚的比賽中,張霜劍擊敗燒餅曹鶴陽,郭陽郭亮擊敗劉洋高穎。他們兩組選手與孟鶴堂周九良、金霏陳曦共四組選手順利晉級總決賽。
  • 成長就是跳出小舒適區,重塑大舒適區
    成長就是跳出小舒適區,重塑大舒適區。 心理學研究中人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
  • 年輕人跳出舒適圈,升華還是墮落?
    舒適區(Comfort zone)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舒適區,又稱為心理舒適區。在以前的校區或者是崗位上我已經有足夠的熟悉度,哪怕任務或者是工作再繁重,那麼還是熟悉的人或者事。在近日熱播的《幻樂之城》裡,易烊千璽用作品講述了少年打破舒適圈的決心。
  • 打破為自己設定的舒適圈,嘗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抱著手機點點讚,評論評論,其實都是在關注篩選著我們自己喜歡的,接受我們熱愛的內容與信息,而自動屏蔽那些我們不喜歡不關注的博主、視頻、動態信息,一直重複著這些沒有營養的行為,如果我們願意跳出這個自我設定的取景框看看外面世界完全不同的內容信息,一定會發現更多的精彩與美好。
  • 如果《完美關係》是「磚」,公關圈有「玉」劇嗎?
    但《完美關係》視這些於不顧,對這些本應體現公關專業性的地方輕描淡寫,但卻在各行各業業務拓展中都有可能出現的人際關係維護方面,不惜濃墨重彩。即使在可以體現公關專業的講標階段,高露飾演的方案高手舒晴也只是說了一些非常基礎的內容,第3次講標更是僅憑一個實景魔術來體現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