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山東青島70歲的裘懌揚來說,愛情不是海誓山盟,而是歲月裡的平淡。老伴李奶奶不幸身患尿毒症,截去了雙腿。裘懌揚自製輪椅,日夜陪伴,守護著他的愛情。
第3392期
攝影&視頻/孫志文
撰文/於泓
編輯/馬驍
騰訊新聞出品
2010年,裘懌揚的老伴李奶奶不幸罹患尿毒症,每周陪著老伴去醫院透析成了裘大爺退休生活的主旋律。
2016年的時候,李奶奶又因下肢動脈血管閉塞,先是截去了右腿、而後又截去了左腿,徹底失去了獨立行動的能力。
妻子的病,沒能打倒作為丈夫的裘大爺,技工出身的裘大爺為了能讓老伴出行更方便,自己動手,根據自家房子的尺寸給老伴做了兩臺爬樓專用的輪椅。
一臺爬樓專用輪椅,即便是已經74歲的裘大爺,也能輕鬆地用它帶老伴上下三層樓;還有一臺根據家裡臥室尺寸定製的電動輪椅,能讓李奶奶在屋裡行動自如。
點擊視頻:觀看 70歲裘大爺如何為重病截肢老伴兒自製電動輪椅
「一開始我真不信他能做出來」
74歲的裘大爺來自山東青島,他是鄰裡間的名人,大家都知道裘大爺的老伴行動不便,也都佩服他這個做丈夫的,不僅無微不至地照顧妻子,還親自動手給老伴兒做出個「神器」來。
但要是放到兩年前,李奶奶說什麼也不相信自己家的老頭子真能把這輪椅做出來。
儘管常年的透析加之先後截去了雙腿,李奶奶的臉色多少顯得有些蒼白,但老人家的精氣神特別好,眉目之間還能看出年輕時的風姿綽約。
雖然行動不便,但是李奶奶的頭髮梳得紋絲不亂,能看出裘大爺把老伴照顧得不錯。
「這也就是現在用上了,之前我根本不信他能做出來。」李奶奶說,她和裘大爺是中學的同學,在那個講究出身成分的特殊年代,雖然裘大爺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但因為家庭的原因無緣大學。
高中畢業後,裘大爺被分配到了廣饒縣糖酒廠,在這期間他自學了機械和電工知識,而後裘大爺又先後調任到了平度糖廠、青島聯誼食品廠、青島啤酒第三有限公司,一直在設備崗工作,可以說對機器一點不陌生。
「過去基本上都是在管理崗,真要自己動手做,也費了不少事兒。」裘大爺說,網上有不少同類型的電動輪椅產品,但是並不適合他和老伴的情況。
最主要的是兩點:一是尺寸不合適,進不了家門;還有就是材料不合適,整體太沉,他根本搬不動。
爬樓輪椅成型前,裘大爺經常在樓梯上做實驗。
為了做出這兩臺輪椅,裘大爺真是下了苦功夫,每天除了照顧老伴,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琢磨圖紙上面。
通宵畫圖是常有的事兒,設計圖完成之後,他又託過去廠裡的同事幫忙加工架子和零件,在網上買了電池、電機,第一代的爬樓神器就這麼出爐了。
「你們看見的這是第二代。」裘大爺說,第一代的「爬樓神器」因為輪子支點的位置不對,上樓特別費勁,幾經實驗才找到現在的這個黃金位置,而第一代的爬樓神器也在反反覆覆的實驗中徹底報廢。
後悔沒照顧好妻子
下樓以後,裘大爺把奶奶抱上電動輪椅,然後給奶奶系好安全帶。裘大爺:「因為她沒有雙腿,不好掌握平衡,所以安全帶必須系。」
李奶奶是2010年查出的尿毒症,確診時的病情已經非常嚴重了,醫生給出的診斷是最多半年就要透析,這話就像一根刺一樣扎進了裘大爺的心裡。
李奶奶患病後,裘大爺攬下了家裡的一切家務。為了給老伴補充營養,他學會了做豆漿、做麵包,還練就了一手好廚藝。
對於妻子的病,裘大爺心裡一直有些自責。年輕的時候,他被分配到了外地。家裡全靠妻子操持,再加上自己幹的又都是重體力活兒,還經常需要妻子給他貼補糧票。
再後來,雖然調回了青島,裘大爺也幹上了管理崗,但要經常出差。兩個孩子全靠妻子來帶,是不是年輕時落下的病根?這個問題裘大爺從不敢深想。
每周二四六,裘大爺都要帶著老伴去醫院做透析,一周三次,從未間斷。
本來,裘大爺在退休之後還接到了一份返聘的工作。但當妻子查出了尿毒症之後,裘大爺辭去了工作,安心在家照顧妻子。
李奶奶每次透析的時間在3個半小時左右,等待的間隙,裘大爺喜歡到醫院大樓門口透透風。
「剛開始我發現老伴的腳指甲有些發黑,一直以為是甲溝炎,到了醫院一檢查才知道,原來她的腿動脈已經快完全閉塞了。」裘大爺說。
為了保住妻子的腿,跑了不少醫院,但結果都不如意。為了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無奈之下只得截肢。
計程車到了,裘大爺小心翼翼地推著奶奶靠近車門。
很多截肢的患者都會出現一種叫做「幻肢痛」的症狀,仿佛自己的肢體還在。冬天的時候,李奶奶老是跟裘大爺說自己腳涼,讓老伴多給她蓋上點。
裘大爺私下裡跟記者說,那是他心裡最難受的時候,這也是裘大爺想要給老伴做這些輪椅的初衷,「我不能讓她以後的日子都躺在床上,那樣人就完了。」
「我沒有選錯人,這輩子跟著他不後悔」
裘大爺的手上至今還戴著婚戒,他說,他們結婚的時候買不起戒指,這是後來條件好了才買的,一直戴了幾十年。
男方家庭不好能不能嫁?異地戀怎麼辦?結婚後家務要誰做?生一個孩子還是兩個?帶孩子那麼辛苦,丈夫能幫你分擔麼?
當下很多年輕女孩遇到的問題,李奶奶在跟裘大爺結婚的時候都遇見過。裘大爺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大學生。雖然是書香門第,但是在那個特殊的時期裡,出生於這樣的家庭讓裘大爺吃了不少虧。
當時,李奶奶和裘大爺不僅是同學,還是第一批從青島下鄉到平度的知青。兩個人的愛情,也是從那時萌芽。
坐上裘大爺做的電動輪椅,奶奶「行走」自如。
「他跟別的人不一樣。」李奶奶還記得年輕時的裘大爺斯斯文文的,一身書生氣,也是個熱心腸,別人有什麼困難,他都想著幫一把,用現在年輕人的話講,是個十足的暖男。
「很多人找我做工作,最後連我們曾經的班主任都出動了。」李奶奶記得,當時很多人撮合她和裘大爺,小夥子人是沒得說,但就是家庭的原因,讓李奶奶一直難下決心。
裘大爺夫妻倆45年前的合影。
雖然有著這樣那樣的顧慮,但他們最終還是選擇了愛情。結婚後兩人有5年的時間一直是兩地分居、聚少離多的狀態。
這期間夫妻倆有了兩個孩子,照顧家庭的責任就全壓在了她的身上,最難熬的就是孩子生病,既要上班還要帶著孩子打針輸液,丈夫根本指望不上,有時候想想,李奶奶自己都不知道是怎麼挺過來的。
「我這輩子做的最對的事,就是找了老裘這個愛人。」李奶奶說,她這麼想不僅僅是因為這兩部輪椅,45年的婚姻,有太多的點點滴滴讓她看到丈夫的心意。
或許半個世紀前,李奶奶就看清了一切,那個文文靜靜的熱心小夥,是一個能陪她走完這輩子的人。
更多中國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