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說到了,習慣性遲到是一個空間問題,儘可能地待在自己的世界裡,儘可能少地進入別人的地盤,避免失去控制感。
習慣性早到,可能是因為懼怕苛刻的對方不高興,以早到來證明誠意和順從。權力意味太重的組織中,會出現各種低效行為,這是低權力者在表示表達抗爭。
在比較平等的組織中,大家更容易守約,因為不會把守約視為是一種服從,而是視為對平等設置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守住你的節奏
這個觀點來自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他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從不打亂我自己的節奏。」
例如,他每天的生活節奏是這樣的:固定的時間早起,然後長跑,長跑回來,先洗浴,接著穿的整整齊齊地去見太太,他說:「不能讓太太看到我邋遢的樣子。」
吃過早餐後,他會持續寫作三個小時,期間不接受任何人的打擾,到了下午他才會做別的事情。
武老師認為,可以說村上春樹的這個做法也是宅,但這個固定的節奏,就像一個固定的容器,可以容納他的創造力在其中流動。
所以,宅並非是一個缺點,而是一個人性的特點,我們可以看到其中有局限的部分,也可以利用人性的這個特點,去追逐自己喜歡的活法。
問答一
問:武老師,宅是追求控制力的表現,強迫症,也是追求控制。是不是宅的人也偏向於強迫症呢?追求控制是不是也可以理解為恐懼失去呢?
答:你這個問題真的很厲害,必須先為你點讚。
依照弗洛伊德的解釋,口欲期的嬰兒和媽媽建立關係時,核心矛盾是剝削與被剝削,肛欲期的幼兒建立關係時,核心矛盾是控制與被控制。
武老師認為,肛欲期的控制問題處理不好是導致強迫症的關鍵。強迫症患者,例如潔癖,看起來是在追求乾淨,但他認為這是為了防禦骯髒的欲望。
不過,宅是另一個維度的問題,在武老師的理解中,「宅」有不同的等級,有肛欲期問題帶來的「宅」,也有口欲期問題帶來的「宅」。
前者容易伴隨著強迫,例如會把自己宅著的空間弄得井井有條。後者則只是把自己封閉起來,但宅著的空間裡,完全是一副失控的混亂局面,因為他們無意識的在等待著一個強大的母親來幫助他。
武老師認為,最嚴重的「宅」,是渴望退行到子宮裡,而自己完全不想再做任何努力,也覺得根本做不了任何事情,徹底陷入無助中,同時期待著被輸血一般的餵養。
問答二
問:老師說宅男的這種特性,既可以視為一個缺點,但也是一個難得的優點。想問一下「宅女」也是個難得的優點嗎?「宅男」和「宅女」除了性別不同外,還有其他還有哪些更明顯的區別?
答:宅男容易有一個聚焦點,如果他們持之以恆地在這個點上努力,那他們可能會發揮出卓越的能力。
宅女這一個點,可能會有困難,以武老師的經驗,以及諮詢同行的經驗,認為宅女容易處於一種沒有焦點的漂浮狀態,人和心靈就像是散了架一樣。
當然這也並不絕對,不少宅女也能因為把注意力聚焦在某一個事物上,而產生了卓越的才能。
用榮格的理論來講,就是男人可以活在邏輯和頭腦中,因此宅帶給他們的痛苦要低一些,而女人必須活在感性和身體中。
她們難以用邏輯和頭腦給自己編織一個密不透風的牆,如果真編成了,那也會帶來巨大問題,就是以後就太難走出來了。
問答三
問:有人可能不戀舊、不宅、不封閉,但有人會不追求掌控感嗎?例如喜歡極限運動的人是否就是能放下掌控感的人呢?
那些成功人士是對掌控感極致的發揮,還是放棄了部分掌控口感後的冒險旅程呢?
答:成功人士有各種各樣的,也有超級企業家是很宅的。
例如武老師知道的,國內一家非常成功的超級大企業,創始人就是封閉而天才的宅男,他周圍有幾位超級能幹且靈活開放的女助手,宅男創始人提供天才設想,這幾位女助手幫助他實現。
至於玩極限運動的人,在他們追求的這個點上,他們的確是不斷追求突破。
什麼樣的人徹底不追求掌控感呢?那應該是開悟的人了,他們時時刻刻能活在當下。
問答四
問:喜歡宅的人需要過渡空間,請問這是否和前文說到的靈活性,剛好對立的呢?
答:是的,喜歡宅的人不能迅速地在自我空間和外部空間之間切換,這會導致他們缺乏靈活性。
武老師認識的朋友中有一位女強人,她在一家500強企業內做到了很高層的位置,她說自己能同時處理上百件事情,關鍵是她能在各種事情中隨意切換,而不混亂。
這個能力令這位宅男佩服的五體投地。一直以來,他是同一時間甚至同一天內只能處理一件事的人,事情一多他就會亂。
不過,現在他有了很大的變化,他同時是諮詢師、知識服務者、作家、講師、攝影發燒友和老闆,靈活了很多。
這份靈活是因為他對各種事情的控制感強了很多,同時自己內在的敵意,以及對外部世界的敵意感知也弱了很多。
問答五
問:反向思考一下,為什麼我看到有朋友特別多的社交,特別多的party,我會覺得是極度沒有安全感,怕孤獨的表現?
我有個朋友,她工作時間很靈活,所以只要有空,就坐飛機去某個國家了,今天在香港,明天在拉斯維加斯。
但是我第一反應卻是她感覺很孤獨,沒法一個人宅在家,安靜地和自己待一會兒。我覺得她很沒安全感,為什麼極度的宅和極度的社交都是沒有安全感呢?雖然行為是恰恰相反的。
答:這是個很好的問題,所以生命的確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同一個問題,不同人會用不同的方式去應對。
宅人在宅著的時候,最有掌控感,一些太外向的人在孤獨的時候,反而缺乏掌控感,於是要去尋求關係,尋求新的刺激。因為這種時候他們反而最有掌控感。
問答六
問:宅的很厲害的人之間結婚了,有可能走出一個人長大的孤獨感嗎?如果不行,再添一個寶寶呢?
答:這很可能會起到作用。
不過,很難想像兩個極為宅的人結婚會起到這樣的作用,相反這樣的兩個人結婚的話,家裡可能會了無生氣。
武老師見過的故事中,多數是一個很宅的人,和一個看起來特別外向的人結婚,然後產生一堆問題。
很多成家的宅人,覺得這還挺好的啊,為什麼家人老對他不滿。
很簡單,可以試試在徹底沒有家人的狀態下,用比較長的時間獨自宅著,那個時候宅人才會意識到,原來有人陪著自己宅是多麼重要。
問答七
問:我身邊就有一個很宅的人,除了家人沒有其他太多的社交,黑眼圈嚴重,整天胡思亂想,有嚴重的強迫症,也接受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但是他自己還是不大願意邁出社交這一步。
治療師也說需要靠他個人的意志,否則沒有太大幫助。想請教武老師,作為他身邊的人或家屬,如何更好的幫助他走出這一步,讓他投入現實世界和去愛、去有意義的忙起來呢。
答:武老師覺得你可以經常去陪陪他,和他聊聊天,或者只是陪著就好,這已經是對他非常大的幫助了。
這麼嚴重的宅,很難指望靠別人的推動改變,那他首先需要自己努力,當然最好找專業諮詢師的幫助。
問答八
問:宅的人,通常都是我們認為內向的人,以前聽過一個說法:外向的人是在人際交往時獲得能量,內向的人是在獨處是獲得能量。不知道怎麼從心理學的角度理解這句話呢?
答:武老師曾寫過一篇文章《內向是對內向者的保護,外向是對外向者的嘉獎》大概意思是:
內向的人在關係中,容易順從,總對別人好,所以建立關係其實對他們是一種損失;而外向的人在索取時不覺得困難,所以建立關係對他們來講是一種收益。
常常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有人內向,有人外向。人際關係縱然重要,但人必須能在關係中有收益,然後才能真正愛上人際交往。
問答九
問:老師說自己不高興或者是敵意,會喚起外界的敵意。真的存在如果外界感受到我的敵意就會對我回應?還是我自己有敵意,把這些不好的發生都歸納到對方敵意地對我?
答:在前文中,實際上是有點兒玄妙,意思是,當你內心充滿敵意時,這份敵意會與外部世界產生各種呼應,結果會給自己帶來各種不順。
敵意不僅會影響人際關係,甚至還會影響我們與客觀存在的關係。所以,我們需要去覺知到這份敵意,並且儘可能地處理這份敵意的源頭,不順的事情就會逐漸消失。
概括來說,武老師認為,這是自己內在心靈與外部世界的一種交互作用,並且不需要頭腦意識到就可以發生。
思考
因為對無助和失控的恐懼,所以追求掌控感,但太過追求掌控感,就會陷入到封閉狀態,因為外部世界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志運轉。
一個太宅的人,既是為了擋住外部世界的敵意,也是為了擋住自己內心的「魔鬼」,根本上是為了鎖住內在的「壞」的生命力。
為什麼那些做事最少、交際最少的宅人,會非常累呢?因為關係是連接的渴望,是人類最根本的渴求,要壓制它就會消耗大量的能量。
其實我也很容易感覺到累,而且自認為自己是一個精力不濟的人。我只要一用頭腦思考,就會感覺非常累,感覺很頭疼。但學了心理學之後,知道這大概率是自我暗示、自我催眠。
在生命力的最初,構建連接,構建親密關係失敗,於是陷入了封閉中,成年後的表現就是過度的宅。因為生命力最初的嚴重受挫,無數人把生命力憋在了自體中。
不知不覺我現在也有了自己的節奏,每天醒來,最黃金的兩個小時寫作,然後運動,睡覺吃飯工作,第二天醒來繼續這一輪迴。
謝謝你的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對於本文內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