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友,長沙的美食地標,10月份長沙店等位2萬人……
從路邊攤到餐飲業巨頭,文和友是怎麼走過來的?
我們一起來看看,也許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示。
5000元成本起步,2年開出連鎖店
2010年,22歲的文賓辭掉高薪的工作,開路邊開了一家炸串攤開始了他的創業之路。憑著自己開發的獨特醬料和新品種炸料「犀利排骨」,短短三個月,他就做到了30萬的收入。
2011年,文賓和朋友一起把攤搬進了10平方米的店鋪——老長沙油炸社,把收集到的老長沙舊物件擺放在店裡,懷舊的風格,令人無法忘懷的童年味道,讓這家店非常受歡迎,排隊的人從街頭排到街尾。
油炸社的火爆,讓文賓和朋友對未來有了更大的野心。他們想將長沙市井文化還原出來呈現給大眾。
2012年,第一家「文和友老長沙龍蝦館」,因為口味和店鋪的復古裝修,這家店成了網友去長沙必去餐館之一,很快開起了分店。
從龍蝦館到超級文和友
文賓對口味的追求很高,為了找出最好吃的小龍蝦口味,他曾經吃遍一百二十七家小龍蝦店,再研發出符合消費者口味的小龍蝦。
隨著小龍蝦館的成功,文賓開始開發另外的兩個品種——大香腸和臭豆腐。
他把這幾個經典的老長沙小吃做成了「一品一店」的模式。在長沙各大主流商圈和旅遊區密集布店,開設直營店、博物館和美術館,極大程度吸引客流,2015年已實現年收入過億。
文和友的名氣越來越大,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品牌風格。
2015年,文賓和朋友重新審視文和友的定位,他們想用「餐飲+文創」打造行業新模式,把文和友這個品牌做成一種文化符號。
這一年,文兵創立了湖南文和友文化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公司旗下的品牌將成熟的小吃標準店以直營+加盟的形式向全國拓展。
呈現出來的模式就是現在的超級文和友。
在20000平方米裡,把文和友店鋪打造成了一個極具老長沙市井特色的社區,流動感、空間感,各種長沙市民熟悉的小吃店聚集,是城市記憶的還原,也是一種人文情懷。
讓食客從味蕾到視覺都有一種沉浸式的場景體驗。
超級文和友,已成為一個超級文化IP。
文和友成功背後的商業邏輯
文和友不僅是一家小龍蝦店,還是一個【80年代市井文化體驗博物館】。
文和友執行長馮彬說過,「文和友最大的核心創造力在於場景的打造,而文和友整個場景給人的體驗感是無可替代的」。
1、打造文化IP,孵化品牌
把室外獨特的復古街景搬進了室內,引進其他成熟的小吃店,深度補充IP場景,通過店中店這種方式,貼近消費者的需求,打造消費場景,擴寬變現的可能性。
在「超級文和友」裡,不同年齡的人都能找到他所需要的東西,父母輩的人找人文情懷,年輕輩的有獵奇打卡的心態。
2、強大的供應鏈把控能力
文和友還是以餐飲為主,而隨著門店的擴張,對食物品質的把控尤為重要。
為了解決這一點,文和友與湖南最大肉製品供貨商「唐人神」合作,保證其大香腸的供應,
在湖北建立小龍蝦養殖基地,每天採用活的小龍蝦進行烹飪,保證菜品口感,不讓用戶體驗不一致,促使其連鎖化發展。
3、擁抱資本,品牌擴張
2018年,湖南著名肉類供貨商唐人神投資7000萬元,合作大香腸項目,意在打造全國中式香腸品牌。2020年,加華資本宣布向文和友投資近億元。
在資本的助力下,文和友除了經典的四大小吃品類外,還有餘力孵化了許多餐飲品牌,比如MMCH、文和友老長沙外賣等,2018年,文和友還收購了湘春酒家,進一步擴大品牌矩陣。
然後,文和友全線入局小吃、宵夜、茶飲、烘焙、早餐、正餐市場,餐飲品類實現全天候覆蓋。
4.抓住社交網絡紅利
2015年,文和友上了綜藝《天天向上》,因為一些當紅明星到長沙就會去文和友聚餐,讓文和友一度紅爆網絡,許多粉絲跟著偶像去打卡。文和友靠著達人和明星大V的影響力,成功出圈,成為「網紅美食店」。
對於這些90後、00後們來說,即使他們不是這些去過文和友明星的粉絲,但「網紅美食店」這一標籤足夠吸引他們跟風去打卡。
品牌曝光率的增加,新增打卡的食客絡繹不絕,對打造品牌很有優勢。
「超級文和友」打造「餐飲+文創」和「店中店」的文化特色店,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但後續是否能持續火熱,在全國成功複製,還要看長期的口碑支撐和能否融合當地文化。
就讓我們繼續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