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志願者在戴家村宣講一號文件。
志願者在製作抗疫題材的剪紙。
大通縣融媒體中心網絡問政工作人員前往物業了解居民反映問題的解決情況。
大通縣融媒體中心記者正在寫稿。鄭思哲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傳播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縣級融媒體又是黨的宣傳和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陣地。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將二者有機結合,讓兩個中心發揮出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線上+線下 觸角延展到每一個角落
「打竹板,響連天,文藝隊伍走向前,一號文件說些啥,聽我給你來宣傳……」3月17日,在大通縣長寧鎮戴家莊村村委會一樓大廳,隸屬於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百姓話廊」,同時也是大通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文藝志願服務成員之一的李洪盛正在用青海方言曲藝打攪兒,為在座的村民宣講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精神。
「這是我們縣上首次採用文藝宣講形式,給村民們宣傳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大通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相金玉說。為了能夠以通俗易懂、百姓又喜聞樂見的方式宣講今年的一號文件精神,大通縣專門請人為這次宣講寫了唱詞,並邀請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文藝志願服務人員下鄉入村宣講。同時,全縣群眾還可以通過縣級融媒體「大通融媒」APP在線觀看宣講一號文件的文藝表演,讓更多的人藉助不同的形式全方位了解政策內涵。
因疫情防控要求,大規模的人員聚集儘量避免,在此情況下,利用何種手段把一號文件精神傳達到基層,傳達到每一位村民身邊就顯得尤為重要。
好在,大通縣已有經驗可循。
今年2月初,正是疫情防控的關鍵階段,為了能夠讓百姓第一時間了解疫情防控信息,掌握疫情防控相關知識,大通縣組織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文化志願服務人員,通過縣融媒體中心的「大通融媒」APP,以花兒、快板、賢孝、三句半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做好宣傳。
同時,針對農村、城鎮小區宣傳薄弱的情況,製作15條音頻資料,啟用村級應急廣播(大喇叭)、流動宣傳車等開展宣傳工作,特別是方言版疫情防控宣傳音頻,更加貼近群眾、貼近基層,讓「姑舅們、嬸嬸們……」這樣親切的聲音通過廣播響徹北川大地。同時,廣泛發動寫作、美術、剪紙、書法愛好者創作抗疫作品,通過線下結合線上的模式廣泛傳播,受到百姓們的好評。
而今,「兩個中心」再次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把一號文件精神傳遞到了每一位群眾身邊。
大通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是全國試點,同時大通縣又是中宣部重點聯繫推動的全國59家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地區之一,二者融合聯動,早已有跡可循。
「大通融媒」APP涵蓋了時政要聞、民生百態、生活服務、融合發布、黨建引領、文明實踐等23個欄目,其中,文明實踐欄目所展現的就是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建設成果。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除了依靠傳統線下模式組織志願服務活動,更藉助縣融媒中心的傳播渠道,利用線上方式延伸宣傳觸角,讓每一百姓都能方便、快捷、及時了解我們文明實踐工作的成果。」大通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大通縣廣電局局長李智呈對「兩個中心」的結合給出了自己的理解。
在網際網路、大數據充斥著人們日常生活的當下,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工作與縣級融媒體的結合,正是順應時代需求、百姓需求的必然趨勢。
政務+服務 百姓才是核心
「我們家的水壓已經恢復正常,沒想到這麼快就解決了。」3月24日下午,家住大通縣中興佳苑二期的住戶馬女士高興地說。
3月19日,該住戶通過大通縣融媒體中心網絡問政平臺反映了自家水壓不穩情況,隨後,融媒體中心迅速通過網際網路渠道第一時間反饋給了相關縣級部門,相關部門又及時與小區物業公司溝通,限期5個工作日內解決住戶反映的問題。
24日下午,經過連續幾天的調試,水壓終於穩定,群眾反映的問題也終於得到了解決。
而與融媒體中心整合的網絡問政類似,大通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也具備相應的功能。
志願服務是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核心,群眾點「單」、中心接「單」、百姓評「單」正是基於這一核心的一個基本運轉方式。
「比如村民有什麼志願服務需求,可以報到村裡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由他們來解決村民的志願服務需求;如果站、所一級無法解決,就會把這一志願需求傳遞給我們中心,由中心的志願服務隊下鄉提供志願服務活動。」李智呈說。
目前,大通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在原有志願服務隊伍的基礎上,統籌全縣各類專業人才資源,按照人員機構設施權屬不變、統籌使用的原則,以基層黨員幹部和各類先進典型人物為重點,積極吸收社會力量參與志願服務活動。全縣建立志願服務總隊1支,涉及理論宣講、關愛行動、科普助農、生態保護等為主要服務內容的志願服務分隊10支,各鄉鎮志願服務分隊20支,村(社區)志願服務支隊311支。圍繞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等重點工作,開展了「創衛我先行」等系列活動,使志願服務活動達到聚民心、暖人心、築同心的實踐效果。
而大通融媒體中心通過打造「新聞+政務」服務平臺,開通網絡問政、大通通等便民服務17項,探索整合黨政部門信息資源,主動融入政務服務工作,對接政府服務技術平臺,形成「指尖上的政務服務中心」。
擁有相似的功能屬性,依託「大通融媒」APP,二者的融合打通了服務群眾、引導群眾的「最後一公裡」,讓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通過融媒體平臺隨時隨地傳播至大通的每一個角落。
本地+特色 構築兩個中心建設基石
作為青海地方曲藝西寧賢孝國家級傳承人,這還是李洪盛第一次把這一地方曲藝融入到政策宣講當中。「百姓們還挺喜歡這個模式的,這也給我們的文藝傳承和理論宣講提供了新的路子。」
青海方言、曲藝表演,在百姓心中就代表著親切易懂,代表著容易入腦入心,百姓自然願意接受。
突出地方特色,就是貼近百姓群眾。這是大通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與縣融媒體中心建設當中最為重要的一環,也是兩個中心建設發展的依託和基石。
大通縣融媒體中心堅持「兩條腿走路」,即在持續推進時政新聞宣傳工作的基礎上,做好民生文章,依託「大通融媒」APP牽引媒體功能轉型升級為集「權威信息發布、輿論監督問政、溝通民生服務」為一體的融媒體服務平臺,架起黨和人民群眾信息溝通的橋梁,為群眾提供多樣化、精細化服務,切實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
大通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通過打造「1+6+5+N」的模式,圍繞「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引導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發動群眾」六大主題,初步確定了縣鄉村三級理論宣講、教育服務、文化服務、科技與科普服務、體育健身服務、「四會」組織服務、矛盾調解服務七大實踐平臺和鄉鎮(村、社區)七個必建功能室,並對各鄉鎮、各村(社區)建設工作進行統一要求,確保全縣中心建設工作實現規範化運行。確定了「六傳六促」實踐內容,讓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成為促進全縣社會和諧、助推鄉風文明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