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克蘭北部,距首都基鋪140公裡的地方有一座巨大的「石館」,其高108米、 寬250米、長150米, 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蹟……不過這裡並不是什麼旅遊景點,因為「石館」附近寸草不生,荒無人煙,這裡的一切似乎都蒙上了死氣沉沉的暗灰色。這就是至今仍在「哭泣」的車諾比核電站。
車諾比核電站是原蘇聯在烏克蘭境內修建的第一座核電站。它剛建成時曾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核電站。但是1986年一聲巨響徹底打破了這一神話。核電站的第4號核反應堆在進行半烘烤實驗中突然失火,引起爆炸,其輻射相當於500顆美國於1945年投在日本的原子彈。爆炸使機組完全損壞,8噸多強輻射物質遭到洩漏,塵埃隨風飄散,致使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許多地區遭到核輻射時的汙染。一時間, 車諾比成了「死亡之城」
如今,距離災難發生已經過去了幾十年,現在車諾比核電站周邊的環境是什麼樣的狀況呢?據在核電站隔高區工作了19年的一名軍人說,這場核事故造成的生態災難後果,現在還遠未消逝。
據報告,在隔離區許多建築和設施內,仍不同程度的含有過量輻射物質。也正因為如此,烏克蘭政府迄今仍然規定,隔離區內嚴格禁止18歲以下未成年人居住,凡離開隔離區的人,需經過專門檢查。
另外,關於車諾比核洩漏事故的受害者人數,依然還是眾多學者爭議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稱受到核輻射而死的人數為9000人,而「綠色和平組織」發表的報告則認為,這場核洩漏事故造成致癌死亡人數約為9.3萬。
建立在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研究成果上的這份報告說,全球共有20億人受車諾比事故影響,27萬人因此患上癌症,其中致死93萬人。此前, 由聯合國下屬機構,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組成的「車諾比論壇」曾經估算,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數為數千人。但「綠色和平組織」的反核活動家伊萬·布羅科夫認為,這一數據「粉飾了人類歷史上最嚴重核事故的後果」。
雖然受這次事故影響的人數難以確定,但是總部設在日內瓦的世界衛生組織發言人格雷戈裡·黑特爾說,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結果顯示:在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的核汙染重災區,事故造成約4000人死亡;在上述3個國家的低汙染區域,據估計另5000人死於各種相關癌症。
黑特爾承認,世衛生組織沒有在全歐洲範圍內做類似調查。不過,世界衛生組織也表示,仍然有700萬人居住在核輻射水平較高的地區。
車諾比核洩漏事故影響深遠,讓世界人們都明白了「核」有多麼危險、可怕。但是現在,為了能夠滿足對能源的需求量,各國並沒有克制對「核能」的渴望, 一座座核電站拔地而起,可它帶來的到底是福還是禍呢?
對此,專家爭論不休。有反核專家認為世界各國應該竭力控制核電站的迅速發展,並對現有核電站進行嚴密控制,積極開發其他的新型能源。
也有專家認為,核電站應該繼續發展,控制核電站發展並不是根本解決核事故的措施,嚴密而精確的技術才是提高核電安全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保障。
另外,御防恐怖襲擊也是核電站必須要重點考慮的問題。911恐怖襲擊後,美國政府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危險。華盛頓有關官員表示,美國目前有100多座核電站,如果恐怖分子從空中發動襲擊,這些核電站很可能首當其衝……
毫無疑問,車諾比災難人類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血的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安全、和平利用核能,才能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