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虛擬仿真軟體為何被國外壟斷

2021-01-18 中國汽車報社有限公司

   計算機輔助軟體越來越多地成為汽車工程師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從發動機、變速器開發,到底盤控制調校,隨處可見它們的身影。其後,其「升級版」——虛擬仿真技術也被大量地應用於汽車領域。虛擬仿真為整車開發、設計帶來了極大的優化——開發節點前移,節省了開發時間,節約了研發成本。近日,《中國自動駕駛仿真技術藍皮書2020》發布。伴隨汽車「新四化」的步伐,虛擬仿真技術又開始在智能網聯領域大顯身手。

  不過,讓人意外和尷尬的是,工程師們使用的虛擬仿真軟體,幾乎都是國外企業的產品。2020年5月,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宣布,將33家總部設在中國和開曼群島的政府機關和商業組織列入實體清單,美國Math-Works公司禁止包括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在內的高校、公司使用其開發的MATLAB(Matrix Laboratory)軟體。美國這一單邊制裁給國內汽車行業帶來了不小的震動。

  事實上,在去年舉行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發布會上,專家就曾提及我國汽車行業在設計與模擬平臺軟體方面存在短板。那麼,虛擬仿真軟體的具體應用情況如何?自主企業為何在這個領域如此弱勢?現在補上這塊空白有無必要,又是否來得及?圍繞這些問題,《中國汽車報》記者展開了調查。

   

  ■滲入汽車研發製造每一環

  「計算機輔助設計已在汽車領域應用很長時間了。」天津大學內燃機燃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姚春德告訴記者,「從繪圖開始,我們就使用CAD(計算機輔助設計)製作平面設計圖,使用CAE(計算機輔助工程)製作立體設計圖;在隨後的環節,還會使用到大量的軟體,比如流體力學分析軟體、性能分析軟體等。這些軟體對現在發動機的設計工作而言,就如同上世紀圖板、尺規對於設計人員的作用一樣重要。離開它們,研發人員寸步難行。」

  「我們在開發過程中大量使用軟體,而這些計算軟體基本都是國外企業的產品。」張偉(化名)是國內一家知名汽車發動機企業的工程師,他向記者坦陳。

  「這種情況(國外軟體佔絕大多數比例)的確客觀存在。我們使用的ANSYS、STARCD、FLUENT、FIRE、Converge、GT-POWER、BOOST都是外國公司的產品。」姚春德說道。

  「汽車研發、生產等各環節都離不開仿真、分析軟體。」北京五一世界數字孿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車輛與交通事業部總經理張帆向記者介紹,傳統意義上,在整車開發中使用的軟體大致可分為:車身造型環節的ALIAS、CATIA等設計與工程軟體;車身結構設計環節的ANSYS、LS-DYNA等力學仿真軟體,用以幫助工程師進行受力分析,從而進行材料選擇;此外,底盤動力學、輪胎動力學也分別有自己的仿真軟體,用來計算重心,模擬制動效果等;製造環節的輔助仿真軟體,用於分析裝配幹涉,給出最優的裝配工藝流程等。另據記者了解,在涉及生產的調度系統領域,也活躍著國外工業軟體的身影。

  ■被智能網聯賦予更大空間

  除了傳統經典的應用,讓虛擬仿真得以大放異彩的則是汽車智能化、網聯化的演進。

  「新能源汽車在國內市場的推廣熱度持續提升,尤其造車新勢力的『大刀闊斧』,讓消費者對汽車有了非常高的期待。更多的消費者希望車輛能夠快速升級、迭代。這意味著整車企業必須對開發周期『精打細算』。」張帆表示。

  據介紹,自動駕駛實現的基礎之一是傳感器,智能網聯汽車配裝大量的傳感器,比如攝像頭、毫米波雷達、雷射雷達等,它們的物理特性完全不同。虛擬仿真軟體能夠實現對這些傳感元器件物理特性的仿真,從而幫助開發者減少實車測試環節,更快地推進開發流程。

  「高級別自動駕駛為仿真提出了另一個有別於傳統的應用,即虛擬仿真對感知、決策與控制算法的優化與驗證。」張帆告訴記者,這項挑戰非常之巨大,甚至帶有顛覆性,「以往基本上都是對固定物理特性的仿真,有著明確的對象,輸入的是一組描述性參數,然後輸出結果。但在自動駕駛的開發及測試過程中,決策算法成為重要關注點,這使得輸入和輸出都發生重大變化,需要仿真的不再是固定的幾何模型,而是與車輛安全行駛密切相關的外界環境;仿真的環境也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動態變化的目標物,甚至包含了一定深度學習能力生成的場景;同時,需要仿真的變量更多、更開放,目的也由原先的造型工程尋優、改進零部件、選擇材料,轉變為尋求算法的迭代。」

  ■軟體依賴或存安全風險

  「比較遺憾的是,我們大量使用國外的軟體,有可能給汽車設計帶來安全風險和隱患。」張偉認為,「一是如果軟體後臺有漏洞且被觸發,那我們的產品相當於『城門大開、昭告天下』;二是美國越來越多地濫用長臂管轄(指美國法院在民事訴訟中對非居民(外國被告)享有司法管轄權,後發展至跨國管轄),帶來法律風險。」

  姚春德也指出:「在發動機尤其高壓共軌燃油噴射系統領域,大家用的都是國外廠商的開發工具、模擬軟體,國內幾乎沒有替代品。有些國外零部件企業在供貨時,產品附帶數據監測,意味著你在開發方面的一舉一動,都可能被人洞悉,國內一些企業恐怕還沒有意識到其嚴重性。」

  在張帆看來,虛擬仿真軟體領域有自己的遊戲規則:「在這個領域,通用性與專業性並存。比如,流體力學的仿真分析軟體,既可用於飛機設計,又可用於汽車造型,在石油煉化領域可用於管道設計,甚至能對運動員的運動姿態進行分析,其學科基礎相同,只是凝結了各自行業的專業知識體系,形成了獨特的行業應用。國外成功的虛擬仿真軟體,都是從通用性分析起步,不斷完善,進而開發具有針對性的工具包、模板,最終形成自成體系的軟體集成環境。」

  ■從沒有機會到迎來契機

  「國內企業即便在這方面有零星的嘗試,目前也難成燎原之勢。」姚春德告訴記者,造成這個局面的原因在於:一是我國企業起步相對較晚,在CAD已成國外工程師標配時,我們還在使用繪圖板手工製圖;二是國內同類的各款軟體在功能上確實不如國外競品優秀,這就成了一個循環,因為水平差一些,就不利於推廣應用,因為缺乏廣泛應用,改進和提升就更慢,進一步加大在大範圍應用的難度;三是不同專業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協作,搞計算機的人才更了解軟體設計,但相對缺乏對工業應用需求的把握,反之亦然。

  張帆直言:「前期,大家對虛擬仿真軟體的重視程度不夠。」在他看來,開發難度及商業特性也成為自主企業開發推廣仿真軟體的攔路虎。「前期開發成本特別巨大,周期很長,如果沒有較為雄厚的財力,恐怕難以支撐;即便開發成功,從商業角度講,短期內恐也無法獲得回報;況且,國外一些基礎性的仿真分析軟體早已形成一定的市場壁壘,對新進入者並不友好。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國內的虛擬仿真軟體毫無市場機會。「由於整車企業面對智能網聯技術快速迭代的需要,虛擬仿真軟體相應增加了很多維度,比如,要有良好的可用性,以解決實際問題;要有強大的持續拓展性,以適應不斷變化的仿真需求;甚至還要具有強大的兼容性。」張帆表示,「而這一塊市場,對所有市場參與者來說都是空白,大家基本處於同一起跑線上,為國內虛擬仿真軟體廠商提供了此前不具備的發展契機。」

  ■形成合力實現自主可控

  隨著打造自主可控的產業鏈成為行業共識,國內虛擬仿真軟體的發展也開始提速。張偉告訴記者:「我們最近在做的工作之一,就是與國內企業合作,共同對研發中常用的軟體進行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開發。」張偉建議,自主企業在追趕的道路上要兼顧安全與效率,給予原創開發與再開發同樣的重視,「國外一些開源軟體已非常成熟,我們應當合理高效地利用這部分資源,結合行業實際需求,進行適應性開發。」

  另據了解,張帆所在的北京五一世界數字孿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過AES建立數字孿生平臺,自主研發了「51Sim-One自動駕駛仿真平臺」,已為寶馬、戴姆勒奔馳、廣汽、上汽、陝汽等提供產品及服務。他認為:「國內仿真軟體廠商應該選準自己的賽道,優先級比較高的是智能網聯汽車方向。大家在這一領域起點相近,儘管仿真技術門檻高、所需資金投入大,但仍有必要打破國外巨頭的行業壟斷地位。國內開發者對於智能網聯汽車需求的理解更為透徹,資本也非常關注,有利於行業實現良性發展。高校和科研院所應發揮自己的智力優勢,探索前沿性技術。企業則應聚焦於將技術實現,研發可以穩定商用的產品。雙方密切互動,形成合力。」

  「國家也應儘早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推動各方力量形成『國家隊』,對基礎性部分進行開發、投入。」姚春德建議道,「目前,很多基礎性軟體工具由國外廠商壟斷,完全指望資本、市場的力量主導開發不現實。更關鍵的是要保護好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形成良好的機制。比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做好相關配套措施,鼓勵高校的智力資源儘快實現成果轉化,在轉化中認可他們的貢獻,保證成果的分配。」

  編輯:龐國霞

相關焦點

  • 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創新」成為宇通汽車前進的新動能
    近些年,在汽車行業出現了「技術向頭部企業靠攏」的趨勢。知名諮詢平臺大搜車智雲發布的《2019年乘用車市場分析報告》指出,在以技術搶佔市場的當下,加大技術投入和研發成為了幾乎所有車企關注的焦點,如何打破壟斷、拉開技術差距,也成為了決定企業發展前景的關鍵因素。
  • 安世亞太自主通用仿真軟體PERA.SIM榮獲「2020 軍工數位化研發創新...
    本次大會由國家國防科工局《國防科技工業》雜誌主辦。安世亞太自主通用仿真軟體PERA.SIM在眾多新產品中脫穎而出,榮獲「2020軍工數位化研發創新獎」。田鋒重點介紹了自主開發通用仿真軟體PERA.SIM的研發理念和產品特點,以及安世亞太對中國自主仿真發展的策略和如何提升大企業仿真效益的思考。
  • 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松江企業致力研發中國人自己的飛行模擬器
    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松江企業致力研發中國人自己的飛行模擬器 2020-04-19 21: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安世亞太正式推出自主通用仿真軟體PERA SIM
    2020年12月29日,安世亞太聯合e-works組織召開了自主通用仿真軟體PERA SIM技術分享會。國產通用仿真軟體PERA SIM揭開面紗在多變的國際局勢下,工業軟體「卡脖子」成為新常態,作為工業軟體核心之一的仿真軟體更是「卡脖子」的主要領域。與此同時,國內裝備製造企業正急於尋求國產仿真軟體替代方案,以確保產品創新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發展自主仿真軟體勢在必行。PERA SIM也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需而生。
  • 《瓦森納協定》:為何光刻仿真軟體對中國出口管控?
    而此次《瓦森納協定》對光刻仿真軟體的出口限制,勢必將影響到中國光刻工藝自主研發的進程,畢竟目前主流的光刻仿真軟體依舊是國外公司。FEPG、航空工業總公司開發的APOLANS等國產仿真軟體,在上個世紀末就已經形成了一定的仿真分析能力,甚至在一些細分領域超過了國外的產品。
  • 我校獲首屆「華航唯實杯」 機器人虛擬仿真全國賽一等獎!
    本賽項圍繞工業機器人虛擬仿真技術,利用華航唯實自主研發的虛擬仿真軟體 PQArt,以工業機器人多工藝基礎教學工作站為仿真對象,完成工作站場景搭建以及塗膠、碼垛、裝配、多工藝等單元的虛擬仿真任務。主要考察選手利用計算機輔助軟體對機器人應用工藝的離線編程及仿真能力。
  • 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傑發科技打造智能汽車「中國芯」
    本報記者 向炎濤「汽車電子晶片市場非常大,容得下很多公司;汽車電子晶片是汽車的大腦,決定著汽車的核心技術水準。希望汽車整車和零部件廠商要敢於使用國產晶片,這樣才有利於中國本土汽車產業的發展,強化核心技術。」
  • 被中國「壟斷」的一種汽車零件,每輛車上配四個,太給國人長臉了
    國家發展的速度是非常的快,近幾年我們國家的自主品牌汽車發展的也是相當的迅速,在技術上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說到國產車,國內很多人都認為國產車的品質不行,早期國產車的品質確實不是很好,因為技術的欠缺,製造的汽車也難免會有一些瑕疵,但是現在不一樣了,近幾年我們國家的汽車製造業發展的突飛猛進
  • 【軟體安裝】三菱PLC編程軟體GX Developer 8和仿真軟體 GX Simulator 6的安裝及使用說明
    正文三菱PLC編程軟體GX Developer 8和仿真軟體 GX Simulator
  • 我國汽車最多開15年,國外遍地「老爺車」,為何差距這麼大?
    國外的老爺車文化深入人心,很多外國人至今還開著30年前購買的汽車,這些汽車雖然已經有了歲月的痕跡,但是正常上路完全沒有問題。我國的汽車就完全不一樣了,國內的汽車大多年份比較新,開15年就有可能報廢。為何國外遍地都是老爺車,我國的汽車行駛年份以及公裡數已達到上限就會被要求報廢呢?第1個原因就是兩國的政策不一樣,國外的汽車保有量不高,就算老爺車數量多,也不會造成堵車以及其他的亂象。我國的汽車保有量本來就很高,如果不加以管理的話就會加大交警的查車力度,到時候馬路上到處都是已經要報廢的老爺車,這些車將會帶來很多交通亂象。
  • 大工「超牛」校友:擔任首席技術官,打破國外壟斷,搶佔市場!
    大連理工大學校友、成都威特電噴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朱元憲帶領著他的研發團隊,打破了德國對於高壓共軌系統的壟斷,填補了國內該領域的空白。這項成果可以有效地降低船舶發動機排氣汙染物排放量,推動我國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進程。
  • 國產汽車輪胎很便宜,為何國人搶著買國外輪胎?車主:你懂什麼?
    大家在購買一輛汽車的時候,可能很多人都沒有過多的去關注汽車輪胎,其實它屬於橡膠製品,在風吹日曬以及行駛的途中會逐漸磨損以及老化,所以輪胎在壞了之後也必須要更換。在更換輪胎的時候有很多種選擇,我們可以選擇使用國產輪胎,也可以選擇購買一些大品牌的輪胎,比如說米其林,普利司通等。
  • GSK980TDa廣州數控車床仿真軟體
    GSK980TDa廣州數控車床仿真軟體 其他行業 大小: 5.4M
  • 人工智慧製造產業促進會在寧發布成果 中電鵬程技術打破國外壟斷
    2020-09-22 07:34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人工智慧製造產業促進會在寧發布成果中電鵬程技術打破國外壟斷  南報網訊 會上集中發布該促進會成員單位的9項創新成果,其中兩項打破國際壟斷。中電鵬程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由國資委直屬央企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下屬中電工業網際網路有限公司與深圳長城開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資組建。該公司以「智能裝備+工業網際網路」技術為產業方向,為行業提供智能裝備、高精密加工製造、智能產線升級改造、數位化工廠、智能製造諮詢等產品及服務。
  • 研發布料仿真和AI人體重建技術,「亙星智能」要實現高精度虛擬試衣
    具體到萬億級市場規模的服裝行業,基於AI的3D人體重建技術已經實現了非接觸式人體測量,系統只需通過照片或視頻重建3D人體,用戶無需脫衣或身著緊身衣即可實現,這一技術目前正在推動虛擬試衣行業的發展,並且在汽車、軍工、人體工學設計等領域均有擴展空間。
  • 刺破國外壟斷網 海寧企業六年磨一「針」 破解「槽針」製造密碼
    全國上千家經編企業,5萬多臺經編機上,用的都是國外進口的「槽針」,技術也一直被國外企業壟斷。小小一枚「槽針」的製造生產成了困擾中國經編產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如今,這項被國外壟斷長達百年之久的技術壁壘終於被海寧一家企業打破。這家企業叫海寧新藝精密機械科技有限公司,是海寧市新藝機電有限公司的子公司。
  • 揚州高校師生研發防松螺母,打破國外壟斷
    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韋娜 記者 顧瀟)「我們的防松螺母核心防松指標已經超過了國外一流產品,而成本卻很低。」12月3日,現代快報記者從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了解到,該學院智能製造學院師生團隊發明了「智緊王恆力防松螺母」,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和市場壟斷。
  • 喜報丨我院學生斬獲「華航唯實杯」機器人虛擬仿真大賽國賽中職組...
    4月10日,在全國首屆「華航唯實杯」機器人虛擬仿真大賽中,我院機械工程系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張智俊同學榮獲中職組一等獎第一名的佳績,梁勇老師被評為優秀指導教師。參賽選手必須在1個小時的時間裡,圍繞工業機器人虛擬仿真技術,利用華航唯實自主研發的虛擬仿真軟體 PQArt,以工業機器人多工藝基礎教學工作站為仿真對象,獨立完成工作站場景搭建以及塗膠、碼垛、裝配、多工藝等單元的虛擬仿真任務。
  • 七一一所研製的TZG型碳纖維複合材料傳動軸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成功...
    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和產品應用,近日,七一一所研製的TZG型碳纖維複合材料傳動軸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成功獲得中國船級社(CCS)頒發的國內首張工廠認可證書。長期以來,先進的船用複合材料傳動技術一直被國外壟斷,船用複合材料傳動裝置市場被國外知名廠商控制,國內相應的規範與標準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