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腹才華、胸懷大志的人因為缺乏一展抱負的平臺,而默默地忍受被冷落的孤獨,這種人被稱之為懷才不遇者。「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真正的千裡馬絕對不會去埋怨伯樂的忽略,它會主動去尋找自己的伯樂,贏得馳騁疆場的平臺。楚漢之爭中,迅速成為軍事巨匠的韓信就是這樣的一匹千裡馬。
韓信是楚國準陰(今江蘇淮安)人,為布衣之時,因家境貧寒,常常到各處蹭飯,惹得眾人厭惡、親友疏遠。母親死後,沒有錢操辦喪事,韓信卻到處尋找寬敞的墳地,要墳地周圍可以安頓一萬人家。下鄉南昌亭長聞知此事,感覺韓信並非等閒之輩,於是,邀韓信為門客,但遭到其妻的忌恨。一天,韓信去吃飯,亭長妻拒給飯食,韓信憤然離去。
離開亭長處,韓信無處安身,只好靠釣魚度日,但是所獲食物不夠果腹。一位漂洗衣服的老婦人見韓信飢餓,便把自己帶來的飯菜分與給韓信,一連數十日。這令韓信非常感激,他對老婦人說:「等我發達了,一定重謝」老婦人聽後非常生氣,指著韓信說:「你堂堂男子,都不能自食其力,我贈給你食物,是出自同情心,還指望你報答嗎?」韓信聽後,深感慚愧。
在淮陰,一個年輕屠戶見韓信窮困潦倒,竟然還帶劍上街,於是當眾羞辱韓信說:「有膽量拔劍把我殺了,沒膽量就從我的胯下鑽過去。」韓信注視此人許久,低下身從他胯下爬了過去。
韓信受到了眾人的恥笑,認為他是一個沒有血性的人。韓信受此奇恥大辱並沒有喪失信念。大澤鄉起義的爆發,讓韓信看到了成就一番事業的曙光。當項梁帶軍渡淮河時,韓信滿心歡喜地投奔到項梁軍中,希望項梁可以為自己提供一個施展才華的平臺。沒想到項氏權侄因韓信身份低賤、名聲不佳,僅將其任命為執戟郎。項梁死後,韓信被項羽提升為郎中。趁著能接近項羽的機會,韓信及時向項羽進言獻策,卻不被採納。項氏叔侄以貴族自居,依憑身份的高低、關係的親疏來任命官職。這兩個條件,韓信都不具備,在項羽陣營裡始終鬱郁不得志。
項羽手下的將領和謀士,大多認定韓信是甘受胯下之辱的懦夫。唯有猛將鍾離昧和謀士陳平深知韓信的才華,對其另眼相待。在韓信懷才不遇的時候,鍾離昧常常陪著韓信喝酒解悶,兩人結下了兄弟情義。陳平是政治上的巨人,韓信是軍事上的天才,兩人本來沒有相通之處,卻在鴻[]宴上同時認定了劉邦。
英雄惜英雄,鴻門宴上,陳平與韓信都發現項羽空有霸王的勇武,為人鼠目寸光、意氣用事。相反劉邦在危難之際,忍常人所不能忍,將爭奪天下之志隱藏於心,等待時機爆發。韓信與劉邦一樣都希望建立一番空前絕後的功業,在沒有絕佳機會的時候,他們]都選擇了隱忍。也只有具有相同遭遇的人,才會打破常規,別具一格地使用人才。韓信認定只有劉邦能為自己提供施展抱負的平臺。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韓信果斷地離開項羽,投奔到劉邦軍中。劉邦得知韓信在項羽軍中,既無徵戰之功,又無劃策之謀,便將韓信打發到蕭何帳下做了一個管糧秣的小官。韓信的才華依然不被人所知。後來韓信違反軍法,按律當斬,同案的十三個人已經被斬首,最後輪到韓信了,韓信看了看監斬官夏侯嬰,大聲疾呼:「漢王不是要與項羽爭奪天下嗎?為何斬殺壯士!」夏侯嬰覺得此人說話非同凡響,並且相貌威武,就把他放了。經過一番交談,夏侯嬰斷定韓信確有經天緯地之才。經過夏侯嬰的推薦,劉邦免了韓信的死罪,並任命韓信為治粟都尉,掌管全軍後勤工作。雖然官階比以前連升了幾級,但韓信的理想是做馳騁疆場的戰將,而不是掌管後勤的官員。
夏侯嬰的推薦沒有為韓信提供一展才華的平臺,反而將韓信的信心進一步消磨。於是,韓信將目光轉移到蕭何身上。蕭何是劉邦不可缺少的左膀右臂,時為漢王的丞相,對劉邦的決策往往起到決定性作用。韓信希望可以通過蕭何的推薦,獲得自己想要的平臺。在行軍途中,韓信已經開始與蕭何接觸,成為治粟都尉之後,更沒有放過與蕭何深交的機會,並最終贏得了蕭何的賞識。
蕭何深知韓信有過人的軍事才華,多次向劉邦推薦韓信。夏侯嬰與蕭何先後推薦韓信,讓劉邦對韓信此人有了一定認識,只是未見其人,不敢加以大用。從鹹陽到漢中一路上有數十位將領逃亡,韓信見蕭何等人多次在劉邦面前舉薦自己未果,覺得劉邦並不打算重用自己,於是也逃跑了。
由於蕭何追趕韓信,事出突然,諸將以為丞相蕭何也逃亡了。劉邦得知蕭何逃亡,頓時急火攻心,茫然不知所措。漢中的統治體系,也因此亂作一團。韓信並沒有快馬加鞭地離開漢中,而是故意等待蕭何來追。蕭何馬不停蹄地追趕上了韓信,並將其帶回漢中,及時稟報了劉邦。劉邦得知蕭何去而復返,又喜又怒。
劉邦責怪蕭何不追趕那些逃跑的將軍,反而不辭勞苦地追回治粟都尉韓信。蕭何馬上說道,漢王如果想長久居留在漢中,那麼韓信根本派不上用場;如果想與項羽爭奪天下,韓信是舉世無雙的人選。暫居漢中乃是劉邦的權宜之計,等待時機,爭奪天下才是劉邦心中所願。劉邦認為蕭何如此抬舉韓信,他必定是曠世奇才,能夠幫助自己爭奪天下。
劉邦滿口答應蕭何,要以隆重的禮儀將韓信立為大將軍。韓信尋找平臺的歷程終於結束,人生的命運從而發生了巨變。韓信依靠蕭何,最終獲得了劉邦提供的平臺。韓信有智謀,缺乏平臺;劉邦缺少智謀之士,能提供平臺。兩人各取所需,實現優勢互補,從而演繹了君臣間的最佳配合。
韓信為爭取施展才華的平臺,雖然歷經波折,最終卻是水到渠成。這得益於韓信在追尋平臺的路上「步步為營」:
審時度勢,另謀英主
項羽不能為韓信提供施展才華的平臺。韓信果斷地離開項羽,投奔了最有可能為其提供施展才華平臺的劉邦。韓信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考量,看透了項羽與劉邦之間勢力的此消彼長。經過鴻門宴,韓信更加確定自己的判斷,便義無反顧地離開了項羽,轉投了劉邦。
正因為劉邦處於弱勢,才會重用深藏不露、扭轉乾坤的特殊人才。胯下之辱,成為韓信人生中最大的汙點。但韓信相信劉邦是非常之英主,必定會任用自己這個非常之才。
別出心裁,得人引薦
在項羽軍中,只有鍾離昧深知韓信才華,便向項羽推薦了韓信。然而韓信只不過被任命為小小郎中,所進獻的計謀皆不被項羽採納,因此心灰意冷。投到劉邦軍中,韓信仍然採取重臣引薦的方式以博得君主的青睞。
第一位就是滕公夏侯嬰,他是劉邦相當信任的一員虎將。韓信能想出用犯死罪的由頭來接近夏侯嬰,也算是別出心裁。經過夏侯嬰推薦,韓信得以升任治粟都尉。第二位是丞相蕭何,他是劉邦的肱股之臣。韓信不惜以做逃兵的方式逼迫蕭何做出最後決斷,終於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痴心不改,終被重用
韓信一心想做統領千軍萬馬的大將軍,絕不貪戀無關緊要的小官小吏。在追尋夢想的路途上,韓信遇到很多的阻礙,他沒有灰心喪氣,更沒有安於現狀。他將所得的官位棄之不顧,以此為跳板,才得以問鼎劉邦所給予的施展才華的平臺。
發現人才固然重要,因材授職更是難能可貴。與其在不適合的位置上鬱鬱寡歡,不如全力以赴地孤注一擲。韓信不甘於人下,更不甘於被歷史所埋沒。他堅持不懈地追逐自己的夢想,才得到劉邦推心置腹的重用。
韓信有了劉邦提供的平臺,猶如猛虎添翼,一飛而虎視群雄;劉邦藉助韓信的統軍才華,宛如蛟龍出海,遊走於天地之間,主宰蒼茫大地。猛虎與蛟龍的結合,將楚漢之爭的序幕提前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