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亡母找墳、一飯之恩、胯下之辱,為何說這三件事,定了韓信終身

2020-12-23 黑句本

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十二歲定終身。

歷史上對韓信的記載,大概就是從他少年時代開始的。少年時的韓信,性情放縱,不拘禮節,整日佩帶一把不知從哪裡來的寶劍,浪跡鄉間,遊手好閒,這樣的形象很容易讓人覺得韓信是一個好逸惡勞、愛慕虛榮、眼高手低的廢物。

因為沒人瞧得上,又沒有經商謀生之道,少年韓信只得靠四處蹭飯,勉強活下去,日子過得很悲哀,甚至有些厚顏無恥。但就是在這樣的處境下,韓信卻做了一件事,雖然窮得叮噹響,但他還是執意為亡故的老母親找了一塊又高又寬敞的墳地,而且還說,他找的這塊墳地可安頓下一萬戶人家。

從窮困潦倒堅持佩劍,到身無分文要為亡故的老母親找萬戶墳地,從貶的角度講,韓信這人確實太愛慕虛榮,而如果從不那麼貶的角度講,韓信這人內心有傲氣,有抱負,但他的傲氣、抱負也有致命的問題,那就是他有強烈的功名欲望。可以說,後來劉邦要殺他,就是因為他的功名欲望太不可控,雖然在能反的時候沒有反,但他的內心始終是不安分的。

除了為亡母找墳,少年韓信還有兩件事很有名,一是漂絮老母給他的「一飯之恩」,一是惡少屠夫讓他遭受的「胯下之辱」。

漂絮老母的「一飯之恩」,韓信終生銘記,並且在衣錦還鄉後隆重地謝了這「一飯之恩」。雖說人傑記恩是常態,但此事發生在韓信身上還是極具宿命的意味。韓信的發跡之路不像那些一路拼殺的亂世梟雄,他是攜天才之姿一夜成名,並且在一夜成名後一發而不可收拾。相比那些歷經磨難而成功的梟雄,韓信的發跡之路太順,太簡單,太乾淨,因而他對人性的洞察並不深刻。如果他天生是個心狠手辣的人,倒還好說,關鍵他是個看重「一飯之恩」的性情中人,而劉邦何嘗又不是另一個給他「功名一飯」的恩主呢,所以後來叫他反劉邦,他做不到,總是寄希望於人性的善與義,但作為開國帝王,劉邦是皇權至上,一切有可能威脅他大漢皇權的都必須毫不留情地剪除。

內心有著強烈的功名欲望,但又有著一味講恩情、講善義的單純性情,如此矛盾的韓信一旦陷入險惡的政治漩渦,怎可能會有好下場。

說到「胯下之辱」,在韓信身上,此事值得仰視,但也讓人警視。

先來說仰視,百年罕見的天才,卻能夠忍受常人難忍的「胯下之辱」,想不通的話,這事的確讓人感覺糾結,也會讓一些人發出困惑的疑問,如此沒有血性,怎麼就成了後來的天才。

關於「胯下之辱」,司馬遷是很有發言權的,因為他遭受的腐刑比這更殘酷,但司馬遷最終也選擇了忍受,而不是憤然一死。

為何呢?

司馬遷在評價另一漢初人傑季布時,曾說出了心聲,這樣的心聲用在韓信身上同樣適用。

司馬遷說,季布在項羽麾下,勇悍異常,他曾多次消滅敵軍,拔取敵人軍旗多次,可算得上是一條好漢了。可是他遭受刑罰,寧願給人做奴僕不肯死去,顯得多麼的卑下啊!

但這樣的偏見是沒讀懂這樣的人!季布是因為內心有抱負,相信自己的才能,這才蒙受屈辱而不以為恥,這麼做為的是以期發揮他未曾施展的才幹,所以他最終成了漢朝的名將。

此時忍受屈辱,恰恰能說明他的賢能,因為他真正能看重自己的死,而那些奴婢、姬妾、低賤的人,往往會因為感憤而自殺,這樣的人算不得勇敢,因為他們認為再也沒有別的辦法了,所以才會這麼做。

由司馬遷所言,再看韓信的「胯下之辱」,那是因為心中有雄心壯志的人,頭頂始終有一片天,而在苦難中所遭受到的屈辱是根本壓不垮他的,相反,越是這樣,他越懂得低下頭來,惜命而為,蓄勢待發。

這正是小不忍則亂大謀的要義。

現如今,很多人認同這句話,但很多時候卻做不來,原因不在這句話上,而在於沒有真正地看重自己,相信自己。

然而,如果從警視的角度看韓信的「胯下之辱」,依舊不妙。

比如劉邦看韓信,昔日他能受胯下之辱,如今羞辱他、貶低他,會不會到頭來又一次成就了他的蓄勢待發呢?

所以,對這樣一個韌性十足的天才,讓他消失才是最放心的選擇。

韓信的一生,可贊可嘆,而他少年時所經歷的三件事,確如老話所言,已定了他的終生。

跟黑哥一起讀《資治通鑑》,在此給大家推薦一套《白話資治通鑑》,這套書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由臺灣大學國文教授、博士生導師黃錦鋐領銜主持,集27位教授、學者,歷時3年,合譯而成。

這套書好在哪裡呢?編纂此書的學者都是國學大家,內容尊重原文,逐字逐譯,不以現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葉,以求貼近、還原《資治通鑑》本義。 1300年的歷史精髓,現在只是一瓶酒、一條煙的價錢!

經常讀黑哥文章的朋友,希望能入手一套,讓咱們在接下來的2020年一起深讀《資治通鑑》,讓時間沉澱下來,讓人生有一些高度、厚度、寬度。

相關焦點

  • 曾讓韓信遭受「胯下之辱」的惡少,後來結局如何?世人低估了韓信
    韓信這一生:成敗一蕭何,生死兩婦人。韓信曾在蕭何的極力推薦下,官拜大將軍,功成名就後,除掉韓信的計謀,同樣也出自蕭何。韓信年輕時曾受婦人漂母的一飯之恩,後又被婦人呂雛率領宮女,將韓信亂棍打死於長樂宮。韓信忍得了胯下之辱,卻忍不住權勢之誘;他熟諳兵法,卻又情商極低;他性格剛烈,卻又有「婦人之仁」。
  • 韓信衣錦還鄉後,厚報胯下之辱,卻辱罵活命之恩,難怪不得善終
    之後,劉邦襲擊併吞並了已被封為齊王的韓信的軍隊,改封韓信為楚王,將他遷徙到了他的故鄉。而失去了骨幹力量的韓信卻志得意滿,帶著一種滿滿的衣錦還鄉的感覺。於是,有恩的報恩,有仇的報仇。但他對待恩仇的方式,與常人不同。
  • 韓信原本不用受「胯下之辱」,為什麼他要放棄自己尊嚴?
    然而,當我們翻開史記中司馬遷對於韓信早期經歷的描述,你就會發現「胯下之辱」其實沒有那麼高尚,韓信的前半生幾乎就是個噌吃噌喝又高傲的懶鬼,而人人稱讚影響到韓信人生的「胯下之辱」恰恰是有人瞧不起他這個懶鬼,故意羞辱他才發生的,這也就理解了為什麼韓信在功成名就回到家鄉後不僅沒有報復讓他鑽胯的人,反而還厚重的賞賜了他。其實這並不是韓信胸懷大度,而是這次的羞辱真的讓韓信成長了。
  • 韓信遭遇的胯下之辱
    韓信可以說是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今天就來討論一下韓信的胯下之辱。韓信,家貧無行,家裡有錢可以推薦為吏這一條路是走不通了。又沒有做生意的本領,又不肯種地,所以窮得叮噹響,常常去鄰居家混飯吃。人們都看不起他。
  • 給大家講一下韓信的胯下之辱
    今天給大家講一個歷史的故事胯下之辱。話說當年韓信要去拜訪他的老師尉繚,他正在想著,去看望老師要帶點什麼好呢,突然聽到街邊有賣年糕的,這也讓他想起老師喜歡吃年糕,他就想給老師帶點年糕。到老師家以後韓信在問老師,他最近在研究和為君子之道。老師告訴他,君子之道在於行,在於道,凡事有可為有可不為。
  • 如何看待韓信的胯下之辱,是智慧還是懦弱?
    如何看待韓信的胯下之辱,是智慧還是懦弱?大家知道,韓信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幾個了不起的軍事家,輔佐劉邦打天下,受到劉邦的讚揚與肯定。韓信在成名之前名聲不太好,長期在亭長家蹭飯,被亭長老婆厭惡;接受漂母嗟來之食,遭遇漂母的挖苦;受到屠戶的霸凌,忍受胯下之辱。
  • 韓信能忍胯下之辱,卻難忍下這兩件小事
    在韓信還是身為平民的時候,性格放縱不羈,不拘禮節,簡單來說就是個瓜皮,常常依靠別人的施捨來餬口過日子,未曾想過自己謀生,因此許多人討厭他。史記裡記載了他的兩個小故事,胯下之辱和一飯千金。只見韓信打量了他一番,地下身子,從他胯下爬了過去。街上所有的人都在笑話他,認為他是個膽小鬼。但此時韓信心中卻在想的是,小不忍亂大謀,自己一身本事還沒有機會發揮出來,怎麼能在這種垃圾面前被阻擋了?不過這也讓他心裡有了一個結,等他當上楚王,第一時間找來當初哪位屠夫,任命屠夫為楚國的中尉。
  • 兵仙韓信:胯下之辱「並不辱」,蕭何月下追的韓信「也不驕」
    臨死以前,韓信大喊「我不服」,有人笑稱,韓信這三個字是現在酒桌上拼酒的口頭禪。說是笑稱,其實也是在暗示韓信死於「心高氣傲」。至於韓信是不是死於「心高氣傲」呢?在顏小二看來,他所求的不過是一份「尊重」,一份他於漢之劉邦付出所對等的「尊重」。而這份「尊重」,因為他太過功高蓋主,無法「實現」,繼而引起劉邦忌憚,同時,韓信自己心態也失衡了。
  • 資治通鑑:韓信以德報怨胯下之辱,實則早已布下殺招!
    《資治通鑑》第11卷 漢紀三漢高帝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原文】韓信至楚,召漂母,賜千金。召辱己少年令出胯下者,以為中尉;告諸將相曰:「此壯士也。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故忍而就此。」【譯文】 韓信到了楚地,召見曾經分給自己飯吃的那位漂洗絲綿的老婦,賜給她一千金。
  • 韓信,明明可以免去胯下之辱,為什麼會選擇從無賴胯下鑽過?
    一、無業游民 很多人都知道「一飯千金」的成語就是當時對韓信生活窘境的最好體現。韓信有兩大愛好,一個是釣魚一個是愛劍。 二、抱負遠大(但是在沒有成事之前,會被鄉親看作自大的) 他沒錢,但是母親死了,連喪事的錢都沒有,卻給自己的母親選了一個又大又寬敞墓地,周圍據說讓放下一萬人呢?而且可以不吃飯,必須要佩劍,而卻要端莊。
  • 胯下之辱,被人說了無數次,韓信的軍事生涯才讓人敬佩
    韓信,這是一個很委屈的英雄,這種委屈不是說他自己在那個時代感到的委屈,而是現在的人為他感到委屈。這話從何說起呢?還得看看現在學生寫的文章就知道了,胯下之辱這件事被無數的學生拿來作為一種精神。當然,這是需要很大的勇氣,但是說的太泛濫了,就有點過頭了。而對於韓信,很多人只知道他這一件事。要知道,他是在秦朝末年,天下大亂之際,唯一一個可以打敗項羽的人,這是多麼大的氣魄啊。
  • 韓信:落魄貴族蹭吃蹭喝,胯下之辱之後,最終成長為一代名帥!
    01早年落魄,胯下之辱韓信是一個落魄貴族,喜歡隨身帶著一把劍,以彰顯自己貴族的身份,然而卻身無分文,連吃飯都是問題韓信思慮再三,並沒有逞少年之勇,而是把頭低下來,真的從這個無賴的胯下鑽過去了。受此奇恥大辱的韓信,自然不是窩囊,他在等一個機會,等一個可以翻身的機會,很快,機會來了。
  • 讓韓信蒙受「胯下之辱」的惡少,最終什麼下場?說出來你未必敢信
    數十天以來,漂母天天在河邊漂洗,韓信天天跟著漂母混飯。曾挨過無數白眼的韓信淚眼婆娑地對漂母說:「我將來發達了,一定要好好報答老人家。」然而漂母卻生氣地說:「你堂堂男子漢卻不能自食其力,我分口飯給你,不過是可憐你王孫落到如此境地,哪是想讓你報答我呢?」從漂母所說的「王孫」來看,韓信確實出身於貴族,甚至有可能是王族。
  • 都說「士可殺不可辱」,那為什麼韓信卻甘願受「胯下之辱」?
    韓信的言行令當時人不恥。母親去世的時,韓信四處尋找墓地,什麼樣的墓地呢?他大方豪言說一定要找個又高又大的墓地,並且這個墓地呢一定要安頓得下一萬戶人才可以。這麼個連自己都養不活的人竟大放厥詞,怎麼可能不被當時人不恥呢?蹭飯,一次,韓信在鄉下南昌亭的亭長家一連吃了好幾個月的閒飯,亭長妻子都急了,心想「這麼個大活人有手有腳的不去幹活怎麼這麼不要臉呢?又來了!
  • 淮陰有一屠戶曾讓韓信受「胯下之辱」,韓信後來如何對待他?
    早年的時候,韓信性格放縱而不據禮節,因為沒有被推舉為官吏,又沒有經商謀生的本領,所以常常為一日三餐擔憂,經常靠著別人的接濟過日子。下鄉南昌亭長覺得韓信不是凡夫俗子,便邀請他到家中做客,一連好幾個月後,亭長的妻子不樂意了,早早把飯煮好後,就在床上吃掉了。
  • 韓信發跡後,為什麼沒有報「胯下之辱」的仇
    「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本是秦末淮陰縣一介布衣,說好聽點是布衣,說難聽點,這個人很窮。但是窮並不影響韓信上進,一個知道努力的人,其實也是有無限可能的,韓信就是這樣一個懂得上進努力的人,窮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改變,年輕的韓信深知這一點。
  • 韓信落魄之時,為什麼甘受胯下之辱?
    韓信作為漢軍的統帥,其軍事實力、膽氣不用多說,肯定是高人一等。然而在韓信未發跡的時候,有一天他在淮陰碰到了一個屠戶。當時屠戶對韓信說「不要看你身材高大,但你是一個膽小鬼,如果你真不怕死,就用劍刺死我。若你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
  • 韓信可以忍受胯下之辱為什麼不能忍受在項羽手下當個小領導?
    其實很多人,在了解韓信的整個人生經歷後,都會有跟問題中一樣的疑問。既然韓信都能忍受胯下之辱,那麼,又為何不能忍受,在項羽的手下當個小領導?這個不是能不能忍受的問題,兩件事情的性質是不一樣的。01.韓信的胯下之辱據《史記》的記載,當年淮陰的屠戶裡面,有個年輕人曾經侮辱韓信說:「你雖然長的高大,喜歡帶刀佩劍,其實是個膽小鬼罷了。」又當眾侮辱他說:「你要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韓信仔細地打量了他一番後,低下身去,趴在地上,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
  • 《胯下之辱》成語典故
    胯下之辱【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少年有侮(韓)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伏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譯義】從胯下爬過的恥辱,意指有才能的人未顯達時被人鄙視、遭受侮辱。
  • 讓韓信遭受「胯下之辱」的惡少,有何下場?你可能不相信
    阪神虎也無法輔佐塞勒實際上阪神的無文也可以理解,畢竟不是戰國貴族,這是生產的主要特徵即使給韓信鋤頭,也種不出田地為了解決吃飯的問題,阪神到處去吃白食最初,阪神寄生主是泗水郡昌社因為吃白食的次數太多,泗水郡昌的妻子非常不滿於是,妻子每天早早地把飯菜和韓信來的飯蹭在一起,家人早早地開始收拾餐具看到阪神虎隊,妻子知道泗水郡容不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