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援疆醫生李鑫:讓邊疆患者享受到亞洲高水平醫療服務

2021-01-09 新疆新聞網

  中新網新疆新聞4月17日電 2019年初春3月,伴著京城微微的寒意,被譽為亞洲最高水平的腦科醫院——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李鑫帶著家人濃濃祝福和醫院領導同事殷殷囑託,踏上了奔赴新疆和田援疆前線的徵程。最近,記者來到位於和田市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揮部李鑫的宿舍裡,聽他述說入疆一個月中遇到病例和體會,分享他對援疆使命的理解與堅守。

3月4日,北京援疆醫生李鑫入職第一天為當地填補醫療空白。

  入職第一天就站上手術臺

  在和田地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入職的第一天,李鑫就匆忙站上了手術臺,在北京援疆醫療團隊的支援下,開展了一例高難度腦腫瘤切除手術,填補了當地一項醫療技術空白。

  李鑫告訴記者,患者是一位38歲維吾爾族男性,主訴頭痛嗅覺減退入院,病人前顱窩底偏左側有巨大腦膜瘤,左側伴有大面積水腫,急需手術治療。地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負責人本想將其轉往烏魯木齊或北京治療,但患者經濟條件不好,轉院則意味著沉重的醫療負擔。恰逢我們新一批北京援疆醫生到來,還有檢驗、麻醉等北京援疆專家共同配合,讓我增強了做好手術的信心。經過完善的術前準備,李鑫親自主刀開顱,顯微鏡下小心謹慎不緊不慢地切除腫瘤,僅用3個小時就完成了手術,術中出血不多,術後患者恢復順利,頭痛緩解,沒有任何新發神經功能缺失,手術非常成功。下了手術臺,他不由得長舒一口氣。他回憶說,以前在天壇神外不知已做過多少臺類似的手術了,但當天他感覺最緊張、時間最長。後來當地同事告訴他,這是該院第一臺同類手術,算是填補了當地醫療系統的一項技術空白,他好像知道了手術中感覺緊張的原因——曾經熟悉地閉著眼睛也能知道器材在哪裡的天壇神外手術環境已經暫時離他而去,在掛職醫院的一切都是陌生,需要加快熟悉並增強默契環境與同事。

  手術後,在李鑫的監督下,對當地醫院手術室的布置格局和操著習慣,按照北京天壇醫院目前的規範進行了調整,取消手術器械託盤,採用國際上通用的器械車布局,使器械護士更加靠近術者,明顯減輕護士的疲勞,提高手術效率,縮短手術時間。

  與死神賽跑的一天

  3月10日,地區人民醫院從墨玉縣、洛浦縣一塊來了兩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其中一位年齡較大地患者基底節巨大血腫,人已經昏迷,血壓260/130mmhg,如果不抓緊手術,會很快腦疝死亡。科室主任點名讓李鑫掛帥負責搶救。經過醫療團隊向家屬反覆交代病情,家屬終於同意施行手術,按照李鑫他們行話來說,這種病例在這種條件下只能「搏一把」,否則只能眼睜睜看著死神來帶走患者。李鑫他們迅速完善術前檢查和準備,但想不到的事發生了:醫院手術間比較少,需要等手術臺空出來才能開始手術。

  在焦急的等待之後,終於告知可以接受手術了,但是只有一個急診手術臺子。李鑫和醫療組成員一塊商量,決定兩個患者都不放棄,先替年齡大、手術安度高的患者做手術,然後再替年齡青、手術難度小的患者手術。當記者問到他這樣安排的風險時,他平靜地地說,這樣安排當然對醫生和醫療團隊來說,風險更大,因為如果搶救病情重的患者過程中遇到意外,可能導致手術失敗,甚至可能影響後面的手術;而如果先搶救病情比較輕的患者,不僅有把握,時間也不會很長,但那樣這位病情重的患者可能就挺不過去,實際上就是放棄了。作為醫者的本能,他還是選擇了兩個都不放棄,這既有他對自己來自天壇神外紮實功底的自信,也有對援疆使命的堅守。最後,經過他與夥伴們小心翼翼、按部就班推進,手術過程出奇地順利,到晚上2點鐘,2臺手術全部順利完成,骨瓣復位。

  李鑫笑著告訴記者:在這場與死神的較量中,以我們完勝而收場。

  下鄉義診與基層群眾零距離接觸

  3.8國際婦女節,李鑫跟隨醫院臨床黨支部組織下鄉義診隊伍,到貧困村義診。上午11點左右,義診小分隊來到和田地區洛浦縣布亞鄉的一個村委會裡。李鑫注意到,南疆初春的早晨,天氣還是挺冷的,村裡的鄉親們早就到村委會大院集合了。村委會主任聲音非常洪亮地招呼大家,村民們也特別善良熱情。李鑫告訴記者,北京援疆這20多年來,國家來從各個方面去盡全力援助新疆,但由於當地風沙乾旱的氣候,以及群眾長期以來形成的不良生活和衛生習慣,使得這裡很多人染有肺病,女性婦科病也很多。小分隊的醫生們竭盡所能為村民送醫送藥,但語言交流仍然是問題,雖然大家能體會到村民們高興的心情,但因為前一個時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缺失造成的交流障礙和心理距離,讓參加義診的醫生們心裡都感覺不是滋味,也使他們暗下決心,今後一定首先從自己做起,儘自己最大努力為民族群眾看好病,多與當地群眾溝通,積極參加醫院組織的民族一家親活動,儘快消除與民族群眾的距離感、陌生感,為民族團結貢獻自己的力量。

  3月10日,當地維吾爾族高血壓患者接受治療。

  與和田浮塵天氣零距離

  談到對工作和生活環境的適應,李鑫體現了較為樂觀的精神。他告訴記者,和田地區臨近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終年乾旱無雨,聽說年降雨量只有25毫米,年蒸發量卻高達近3000毫米,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特殊的氣候,而劇烈的氣候變化,又導致當地浮塵天氣佔到全年總天數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中尤以沙塵暴知名。剛來的時候,科裡當地同事介紹,每年的植樹節前後準時會出現沙塵暴,所以他每天早晨都要在窗邊看看,像是在擔心它的到來,又像是在期盼著巨大的黑色的風團,像豬八戒騰雲駕霧一樣壯觀。

  當一天早晨外面像蒙了一層黃紗,空氣中瀰漫著塵土味,他知道沙塵終於來了。他回憶說,早起匆匆上班,路上沒忘記帶上早就準備好的口罩,但發現當地街上行走匆匆的路人,似乎對沙塵很有抵抗力,有些人僅僅戴一般的布口罩,還有好多人根本不戴口罩。下午天氣軟體顯示當地pm10達到7180,這在北京是無法想像的,可是科裡同事卻說,這種只能叫浮塵,比沙塵暴差遠了,評分的話10分,也就到5分。這讓他真的感到很佩服,也很震驚邊疆同事的忍耐力,他也終於明白了為什麼當地肺病、結核病比較多。他說,作為一名北京援疆醫生,我十分珍惜自己能到邊疆的機會,雖然這裡自然條件惡劣,但是我希望,能用自己所學,不負眾望,默默地創造著奇蹟,為我們的祖國奉獻著自己的力量,讓邊疆患者享受到亞洲最高水平腦科醫院的醫療服務。

  、

相關焦點

  • 援疆醫者的堅守——記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李鑫
    入疆第一天就站上手術臺在和田地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入職的第一天,李鑫就匆忙站上了手術臺,在北京援疆醫療團隊的支援下,開展了一例高難度腦腫瘤切除手術,填補了當地一項醫療技術空白。李鑫告訴記者,患者是一位38歲維吾爾族男性,主訴頭痛嗅覺減退入院,病人前顱窩底偏左側有巨大腦膜瘤,左側伴有大面積水腫,急需手術治療。
  • 【砥礪奮進的五年】滬援疆醫生開門診,17對不孕患者當父母
    另外,上海援克前方指揮部還在探索柔性援疆新模式,本著時間不限、方式靈活的原則,定期或不定期選派優秀醫務人員赴新疆當地醫院進行幫扶。上海援克醫生為克市醫生講解病例。  上海援克指揮部提供兩個月讓17對患者喜當父母今年7月6日,對克拉瑪依的李娜來說是個終生難忘的日子。
  • 中央和國家機關醫療援疆專家來伊巡迴義診
    中央和國家機關醫療援疆專家來伊巡迴義診圖為黃聖松(左一)與張為中(左二)認真為患者阿巴拜克力檢查。 李濤 攝最近,由於年僅7歲的兒子阿巴拜克力得了眼瞼血管瘤,家住伊寧市的庫盧班江一直憂心忡忡。江蘇援疆專家、伊犁州友誼醫院副院長張為中告訴記者,黃聖松是他的學長,是眼科頂級專家,經過診斷,患者阿巴拜克力需要手術,後期他們會為其制定最佳的手術方案。據了解,在伊犁本地能掛上這樣國家頂級的專家號,得益於國家健康委組織的中央和國家機關醫療援疆專家開展的巡迴義診活動,也得益於江蘇省對口支援伊犁州前方指揮部的積極協調。
  • 緣疆|廣東醫療人才「組團式」援疆填補當地技術空白
    結對培訓醫護近1000人次▲12月22日,一場連接新疆圖木舒克市人民醫院和東莞市人民醫院的遠程會診準時開始,10名廣東援疆醫生和後方的專家們共同為66歲的乳腺癌患者制訂了一份治療方案今年以來,駐三師圖市10名援疆醫生與圖市人民醫院有關科室醫護人員,建立「結師徒
  • 晉中市第七批援疆醫療衛生隊援疆風採錄
    晉中市第七批援疆醫療衛生隊5人中,劉鋼主要承擔協調醫療隊和醫院的工作,並從事公共衛生、衛生防疫內部監督和健康教育工作,同時根據醫院的需要,參加其他醫療衛生工作;朱秀彪、衛瓊兩位醫生主要承擔醫院門診診療,同時承擔培訓、指導醫師的工作;常宏主要承擔兒童、孕產婦保健工作,同時承擔公共衛生相關專業的培訓工作;張福銀主要承擔醫院B超、心電影像診斷工作,同時培訓指導醫院影像專業醫師。
  • 赤誠之江心 大愛白衣情——寧波十年醫療援疆紀實
    援疆醫生周雨生接診後,決心治好他的病,將情況向寧波援疆指揮部做了匯報,並和後方寧波眼科醫院聯繫,解決了他的交通費、食宿費、醫療費,把他帶到寧波做了手術,於11月11日恢復了視力。當小吾斯曼開心地享受著美好的生活時,庫車市牙哈鎮託克乃村的努爾古麗艾沙對未來充滿了憧憬。「沒有寧波援疆醫生,就沒有我和我的兒子。」她說。
  • 【援疆故事】守護生命最後防線的人——北京援疆醫生吳恩東
    到和田採訪北京援疆醫生吳恩東的日子裡,讓我對這一感悟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人的氣質是不可更改的個性符號,初識吳醫生由於是便裝而來,他的沉穩與曠達令我以為他除了醫生的身份還有其他的職務在身,可他告訴我僅是北京胸科醫院重症醫學科的副主任醫師。我明白了他是患者最後一道防線,與死神爭奪生命的人,必是在組織搶救生命的戰場上淬鍊出了這種特殊的氣質。  塔克拉瑪幹戈壁上的風一定令吳恩東的生命有著更精彩的演繹。
  •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江蘇「組團式」醫療的萬裡援疆路
    醫療人才「組團式」援疆工作變過去零星選派、單兵作戰為組團選派、集體作戰,有力提升了克州人民醫院醫療服務和管理水平,既讓邊疆各族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和內地一樣的優質醫療服務,也幫助當地醫生提高醫技,為克州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克州人民醫院大廳。
  • 「網際網路+健康扶貧」結碩果,南疆群眾家門口享受一線城市醫療資源
    腫瘤、冠心病等疑難病或重症的南疆患者,藉助設立在新疆圖木舒克市人民醫院的健客方舟網際網路醫院的遠程平臺,便可以完成高水平的專家會診,而後,圖木舒克市人民醫院完成相關手術和治療,最終實現康復;南疆的慢病患者,通過健客方舟網際網路醫院,便可在線上實現問診、購藥。
  • 八個月接診3500餘人次,廣東援疆醫生成為當地「金字招牌」
    12月22日12點,一場連接新疆圖木舒克市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圖市人民醫院』)和東莞市人民醫院的遠程會診準時開始,10名廣東援疆醫生和大後方的專家們共同為66歲的乳腺癌患者吐尼沙汗(化名)制訂了一份治療方案。民生援疆是廣東援疆工作的龍頭,醫療援疆則是民生援疆的重中之重。
  • 浙江台州醫療援疆守護民眾健康 提升受援地醫療水平
    阿拉爾醫院急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提高到94.95%,轉出病患也較去年同期明顯下降。  援疆醫生毫無保留,「十八般武藝」齊上陣培養醫療骨幹力量。(資料圖)台州援疆指揮部供圖  援疆醫生在為受援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以下簡稱師市)民眾守護健康的同時,也不斷提高著當地的醫療水平。
  • 他一人去援疆,東莞市人民醫院全院專家都成了他的後盾!
    4月11日,東莞市人民醫院與新疆圖木舒克市人民醫院首次開展了遠程會診,會診中,東莞的專家們為2名新疆重症患者評估了病情,調整了治療方案。兩家醫院表示要將會診常態化,使新疆患者能夠享受到更多優質醫療資源。 「患者食慾差、氣促、呼吸困難3天,加重伴乏力為主訴入院,有5年的高血壓病、心臟病史,規律服藥。
  • 北京援疆醫生半年做了30多臺動脈瘤手術
    葉迅北京援疆醫生地點:和田地區人民醫院「5個動脈瘤!」葉迅,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援疆醫生。4月9日,葉迅來到和田地區人民醫院本部神經外科報到。當天下午,病房組織了一次術前病人討論。「我印象很深,有5名近期破裂的顱內動脈瘤患者正在等著手術,而且病情一個比一個兇險!」北京天壇醫院與和田地區人民醫院的情誼說起來有20年了。
  • 王俊宏:用心為邊疆人民做事情
    「站好最後一班崗」,王俊宏說,「把健康的心跳帶給祖國邊疆的人民。」「再大的困難也要克服」克州地處帕米爾高原,90%以上是山區,被稱為「萬山之州」。從「剛來時每天數著日子過」到現在「覺得時間不夠用」,王俊宏一開始曾對克州的環境非常不適應。氣候乾燥、睡覺起來會流鼻血,到了四五月,時常說來就來的漫天沙土也一度讓王俊宏「摸不著北」。
  • 都昌援疆醫生曹志雄,哪裡需要我,我就去哪裡!
    另外,那裡的村醫普遍都是初高中文化,未經醫學院校正規培訓,從事不了醫療服務,整個基層衛生服務能力偏低。記得剛到新疆大概一個月的時候,曹醫生同阿克陶縣皮拉勒鄉衛生院負責公共衛生的副院長艾拜杜拉一起下村入戶,帶教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檢查居民「家庭小藥箱」,宣傳有關健康扶貧政策時,在阿克提其村有一村民從高處跌倒,出現呼吸困難,表情痛苦,
  • 「感謝有你·致敬援疆醫生」做好醫院管理、醫療質量「把關人」
    編者按:為提升受援地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推動脫貧攻堅任務的順利完成,2020年山東省投入援疆資金8083萬元進行醫療衛生援疆項目建設,並先後選派78名優秀援疆醫生來到喀什地區開展醫療衛生組團式援疆工作。援疆醫生的專業範圍涵蓋了急救、麻醉、神經外科、消化內科、特檢、中醫、骨科、心內等等領域。他們通過治病救人、師徒結對、建設醫療項目,把青春的汗水揮灑在離家萬裡的南疆熱土上,在每名患者的心中留下閃亮的「山東印記」。在第三個「中國醫師節」到來之際,記者帶您一起走進山東援疆醫生的世界。
  • 舍家報國 傾情援疆之醫療篇(下)
    周海純帶領當地醫療骨幹為哈薩克醫醫院開展醫療新技術10餘項,幫助醫院申報國家民族醫藥學獎項1項、自治區重點專科項目1項,指導科研課題10餘項。在他的感染和帶動下,同是醫生的妻子郭蕊珠帶著兩個兒子也來到了阿勒泰。夫妻兩人,一個用中醫醫藥給當地牧民治病,並積極創建全國首家哈薩克民族醫學現代康復醫療中心,另一個牽頭籌劃哈薩克民族醫學急救隊,並籌劃首家哈薩克民族醫急救中心。
  • 高峰論壇變成援疆醫生的「雲聚會」
    昨天(1月6日),在2021年京和神經外科高峰論壇上,來自北京各大醫院神經外科的專家與和田地區人民醫院的同行通過視頻會議的形式見面了。在發言的30位專家中,超過一半的專家都有著援疆經歷,讓這場學術會議的氣氛變得格外親切。北京對口援建新疆和田以來,已先後有十批援疆醫生為提升當地的醫療水平,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作出貢獻。在神經外科界,北京天壇醫院更是與和田地區人民醫院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 李鑫「特種兵」醫生 與病毒生死搏鬥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與突如其來的疫情作戰,作為北京地壇醫院感染診療中心主任醫師,李鑫曾經歷過了非典、甲流等時期的防控和診療。在前往幾內亞之前,他甚至在手機裡寫好了遺囑,在幾內亞35天回國後,他最明顯的變化就是瘦了五六斤,看不見的變化是,與疫情作戰,與死亡擦肩而過,他把一切都看開了。
  • 帶翻譯出診的援疆醫生
    這名從東莞市兒童醫院跨越近6000公裡到第三師醫院支援的骨科醫生很開心自己「或許挽救了一個女孩的未來」。  而同一天晚上11點10分,剛準備洗澡的鄧鎮威接到了電話,他匆匆忙忙地趕去醫院,需馬上為一個患者進行手術。鄧鎮威是東莞市人民醫院普外科的醫生,援疆到第三師醫院後,他最大的願望是能學點維吾爾語,這樣診療會更便利。  55歲的何強成可不敢有這樣的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