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新疆新聞4月17日電 2019年初春3月,伴著京城微微的寒意,被譽為亞洲最高水平的腦科醫院——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李鑫帶著家人濃濃祝福和醫院領導同事殷殷囑託,踏上了奔赴新疆和田援疆前線的徵程。最近,記者來到位於和田市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揮部李鑫的宿舍裡,聽他述說入疆一個月中遇到病例和體會,分享他對援疆使命的理解與堅守。
3月4日,北京援疆醫生李鑫入職第一天為當地填補醫療空白。
入職第一天就站上手術臺
在和田地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入職的第一天,李鑫就匆忙站上了手術臺,在北京援疆醫療團隊的支援下,開展了一例高難度腦腫瘤切除手術,填補了當地一項醫療技術空白。
李鑫告訴記者,患者是一位38歲維吾爾族男性,主訴頭痛嗅覺減退入院,病人前顱窩底偏左側有巨大腦膜瘤,左側伴有大面積水腫,急需手術治療。地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負責人本想將其轉往烏魯木齊或北京治療,但患者經濟條件不好,轉院則意味著沉重的醫療負擔。恰逢我們新一批北京援疆醫生到來,還有檢驗、麻醉等北京援疆專家共同配合,讓我增強了做好手術的信心。經過完善的術前準備,李鑫親自主刀開顱,顯微鏡下小心謹慎不緊不慢地切除腫瘤,僅用3個小時就完成了手術,術中出血不多,術後患者恢復順利,頭痛緩解,沒有任何新發神經功能缺失,手術非常成功。下了手術臺,他不由得長舒一口氣。他回憶說,以前在天壇神外不知已做過多少臺類似的手術了,但當天他感覺最緊張、時間最長。後來當地同事告訴他,這是該院第一臺同類手術,算是填補了當地醫療系統的一項技術空白,他好像知道了手術中感覺緊張的原因——曾經熟悉地閉著眼睛也能知道器材在哪裡的天壇神外手術環境已經暫時離他而去,在掛職醫院的一切都是陌生,需要加快熟悉並增強默契環境與同事。
手術後,在李鑫的監督下,對當地醫院手術室的布置格局和操著習慣,按照北京天壇醫院目前的規範進行了調整,取消手術器械託盤,採用國際上通用的器械車布局,使器械護士更加靠近術者,明顯減輕護士的疲勞,提高手術效率,縮短手術時間。
與死神賽跑的一天
3月10日,地區人民醫院從墨玉縣、洛浦縣一塊來了兩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其中一位年齡較大地患者基底節巨大血腫,人已經昏迷,血壓260/130mmhg,如果不抓緊手術,會很快腦疝死亡。科室主任點名讓李鑫掛帥負責搶救。經過醫療團隊向家屬反覆交代病情,家屬終於同意施行手術,按照李鑫他們行話來說,這種病例在這種條件下只能「搏一把」,否則只能眼睜睜看著死神來帶走患者。李鑫他們迅速完善術前檢查和準備,但想不到的事發生了:醫院手術間比較少,需要等手術臺空出來才能開始手術。
在焦急的等待之後,終於告知可以接受手術了,但是只有一個急診手術臺子。李鑫和醫療組成員一塊商量,決定兩個患者都不放棄,先替年齡大、手術安度高的患者做手術,然後再替年齡青、手術難度小的患者手術。當記者問到他這樣安排的風險時,他平靜地地說,這樣安排當然對醫生和醫療團隊來說,風險更大,因為如果搶救病情重的患者過程中遇到意外,可能導致手術失敗,甚至可能影響後面的手術;而如果先搶救病情比較輕的患者,不僅有把握,時間也不會很長,但那樣這位病情重的患者可能就挺不過去,實際上就是放棄了。作為醫者的本能,他還是選擇了兩個都不放棄,這既有他對自己來自天壇神外紮實功底的自信,也有對援疆使命的堅守。最後,經過他與夥伴們小心翼翼、按部就班推進,手術過程出奇地順利,到晚上2點鐘,2臺手術全部順利完成,骨瓣復位。
李鑫笑著告訴記者:在這場與死神的較量中,以我們完勝而收場。
下鄉義診與基層群眾零距離接觸
3.8國際婦女節,李鑫跟隨醫院臨床黨支部組織下鄉義診隊伍,到貧困村義診。上午11點左右,義診小分隊來到和田地區洛浦縣布亞鄉的一個村委會裡。李鑫注意到,南疆初春的早晨,天氣還是挺冷的,村裡的鄉親們早就到村委會大院集合了。村委會主任聲音非常洪亮地招呼大家,村民們也特別善良熱情。李鑫告訴記者,北京援疆這20多年來,國家來從各個方面去盡全力援助新疆,但由於當地風沙乾旱的氣候,以及群眾長期以來形成的不良生活和衛生習慣,使得這裡很多人染有肺病,女性婦科病也很多。小分隊的醫生們竭盡所能為村民送醫送藥,但語言交流仍然是問題,雖然大家能體會到村民們高興的心情,但因為前一個時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缺失造成的交流障礙和心理距離,讓參加義診的醫生們心裡都感覺不是滋味,也使他們暗下決心,今後一定首先從自己做起,儘自己最大努力為民族群眾看好病,多與當地群眾溝通,積極參加醫院組織的民族一家親活動,儘快消除與民族群眾的距離感、陌生感,為民族團結貢獻自己的力量。
3月10日,當地維吾爾族高血壓患者接受治療。
與和田浮塵天氣零距離
談到對工作和生活環境的適應,李鑫體現了較為樂觀的精神。他告訴記者,和田地區臨近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終年乾旱無雨,聽說年降雨量只有25毫米,年蒸發量卻高達近3000毫米,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特殊的氣候,而劇烈的氣候變化,又導致當地浮塵天氣佔到全年總天數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中尤以沙塵暴知名。剛來的時候,科裡當地同事介紹,每年的植樹節前後準時會出現沙塵暴,所以他每天早晨都要在窗邊看看,像是在擔心它的到來,又像是在期盼著巨大的黑色的風團,像豬八戒騰雲駕霧一樣壯觀。
當一天早晨外面像蒙了一層黃紗,空氣中瀰漫著塵土味,他知道沙塵終於來了。他回憶說,早起匆匆上班,路上沒忘記帶上早就準備好的口罩,但發現當地街上行走匆匆的路人,似乎對沙塵很有抵抗力,有些人僅僅戴一般的布口罩,還有好多人根本不戴口罩。下午天氣軟體顯示當地pm10達到7180,這在北京是無法想像的,可是科裡同事卻說,這種只能叫浮塵,比沙塵暴差遠了,評分的話10分,也就到5分。這讓他真的感到很佩服,也很震驚邊疆同事的忍耐力,他也終於明白了為什麼當地肺病、結核病比較多。他說,作為一名北京援疆醫生,我十分珍惜自己能到邊疆的機會,雖然這裡自然條件惡劣,但是我希望,能用自己所學,不負眾望,默默地創造著奇蹟,為我們的祖國奉獻著自己的力量,讓邊疆患者享受到亞洲最高水平腦科醫院的醫療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