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藺興復村「羅狀元」軼事
羅 樹
永樂街道山落窩村七組小地名興復村,舊名幸福村,是江西羅氏入川山落窩後的第五代搬遷地。此處後面的山堡山體不算大,成圓形,兩側各有一嶺順勢而下,正前方一座小山倒向,形成一塊空地,宛如一把大自然的「椅子」。
羅秀才的上兩代老人墓
這把「椅子」上,稀疏坐落四、五戶人家的鋼混房屋。步行進去,就要從「朝門」通過。「朝門」在左邊的坡上,極其簡單,就是三米左右高兩條巨石上橫靠一塊一米二左右的條石,上面是楷書繁體「寧靜」二字,字體圓潤不乏剛勁,左邊是「壬子年孟冬」,右面是「羅氏主人題」,細看是非一般人的書寫水平。
秀才屋旁的「朝門」
「朝門」上的題字
一打聽,原來,「羅氏主人」是「羅狀元」。筆者所知,就瀘州的歷史上都沒出過狀元,很多地方所謂的「狀元」,要麼是秀才,要麼是舉人。通常的理解,鄉人所稱「狀元」,是指代取得功名的讀書人。
筆者通過實地調查得知,當地人所稱「羅狀元」是清代後期秀才羅澤凡。
羅秀才是山落窩羅氏第七代,搬到幸福村後的第三代,字克光,榜名彥湘。考中秀才後,成為當時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
羅秀才師從冷姓,兩師徒同時參加鄉試,「青出於藍勝於藍」,學生中了秀才,老師名落孫山。
《羅氏家譜·名人》介紹:「按清律,時強調風水及門第,中秀才後州府要派地師實地勘察,到他們家,發現羅秀才二世祖羅起龍和陳家外婆的墓能出文官,於是才張榜公布考中秀才」。
羅秀才後來當了大團總,擁有地方武裝,轄太平、龍山等地。其任期內抗擊土匪,護佑相鄰,保一方平安,深得官府的肯定和鄉人擁護,後擴修建房屋開辦私塾,教書育人,惠及鄰人,更因其權勢和身份,極受世人尊重。
據羅氏後裔羅秀才的兄弟之孫羅洪江說,他聽叔叔說過,羅秀才兄弟四人,一人在田壩寨與胡姓發生爭執,後被打受傷,羅秀才狀告到衙門,據理力爭,巡檢司驗證判後胡姓出錢賠償,說發生爭執的人就是後來的抗日英雄駱建郎的父親(駱健郎是「還祖」改姓的)。在當時,鄉下人和官府附近的人打官司,勝訴的難度可想而知。從此,羅秀才聲名鵲起,成為方圓幾十裡的「能人」,不要說附近的人,就是稍遠一點的遇到了事,都會求羅秀才幫忙。在羅秀才家,經常都在調解鄰裡糾紛,儼然成為基層的民事處理機構。然而,這引發了與當地「魏染房」望族魏氏的魏武秀才與其之間的矛盾,因名望之爭,魏武秀才上告永寧府說羅秀才「私設公堂」,羅家得知後反擊魏家,狀告魏家「擁兵蒙反」。兩家之爭多年,後官府派員調查,發現均有誇大其詞,於是對雙方進行調停,兩家平息互告後和好,成為和諧鄰舍。
羅秀才因功名,其父被朝廷敕封「文林郎」(七品散官,即今天的縣處級地位),母親被封為「宜人」。其祖父和父輩墳墓,均是永寧府當時顯赫有名的官員撰文和書寫,至今碑文清晰。
羅秀才屋前的平地上,有數塊「蟾蜍」狀石塊,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十分逼真,所幸的是,雖然有人曾經想把這些石頭打開使用,但不知什麼原因還沒沒有毀壞,僅留下幾個「卸眼」,至今保存完好,成為當地一處奇景。當然,更有意義的是,羅秀才在石頭上一些留下墨寶,至今依稀可辨。
屋前的「蟾蜍」狀石塊
羅秀才有子女四人,不幸的是兩子均早亡,最年輕的小兒子去世時不足二十二歲。一女嫁中共地下黨員熊正陽。晚年的羅秀才生活在喪子的悲憤之中,去世時葬新基灣,時孫輩年幼,加之正值社會變革時期,今天所看到的「狀元墳」僅僅的是一些亂石堆砌而成。
時代已經遠去,軼事還在流傳,但青山依舊。一百多年前和當今時代,完全是兩個不同的世界。所相同的是,每個時代的精英,凡為鄉鄰作出過貢獻,總會代代傳頌。
文/圖 羅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