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開西村 唐代嶺南第一個狀元莫宣卿故裡狀元村

2021-02-07 莫氏宗親總會

上面「莫氏宗親總會」加入莫氏大家庭

無論你在哪裡,只要你姓莫;請點擊上面莫氏宗親總會」關注,擁抱中華莫氏大家庭,和各地宗親交流,攜手同行,弘揚莫氏文化,共建繁榮莫氏,傳播莫氏正能量。


封開河兒口鎮西村 唐代嶺南第一個狀元莫宣卿故裡狀元村

狀元村全景

  【西 村 簡 介】

  西村位於封開縣中部河兒口鎮,國家地級公園龍山風景區毗鄰,區域獨特,地勢開闊,農戶208家,總人口979人,水田8000多畝。

  西村歷史悠久,文化深厚。唐朝中期稱長樂,歷史上還設立過鄰、裡、村等建制。唐代嶺南第一個狀元莫宣卿出自長樂裡,故此地稱為狀元故居,這裡是唐宣宗皇帝筆下的南方遠地;是唐懿宗帝賜字文德的家鄉。至今遺存的千年城堡、唐宋古井、明朝長樂裡牌坊、清朝古居等,無不述說著西村悠久的歷史。

西村民俗獨特,有著兩廣(廣東廣西)和南北(南方和中原)文化的交融,孕育了獨樹一幟的西村文化。莫宣卿的精神,衍化出山歌、採茶調、劉三妹的傳說和南方粵曲流派出哭嫁歌、壯歌等風格各異的民間歌謠;西村還有慶誕遊、舞龍舞獅、大刀長槍舞等原生態的民間藝術。

  西村還是封開的旅遊中心點,這裡自然風光秀麗,美景處處。西望麒麟山晚景,東看筆架蓮花山秀色,北賞田園落英繽紛的秋紅,南觀清逸古森的飛鳳南山,有文化積澱深厚的孝肅狀元祠,歷代名人題詩、揮楹、新建狀元林公園等歷史人文景觀,合成了西村八景。

  如今西村打造活力名村,正創新區位優勢,迎來發展高潮。

【西 村 得 名】

  西村的來歷,我們可以隨著入村之路追溯到1800多年前的唐憲宗年間。

  一、據《莫灼華》族譜記述,入粵太始祖為莫輔廷和其父莫建蒼,到封開為官的太祖是莫讓仁,此時,西村一帶稱長樂。

  二、莫讓仁定居長樂後,長樂已有李、張、嚴、白、楊五姓人家居住,根據當時10戶為鄰、15戶為裡的劃分,長樂又稱為長樂裡。

 三、長樂從原址西村對開的石頭仔垌(即今漁澇河上遊一帶)劃分村落,把現在的西村劃作西城村。

  四、在唐末莫宣卿中狀元後約唐鹹通年間,西城村又改稱為西村坊。

  五、宋朝以後簡稱為西村,即全稱為封川文德鄉長樂裡西村,後來歷史幾經變遷,縣、鄉名已變化,只保留西村至今,又稱狀元村。


  【莫氏來源】 

  莫氏乃姬姓之裔,周宣王十八太子之後。秦漢時期居鉅鹿(今河北省平鄉)莫阝 縣(今河北任丘市),賜姓為莫阝 。據《正字通》載:唐元十三年,命集賢學士衛包,改古文,以莫阝 類鄭(鄭的繁體字),去邑作莫。莫氏宗派以此為源。

  唐太宗後,莫氏的一支由順天府鉅鹿遷入江西省,再入福建莆田。唐中期莫建蒼由莆田入嶺南,為莫氏入粵始祖。歷經莫輔廷、莫讓仁後定居封州文德鄉長樂裡(今封開漁澇、河兒口一帶),生莫宣卿。

  封開西村、蕨村、都尚三地莫氏宗族與廣東廣西等地莫裔商定,重新派行如下:

  如崇偉承業,倫本有真宗;家聲大昭著,瑞福益昌隆;

  任仁傳聖道,興學培豪雄;書香常濟美,豐澤貽昆仲。

  【民間故事】

  西村五龍渡傳說

  唐神龍年間,莫宣卿的祖父嶺南道郡守莫輔廷,來到古封州長樂裡。一日他在蓮花河船上過夜,夢見仙人呂洞賓約他翌日在臥龍山麓相會。第二天晨猴看龍時分,莫輔廷便船泊蓮花,上岸去到山麓等候,只見一個放羊的老頭,仙風神骨地橫笛半山。待他走近看,老頭忽然不見了,只留下一支長笛。莫輔廷細看長笛,百思不得其解,他便試吹著笛子,只聽到悅耳之音從遠處迴響。莫輔廷恍然大悟:這明明是呂洞賓仙人指引他,長笛響長樂。

這時,他回望長樂裡,只見紫氣盈天,仙霧般的煙雨縈繞在蓮花河畔。忽然,霞光萬丈,風光靈異,景物非凡,天地間生出了五座小石山,河水繞在其間,恰似五龍渡河,真是洞天福地啊!

他還特意請來方覺禪師前來遊賞。方覺禪師說:遠則飛鳳下山,近則五龍渡河;左挹華山之脈,麒麟呈祥;右臨龍江之濱,神猴應靈。景色秀麗,人傑地靈,不出三代,自有靈童聞世。

  莫宣卿寫的詩都離不開長樂裡的天然圖畫。如他七歲吟成的我本南山鳳,豈同凡鳥群,十二歲詠就的床頭萬卷書,溪上五龍渡;十七歲中狀元賦得的長川含媚色,波底孕靈珠。詩載《全唐詩》。

  月朗坪穴出狀元

  莫宣卿之父莫讓仁娶梁二嬌為妻。一天,莫仁讓在文德鄉月朗坪一帶放鴨,望見七星河流來之水,詩興大發,吟一首蕭衍的《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採桑東陌頭

  此時,一名路過的風水先生,也唱吟道:月朗坪上一支峰,兩條金水系金龍;迎面一山獅形態,此間風水狀元紅。

莫讓仁覺得此生很有文採,也似暗示點什麼,兩人便攀談起來。風水先生知道莫讓仁有隱德,十分敬佩,於是他告知讓仁,此地風水好,祖先葬此必出名人,莫讓仁感到難以置信,這土崗非崇山峻岭,何來出人?先生笑吟上道,山不在高,只要靠龍氣。此地為臥龍沉脈,頭標遠處呢。讓仁嘆道,可惜先父葬在異鄉,不便遷移了。

  先生聽後笑呵呵的一面走開一面吟道,麒麟白馬護神童,憑此封侯得臥龍。

  不久,莫讓仁病重,他吩咐新婚妻子,死後葬在月朗坪。梁氏熱淚盈眶地告訴他已有身孕,莫讓仁含笑而終。

那年中秋剛過,莫宣卿也就誕生了。


狀元匾

  【古建古物】

  狀元祠:狀元祠座落在西村民居前,氣勢非凡,幽雅別致,仿佛空氣裡也飄逸著一種特有的文氣。

  唐末,這裡是南山飛鳳之地,傳說,西村當時未有狀元祠,只有鄉賢祠,而最早的狀元祠應是如今的大梁宮,是由梁姓族人興建的,梁姓與莫姓有姻緣關係,即莫宣卿的恩師梁明甫是莫宣卿的舅舅,在莫宣卿中狀元後,梁明甫便籌資興建,稱為嶺南第一狀元宮。後幾經變化,成了隨喜設置的私塾,後成為供奉天神梁太尉的宮廟。

唐末鹹通十一年(公元871年)封州刺史李邦昌表書懿宗皇,奏浩莫宣卿諡為孝肅後,鄉族才將鄉賢祠改為狀元祠。清代重修,光緒甲申年三月十四日,祠移至今西村良種場位置。《封川縣誌》載:封川狀元祠在文德鄉長樂裡(今西村一帶)祀唐狀元莫宣卿。由兩柱雕龍沖天式單簷組成的清彩繪頂,巍巍狀觀,有供奏的大殿三間,大門上方中間豎匾額題有乾隆手跡的孝肅狀元四個大字,祠內珍貴古物繁多,香火鼎盛。50年代末,許多廟宇被毀,狀元祠也不例外,祠中寶物或被熔鐵,或被燒毀,或被挪作他用,散失嚴重。

  1996年移至此地重建,1997年12月19日竣工,佔地面積1090平方米,座西北向東南,用現代磚木構築,建築風格仿效唐代時的原貌,過廳式結構,連進三座。門廊兩柱金漆雕龍盤桓,人稱龍柱,門前一對石獅,左踏幼獅,右踩銀寶,栩栩如生。考肅狀元石豎匾高懸門頂,此匾是鎮祠之寶,是西村遺存的皇帝手跡,與後座莫宣卿像的橫匾內容一樣,風格一樣,是封開不可多得的古石匾。祠脊上有生動的浮雕雙龍戲葫蘆。

  通過天井進入二殿,遺存的古石墩蓮花座和方角香爐仍可辨認。屋脊上較為生色的一雙玉麒麟浮雕喻為麟吐玉書,從第二進天井可看見三殿脊梁的雕塑雙鳳朝陽。進入殿堂,木雕金漆為莫宣卿坐像就在眼前,有1.8米高。像後是石雕的橫匾額孝肅狀元,像前是一方案臺,擺設文房四寶,象徵著狀元當年的勤耕苦讀。

  一座文祠與民宅交相耀映,烘託出西村勝境的古樸典雅。一個文字,大概就是西村的真諦吧。作為古之狀元村,狀元祠一直是歷代莫氏後裔望祠祀祖的地方,也是歷朝不少地方官上香朝拜的場所。唐刺史白鴻儒於此觀莫宣卿詩卷,興嘆;如真金美玉,不落形跡,如化工生物,不事妝點,而生氣宛然如在也;宋進士莫天佑發出鳳昔臨封一僻隅,先生特起掃雲衢之感觸;明知縣方尚祖也有平橋橫跨祠前鎖,四野流霞萬樹霜的概嘆;清儀光中情難自禁:大魁公肇始,文德此事新。

  狀元祠在西村修立,回顧和守望著裔子的繁衍生息,也閱盡人間的風雨滄桑和新人輩出,聆聽著:甲第開南粵,箕裘啟後昆。

  讀書堂:封川縣誌記載,莫宣卿讀書堂,在麒麟山下。西村原有蓮花堂、關帝廟,歷史上曾香火旺盛。

古民宅:西村民居既相連又相隔,方方正正,用小巷區分,橫縱平直,很有西安建築特色。人稱鄉村小西安。

  狀元坊:舊縣誌記述,狀元坊在封川縣前街,清隆慶四年知縣朱武為狀元莫宣卿建。西村明清時有狀元坊和長樂裡坊已毀,僅存坊塾。

  狀元墓:封川縣誌載,莫宣卿墓在縣北百十裡文德鄉鑼鼓崗,碑石尚存。即現河兒口鎮新街鄰側。墓大開闊,座東向西,環境幽深,通墓處路口有莫宣卿墓之牌坊。

狀元匾:孝肅狀元祠內現存有孝肅狀元石刻兩塊,記述為清乾隆四年雕刻陽文,一塊豎匾鑲在祠門上方,高1.5米,寬80公分,花紋雕邊。另一塊在祠內三進莫宣卿像後為橫匾。刻字清晰可見,花紋玲瓏。

  狀元像:祠設一莫宣卿坐像,由名師用樟木雕刻,塗金粉妝身,高1.8米,座高40公分。在2005年農曆八月十七日開光揭幕,數千人踴躍祭拜。

  【知名人士】

 歷史上,封川長樂裡莫氏考取功名的人氏比較多,除狀元莫宣卿外,唐朝的莫藏用在唐大曆中年曾做過員外郎;莫齊考取博學宏詞科。據不完全統計,莫氏進士18人,舉人30餘人,國學30餘人。
 
  莫宣卿(公元834約869年)字仲節,諡孝肅,號片玉,封開縣人,生於漁澇、河兒口南山下一戶農家(古封州文德鄉長樂裡西村蕨村一帶),出身寒素,幼年喪父,梁母管教,6歲得舅父梁明甫(封州儒學)調教,天資聰敏,勤奮好學;7歲吟就我本南山鳳,豈同凡鳥群句,人稱神童。後入讀封州官學,巧遇李宗閔(唐宰相貶封州)收為門生。博學多問,求知慾高,學業大進,心向仁途。修書屋倚麒麟山下,晝夜苦讀。唐大中五年(851)宣宗皇開科取士,宣卿《賦得水懷珠》中狀元,成為嶺南第一個狀元郎。入翰林授職,後赴任浙江台州別駕(州副官),迎母之時卒於故裡。一生撰詞賦詩,如真金美玉,後人集成《莫孝肅公詩集》(遺失),唐封州剌史白鴻儒作序。

筆架蓮花

  【西村八景】

  雄祠朝暉初開混沌處,古祠映朝暉。詩筆本無敵,西村香火迷。旭日東升,與狀元祠相暉映,景色在清晨淡霧中煙霞與香火迥異。

  筆架蓮花屏開青嶂列,花發醉荷風。半日清閒夢,筆架山水中。與村相對的山峰似五朵蓮花盛開,傳說是五龍的化身,山形起伏如案臺筆架,另有意境。

 麒麟含珠夕陽天際墜,山影俱崔嵬;仙犬時聞吠,麒麟口欲開。落日如丹珠,正好降落在麒麟山頂,遠遠看去,龐大的山影與霧靄染得殷紅的夕陽形成十分壯觀的畫面。

  南山飛鳳松深鶴未見,囂遠自風清;淺草帶煙碧,南山有鳳鳴。村倚之山遠看如一彩鳳欲飛,林木蒼翠,山谷幽深,松濤鳥鳴,使人忘卻塵世的喧囂。相傳,飛鳳下山,為西村莫姓始祖。

  古居遺蹟清乾隆年間建有堂皇壯觀的12座古建築,一場大火燒毀十座,現僅存2座,保存完美,四壁新淨,壁畫雕塑、飛簷鬥梁色彩如初,令人難以想像歷經多年風雨,仍滄桑得如此軒昂,有詩云:村中一畝地,祖建鎮中位,華麗十二座,一毀尚餘二。

  唐井幽韻古時傳說龍脈於此,人稱井為脈源,後莫宣卿中狀元,念其年少時常在井邊洗硯,又稱墨泉,再改稱狀元井。天然石灰巖鑿成,四季水如瓊漿,色為青中顯藍。後遭賊人毀壞,現存遣跡。詩曰:地無乳虎氣,井有老龍蟠;光涵遺韻在,移向此中看。

  長樂古堡西村地處長樂古址,乾隆年間此地築有城堡、城牆、長樂裡牌坊,屬地繁華,現仍保存著遺蹟,逶迤而行,方知村落古深深幾許。有詩道:千尋積石長,遺構城堡牆,形勢留殘壁,古村劫後霜。

狀元林翠村後有花卉草木公園,佔地十餘畝,種植有各種樹木,是村裡專門為考上大專院校的人設置的植樹園,狀元在此植樹一棵,刻碑一塊,大有狀元遺風之盛。有詩讚道:天碧曉雲輕,翠林開勝景;煙霞憑領取,到此逸奇情。


  【民俗活動】

封開是遠古嶺南土著文化發祥地之一,鄉村帶有百越文化色彩,唐宋時,封開的樂舞、百戲已十分普遍。《南越志》載:越市多在村坊,先期招集各商或歌舞以來之。西村也有著悠久的民間藝術風俗歷史,深為大眾喜聞樂見。

  一、旺龍節

 始於道光初葉(1821年),每隔10年的農曆正月十五舉行,界時全村男女老少手舉火把,圍繞整個村行走一圈。古代傳說中龍為毛蟲靈物,有象徵吉祥之意。故當地村民都習慣地組織活動,家家齊備豐食美餚,請來醒獅隊、八音班、雜技團表演熱鬧一番。四面火把高燒、紫氣騰騰,瀰漫長空。

  二、擺文武(舞)

  明末清初由當地民間組織而成。一般在每年的正月,馬戲表演隊到群眾中賀年。最早由一個人騎白馬抓書卷,一武人騎棗紅馬抓刀槍領隊,多人敲打鑼鼓走鄉過村表演,主要是音樂動作和武術套路,配置有男女角色,臉譜、服裝、頭盔與傳統的粵劇相仿。後期,以舞獅隊形式出現較多,舞獅採青表演、武術表演為主。

  三、狀元誕

  又稱誕期,在清乾隆年間十分盛行,每年中秋後的八月十七是莫宣卿誕辰,莫氏宗族從海內外歸來,一是在墓地、二是在祠堂祭祀。是日,炮竹聲聲,香火連天,熱鬧非常。最早期晚上流行演出,多為採茶調、運童調、哭嫁歌、白鶴舞等,常見的是民歌(山歌)對唱。如問答式何物開花二更半,何物開花在地連,何物開花浮水面,何物開花面向天?楊梅開花二更半,番薯開花在地連,紅蓮開花浮水面,雞冠開花面向天。

 有秀木成林,承狀元遺風,葉舒葉卷鬱蔥蔥。

   狀元誕(後景建築為狀元祠)


  孝肅狀元祠楹聯

  西村孝肅狀元祠原有許多歷代知名人士、文人墨客題寫的楹聯匾額,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值得欣賞。現舉兩聯:
                              
  首魁狀元光百越;青雲學士耀封州。

此名村古落,納天地靈氣,雲去雲來錦朗朗;

 

長按二維碼 關注

相關焦點

  • 狀元故裡——夏同龢
    同龢狀元故裡景區因夏同龢而出名,他是貴州歷史上僅有的兩名文狀元之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狀元身份出國留學的留學生;夏同龢,字用清(用卿),又字季平
  • 文物古蹟眾多,旅遊資源豐富,廣東省湛江狀元故裡,吳陽古鎮
    狀元故裡,吳陽古鎮,位於廣東省湛江市吳川市轄鎮,乃歷代縣城所在地,文物古蹟眾多,旅遊資源豐富;狀元故裡,2005年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13年榮獲"中華詩詞之鄉" 稱號。系廣東省中心鎮之一。"吳陽自古多騷客,醉賞流連不欲還",吳陽乃仙境勝地,有"名勝古蹟冠吳川"之稱。
  • 探村浙江樂清|梅溪古村,一個青山綠水之間的狀元故裡村落
    藏在青山秀水之間的古樸村落,這裡因為走出了南宋狀元王十朋而聞名遐邇。梅溪村是南宋著名詩人王十朋的故鄉。村子門口立著一塊大石碑,寫著「狀元故裡」,還有一個狀元坊的「門牌」。王十朋曾書寫,「家在梅溪水竹間,穿雲蠟屐可曾閒」,道出了此地之美。
  • 基金會之:關於合族秋祭莫宣卿狀元祖父莫族聖山輔廷公墓的公告
    關於合族秋祭莫宣卿狀元祖父莫族聖山輔廷公墓的公告尊敬的莫氏宗親:2016年10月9日重陽節,在中國廣東省肇慶市廣寧縣潭布鎮十排山舉行大型統一拜祭莫輔廷公墓活動
  • 到狀元故裡尋文化足跡
    文/珠江商報記者陳家好  圖/珠江商報記者陳炳輝  在杏壇鎮西部,有一條自宋代建村的古村,因地處甘竹灘順流方向之右,故稱「右灘」。提起右灘村,不得不提的就是明代萬曆狀元黃士俊。時至今日,人們來到右灘村,依然能找這位萬曆狀元留下的文化足跡,在古老的祠堂中,還有老一輩的黃氏族人以口口相傳的方式,講述著黃士俊的故事。
  • 歷史上最老跟最年輕的狀元都出自一個朝代,他們分別是多少歲
    狀元是每年都要出現的一個國之棟梁,當然,至於他們具體能不能成為棟梁,那就另說了,畢竟很多的狀元都是有內部關係的,他們並不是完全依靠自己的才學,封建社會能走的後門可太多了。一個小農民想當狀元可不是只需要有才學就行,不僅需要生活在一個好的時代,還需要你祖墳冒了青煙。
  • 睢縣竟有這麼多「狀元「,「狀元文化「如何開發?
    此外,還有北宋郭志為狀元的說法,關於叔侄書生(許江、許安世),又稱兄弟書生、父子書生,北宋時,徐江、徐安石被稱為 "大徐"、"小徐",見於宋人筆記,今人難以弄清他們的世系關係。第二,"學者文化 "的使用目前,宋子昂、宋祁故裡正在建設狀元院,王堯臣故裡虞城正在建設 "狀元鎮",睢縣也應重視 "狀元文化 "的發展。
  • 嶺南自古是蠻荒之地,為何佛山倫文敘父子,卻有兩狀元一榜眼
    廣東、廣西和海南等地,古時稱為「嶺南」,給人的印象,多為煙瘴蠻荒之地,社會落後,文化平庸,又是官宦人家。不是這樣的,嶺南文化,包括廣東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歷來都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秦漢開始發展嶺南地區,經過三國、魏晉南北朝的「衣冠南渡」,五代亂世,宋元「靖康之恥」和蒙古統治中原,又有大量中原人和江南人遷往嶺南。嶺南文化是在中原文化、江南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同時又兼具嶺南地方特色。廣東文化又包括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雷州文化和高涼文化,其中尤以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廣府文化最為典型。明代狀元倫文敘,便住在廣府文化核心圈之一的佛山。
  • 廣州小洲村,藏在都市裡的嶺南水鄉
    這次去廣州,閨蜜載我去打卡她已去過兩回的小洲村。從我住的地方驅車過去,不過20分鐘。事先並未做功課。下車見到嶺南地區常見的土黃色牌樓上書寫的「瀛洲」二字,覺得特別熟悉,是那個歷史書上經常提起的瀛洲嗎?後來查了資料才知,中國叫瀛洲的地方有很多,最知名的是上海崇明島。
  • 探村溫州蒼南|項東古村,小橋流水人家,浙南狀元故裡
    這裡還被叫為「狀元故裡」。在南宋四年,項東村出了一位武狀元項桂發,著有《皇華集》,其孫項伯文著有《雲林集》。到明洪武十七年項恆中武舉人。永樂二十一年項佑及其從兄弟項律同舉鄉試。此後,明宣德、成化、崇禎年間有貢生項亙、項英、項瑞登。村區原有古建築瀛橋,建於南宋年間,相傳為當地武狀元項桂發所建,故稱之為狀元橋。
  • 原汁原味的嶺南古村之肇慶市封開縣河兒囗鎮西村
    在廣東省肇慶市也有大片原汁原味的嶺南古村落,喜歡懷舊的廣東人不用走太遠就能嗅到古樸的村落氣息。說它原汁原味,是因為許多村民還安居樂業於此,時間的軌道未駛偏離,卻在不知不覺中把泥土的芬芳灌入每一個人的肺腑,這裡是封開縣河兒口鎮的西村。
  • 佛山有個「狀元村」 狀元文化教育引領孩子健康成長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一句耳熟能詳的諺語,為黎湧小學代代學子指引成長方向,黎湧學子們在狀元成長的搖籃——黎湧村長大,又在黎湧小學「狀元精神」的薰陶下茁壯成長,努力成為國家和社會的棟梁之才。  佛山市黎湧村歷史上被譽為「狀元村」,早在南漢有狀元簡文會,明朝有狀元倫文敘。
  • 誰是蘇州最早的狀元?蘇州狀元第一人,天下狀元第一家!
    不過,《吳郡志》的「進士題名」從宋代記起,第一個進士是「端拱元年程宿榜」的「龔識」。隆慶《長洲縣誌》的「科第」只局限於長洲縣,第一個「唐進士」是「歸崇敬」,無法得知誰是蘇州狀元第一人。在正德《姑蘇志》卷5「科第表」中,名列蘇州進士第一人的是隋朝大業年間的張損之,第二人是唐天寶十年的歸崇敬。不過僅僅是進士,不是狀元。
  • 這裡是莊子故裡,它的名稱來自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這就是河南民權,它是莊子故裡,名稱與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直接相關。一、名稱由來地處河南省東部,黃河中下遊。春秋為戴國地,戰國屬魏。1929年,析睢縣北七裡,杞縣北五社,置民權縣,取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中的「民權」之意而得名。
  • 王十朋的「新演繹」——樂清梅溪「狀元文章」走讀記
    這裡冬天有「梅痴狀元」最愛的梅花,夏季有百畝綠葉田田的荷塘;在尋常日子裡,或許你還可以在村中大小不一的六處廣場上欣賞越劇、南戲等等以王十朋為主角的《荊釵記》……以近900年前狀元郎的生平為線索,梅溪村的景點已經漸成體系,生態與文化的融合是其中最吸引人的核心。  王十朋是梅溪村的「金名片」。近年來,梅溪村舉辦狀元家宴活動,16道菜都有寓意,共設宴200餘桌,還特設了一個狀元位。
  • 講述狀元故事 傳承千年文脈
    7月5日上午,來自蘇州市滄浪新城第二實驗小學校的十餘名小學生和家長,在蘇州旅遊諮詢志願者小i服務隊成員、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譚文菁的帶領下,了解狀元文化,探尋蘇州文脈,完成了「狀元故裡·文脈尋根」徒步古城文化遊體驗活動。
  • 發現佛山|黎衝村:狀元文化傳承千年 狀元及第粥與它有關
    目前已退休,是佛山孔學研究會的骨幹人才,佛山祖廟開筆的講課老師,編寫了黎衝村的《狀元村文化》村志。每年,禪城區黎衝村都會舉行多場開筆禮。走狀元橋,洗狀元井水,吃狀元及第粥,點硃砂,開筆啟智……帶著家長的期望,即將入讀小學的孩子們完成開筆禮儀式,走進人生的另一個階段。為什麼黎衝村會成為舉辦開筆禮的熱門地?因為它有著狀元村的美譽!
  • 走進贊皇縣德裕古鎮 感受唐代風韻
    走進贊皇縣德裕古鎮——感受唐代風韻 體悟文化之美拔地而起的青雲塔、筆直寬闊的崇文街、錯落有致的唐代風格小屋……8月19日,記者來到位於河北省贊皇縣西陽澤鄉呂莊村的德裕古鎮。走進古鎮,可以看到這裡的建築巍峨嚴整,氣勢恢宏,展示出獨具特色的唐代風韻。
  • 古藺興復村「羅狀元」軼事
    古藺興復村「羅狀元」軼事羅 樹永樂街道山落窩村七組小地名興復村,舊名幸福村,是江西羅氏入川山落窩後的第五代搬遷地。此處後面的山堡山體不算大,成圓形,兩側各有一嶺順勢而下,正前方一座小山倒向,形成一塊空地,宛如一把大自然的「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