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1965年9月29日),生於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餘,現代畫家。
他是「新山水畫」代表畫家,中年創為「抱石皴」,筆致放逸,氣勢豪放,晚年多作大幅,氣魄雄健,具有強烈的時代感。人物畫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著有《中國古代繪畫之研究》《中國繪畫變遷史綱》等。
傅抱石一生崇尚浪漫主義,講求詩情畫意。1942年9月22日,傅抱石為重慶夫子池個人畫展作序,就畫題來源進行說明:一、擷取自然,二、詩境入畫,三、歷史故實,四、臨摹古人。他特別表達了對詩畫關係的獨特見解:「我認為一幅畫應該像一首詩、一闋歌,或一篇美的散文。因此,寫一幅畫就應該像作一首詩、唱一闋歌,或做一篇散文。」
傅抱石《東坡先生》
傅抱石(1904-1965) 東坡先生
鏡心 設色紙本
癸未(1943年)作
90×30 cm
題識:
(一)東坡先生。長公天仙,謫墮人界,人界不容,公氣逾邁。斥之杭州,吾因以遊。投之赤壁,吾因以適。瓊厓儋耳,鯨波汗漫。乘桴之遊,生平奇觀。金蓮玉帶,曰維東坡。戴笠著屐,亦維東坡。出入諸黎,負瓢行歌。十惇百卞,其如予何,其如予何?癸未冬月,抱石造象,並錄王鏊贊。
(二)魏了翁跋張逵《東坡笠屐圖》云:東坡在儋耳,一日訪黎子云,中途值雨,從農家借箬笠木屐,戴笠而歸。婦人小兒爭笑,邑犬爭吠。東坡曰:笑所怪也,吠所怪也。見《好古堂畫記》。傅抱石。
(三)天廔先生惠正。抱石記於南京。
鈐印:傅、抱石入蜀後作、抱石齋、傅抱石印、傅抱石印
來源:駐華法國外交官田友仁(Mr.Hugues jean de Dianous,1914-2008)舊藏。1942年壬午畫展後,傅抱石畫名益盛,特別是外國駐華友人,紛紛以結識傅抱石為榮,並向其訂製畫作,其中尤以田友仁先生為代表。田友仁是駐華法國外交官,因其對漢學與中國文化有深入研究,並得其於1930年抵華,能操流利國語的夫人愛明女士從旁協助,田氏得以結識其時中國文藝界人士,並與傅抱石先生關係最為密切。其藏傅抱石多且精,冠絕歐洲。
出版:
1.萬新華編著:《金剛坡下·傅抱石》,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9年6月,頁194。
2.萬新華編:《傅抱石談創作》,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20年7月,頁158。
抗戰時期,傅抱石一直執著地信奉,中國繪畫思想的主流仍不外兩條:一是假筆墨以寫其胸中之所有,一是用為陶詠性情的工具,又反覆強調中國畫「雄渾」「樸茂」,(3) 始終如一地堅持高古博雅的繪畫創作方向。作為傳統文人津津樂道的「東坡笠屐」故實,自然成為傅抱石筆下樂於表現的永恆主題。這裡,他化奔放的衝動表現為想像的馳騁,以自由灑脫的筆墨向人們敘述著古老中國的文化精神,也表達了對東坡先生的理解和共鳴。
傅抱石《東坡先生》軸,紙本,設色,縱90釐米,橫30釐米,題云:「東坡先生。長公天仙,謫墮人界。人界不容,公氣逾邁。斥之杭州,吾因以遊。投之赤壁,吾因以適。瓊厓儋耳,鯨波汗漫。乘桴之遊,生平奇觀。金蓮玉帶,曰維東坡。戴笠著屐,亦維東坡。出入諸黎,負瓢行歌。十惇百卞,其如予何?癸未冬月,抱石造像並錄王鏊贊」,又抄錄典故出處:「魏了翁跋張逵《東坡先生笠屐圖》 言,東坡道人在儋耳,一日訪黎子云,中途值雨,從農家借篛笠木屐,戴笠而歸,婦人小兒爭笑,邑犬爭吠。東坡曰,笑所怪也,吠所怪也。見《好古堂畫記》,傅抱石」。畫中蘇軾一身寬袍大袖,頭戴箬笠、腳著木屐,右手持杖,作回首狀,一派「何妨吟嘯且徐行」「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從容之態,生動反映了身處逆境但不改樂觀本色的人生境界。
傅抱石深受東晉顧愷之、晚明陳洪綬影響,人物畫師古出新,自成一格。他十分注重人物的心境表現,追求主、客體之間的情感共鳴,努力實踐「傳神」「寫意」之要旨。無論是談詩論道,還是蕉蔭對弈,無論是策杖行吟,還是臨泉聽瀑,人物往往仙風道骨,造型高古超然,氣質安逸清雅,營造出一個曠達疏遠的精神世界。
《東坡先生》人物造型奇古超脫,面容清癯光潔,長鬚飄髯,氣宇軒昂,尤其是眉眼之間刻畫精細,先以淡墨勾勒上下眼瞼,後勾出眼睛輪廓,注重瞳孔轉折變化,淡墨幹筆勾擦眼珠,淡墨渲染數次,在朦朧中以散鋒濃墨加重瞳孔部分,配合濃密的睫毛,虛實相生,含蓄深邃;長袍衣紋以破鋒飛白線條為之,圓潤細勁、凝練飄逸,極具韻律節奏,後又大筆潑墨,淡色衝暈,色墨交融,渾化一片,既淋漓酣暢又灑脫飄逸。這裡,傅抱石亂中求整,精中有細,奔放中不失精微,嚴謹中不失粗獷,產生了強烈的視覺效果。
《東坡先生》完成後,傅抱石即藏之密篋,1946年10月從重慶金剛坡下攜回南京玄武湖畔,約在1947年初贈予法國駐華外交官田友仁(Hugues Jean de Dianous,1914-2008):「天廔先生惠正,抱石記於南京。」田友仁1945年來到中國,任使館三等秘書,駐節戰時陪都重慶。他儒雅博學,迷戀中國文化,對傅抱石繪畫激賞不已,情誼匪淺,諸如《斜倚燻籠坐到明》《側耳含情披月影》《蘭亭雅集》《夢百合山》等,酬酢不斷。1947年1月31日,傅抱石曾為之造像。1950年,田友仁奉令回國。
田友仁晚年近影
傅抱石 天廔先生像 軸 紙本設色 66.9×33.9cm 1947年1月
《東坡洗硯圖》成交價:529萬元
傅抱石《前後赤壁賦》 故宮博物院藏
明 朱之蕃 臨李公麟《東坡笠屐圖》 軸 紙本設色 90×30 cm 1619年
清 餘集 蘇文忠公笠屐圖 軸 紙本設色 77×38 cm
傅抱石《春詞詩意》
傅抱石(1904-1965) 春詞詩意
立軸 設色紙本
89×28 cm
題識:新喻傅抱石重慶西郊寫。
鈐印:傅、乙酉、其命唯新
自題籤條:春詞。抱石題。鈐印:傅
傅二石(1936-2017)題:此幀仕女為先父抱石抗戰時期作於重慶。女子身著白色上衣和深色長裙。斜依在紅柱上,其形象尤其是眼神,透露出憂鬱與期盼之神情。畫面背景淡雅簡潔,襯出了女子的典雅與自在。畫家以唐詩為依據,而作著重在仕女的形象刻劃上。體現出畫家對詩意的深刻領悟及畫家高超的造形功夫來。傅二石拜觀並敬題。鈐印:傅二石
蕭平(b.1942)題:倚柱仕女。抱石先生一九四五年真跡。以遊絲般韌勁之線,率意鉤寫面容。衣紋如顧愷之般高古典雅。又作蜻蜓飛向仕女髮簪。可以想見其處香氣襲人也。當是先生妙想。戈父蕭平。鈐印:戈父、蕭平之
「畫是無聲詩,詩是無聲畫。」如果說,詩詞表現的是凝練、含蓄、抽象的畫意,那麼,畫家就是用畫筆將古代詩詞的內容和意境,以可視的繪畫藝術元素充分地表達出來,使蘊涵的畫意更加豐富和具象。傅抱石喜歡以唐詩宋詞入畫,巧心營造,以凝練的圖像程式鋪陳畫面,以精湛的筆墨語言再現詩意,達到了畫中物象與詩文情致交融之境。
傅抱石不僅視美人為美之化身,也將所有美集於女子一身,賦予其獨立的人格和高潔的情操,成為自己靈魂的寄託。正如傅益瑤所說:「父親的人物畫在抗戰入蜀後才開始出現。那時,兵荒馬亂,現實的殘酷,精神的崩潰,對一個藝術家來說,無疑是最大的洗鍊」「人在最痛苦的時候,心靈最受壓抑的時候,在生與死的歧路上徘徊的時候,給人以信念,給人以理想,給人以溫情與希望的是什麼呢?是美!美比任何道理都更接近真理,而女性美又是聚所有的美於一身的存在,更是靈魂的寄託之所。父親在戰爭年代裡創造出理想的美人,可見他心中的希望之泉從未乾涸過」。所以,傅抱石仕女畫有美麗、溫婉和端莊,更有一種「精神」,充滿著深情、高貴和智慧。
傅二石(1936-2017)題:此幀仕女為先父抱石抗戰時期作於重慶。女子身著白色上衣和深色長裙。斜依在紅柱上,其形象尤其是眼神,透露出憂鬱與期盼之神情。畫面背景淡雅簡潔,襯出了女子的典雅與自在。畫家以唐詩為依據,而作著重在仕女的形象刻劃上。體現出畫家對詩意的深刻領悟及畫家高超的造形功夫來。傅二石拜觀並敬題。鈐印:傅二石
蕭平(b.1942)題:倚柱仕女。抱石先生一九四五年真跡。以遊絲般韌勁之線,率意鉤寫面容。衣紋如顧愷之般高古典雅。又作蜻蜓飛向仕女髮簪。可以想見其處香氣襲人也。當是先生妙想。戈父蕭平。鈐印:戈父、蕭平之
當然,仕女是《劉禹錫〈和樂天春詞〉詩意圖》的核心。傅抱石將妙齡女子置於宮苑深深的情境中,定格於「蜻蜓飛上玉搔頭」的瞬間,不僅再現了女子惆悵無言的失落之境,也凸顯了女性嫵媚曼妙的動人形象。人物造型源於唐代仕女,豐盈秀頎,一如既往的豔麗高貴。高古遊絲式的線條來表現人物,飄揚飛舞的衣帶如行雲流水,裙褶線條綿勁不絕,增強了人物的動感,輕重、緩急、粗細均把握得恰到好處,極富節奏韻律的美感。鬢髮先用幹筆皴擦塑形,虛入虛出,起筆時輕輕按下,行筆時飄逸流暢,收筆時輕輕提起,富有彈性,然後幹筆皴擦暈染,再以水破墨,黑亮飄逸,頭髮濃淡墨間的墨色變化與線條的表現自然靈活。眼睛先以淡墨勾,再用濃墨點,後用淡墨散鋒畫雙眸瞳孔,渲染數次,最後配上濃密的睫毛,虛實相生,深邃含蓄,時伴纏綿悽惻之愁,令人神靈飛越。畫眉先以淡墨大致勾勒,墨幹後再用濃墨加深,眉線娟秀彎長,彎度流暢平和,眉毛則以散鋒細繪而成,細緻秀美,眉心一點紅,靚麗嫵媚,而眉目間流露出纏綿悱惻之情。鼻子也僅以淡墨中鋒勾勒,流暢細緻,後用墨點渲染鼻孔,加強立體感。櫻桃小嘴嬌豔欲滴,畫唇先用淡墨勾畫形狀,用筆較虛,並將下唇畫得稍稍豐潤,再用朱紅點上唇色,十分醒目。如此,《劉禹錫〈和樂天春詞〉詩意圖》展現出既明媚曼妙又清曠傲岸的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