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國共雙方迅速達成合作協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根據協議,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其中位於西北的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主力為115師、120師、129師三個師。
八路軍129師由紅四方面軍及陝北紅軍等部隊編成,轄第385、第386旅和教導團等部隊,總兵力共1.3萬餘人。1937年9月底129師整編完成後奔赴晉東南開闢敵後戰場,1938年初先後開闢晉冀豫、冀南等抗日根據地並組建晉冀豫軍區、冀南軍區。1940年4月,129師對所屬部隊進行整編,晉冀豫軍區撤銷,設立太行、太嶽兩個軍區,其中太行軍區由129師兼,太嶽軍區由386旅兼。
太嶽軍區成立於1940年5月,軍區由129師386旅兼,對外則以太嶽縱隊名義,轄第一、第二及第三軍分區,軍區司令員為陳賡,政治委員王新亭,參謀長周希漢,政治部主任蘇精誠。這四位也是386旅主要領導,其中陳賡為386旅旅長,旅政治委員、參謀長、政治部主任分別是王新亭、周希漢、蘇精誠。
陳賡是湖南湘鄉人,解放軍著名大將,曾考入黃埔一期,參加了東徵、北伐、南昌起義、長徵等,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129師386旅旅長,後曾任386旅旅長兼太嶽軍區司令員、太嶽縱隊司令員兼太嶽軍區司令員等職。解放戰爭時期,陳賡曾任晉冀魯豫軍區第四縱隊司令員、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司令員、陳賡兵團司令員、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等職。1955年,陳賡將軍授銜大將。
王新亭是湖北孝感人,1930年加入工農紅軍,抗日戰爭時期曾任八路軍第129師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第386旅政治委員兼太嶽軍區政治委員、太嶽縱隊政治部主任、太嶽軍區司令員、晉冀魯豫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等職。解放戰爭時期,王新亭曾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八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60軍軍長兼政治委員、第十八兵團第一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王新亭授銜上將。
周希漢是湖北麻城人,1928年加入工農紅軍,曾參加黃麻起義、長徵等,抗日戰爭時期曾任386旅作戰股股長、補充團參謀長、386旅參謀長兼太嶽軍區參謀長、南進支隊司令員、太嶽軍區第二軍分區副司令員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晉冀魯豫軍區第四縱隊第十旅旅長、13軍軍長等職,1955年授銜中將。
蘇精誠是福建龍海(原海澄縣)人,1932年加入工農紅軍,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115師343旅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參加了平型關大捷,後曾任129師385旅團政治處主任、386旅政治部宣傳科科長、386旅政治部主任兼太嶽軍區政治部主任等職,1941年1月於山西韓壁戰鬥中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