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王茶」: 藥王茶源植物學名叫白毛銀露梅(華西銀臘梅),是一種藥食兩用植物,華西銀臘梅為灌木,高1-1.5米。特徵為花冠白色,多單生於頂枝,葉具柄長約1.5-3釐米,葉背面披白色長柔毛。產於秦嶺北坡的戶縣、眉縣、太白縣,南坡的佛坪,柞水縣牛背梁、洛南縣草鏈嶺,海拔1800~3600米的高山灌叢中或草地中以及眉縣湯峪鎮碓窩坪(海拔2300米)、太白山小文公廟(海拔3480米)和太白縣鰲山第一平臺(海拔2400米)。
據《秦嶺植物志》《太白本草》等文獻記載:藥王茶「性平味微甘,入心肝脾經。清暑熱,益腦清心,健胃,化溼,明目,調經」。現代多用於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失眠,心煩及軟化血管等,可長期代茶飲。
太白山地區所用藥王茶均開白花,均為野生,其分布是自然演化的生態特徵,因此太白山所產藥王茶原植物應為華西銀臘梅(或稱白毛銀露梅),與其他區域和不同來源植物稱為藥王茶有別。因此稱太白山所產藥王茶為太白藥王茶。其年產藥王茶總量約為1萬公斤。
孫思邈一生曾先後三次在太白山隱居長達40餘年,許多醫學研究和著作在此完成,且流傳了「降龍」「伏虎」「藥王捉拿人參」等不勝枚舉的「藥王」故事。至今太白山上仍留有「藥王宮」「藥王殿」等幾十處與孫思邈有關的遺蹟遺址。
在太白山隱居期間,孫思邈發現了藥王茶,並作為延年益壽的養生用品常年飲用。長期從事太白草醫藥以及孫思邈養生文化研究的學者,出版《太白本草志》《太白本草》的藥學教授何子冀認為「孫思邈壽高141歲,與他常喝的藥王茶有密切關係」。 並以141歲高壽踐行了自己「人之壽百歲而死」的論斷,被後世譽為「中華養生鼻祖」。
孫思邈為採藥,嘗遍百草,以了解多種草藥的性味。相傳,有一次他正在太白山海拔3500米左右高的山坡上採藥,忽感到口乾舌燥,於是坐在石頭上歇息,看到身邊一種葉片密集、翠綠的灌木,他順便採了一些葉片品嘗,入口頓覺神清氣爽,他心中為之一震,忙取水來,把這葉片放在杯中,用石塊架著柴火煎之一飲,感覺既解乏又安神,勝過香茶。他高興極了,忙把這種葉花多採了一些帶回住地。經過反覆煎飲,都證實效果很好。他便把此葉片送給病人當茶飲,同時治好了不少人的疾病。孫思邈把這一亦藥亦茶的珍品其功能總結記載下來,他也自此終生服飲此茶,作為養生之用。後人為紀念孫思邈,便將這一植物命名為「藥王茶」。
最後,我給大家推薦三個藥膳:
1. 蔓菁燉青豆
蔓菁200克洗淨,切條,與水發青豆100克同放鍋中,加鴨肉湯煮滾,改小火燉煮至熟透,收汁,調鹽,勾粟粉芡,湯汁明亮即可。有利溼清肝,補脾益氣、清熱解毒功效。陽性黃疸者尤為適用。
2.菠菜根粥
鮮菠菜根250克,切碎,雞內金10克,加水適量煎煮半小時,加入淘淨的大米適量,煮爛成粥。連同菜渣藥渣,一日內分頓食用。可治療糖尿病消渴症。
3.綠茶鴨蛋
鴨蛋用水煮熟,剝去蛋殼備用。綠茶20克,醬油、水適量置砂鍋或不鏽鋼鍋中略煮一下,再倒在瓷盆中。將鴨蛋浸泡在其中,24小時便可陸續食用。有滋陰潤燥,清熱止渴功效。經常小吃,或佐餐食用本品,有輔助治療糖尿病功效。
您的分享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