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是中國最古老的花卉之一,早在帝堯之世就有種植蘭花的傳說。古人認為蘭花"香"、"花"、"葉"三美俱全,又有"氣清"、"色清"、"神清"、"韻清"四清,是"理想之美,萬化之神奇"。最早賦予蘭花一定人文精神的是孔子。孔子自衛反魯,隱谷之中,見幽蘭獨茂,蔚然嘆曰:"蘭當為王者香"。真正的蘭花文化則起源於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他種蘭、愛蘭、詠蘭,以蘭花為寄託,千百年來一直影響著後人。蘭花在中國人民心目中,已經成為一切美好事物的寄寓和象徵。
然而,在太白秦嶺山中,有一種蘭花,既可以觀賞,又可以藥用,實在不可多得!它的花名叫凹舌蘭,中藥名叫手兒參。
凹舌蘭(手兒參),生於海拔1200-4300米的山坡林下,灌叢下或山谷林緣溼地。花綠黃色或綠棕色,花期6-8月。果期9-10月,株高14-45釐米。塊莖肉質,前部呈掌狀分裂,色白,狀如手掌,故名手兒參,有滋補強壯、補脾潤肺的功能。
太白山是是我國大陸東部的最高名山,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在國內外享有盛名。太白山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夏商時稱「物山」,周代稱「太乙山」,至魏晉始稱「太白山」,唐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長年隱居太白山中,研究太白山中草藥為民治病,太白山中至今還遺留有他採藥走過的棧道和搗藥的碓窩。
手兒參和藥王孫思邈在太白山,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
藥王在太白山上採尋百草,發現了一個白白胖胖的人參娃娃。藥王很喜歡他,就請當地巧媳婦做了一件繡著五毒的紅裹肚,讓他穿在身上。人參娃娃東蹦西跳、快活得很。藥王到別處去挖藥時,囑咐何首烏。白頭翁好好看管,不要叫鳥獸蟲蟻傷害了他。
有一天何首烏、白頭翁出門去了,貪玩的人參娃娃便乘機溜下了太白山。他白天躲在草叢中睡覺,晚上出來活動,走呀,走呀,不知不覺就走到了長白山。
嗬,長白山可真大呀,在白樺樹下,在青桐林中,到處都有成群結隊的人參娃娃,有的在捉迷藏,有的在玩老鷹抓小雞。看得太白人參娃娃出了神,他也參加了進去,越玩越熱鬧,越玩越有趣,他不想再回太白山了。
藥王爺從終南山回到太白山後,想見人參娃娃,何首烏、白頭翁說,人參娃娃乘他二人不在時已經逃走了。
這時車前子宋稟告藥王說:「我那天從山下回家時,看見人參娃娃朝東北方向跑了。」
藥王沉思了一會,請來金不換,讓他帶著青龍筋、雞屎蔓、金錢草、黑虎七、牛毛七、鳳尾七去長白山接人參娃娃回來。臨行時還鄭重叮嚀他們: 「要想法把他哄回來。千萬不要傷著他」。
金不換一行,來到長白山一看,到處都是長白山人參娃娃,就是找小見穿紅裹肚的太白山人參娃娃。
他們找來找去,在一棵綠蔭如蓋的大樹下才找到他,這胖娃娃,在一堆軟草上睡得正香。
他們叫醒他,讓他回去,人參娃娃說這裡好玩,不想再回去了。大夥一再哄勸,他就是不聽。眾人無法,就使出自己看家的本領,把人參娃娃雙手雙腳緊緊纏住,他們把他拖了七日七夜,拖回了太白山。
他們回頭一看人參不見了,只剩下了胖乎乎的小手。
慈祥的藥王見人參娃娃死得這樣慘,還傷心地流下了淚水。他將人參娃娃的雙手埋在山上,過了不久,就長出了「手兒參」。從此,它就成了太白山的特產。
手兒參藥用部位:塊根。秋冬採挖,除去莖葉,將母根洗淨,放入麵湯水或開水鍋內燙5-10分鐘。
性味歸經:味甘、性平,歸心、肝、脾、肺、腎經。
功能主治:補脾、益腎、潤肺。用於病後虛弱、氣血不足、脾虛久瀉、帶下、乳少等證。
1、病後體虛:手掌參20克,童子雞一隻,燉服;
2、脾虛久瀉:手掌參12克、獅子七10克,秤桿七10克,水煎服;
3、乳少:手掌參12克,秦嶺黃芪15克,大頭黨參10克、當歸10克、路路通10克,水煎服;
4、肺虛咳喘、咳痰不利:手掌參10克、水紫菀12克、太白貝母6克,葫蘆七10克,茜草10克,水煎服。